簡述紅細胞生成性卟啉病的發病機制
尿卟啉原Ⅲ合成酶基因位于染色體10q25.3-26.3。患者的基因缺陷類型包括點突變插入和缺失。基因點突變類型多,報道在39個患者中發現22種不同點突變 [1] ,發生率高的部位為:Cys73→Avg,達38.5%純合子等位基因突變者臨床癥狀重常出生后即發病,依賴輸血。而雜合子或單一等位基因點突變者臨床癥狀輕。基因突變導致尿卟啉原Ⅲ合成酶活性減低,使尿卟啉Ⅲ生成減少,而尿卟啉Ⅰ生成過多,進而轉為尿糞卟啉在紅細胞、血漿中蓄積而發病但尿卟啉Ⅲ合成酶活性降低一般不影響血紅素合成,原因為其酶活性較ALA酶活性大1000倍以上,ALA為合成限制酶,僅少量尿卟啉Ⅲ合成酶即可滿足血紅素合成的需要。此外個別先天性紅細胞生成性卟啉病患者有尿卟啉原脫羧酶活性的缺陷,這提示至少部分患者可能是一種綜合征而不是單一遺傳性缺陷。 本病是一種綜合征,需有兩種缺陷才能臨床發病:一為先天性酶缺陷絕大多數為尿卟啉原Ⅲ合成酶缺乏;二為先天性或獲得性病態造血。但......閱讀全文
簡述紅細胞生成性卟啉病的發病機制
尿卟啉原Ⅲ合成酶基因位于染色體10q25.3-26.3。患者的基因缺陷類型包括點突變插入和缺失。基因點突變類型多,報道在39個患者中發現22種不同點突變 [1] ,發生率高的部位為:Cys73→Avg,達38.5%純合子等位基因突變者臨床癥狀重常出生后即發病,依賴輸血。而雜合子或單一等位基因點突
血卟啉病的發病機制
卟啉代謝紊亂導致卟啉合成異常和卟啉及其前身物質包括△-氨基乙酰丙酸(ALA)及卟膽原(PBG)的產生增多和排泄異常。卟啉是人體惟一內源性光致敏劑,具有特殊的吸收光譜,以波長405nm最明顯。卟啉及其衍生物吸收光波后被激活而發出紅色熒光,破壞皮膚溶酶體,導致光感性皮膚損害。光感程度以尿卟啉最強,原
簡述Behcet病性鞏膜炎的發病機制
本病發病機制尚未闡明但可以觀察到存在不同的免疫異常,如中性白細胞趨化性的增強CD4輔助T細胞比例減少而CD4抑制細胞數目正常,對人黏膜抗體的存在,患者的淋巴細胞在試管內對人口腔上皮細胞有細胞毒作用,半數患者CIC增多、沉積,導致血管炎,很多患者可測得冷凝球蛋白、多克隆免疫球蛋白異常等這些改變是否
簡述炎癥性肌病的發病機制
PM、DM和IBM患者肌肉病理可見肌組織內有活化的淋巴細胞浸潤,外周血淋巴細胞對肌肉抗原敏感,并對培養的肌細胞有明顯的細胞毒作用,這些均說明炎性肌病與自身免疫相關,但免疫病理機制不同。 1.T細胞的毒性作用是PM肌纖維損傷的主要途徑 PM患者肌纖維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復合體-Ⅰ(MHC-Ⅰ)表達
血卟啉病的發病機理
本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在卟啉代謝合成膽紅素過程中,由于卟膽原合成酶缺乏,卟膽原不能代謝而在體內積聚,使膽紅素合成減少,可通過反饋作用使δ-氨基酮戊酸合成酶活性增加,結果δ-氨基酮戊酸和卟膽原性在體內產生增多,它們的增多可通過直接或間接機理在神經傳遞功能中起毒性作用,進而引起本病的發作。
簡述腹瀉病的發病機制
1、腹瀉病的介紹 腹瀉病(Diarrhea Disease)是一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疾病,以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為特點的一組臨床綜合癥,嚴重可引起脫水和電解質紊亂。 2、腹瀉病發病機制 滲透性--腸腔內存在大量不能被吸收的具有滲透活性的物質。分泌性---腸腔內電解質分泌過多,滲出性-
紅細胞生成性原卟啉病的概述
中文名:紅細胞生成性原卟啉病 英文名:erythropoietic protoporphyria 別名:不典型的夏令水皰病;紅細胞肝性原卟啉癥 紅細胞生成性原卟啉病(erythropoietic protoporphyria,EPP)于1953年才被首次描述,當時Kosenew等稱之為“不
關于紅細胞生成性卟啉病的簡介
紅細胞生成性卟啉病亦稱紅細胞生成性尿卟啉病、先天性紅細胞生成性卟啉病、先天性光敏感性卟啉病,因在1911年由Gunther首先描述,又稱Gunther病。主要臨床表現時皮膚水泡,懼怕陽光等。治療以抗炎對癥支持治療為原則。
什么是紅細胞生成性原卟啉病?
