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發性炎性肌病有哪些檢查
1. 實驗室檢查 (1)紅細胞沉降率(血沉)增快。可有輕度貧血和白細胞計數增多,少數有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血IgG、IgA、IgM、免疫復合物以及α2和γ球蛋白可增高。補體C3、C4可減少。 (2)疾病早期,肌酶譜尚未改變前,尿肌酸排出即可增加。血肌酸增高,肌酐量降低,尿肌酐排出減少。急性患者血中肌紅蛋白含量增加,亦可使尿中排出量增加。急性廣泛性肌肉破壞時可見肌紅蛋白尿。如出現血尿、蛋白尿、管型尿,提示有腎臟損害。 2. 自身抗體檢查 多數患者抗核抗體陽性,常見細斑點核型。少數血清類風濕因子檢測陽性。71%患者可檢出抗肌紅蛋白抗體,90%患者抗肌球蛋白抗體陽性,還可出現抗肌鈣蛋白、原肌球蛋白抗體等非特異性抗體。較特異的是抗Jo-1抗體,陽性率為25%~45%,特別是肺間質性病變患者陽性率高。抗RNP及抗Sm抗體見于多發性肌炎伴發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抗Scl-70抗體見于伴發系統性硬化病患者,抗SSA和抗SSB抗體見于伴......閱讀全文
特發性炎性肌病有哪些檢查
1. 實驗室檢查 (1)紅細胞沉降率(血沉)增快。可有輕度貧血和白細胞計數增多,少數有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血IgG、IgA、IgM、免疫復合物以及α2和γ球蛋白可增高。補體C3、C4可減少。 (2)疾病早期,肌酶譜尚未改變前,尿肌酸排出即可增加。血肌酸增高,肌酐量降低,尿肌酐排出減少。急性患者
關于特發性炎性肌病的檢查介紹
1. 實驗室檢查 (1)紅細胞沉降率(血沉)增快。可有輕度貧血和白細胞計數增多,少數有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血IgG、IgA、IgM、免疫復合物以及α2和γ球蛋白可增高。補體C3、C4可減少。 (2)疾病早期,肌酶譜尚未改變前,尿肌酸排出即可增加。血肌酸增高,肌酐量降低,尿肌酐排出減少。急性患者
治療特發性炎性肌病的簡介
首選藥物為腎上腺糖皮質激素。潑尼松劑量開始宜大,根據肌肉癥狀好轉,酶譜變化,調整激素用量,用藥3周至3個月應見效。一般需服藥時間較長,1~2年。重癥病例,激素治療效果不理想患者,為減少激素用量和不良反應,可合并使用免疫抑制劑,如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環磷酰胺等,以及免疫調節劑,如轉移因子、胸腺肽、
特發性炎性肌病的臨床表現
主要表現為肌無力、肌痛、肌壓痛和肌萎縮。以對稱性進行性肌無力最為突出。近端肢帶肌、頸肌和咽肌為常見受累肌群,表現為步行障礙,舉臂抬頭困難,嚴重者不能梳頭和穿衣。若動眼、咽、喉、食管、膈、肋間肌肉受累,可發生復視、斜視、聲嘶、吞咽困難、呼吸困難。心肌受累可發生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還可出現眶周水腫伴
關于特發性炎性肌病的基本介紹
特發性炎性肌病又稱多發性肌炎/皮肌炎、多發性肌炎和皮肌炎、多發性肌炎-皮肌炎。本病可于任何年齡發病,女性較男性多見,患病率之比約2:1。多見亞急性或慢性起病,在數周、數月至數年內隱襲起病,逐漸進展,少數急性起病,可幾天內發生嚴重肌無力。
關于特發性炎性肌病的病因分析
確切病因不明,遺傳、免疫異常、腫瘤及多種病原體包括細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蟲等感染可能均與其發生有關,易感人群感染致病病原體后,機體免疫系統發生紊亂,導致以骨骼肌病變為主的結締組織炎癥。
內分泌性肌病有哪些檢查
1.相關內分泌激素定性及定量檢測,對原發內分泌病確診必不可少。 2.血清電解質檢查,肌肉相關酶學檢查有利于肌病診斷。 3.肌電圖檢查。 4.病變部位肌肉活檢。 5.腦和脊髓CT,MRI檢查,對鑒別肌病性質有益。
