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肌肉神經源性損害的電生理檢查介紹
電生理檢查是近50年發展起來的診斷技術,它將神經肌肉興奮時發生的生物電變化引導出,加以放大和記錄,根據電位變化的波形、振幅、傳導速度等數據,分析判斷神經、肌肉系統處于何種狀態。最初應用直流電變性反應,檢查強度-時間曲線(時值)。50年代針極肌電圖開始應用臨床,尤其是近十多年來廣泛采用誘發電位方法和平均、疊加技術,更增加了電生理檢查的使用范圍和價值。 臨床上將電生理檢查分肌電圖(electromyography, EMG)神經電圖(electroneurography)和誘發電位(evoked potential)等。有人習慣將神經電圖歸入肌電圖中,概念上不夠準確。由于神經電圖產生的原理與誘發電位相同,是使用脈沖電誘發出的神經肌肉興奮電位,故歸入誘發電位較妥當。本節將電生理檢查分為肌電圖和誘發電位兩大類。......閱讀全文
關于肌肉神經源性損害的電生理檢查介紹
電生理檢查是近50年發展起來的診斷技術,它將神經肌肉興奮時發生的生物電變化引導出,加以放大和記錄,根據電位變化的波形、振幅、傳導速度等數據,分析判斷神經、肌肉系統處于何種狀態。最初應用直流電變性反應,檢查強度-時間曲線(時值)。50年代針極肌電圖開始應用臨床,尤其是近十多年來廣泛采用誘發電位方法
關于肌肉神經源性損害的臨床檢查介紹
對四肢損傷,應進行神經檢查,以判斷有無神經損傷以及損傷的部位、性質和程度。 (一)傷部檢查 檢查有無傷口。如有傷口,應檢查其范圍和深度、軟組織損傷情況以及有無感染。查明槍彈盲管傷或貫通傷的徑路,有無骨折及脫位。如傷口已愈合,需觀察瘢痕情況和有無動脈瘤、動靜脈瘺形成等。 (二)肢體姿勢 橈
關于肌肉神經源性損害的肌電圖檢查介紹
用同心圓針電極刺入被檢肌肉,記錄其靜止及不同程度自主收縮時所產生的動作電位及聲響的變化,分析肌肉、運動終板及其支配神經的生理和病理狀況。 臨床意義: 1.確定有無損傷及損傷的程度 完全損傷時肌肉不能自主收縮,記錄不到電位,或出現纖顫電位、正銳波等;部分損傷時可見平均時限延長,波幅及電壓降低
關于肌肉神經源性損害的簡介
肌肉神經源性損害疾病是上運動神經源損害、下運動神經源損害,肌萎縮側索硬化,脊肌萎縮癥,進行性延髓麻痹等的總稱。肌肉神經源性損害以肌萎縮側索硬癥為多見,發病率為1/10萬,肌肉神經源性損害有些地區高達40/10萬。
關于肌肉神經源性損害的神經損傷的診斷
當神經完全損傷時,誘發電位一般表現為一條直線或有少許干擾波。但應注意:①SNAP之誘發較難,并非所有SNAP陰性均為完全損傷,應結合臨床檢查判斷。②極少數完全損傷仍可誘發出MAP,應予鑒別。 神經部分損傷時,誘發電位可出現程度不同的波形改變、振幅降低、潛伏期延長或傳導速度減慢,可據此判斷有
關于肌肉神經源性損害的誘發電位檢查
利用一定形態的脈沖電流刺激神經干,在該神經的相應中樞部位、支配區或神經干上記錄所誘發的動作電位。臨床常用的檢查項目有:感覺神經動作電位(sensory nerveactive potential,SNAP)、肌肉動作電位(muscle active potential,MAP)及體感誘發電位(s