紅細胞生成性原卟啉病是由于亞鐵螯合酶活性低下,原卟啉原IV水平升高而引起的遺傳性皮膚病。 本病大多在3~5歲內起病,也有到青春期才發病者。男性多于女性,夏重冬輕。特征是日曬后5~30分鐘局部產生強烈的燒灼感、針刺感或瘙癢,數小時后皮膚出現紅斑和高度水腫,嚴重者有丘疹、水皰、紫癜和血皰,類似種痘
簡述血清病性蕁麻疹的發病機制
是一種典型的Ⅲ型變態反應。機體對進入體內的異種血清各抗原成分或作為半抗原的某些藥物與體內蛋白結合形成的抗原性復合蛋白,均可產生抗體。當形成的抗體量略少于體內尚未消失的抗原時,可形成沉積于血管壁上的免疫復合物,繼而激活補體系統,生成血管活性物質、嗜中性粒細胞趨化因子等,造成局部充血與水腫。
紅細胞生成性原卟啉病的鑒別診斷
本病診斷并不困難,主要依據是特征性的臨床表現和原卟啉的增加。 紅細胞有短暫熒光可與肝性卟啉鑒別另外還應注意與先天性紅細胞生成性卟啉病、多形性日光疹、日光性蕁麻疹等鑒別。
關于紅細胞生成性卟啉病的診斷介紹
根據本病典型臨床及實驗室檢查特點診斷即可成立。“紅色尿”和“紅色牙齒”,光照部位的毀形性皮膚損傷,伴多毛及色素沉著是本病典型的臨床特征實驗室檢查可見:紅細胞、血漿及尿中尿卟啉Ⅰ濃度顯著增高,不同程度的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 幼年時可出現光敏性皮膚損害和紅色尿,合并有溶血性貧血和牙齒發紅,提示本病
關于紅細胞生成性卟啉病的檢查介紹
一、實驗室檢查 1.血象呈不同程度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但貧血很少需臨床輸血。外周血可見異形紅細胞增多紅細胞大小不等,并多見嗜酸性及嗜堿性點彩紅細胞和有核紅細胞。網織紅細胞增多。 2.骨髓象紅系增生,可見類似病態造血表現在紫外線燈照射下骨髓有核紅細胞和外周血紅細胞因卟啉濃度增高呈現鮮紅色熒光。
治療紅細胞生成性卟啉病的相關介紹
1.皮膚損害:避免陽光照射和創傷;外用3%二羥其丙酮(dihydroxyacetone)和0.13%散沫花素(lawsone)霜劑。穿防護衣。口服β-胡蘿眩素60-180mg/d,或核黃素20-40mg/d,或每隔日口服阿的平50mg。 2.溶血性貧血:嚴重和長期溶血有脾切除指證,可能有良效且
紅細胞生成性卟啉病的預后及預防
1、預后 本病進展很緩慢往往患者于幼年時期死亡,死亡原因大多為感染或嚴重溶血性貧血。成年后皮膚常因潰瘍而留有嚴重瘢痕,面容損壞或使手指脫落導致殘疾。 2、預防 患者應避免暴露于日光下(因普通布料不能阻止波長為400nm左右的光照射),可穿戴特殊材料如含氧化鋅或氧化鈦材料縫制的衣服、手套和寬
紅細胞生成性原卟啉病的疾病檢查
