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明小鼠重見光明武科大研發出新型通用基因編輯工具
3月17日,國際頂級期刊《實驗醫學雜志》發表的一篇論文為全球上百萬失明者帶來一道曙光。武漢科技大學姚凱團隊設計出新型通用基因編輯工具,讓失明小鼠恢復視力,重見光明。 據了解,許多先天性失明和后天性失明與基因突變相關。全球大約有200多萬人因基因突變導致失明。通過基因比對,其由100多種不同基因的突變引起。目前已有的基因編輯工具,只能改變一個突變基因,或只能針對特定位置的突變基因進行編輯。姚凱團隊。學校供圖 武漢科技大學視神經科學與干細胞工程研究院院長、生命科學與健康學院教授姚凱帶領四名“90后”博士生,通過改變基因編輯的方式,構建了一種新的通用型基因編輯工具,命名為PESpRY。該基因編輯工具克服了原有的技術缺陷,既不受基因突變類型的限制,也不受基因突變位置的限制,能夠對全基因組進行無限制修正。該團隊首次將該技術運用于治療失明的小鼠,治療后的小鼠視覺能力幾乎......閱讀全文
利用CRISPR/Cas9系統可拯救失明小鼠
英國《自然·通訊》雜志發表一項遺傳學重要研究成果,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能夠阻止小鼠視網膜退化,進而拯救失明小鼠。其所述方法利用了CRISPR/Cas9基因治療系統,可適用于導致色素性視網膜炎(失明的主要原因)的各種潛在遺傳缺陷。 色素性視網膜炎無法醫治、不易覺察,對患者眼睛造成極大危害而且具有遺
PNAS:新型抗生素能夠治療小鼠的眼睛失明
英國,美國,日本和德國的一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抗生素,可以殺死引起河盲癥的寄生蟲中幼蟲生長所必需的一種細菌。在他們發表在《PNAS》雜志上的論文中,該小組描述了他們對抗生素的開發以及它在治療小鼠河盲癥方面的有效性。 河盲癥是由寄生蟲蠕蟲引起的疾病。當幼蟲在皮膚下方時,人們就會被感染。在許多情況
新研究!神經元“超級替補”讓失明小鼠恢復視力
一旦長成就得用一輩子,即使有零部件用壞了,也幾乎沒有替換的可能,這就是人體的神經系統。這種特性給人類帶來了無窮困擾:一些功能性損傷導致失明、癱瘓,某些退行性改變引發帕金森病、阿爾茲海默癥……最近,上海科學家利用最新基因編輯技術,挖掘出了神經細胞變身“超級替補”的潛力,為神經損傷、神經退行性疾病的
一個簡單的單基因插入,失明小鼠恢復了視力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科學家將一種綠色受體基因注入失明小鼠眼內,一個月后,這些小鼠就像沒有視力問題的小鼠一樣,輕松繞過障礙物。它們還能看到iPad上千倍范圍的位移、亮度變化以及足以區分字母的微小細節。 最短三年,研究人員說,這種滅活病毒基因治療可在因視網膜退化而失明的人身上進行,理想情況下,可以
中國學者用人工光感受器助失明小鼠復明
中國研究人員6日在英國《自然·通訊》雜志上發表報告說,他們通過在失明小鼠眼底植入一種新研發的人工光感受器,讓它們的視覺得以恢復。如果這種技術發展成熟,未來或許能幫助因黃斑變性等疾病而視力下降或失明的患者重見光明。圖片來源于網絡 在健康人眼部,視網膜中的感光細胞,即光感受器可把光轉變成大腦可識別
希望!Nature:科學家成功讓失明小鼠“重見天日”
8月15日,《Nature》期刊發表了這一篇題為“Restoration of vision after de novo genesis of rod photoreceptors in mammalian retinas”的文章。這是科學家們首次證實Müller膠質細胞(Müller glia)能
失明小鼠重見光明-武科大研發出新型通用基因編輯工具
3月17日,國際頂級期刊《實驗醫學雜志》發表的一篇論文為全球上百萬失明者帶來一道曙光。武漢科技大學姚凱團隊設計出新型通用基因編輯工具,讓失明小鼠恢復視力,重見光明。??? 據了解,許多先天性失明和后天性失明與基因突變相關。全球大約有200多萬人因基因突變導致失明。通過基因比對,其由100多種不同基因
新藥物可有效治療失明
在最近對實驗室小鼠進行的一項研究中,美國科學家發現,一種試驗藥物治療視力喪失的療效可能是預想的兩倍。 新的研究表明,這種名為AXT107的化合物能夠防止眼部異常血管滲漏視覺阻礙性液體。之前的研究已經表明,該化合物在致盲疾病、糖尿病性黃斑水腫和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的動物研究中起到了抑制異常血管
