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慢性硬腦膜外血腫的簡介
慢性硬腦膜外血腫是指傷后2~3周以上出現的血腫。一般而言,傷后13天以上,血腫開始出現鈣化現象,即可作為慢性血腫的診斷依據。本病以青年男性為多。好發于頭顱額、頂、枕等處,而顳部較少,多系顳部血腫易致腦疝,故病程發展迅速。......閱讀全文
關于慢性硬腦膜外血腫的簡介
慢性硬腦膜外血腫是指傷后2~3周以上出現的血腫。一般而言,傷后13天以上,血腫開始出現鈣化現象,即可作為慢性血腫的診斷依據。本病以青年男性為多。好發于頭顱額、頂、枕等處,而顳部較少,多系顳部血腫易致腦疝,故病程發展迅速。
診斷慢性硬腦膜外血腫的簡介
目前認為頭部外傷12~14天以上的硬膜外血腫診斷為慢性硬膜外血腫最為合理,因為此時顯微鏡下才能發現有血腫機化或鈣化,而在亞急性硬膜外血腫(傷后48小時~13天)中則沒有血腫機化這種組織學改變,結合臨床表現及影像學可做出診斷。 慢性硬膜外血腫的診斷依賴影像學檢查。絕大多數患者有顱骨骨折,而且
關于慢性硬腦膜外血腫的病因分析
慢性硬膜外血腫的致傷因素與急性者并無特殊之處,其不同處是患者傷后能較長時間地耐受血腫,且臨床癥狀表現十分遲緩。這可能與血腫的大小、形成速度、所在部位和患者顱腔容積的代償能力有關。此外,也有人認為是因外傷后引起的腦膜中動脈假性動脈瘤破裂所致。
關于慢性硬腦膜外血腫的檢查介紹
1.X線檢查 絕大多數患者有顱骨骨折,骨折線往往穿越硬腦膜血管壓跡或靜脈竇。 2.CT檢查 慢性硬膜外血腫幾乎均發生在幕上,且主要發生在額、頂部。CT檢查可見腦表面的梭形高密度影,多數慢性硬膜外血腫在CT平掃中呈雙凸球鏡片形低密度影,周界光滑,邊緣可被增強,亦可呈等密度或高密度影。 3.
治療慢性硬腦膜外血腫的相關介紹
慢性硬膜外血腫可以自行機化、吸收。近年來,硬膜外血腫保守治療也很成功。但根據病情需要亦可采取手術治療。 1.手術治療 病情明顯惡化的患者,應及時施行手術治療。除少數血腫發生液化,包膜尚未鈣化者,可行鉆孔沖洗引流之外,其余大多數患者須行開顱術清除血腫,達到暴露充分與不遺留顱骨缺損的目的,同時,
關于慢性硬腦膜下血腫清除術的簡介
慢性硬腦膜下血腫約占顱腦損傷病例的1%,占顱內血腫10%左右。高齡者好發。 過去多認為慢性硬腦膜下血腫的形成是由于包膜血管的血漿滲入,增加了囊內滲透壓,致使血腫的體積不斷擴大。近年的研究表明,其形成的機制是因血腫包膜的外層內微血管不斷破裂出血和過度纖維蛋白溶解促進出血,使血腫體積逐漸擴大。因此
簡述慢性硬腦膜外血腫的臨床表現
多見于青年男性。好發部位與急性或亞急性硬腦膜外血腫相似,多位于額區、頂區、枕區等處,位于顳區較少。病程一般在12~180天,平均25天,可以無癥狀或中間清醒期長達數月,數年,甚至數十年,幕上慢性硬膜外血腫常表現為進行性頭痛,惡心、嘔吐,輕度嗜睡,動眼、滑車神經麻痹,視盤水腫以及偏癱、行為障礙等。
關于慢性硬腦膜下血腫的基本介紹
慢性硬腦膜下血腫是外傷3周以后出現的癥狀,位于硬腦膜與蛛網膜之間,具有包膜。血腫增大緩慢,一般在2~3周后,由于腦直接受壓和顱內壓增高而出現臨床癥狀。多數頭部外傷輕微,部分缺乏外傷史。早期臨床表現癥狀輕微,血腫達到一定量后癥狀迅速加重。臨床上在經影像檢查確診之前,易誤診為顱內腫瘤、顱內缺血或出血
關于慢性硬腦膜下血腫的病因分析
1.慢性硬腦膜下血腫的發生原因,絕大多數都有輕微頭部外傷史。關于出血的原因與老年性腦萎縮后顱內空間相對增大有關。尤以老年人額前或枕后著力時,腦組織在顱腔內的移動度較大,最易撕破自大腦表面匯入上矢狀竇的橋靜脈,其次靜脈竇、蛛網膜粒或硬膜下腫瘤受損出血,血液積聚于硬腦膜下腔,引起硬腦膜內層炎性反應形
手術治療急性硬腦膜外血腫
通常多采用骨窗開顱或骨瓣開顱術,便于徹底清除血腫、充分止血和必要時行硬膜下探查,是硬膜外血腫沿用已久的術式。近年來,由于CT掃描檢查的廣泛應用,能夠對血腫的部位、大小和腦損傷情況了如指掌,并能動態地觀察血腫的變化,因此有些病例采用小骨窗方法治療硬膜外血腫也獲得成功。 (1)骨窗開顱硬膜外血腫清