治療肌肉神經源性損害的相關介紹
該癥的好發年齡為35以上的男性,家族遺傳型發病年齡愈早病情進展愈迅速,如治療無效可在1-3年病情惡化死亡。隨著醫學科學的不斷進步,以及更多的獻身于肌病研究的中西醫學者的不懈努力,部分患者可得到有效的治療,病情好轉、康復,即使是危重患者也可改善癥狀,提高自下而上質量,延長壽命,以待該癥的徹底完全攻
簡述肌肉神經源性損害的病理表現
肌肉神經源性損害以肌萎縮側索硬癥為多見,發病率為1/10萬,有些地區高達40/10萬。肌萎縮側索硬化癥(簡稱ALS)是前角細胞病變,延髓運動神經核和錐體束進行性損害起的上下運動元性麻痹。(肌電圖檢查提示:神經源性損害、前角細胞病變。部分患者“肌酸激酶”升高,提示肌肉也有損害,病因與家庭因素、病毒
肌肉神經源性損害的神經再生及預后的估價
(1)一般認為,神經干動作電位出現最早,家兔實驗表明術后4周即可測出神經干動作電位。誘發肌電位的出現比神經干動作電位遲數周,但早于臨床功能恢復。醫學觀察到,前臂正中神經全斷縫合術后3個月,即可誘發SEP,術后6個月開始出現MAP,10個月時可見于95%以上的病人;術后8個月開始出現 SNAP,因
肌肉神經源性損害對神經損傷治療的指導意義
(1)可以了解早期神經再生的質量,便于及早采取必要的處理,以爭取時間,提高療效。 (2)當SNAP可測出,而SEP測不出時,可確定為根性節前撕脫傷,有助于確定治療方案,即可不作神經探查術。 (3)部分損傷時神經保持其連續性,但有神經瘤形成時,如損傷遠段能記錄到神經動作電位,或運動神經傳導速度
關于神經源性腫瘤的病理生理介紹
不明。 診斷檢查(點擊查看詳細內容) 為明確頸部腫塊的原因及其性質,診斷時應注意以下各點: 1、詳細詢問病史 包括年齡、性別、病程長短、癥狀輕重、治療效果,以及有無鼻、咽、喉、口腔等器官受累的臨床表現,或發熱,消瘦等全身癥狀。 2、臨床檢查 首先注意觀察兩側頸部是否對稱,有無局部腫脹,瘺管形
關于神經源性膀胱的檢查方式介紹
1.體格檢查 (1)肛門括約肌張力試驗 肛門括約肌松弛,表示脊髓中樞不活動或活動降低,肛門括約肌收縮過強,表示脊髓中樞反射亢進。 (2)肛門反射試驗 刺激肛門周圍皮膚,如肛門收縮表示脊髓活動存在。 (3)球海綿體肌反射試驗 刺激陰莖頭或陰蒂,引起肛門括約肌收縮,表示脊髓活動存在。 2.冰
臂叢神經損傷的神經電生理檢查
肌電圖(EMG)及神經傳導速度(NCV)對有無神經損傷及損傷的程度有重要參考價值,一般在傷后3周進行檢查,感覺神經動作電位(SNAP)和體感誘發電位(SEP)有助于節前節后損傷的鑒別,節前損傷時SNAP正常(其原因在于后根感覺神經細胞體位于脊髓外部,而損傷恰好發生在其近側即節前,感覺神經無瓦勒變
關于小兒神經源性膀胱的輔助檢查介紹
1.影像學檢查 X線脊柱平片檢查可發現脊柱畸形(如椎體畸形)和脊柱裂。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多可發現典型的“圣誕樹”樣膀胱,可了解充盈期膀胱的形態和容量,是否存在膀胱輸尿管反流及反流的程度;在排尿時觀察尿道和膀胱頸部開放的情況,對是否存在逼尿肌和括約肌不協調具有一定的診斷意義,并可排除后尿道瓣膜等先
關于神經源性體位性低血壓的檢查診斷介紹