實驗室檢查: 血漿紅細胞、糞中原卟啉增加,少數患者伴糞卟啉增加,尿中卟啉正常。可有血清鐵水平降低鐵結合力增加。血紅蛋白和血細胞容積降低,并可能出現肝功能異常紅細胞在碘鎢石英燈下發射短暫(10~15s)橘紅色熒光。 其它輔助檢查: 組織病理:在皮損處和暴露部位的皮膚,真皮上層乳頭層血管壁及其
關于紅細胞生成性卟啉病的病因分析
1.由于尿卟啉原Ⅲ輔合成酶的缺陷,使尿卟啉原Ⅲ合成酶作用下的羥甲基膽色烷,不能正常地轉化成尿卟啉原Ⅲ,羥甲基膽色烷可自發形成過多尿卟啉原Ⅰ。尿卟啉原Ⅰ不能最終變成血紅素,而氧化成尿卟啉Ⅰ,尿卟啉原Ⅰ又在尿卟啉原脫羧酶作用下脫羧形成糞卟啉原Ⅰ,最終氧化成糞卟啉Ⅰ。正常人每天合成Ⅰ型卟啉僅數百微克,
簡述帕金森病的發病機制
帕金森病的確切病因至今未明。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年齡老化、氧化應激等均可能參與PD多巴胺能神經元的變性死亡過程。 年齡老化 PD的發病率和患病率均隨年齡的增高而增加。PD多在60歲以上發病,這提示衰老與發病有關。資料表明隨年齡增長,正常成年人腦內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會漸進性減少。但65歲以上老
簡述腦苷脂沉積病的發病機制
葡萄糖腦苷脂主要來源于正常人白細胞的腦酰乳酸苷(ceramidelactoside)和衰老紅細胞的基質紅細胞糖苷(globoside),正常時經由脾臟中葡萄糖腦苷酶(glucocerebrosidase)分解為葡萄糖和腦酰胺嬰兒型患者的脾臟和神經元中缺乏這種酶;成年型Gaucher病的脾臟中該酶
簡述免疫母細胞性淋巴結病的發病機制
實驗研究顯示,患者T細胞能強烈地刺激B細胞,促使B細胞增殖并產生免疫球蛋白。這些T細胞大多表達HLA-DR抗原。淋巴結浸潤的細胞主要是T細胞,其免疫表現型與成熟T細胞相同,CD4 細胞多于CD8 細胞。這些T細胞也表達IL-2受體,可用CD25、HLA-DR等抗原加以識別。在外周血,T細胞百分數
概述紅細胞生成性卟啉病的臨床表現
皮膚水泡通常是嚴重的,在出生不久即出現,常伴有貧血和血尿。有些在成人期出現癥狀很輕。疾病的嚴重度根據每個病人的突變和酶缺乏的程度。嚴重的病例在子宮內有積水,在新生兒黃疸用光療時表現明顯的光過敏。由于過量的卟啉使子宮內的羊水成紅色,這有助于診斷。 皮損和PCT的表現相似,但通常更為嚴重。日光暴露
關于紅細胞生成性原卟啉病的檢查介紹
1、血常規檢查 血漿、紅細胞、糞中原卟啉增加,少數患者伴糞卟啉增加,尿中卟啉正常,可有血清鐵水平降低,鐵結合力增加,血紅蛋白和血細胞容積降低,并可能出現肝功能異常。紅細胞在碘鎢石英燈下發射短暫(10~15秒)橘紅色熒光。 2、組織病理 在皮損處和暴露部位的皮膚,表皮大多正常,真皮乳頭層血管
紅細胞生成性原卟啉病的臨床表現