PNAS駁斥傳統認知,探討失明根源
視覺科學家們長期以來認為,感光細胞中缺乏極長鏈脂肪酸導致了Stargardt 3型視網膜變性兒童失明。Stargardt 3型視網膜變性是一種無法治愈的眼病。然而來自猶他大學John A. Moran眼中心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缺乏這些脂肪酸并不會導致失明,這意味著必須重新開始尋找奪
基因治療失明取得新突破
牛津大學Robert Mac Laren教授領導的科研小組在無脈絡膜(Choroideremia )患者的視網膜上通過重建有缺陷的基因使患者重見光明,在英國醫學界引起了轟動。該項研究日前發表于《柳葉刀》(The Lancet,影響因子高達39.06,被稱作“醫學界的Science, Na
NEJM:利用基因治療失明獲成功
美國研究人員表示,1年前,3名20歲左右的失明志愿者接受了基因療法,現在,這些志愿者的視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有一名志愿者甚至能夠讀出汽車儀表盤上的數字,相關研究發表在8月12日出版的《新英格蘭醫學雜志》(NEJM)上。 這3名志愿者都患有利伯氏先天性黑內障——一種遺傳性視網膜眼疾,由
基于干細胞的失明治療進展
如果,在致盲的視網膜疾病患者中,人們可以簡單地將從培養皿中提取的健康的感光細胞導入視網膜,并恢復視力,那會怎么樣?這是一種治療失明的誘人而直接的策略,然而這種方法遇到了許多科學上的障礙,包括引入的細胞迅速死亡或無法與視網膜整合。發表在《干細胞報告》(Stem Cell Reports)上的一項新研究
基因療法有望助失明者恢復視力
美國研究人員日前在英國《自然·通訊》網站上發表報告說,他們開發出一種基因療法,通過病毒載體將視蛋白基因導入視網膜的神經節細胞中,成功恢復了因視網膜退化而失明的實驗鼠的視力。 視網膜有兩種感光細胞,一種是視錐細胞,另一種是視桿細胞。感光細胞的表面分布著視蛋白,視桿細胞中的視蛋白為視紫紅質,視錐細
基因治療滴眼液恢復失明男孩視力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4日報道,美國邁阿密大學眼科研究所醫生利用基因治療滴眼液,成功地使一名因患罕見疾病的失明者恢復了視力。此類療法未來或能治療數百萬人的常見眼部疾病。 這位青少年名為安東尼奧·文托·卡瓦哈爾,出生時就患有營養不良型大皰性表皮松解癥,這導致他全身甚至眼睛里都會出現水泡。2012年,
基因治療滴眼液恢復失明男孩視力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4日報道,美國邁阿密大學眼科研究所醫生利用基因治療滴眼液,成功地使一名因患罕見疾病的失明者恢復了視力。此類療法未來或能治療數百萬人的常見眼部疾病。 這位青少年名為安東尼奧·文托·卡瓦哈爾,出生時就患有營養不良型大皰性表皮松解癥,這導致他全身甚至眼睛里都會出現水泡。2012年,他接
犰狳壞眼神有助人類治療失明
九紋犰狳具備許多隱秘的技能——它能夠發現埋在地下20厘米的昆蟲;當它受到驚嚇時,可以向空中跳起一米多高。然而,它的諸多天賦卻不包括好眼神。因為犰狳的眼睛缺少用于探測光線的視錐細胞,它只具備模糊的、無色的視覺系統。犰狳也有接受光線的細胞,稱為視桿細胞,這些細胞是如此的敏感,以至于日光射入會導致這種典型
干細胞技術讓失明者視力恢復
意大利研究人員在干細胞國際學會組織的科學會議上報告說,被化學試劑灼傷而導致失明的患者,可借助干細胞技術重見光明。 由摩德納大學再生醫學中心格拉齊耶拉·佩萊格里尼領導的研究小組在患者的眼白和角膜間的異組織邊緣提取干細胞,待其發育為纖維組織后,再植入患者的眼睛受損部位。原先受損
Stem-Cell-Report:干細胞移植治療失明
韓國科學家將人類胚胎干細胞分化出來的視網膜輔助細胞注射到四位黃斑變性患者的眼中,有三名患者取得了明顯改善,對第四名患者卻幾乎沒有作用。 早在2012年和2014年發表在《柳葉刀》上的兩篇文章,證明了人類胚胎干細胞分化而成的細胞可以被安全地注射到視網膜背后的空腔內用于治療黃斑變性。一家位于美國麻
新型水凝膠有助修復失明和腦損傷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膠狀生物材料,有助于保持細胞活性,也能使它們更好地結合成組織。兩項早期試驗顯示,運用這一材料能在一定程度上逆轉失明,并幫助中風動物恢復。相關論文發表在最近的國際干細胞研究協會會刊《干細胞報告》上。 研究人員正在開發疾病或外傷性神經損傷的新療法,新成果是其中一部
一例突然性失明病例分析