1、檢查 檢查可見皮膚劃痕癥試驗減弱或小時,Valsalva動作試驗在正常人出現血壓升高,心律變慢,但對于神經源性體位性低血壓患者無反應。 2、診斷 起身站立或久站后反復發生暈厥,測量臥位及直立位血壓,每分鐘一次,連續測定5-10分鐘,如果直立位收縮壓下降達40mmHg以上,并出現臨床癥狀
關于縱隔神經鞘源性腫瘤的檢查化驗介紹
1.胸部X線:所見神經源性腫瘤表現基本相似,良性和惡性表現往往無明顯差異。正位X線片示胸腔內圓形或橢圓形密度均勻的陰影,偶爾可見三角形或分葉狀,內緣常位于縱隔影內。側位片示:腫瘤位于脊柱旁溝區,界限清晰。相鄰的骨骼也可能發生變化。 2.CT掃描顯示:腫瘤位于后縱隔,多靠近椎旁,腫瘤邊界清楚。呈
關于視覺電生理檢查的基本介紹
視覺電生理檢查(examination of visual electrophysiology)通過記錄視覺系統生物電活動以診斷疾病、鑒定療效、判斷預后的檢查方法。是一種無創性客觀視功能檢查方法,主要包括,視網膜電圖(electroretinogram;ERG)和視覺誘發電位(VEP)。 1.
關于小兒神經源性膀胱的實驗室檢查介紹
神經源性膀胱最常見的并發癥為尿路感染,但癥狀多不典型,如合并膀胱輸尿管反流則可能加速腎臟的損害;在新生兒或嬰幼兒可能導致水電解質紊亂、酸堿平衡失調、腎功能衰竭等,威脅患兒生命。因此,進行尿常規和尿培養,尿素氮和肌酐,以及血鈉、鉀、氯和二氧化碳結合力等檢查,對了解神經源性膀胱患兒的上尿路損害程度與
關于小兒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的檢查介紹
神經源性膀胱最常見的并發癥為尿路感染,但癥狀多不典型,如合并膀胱輸尿管反流則可能加速腎臟的損害;在新生兒或嬰幼兒可能導致水電解質紊亂、酸堿平衡失調、腎功能衰竭等,威脅患兒生命。因此,進行尿常規和尿培養,尿素氮和肌酐,以及血鈉、鉀、氯和二氧化碳結合力等檢查,對了解神經源性膀胱患兒的上尿路損害程度與
關于線粒體肌病的電生理檢查介紹
肌電圖為常用首選檢查之一,臨床有肌無力、肌萎縮等肌病表現時肌電圖檢查尤其重要。多數為肌源性改變,少數病例也可見神經源改變或兩者兼有,偶見線粒體腦病患者肌電圖正常。一些以腦病為主要表現的患者,肌電圖亦可見到神經源或肌源性改變。此為肌電圖在線粒體疾病的特征性所見。各種誘發電位檢查,對各種腦病綜合征的
關于電生理檢查的基本信息介紹
心臟電生理檢查是以整體心臟或心臟的一部分為對象,記錄心內心電圖、標測心電圖和應用各種特定的電脈沖刺激,藉以診斷和研究心律失常的一種方法。對于竇房結、房室結功能評價,預激綜合征旁路定位、室上性心動過速和室性心動過速的機理研究,以及篩選抗心律失常藥物和擬定最佳治療方案,均有實際重要意義。
神經電生理的原理
神經肌電生理學方法(electrophysiology method) 是用電生理儀器、微電極、電壓鉗(voltage clamp)及膜片鉗(patch clamp)技術等記錄或測定整體動物或離體器官組織、神經和細胞離子通道等的膜電位改變、傳導速度和離子通道的活動的方法。常用于在屏蔽干擾的環境中精確
慢性炎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根神經病的電生理檢查