簡述特發性炎性肌病的臨床表現
主要表現為肌無力、肌痛、肌壓痛和肌萎縮。以對稱性進行性肌無力最為突出。近端肢帶肌、頸肌和咽肌為常見受累肌群,表現為步行障礙,舉臂抬頭困難,嚴重者不能梳頭和穿衣。若動眼、咽、喉、食管、膈、肋間肌肉受累,可發生復視、斜視、聲嘶、吞咽困難、呼吸困難。心肌受累可發生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還可出現眶周水腫伴
特發性炎性肌病的病因及臨床表現
病因 確切病因不明,遺傳、免疫異常、腫瘤及多種病原體包括細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蟲等感染可能均與其發生有關,易感人群感染致病病原體后,機體免疫系統發生紊亂,導致以骨骼肌病變為主的結締組織炎癥。 臨床表現 主要表現為肌無力、肌痛、肌壓痛和肌萎縮。以對稱性進行性肌無力最為突出。近端肢帶肌、頸肌和
關于特發性炎癥性肌病的檢查介紹
實驗室檢查可用于疾病的診斷及治療效果的監測。一般檢查中可見白細胞升高、血沉增快、肌酐下降等。血清肌酶譜中肌酸激酶(CK)、醛縮酶、乳酸脫氫酶等均可升高,其中以CK最敏感,其升高程度在各類型的IIM中有所不同,這些肌酶可以用于疾病進展的監測,雖然敏感性高,但特異性不強。 影像學檢查:肌電圖可早期
關于炎性肌病及其他疾病的檢查介紹
1.炎性肌病及其他疾病的血沉檢查: 常增快,血白細胞計數正常或增高。 2.炎性肌病及其他疾病的肌酶譜檢查: 血肌酸磷酸激酶(CPK)最敏感,但醛縮酶、谷氨酸轉氨酶、天冬氨酸轉氨酶、乳酸脫氫酶也有診斷價值,絕大多數患者有酶升高。肌炎的急性期肌酶譜升高,提示肌肉受損分解,病情好轉后下降。病程中
關于惡性腫瘤相關炎性肌病的檢查介紹
進行相應的輔助檢查,如血常規、生化、血蛋白電泳、癌胚抗原、免疫學檢查、尿紅細胞及細胞學分析、便潛血、胸片、痰細胞學檢查、骨掃描、B超等,尋找有關腫瘤的線索。必要時可進行消化道造影、宮頸刮片、組織病理學檢查等檢查。
簡述特發性炎癥性肌病的治療原則
臨床治療的主要目的是抑制炎癥,改善肌肉力量,防止肌肉和其他器官的的慢性損傷。在IIM中,包涵體肌炎對免疫抑制劑及糖皮質激素的治療通常無效,只對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G有效。 糖皮質激素:糖皮質激素治療是IIMs的主要一線治療方法。需要指出的是,有50%的患者可能對激素不反應,這需要對肌病的診斷進行
關于特發性炎癥性肌病的鑒別診斷介紹
特發性炎癥性肌病的病理特點是肌組織內炎癥細胞浸潤,以T淋巴細胞為主,但也可有巨噬細胞、漿細胞,有時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和中性粒細胞也可以出現。在PM中典型的浸潤細胞為CD8T淋巴細胞,聚集于肌纖維周圍的肌內膜區,而在DM主要是CD4T淋巴細胞浸潤肌束和小血管周圍的肌外膜區,肌束周圍的萎縮更
關于包涵體肌炎與遺傳性包涵體肌病的檢查方法介紹
實驗室檢查: 血清肌酶檢查s-IBM的血清CK水平可正常或輕度增加,一般不超過正常值的10~12倍。 其他輔助檢查: 肌電圖檢查s-IBM的EMG特點與PM-DM相似,表現為異常自發性活動增多,短時程運動單位電位和多相波增多。所不同的是s-IBM長時程和短時程運動單位可在同一塊肌肉同時出現
牛皮癬性關節炎有哪些檢查
實驗室檢查:尿酸、RF及HLA -B 27、HLA-B17檢查。有時可見尿酸高 RF陽性及HLA-B27、HLA-B17陽性,但對診斷幫助不大。HLA-B27陽性則提示牛皮癬往往伴有骨髂關節炎,脊椎炎和前葡萄膜炎。 其它輔助檢查:X線檢查可發現:①骨的侵蝕、關節間隙的增寬、遠端指(趾)關節的指
念珠菌性口角炎有哪些檢查
白色念珠菌病的實驗室方法,目前認為最可靠的是在玉米培養基上形成厚壁孢子,而最簡單的方法是標本鏡檢。 口腔科常采取口腔粘膜的假膜、脫落上皮、痂殼等標本,置于載玻片上,滴加10%氫氧化鉀液數滴,覆以蓋玻片,用微火加熱以溶解角質,然后立即進行鏡檢,如發現假菌絲或芽胞,就可確認為真菌感染,但還必須通過
多肌炎的并發癥有哪些?