關于慢性硬腦膜下血腫的檢查方式介紹
1.CT檢查 多表現為顱骨內板下新月形、半月形或雙凸球鏡片形低密度區,可有助于確診。少數也可呈現高密度、等密度或混雜密度。 2.MRI檢查 對某些無占位效應或雙側慢性硬膜下血腫的患者,MRI更具優勢。
概述急性硬腦膜外血腫的治療
急性硬膜外血腫的治療,原則上一經診斷即應施行手術,排除血腫以緩解顱內高壓,術后根據病情給予適當的非手術治療。一般若無其他嚴重并發癥且腦的原發損傷較輕者,預后均良好。死亡率介于10%~25%之間。實際上這類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并非血腫本身,而是因腦疝形成后所引起的腦干繼發性損害所致,因此,必須做到早
急性硬腦膜外血腫的相關介紹
急性硬腦膜外血腫(acute epidural hematoma)是位于顱骨內板與硬腦膜之間的血腫,好發于幕上半球凸面,十分常見。多為單發,多發者罕見,但可合并其他類型血腫,構成復合型血腫,其中以外傷著力點硬膜外血腫合并對沖部位硬膜下血腫較為常見,腦內血腫少見。急性硬膜外血腫死亡率介于5%~25
關于慢性硬膜下血腫的簡介
慢性硬膜下血腫是指傷后三周以上顱內出血發生在硬腦膜下腔者,血腫增大后會產生占位效應,導致腦室和腦干受壓,產生嘔吐、意識障礙、頭痛,顱內壓增高為主,應及時CT確診和果斷手術干預,術后效果堪稱滿意。對于血腫的出血來源和發病機理尚無統一的認識。其發生率約占顱內血腫的10%,血腫常發生于額頂顳半球凸面,
治療慢性硬腦膜下血腫的介紹
一旦出現顱內壓增高癥狀,即應施行手術治療,首選的方法是鉆孔引流。因此,即使患者年齡高,亦需盡力救治,甚至進行床旁錐顱引流,只要治療及時,常有良好恢復。但術后血腫復發率仍高達3.7%~38%。 1.鉆孔或錐孔沖洗引流術 根據血腫的部位和大小選擇單孔或前后兩孔(一高一低)。因單孔鉆孔沖洗引流術與
非手術治療急性硬腦膜外血腫
急性硬膜外血腫,無論施行手術與否,均須進行及時、合理的非手術治療,特別是伴有嚴重腦原發性損傷和(或)繼發性腦損害的患者,決不能掉以輕心。 硬腦膜外血腫的保守治療:適用于神志清醒、病情平穩的患者;CT檢查血腫計量小于40ml,中線移位不超過1.5cm;無意識惡化、眼底水腫及新病征出現;非顱中窩或
關于小兒硬腦膜外膿腫的簡介
急性期有感染所致的全身反應,如周身不適、畏寒、高熱、血象增高,局限性頭痛也是常見的癥狀,頭痛多為持續性鈍痛,位置多與硬膜外膿腫所在的部位相一致,為局部硬膜受到炎癥刺激有關。嚴重感染的患兒可出現高熱、寒戰、譫妄、抽搐和腦膜刺激癥,合并有硬膜下積膿時患兒可出現腦組織水腫和顱內壓增高的癥狀,出現頭痛惡
治療硬腦膜下血腫的簡介
對于急性硬腦膜下血腫,傷后6小時內手術清除血腫,可降低病死率,提高功能恢復率。 慢性硬腦膜下血腫一旦出現顱內壓增高癥狀,即應施行手術治療,而且首選的方法是鉆孔引流,療效堪稱滿意,如無其他并發癥,預后多較良好。
關于慢性硬腦膜下血腫清除術的手術步驟介紹
1.鉆孔沖洗引流術 ①于血腫的后上方與前下方各鉆一孔。 ②切開硬腦膜后,用2支導管分別置于血腫腔中,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直至流出的液體清亮無色透明為止。 ③然后將前方導管拔出縫合切口,保留后方導管,接腦室引流裝置,做閉式引流。 亦可采用單孔沖洗引流的方法。即在血腫最厚的位置將頭皮切一個3
概述急性硬腦膜外血腫的臨床表現
硬膜外血腫的臨床表現可因出血速度、血腫部位及年齡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但從臨床特征看,仍有一定規律及共性,即昏迷—清醒—再昏迷。以幕上急性硬腦膜外血腫為例概述如下: 1.意識障礙 由于原發性腦損傷程度不一,這類患者的意識變化有三種不同情況:①原發性腦損傷較輕,傷后無原發昏迷,至顱內血腫形成后,始