十幾歲女孩,有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病史,近日左眼視力完全喪失,長達5天。經檢查,視力為20/20 OD和OS無光感;顯著的瞳孔傳入障礙;眼前節正常;眼底檢查示右眼正常,左眼明顯前部病變,包括彌漫性腫脹,視神經、視網膜出血,以及沿著黃斑拱環的水腫(圖);磁共振影像示左側視神經彌漫性增厚,無眶內腫塊。圖
Nature:新技術有望部分恢復失明者視力
童年時,Tami Morehouse的視力就不好,青少年時期,她發現自己的視力進一步變差。她試著閱讀的文字慢慢從紙上消失,最后,所有的東西都褪色成一片灰暗。而罪魁禍首正是雷伯氏先天性黑內障(LCA)—— 一種遺傳性疾病,會使患者視網膜中的光感細胞死亡,當患者30歲或40歲時通常會完全失明。 但
角膜自體移植首次成功恢復失明者視力
據印度媒體wionews27日報道,在全球首例角膜自體移植手術中,意大利醫生將一位雙目失明八旬男子左眼的整個眼表,包括角膜、整個結膜和部分鞏膜移植進失明的右眼內,使其右眼恢復了視力。移植手術長達4個小時,大約兩周前在意大利都靈莫里內特醫院進行,由莫利內特大學眼科診所主任米凱萊·雷巴爾迪和角膜移植專家
干細胞治療失明并減少腫瘤風險機制闡明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金穎課題組與同濟大學醫學院徐國彤課題組合作,首次闡明胚胎干細胞(ESCs)來源的視網膜前體細胞(ESC- RPCs)的治療作用和腫瘤形成機理,為研發干細胞治療視網膜變性方法提供了理論和實驗依據。相關研究以封面論文形式發表在最新一期《臨床研究雜志》(The Jour
失明基因療法可同時醫治眼睛和大腦
這是一個完美的組合。一項日前發表于《科學—轉化醫學》雜志的研究發現,逆轉失明的基因療法能修復眼睛中受損的細胞,還能重新排列大腦以幫助處理新的信息。 大腦中的視覺通路由上百萬個相互連接的神經元構成。當感官信號沿著它們被發送出去時,神經元之間的連接變得強大起來。如果未被充分利用,比如當人們失明時,
英開創“細胞再利用”外科手術防止失明
記者從英國駐廣州總領事館獲悉,一項由該國科技人員開創的對患者細胞進行“再利用”的手術,可以幫助全球數百萬人免于失明。 據介紹,新的干細胞外科手術可以治療老年黃斑變性(AMD),它是引起老年人失明的最普遍因素。專家認為到2070年,這種毀滅性的情況會影響全球高達30%的人口,即20億到30億
基因治療滴眼液,失明者重見光明
近日,美國邁阿密大學眼科研究所醫生利用基因治療滴眼液,成功地使一名因患罕見疾病的失明者恢復了視力。此類療法未來或能治療數百萬人的常見眼部疾病。 這位青少年名為安東尼奧·文托·卡瓦哈爾,出生時就患有營養不良型大皰性表皮松解癥,這導致他全身甚至眼睛里都會出現水泡。2012年,他接受了去除眼睛上疤痕
《柳葉刀》重要突破:治療先天失明的新藥
由麥吉爾大學健康中心(RI-MUHC)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項目報告稱,一種口服的新藥在恢復Leber先天性黑朦 (Leber congenital amaurosis,簡稱LCA)患者的視力方面取得了重大的進展。相關研究發表在《柳葉刀》(The Lancet)科學雜志上。 Leber先天性黑朦是
科學家將蝌蚪眼睛植入尾部治療失明
據國外媒體報道,從古到今,在孩子看來,媽媽的后腦勺上長著眼睛,因為他們無論背著媽媽做什么,媽媽似乎都知道。但如今,“后腦勺長眼睛”的事兒有望變成現實。科學家有史以來第一次證明,將眼睛植入到蝌蚪的尾部,眼睛仍然可以看東西。 這些研究人員把這一研究結果用“令人震驚”來形容。塔夫斯大
光遺傳療法讓失明者恢復部分視力
一位近40年前被診斷患有視網膜色素變性的患者,在接受一種新的光遺傳學療法后恢復了部分視力。 5月24日,《自然—醫學》發表的這項案例研究是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在接受光遺傳療法后獲得功能恢復的首次報道。 研究人員表示,光遺傳療法是先將特定細胞進行基因改造,使其對光脈沖產生響應,再利用光脈沖控制
雙向Glenn術后一過性失明病例分析
病例介紹患者男性,9個月。因“發現心臟雜音8個月”于2016年11月28日入院。入院后心臟彩超提示:復雜型先天性心臟病,單心室,完全型大動脈轉位,肺動脈狹窄,卵圓孔未閉,房水平左向右分流,二、三尖瓣少量返流。心臟CT示:復雜型先天性心臟病,不定型單心室,完全型大動脈轉位,肺動脈瓣下狹窄,房間隔缺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