患者大多在3~5歲內起病,也有到青春期才發病者。男性多于女性。本病的特征是日曬后5~30min局部產生強烈的燒灼感、針刺感或瘙癢,數小時后皮膚出現紅斑和高度水腫嚴重者有丘疹、水皰、紫癜和血皰,類似種痘性水皰病,繼而形成糜爛、黑色厚痂或奇異的線狀結痂病程持續數天至幾周,與日曬程度有關。常累及鼻、唇
簡述紅細胞生成性原卟啉癥的癥狀體征
大多在3~5歲內起病,也有遲至青春期發病者,男多于女,其特征是光曬5~30分鐘后,局部有強烈燒灼感、針刺感和癢感,數小時后皮膚出現紅斑和高度水腫,嚴重者有丘疹、水皰、紫癜和血皰,類似種痘樣水皰病,風團少見,繼而形成糜爛、黑色厚痂或奇特的線狀結痂。隨光曬久暫,皮損可持續數天至幾周。常累及鼻、唇紅緣
簡述紅細胞生成性原卟啉癥的治療方案
用β-胡蘿卜素治療,血漿和紅細胞內原卟啉雖無明顯變化,但對日光耐受性增加,推測β-胡蘿卜素有熄滅激發狀態的氧和游離根作用,阻斷光敏反應,或與卟啉有相同的最大吸收光譜,服藥后β-胡蘿卜素在角層內起屏蔽作用。一般口服75~200 mg/d,除皮膚黃染外,無其它副作用。 非吸收性陽離子絡合劑(考來烯
簡述運動性哮喘的發病機制
1、與呼吸道熱量交換有關,即在呼吸過程中,熱能從氣道粘膜轉移至氣流中,造成氣道在運動后出現冷卻現象,當運動停止后,氣道出現快速的復溫,從而引起氣道血流的充血,粘膜的通透性增加和水腫,導致氣道狹窄,引起氣流受限。 2、滲透學說:運動后隨著氣道表面液體水分的蒸發,氣道粘膜表面的液體滲透壓高,使附近
簡述紫癜性腎炎的發病機制
1.過敏性紫癜是一種由免疫復合物介導的系統性小血管炎,紫癜性腎炎也屬免疫復合物性腎炎,其發病主要通過體液免疫,但也涉及細胞免疫,一些細胞因子和炎癥介質,凝血機制均參與本病發病。 2.本病發病有種族傾向,有一些研究提示本病與遺傳有一定關系。
簡述阿司匹林性哮喘的發病機制
阿司匹林哮喘的發生至少部分是由于花生四烯酸代謝生成前列腺素E2(PGE2)的路徑被阿司匹林所阻斷,由環氧化酶(COX)通路轉向5脂氧化酶(5-LO)路徑,引起白三烯的產生過多,從而導致支氣管平滑肌的收縮和刺激氣道黏液的分泌所致。具有支氣管擴張作用的PGE2生成的減少也促進了白三烯的增多。白三烯受
血色病性骨關節病的發病機制
自發性血色病鐵質積蓄于體內的機制尚不清楚。一般有以下三種學說: 1.肝內缺乏黃嘌呤氧化酶。 2.組織蛋白質變異,對鐵具有異常的親和性。 3.腸道的蛋白質分泌促進或阻止鐵的吸收。 血色病在中國少見,僅有個案報道。在歐美等國家,常有因飲酒過多而引起肝硬化合并鐵過度沉積者,其發生率甚高。
簡述小兒血清病的發病機制
血清病是Ⅲ型變態反應性疾病的典型例子,在抗原過剩的情況下,形成抗原抗體復合物,沉積于全身毛細血管的基底膜上,激活補體,造成組織損害。 免疫復合物激活補體,游離過敏毒素,進一步釋放組胺,增強血管通透性;并產生趨化因子,使中性粒細胞聚集,聚集的中性粒細胞吞噬抗原抗體復合物,釋放出溶酶體引起局部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