簡述慢性硬腦膜下血腫的臨床表現
1.慢性顱內壓增高的癥狀 包括頭痛、惡心嘔吐、復視等癥狀,查體眼底視盤水腫。 2.血腫壓迫所致的局灶癥狀和體征 包括輕偏癱、失語和局限性癲癇等。 3.腦萎縮、腦供血不全癥狀 如智力障礙、精神失常和記憶力減退。 本病易誤診為神經官能癥、老年性癡呆、高血壓腦病、腦血管意外或顱內腫瘤等。
急性硬腦膜外血腫的病因分析和檢查介紹
一、病因 急性硬膜外血腫的常見原因是顱骨骨折致腦膜中動脈或其分支撕裂出血,于顱骨內板和硬膜之間形成血腫,典型的急性硬腦膜外血腫常見于青壯年男性顱骨線形骨折患者,以額顳部及顳頂部最為常見。 二、檢查 1.顱骨X線平片 顱骨骨折發生率較高,約95%顯示顱骨骨折。 2.CT掃描 表現為呈雙
關于慢性硬腦膜下血腫清除術的術中注意點介紹
1.采用鉆孔沖洗引流術式時,插入的導管不宜過硬而且手法要輕柔,避免將導管穿過內側包膜插入腦內造成腦組織損傷。尤其采用錐孔沖洗引流時,因骨孔小更應注意。 2.沖洗時最好采用三通管,使沖洗與排液均在密閉下進行,可防止空氣逸入,形成張力性氣顱。如用兩管開放沖洗時,應用生理鹽水填充殘腔將空氣排出后再行
用藥治療硬腦膜外和硬腦膜下膿腫的簡介
除大劑量抗生素治療外,要進行乳突切開,清除病灶,常能經乳突骨質破壞區進入膿腔,刮除周圍肉芽,擴大引流。如膿腫范圍很大,還應在乳突外進行開顱,去除大片骨板,剪開硬腦膜,或進行多處顱骨環鉆引流。據Bannister統計,用開顱行骨成形瓣術的治愈率高于用顱骨多處環鉆引流術。目前此癥死亡率仍明顯高于腦膿
關于硬腦膜下血腫的檢查和診斷
檢查 1.急性硬腦膜下血腫 CT檢查表現為顱骨內板與腦表面之間出現高密度、等密度或混合密度的新月形或半月形影,有助于確診。 2.慢性硬腦膜下血腫 CT檢查表現為顱骨內板下低密度的新月形、半月形或雙凸鏡形影像,有助于確診;少數也可呈現高密度、等密度或混雜密度,與血腫腔內的凝血機制和病程有關
簡述慢性硬腦膜下血腫清除術的并發癥
1.腦損傷 因放置引流管時操作技術不當而引起,故應仔細操作。 2.張力性氣顱 發生原因及防止辦法已如前述。 3.硬腦膜下血腫 多為血腫包膜止血不徹底所致,或血腫抽吸后顱內壓急劇下降引起橋靜脈的撕裂,應及時再次手術處理。 4.硬腦膜外血腫 多為鉆孔時硬腦膜與顱骨間的血管被剝離撕裂引起出血,出
慢性硬腦膜下血腫清除術的術后處理介紹
1.除一般常規處理外,可將床腳墊高,早期補充大量液體(每天3500~4000ml),避免低顱壓,以有利于腦復位。 2.記錄每24h血腫腔的引流量及引流液的顏色,如引流量逐漸減少且顏色變淡,表示腦已膨脹,血腫腔在縮小,3~5天后即可將引流管拔除。如顏色為鮮紅,多示血腫腔內又有出血,應及時處理。
關于硬腦膜外膿腫的基本介紹
硬腦膜外膿腫指膿腫局限于顱骨與硬腦膜之間,臨床上較少見。 硬腦膜外膿腫的致病菌與硬腦膜下膿腫相類似,常見的為葡萄球菌和鏈球菌,有時為革蘭陰性桿菌,感染途徑主要有: 1.直接感染 如顱骨骨髓炎破壞顱骨內板,額竇炎破壞額竇的后壁,中耳炎和乳突炎破壞巖骨的鼓室蓋,巖骨尖或乙狀竇部的骨質等均可引起
關于硬腦膜外膿腫的檢查介紹
腦脊液檢查一般變化不大,無特殊表現。 CT掃描在顱骨內板下方,腦外出現梭形低密度區,范圍比較局限,增強掃描其內緣有明顯的帶狀強化,同時伴有鄰近腦水腫及占位效應,此外,還可發現顱骨骨髓炎等原發感染病灶。MRI檢查顯示顱骨內板下邊界清楚的梭形異常信號區,T1像呈介于腦組織與腦脊液之間的信號,T2像
關于硬腦膜外膿腫的診斷介紹
硬腦膜外膿腫的診斷主要根據病史與臨床表現,對有顱骨骨髓炎,額竇炎,中耳炎,乳突炎或顱腔鄰近部位感染的患者,若出現全身感染癥狀,局限性頭痛,局部皮膚腫脹、壓痛,甚至出現腦膜刺激癥狀或腦部癥狀時,應考慮本病的可能。頭顱CT和MRI掃描有對診斷有幫助,必要時行鉆孔探查可確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