運動神經傳導測定提示周圍神經存在脫髓鞘性病變,在非嵌壓部位出現傳導阻滯或異常波形離散對診斷脫髓鞘病變更有價值。通常選擇一側的正中神經、尺神經、脛神經和腓總神經進行測定。神經電生理檢測結果必須與臨床表現相一致。電生理診斷標準為: (1)運動神經傳導:至少要有2根神經均存在下述參數中的至少1項異常
關于神經源性肺水腫的影像學檢查
NPE早期X線及CT表現不明顯,可無異常或者僅有肺紋理增粗模糊等表現;典型X線及CT表現為雙肺彌散型肺泡浸潤,兩肺可見散在片狀陰影;晚期可表現為雙肺呈斑片狀或者云霧狀陰影,以及典型的蝴蝶形陰影。NPE臨床癥狀出現后可通過彩色超聲與心源性肺水腫加以鑒別,也可通過彩色超聲反應肺水情況。
關于神經源性腫瘤的疾病描述介紹
多為神經鞘膜瘤,起源于神經鞘膜上的雪旺細胞,常發生于頸部皮神經、交感神經、迷走神經等處。腫瘤位于頸部外側上段,胸鎖乳突肌深處。隨圓形或圓形,表面光滑。生長緩慢,病變范圍較小時,常無明顯癥狀。腫瘤較大時,可突向咽部,使咽側壁內移、飽滿,嚴重時可影響呼吸。偶可惡變,表現為短期內腫瘤迅速增大,或伴迷走
關于小兒神經源性膀胱的基本介紹
神經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是由于中樞或周圍神經部分或完全性損害造成的膀胱、尿道貯尿或(和)排尿功能障礙,也可將其稱之為下尿路功能障礙。其原因主要為脊髓發育不良,包括脊髓脊膜膨出、脊髓栓系、脊髓縱裂、腰骶椎發育不良等。其他原因包括外傷、腫瘤、經骶尾部或盆腔的手術、神經系統
關于神經源性膀胱的鑒別診斷介紹
1.前列腺增生癥 發生于50歲以上男性,有排尿困難,尿潴留,嚴重者引起腎,輸尿管擴張積水,直腸指診,膀胱鏡檢查,膀胱造影可明確診斷。 2.膀胱頸梗阻 女性有排尿困難和尿潴留,肛門周圍皮膚及會陰部感覺正常,膀胱鏡檢查或尿流動力學檢查可鑒別。 3.先天性尿道瓣膜 多見于小兒,有排尿困難,尿
關于電生理檢查—肌電圖的基本信息介紹
肌電圖是用肌電圖儀記錄神經和肌肉的生物電活動,對其波形進行測量分析,可以了解神經、肌肉的功能狀態,協助對下運動神經元或肌肉疾病的診斷。常用的方法有三種: ①針極肌電圖:亦稱普通肌電圖,是將特制的針電極刺入肌腹,或用表面電極置于肌肉表面皮膚,在示波器上或記錄紙上觀察肌肉在靜止、輕收縮、重收縮三種
關于電生理檢查—腦磁圖的基本介紹
腦磁圖電流在導體內流動進,導體周圍可以產生磁場。同理,腦細胞的電活動也有極微弱的磁場,可用高靈敏度的磁場傳感器予以檢測,并記錄其隨時間變化的關系曲線,是即腦磁圖,其圖形與EEG圖形相似。與EEG相比,優點是:可發現有臨床意義而又不能被EEG記錄到的波形,或檢測到皮質局限性的異常電磁活動;此外,磁
關于視覺電生理檢查儀的基本介紹
視覺電生理檢查儀是一種用于臨床醫學領域的醫學科研儀器,于2011年08月22日啟用。 一、視覺電生理檢查儀的技術指標: 閃光強度 氙氣閃光燈最大亮度為~25000 cd/m2 (+30dB) 閃光強度偏差 Led 閃光燈最大亮度為~250 cd/m2 (+20dB) 背景光強度 每步1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