同其他結締組織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進行性系統性硬化癥)的內臟病變發生率相比,多肌炎的內臟并發癥(除了咽和食管外)較少見,但偶有內臟累及的表現出現在肌無力之前。可發生間質性肺炎(表現為呼吸困難及咳嗽),且可成為主要的臨床表現。據報道,心臟受累的發生率在逐漸升高,主要為心電圖異常,如心律失常,傳導
關于特發性炎癥性肌病的基本信息介紹
特發性炎癥性肌病(idiopathic cinflammatory myopathies,IIM)是一組系統性自身免疫性結締組織病,基于臨床及免疫病理特點主要分為多發性肌炎(polymyositis,PM)、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和包涵體肌炎(inclusion body
卟啉病有哪些檢查
組織病理 表現為真皮上層和乳頭層血管壁及血管壁周圍嗜酸性均質物質呈套狀沉積,PAS染色陽性。陳舊性皮損可伴有膠原束增粗。水皰可形成于表皮下或基底膜帶。直接免疫熒光檢查可見基底膜帶IgG沉積。 實驗室檢查 遲發型皮膚卟啉病表現為尿卟啉增多,尿樣本于Wood燈下可見珊瑚色熒光,血清鐵可增高,轉
布魯氏菌病有哪些檢查
一般實驗室檢查 1.血象:白細胞計數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細胞相對增多,有時可出現異常淋巴細胞,少數病例紅細胞、血小板減少。 2.血沉:急性期可出現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免疫學檢查 1.平板凝集試驗:虎紅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試驗(PAT)結果為陽性,用于初篩。 2.試管凝集試驗(
炎癥性腸病關節炎臨床有哪些表現
(一)關節表現 1. 外周關節病變:多于炎性腸病后出現,有的患者關節病變先于腸道病變幾年出現。表現為少數非對稱性、一過性、游走性周圍關節炎,以膝、踝和足等下肢大關節受累為主,其次是肘、腕或指關節等。任何外周關節均可受累。關節炎嚴重程度與腸道病變嚴重程度相關,并伴炎性腸病治療而消退。多數不遺留關
惡性腫瘤相關炎性肌病的簡介
惡性腫瘤相關炎性肌病(malignant tumor associated inflammatory myopathy)約占所有特發性炎性肌病的10%(6%~60%)。惡性腫瘤患者常并發各種肌病,包括炎性肌病,如多發性肌炎(PM)、皮肌炎(DM)和免疫介導的壞死性肌病(immune-mediat
關于炎性肌病及其他疾病的簡介
炎性肌病(IM)及其他疾病是一組病因不甚明確的炎癥性橫紋肌病,其特點是髖周、肩周、頸、咽部肌群進行性無力。本組病共包括: ①原發性多發性肌炎(PM)。 ②原發性皮肌炎(DM)。 ③惡性腫瘤相關DM或PM。 ④兒童期DM或PM。 ⑤其他結締組織病伴發的PM或DM。 ⑥包涵體肌炎。 ⑦
治療炎性肌病及其他疾病的簡介
炎性肌病及其他疾病的病情為進行性,很少自動緩解。首選藥為腎上腺糖皮質激素,有效率60%~70%。潑尼松量開始宜大,根據肌癥狀好轉,酶譜變化,調整激素用量,用藥3周至3個月應見效。一般需服藥時間較長,1~2年。重型病例,激素治療效果不理想的患者,為減少激素用量和副作用,可并用免疫抑制劑,如硫唑嘌呤
內分泌性肌病的檢查
1.相關內分泌激素定性及定量檢測,對原發內分泌病確診必不可少。 2.血清電解質檢查,肌肉相關酶學檢查有利于肌病診斷。 3.肌電圖檢查。 4.病變部位肌肉活檢。 5.腦和脊髓CT,MRI檢查,對鑒別肌病性質有益。
肌張力檢查的相關疾病有哪些
小兒變形性肌張力障礙,肌張力異常,眼瞼痙攣-口下頦部肌張力障礙,肌張力障礙綜合征,多巴反應性肌張力障礙等。
關于特發性炎癥性肌病的病因及常見疾病
可能與感染(如病毒、弓形體等)、遺傳因素及免疫功能異常等有關。 PM和DM其發病年齡有兩個高峰,10~15歲兒童及45~60歲成人。特發性炎癥性肌病可累及諸多臟器,如肺、消化系統、骨骼肌、腎臟,乃至心血管系統。心力衰竭可直接解釋20%以上的DM和PM的死亡原因,實際上,心力衰竭也是心肌纖維化及
精囊炎有哪些檢查方法
1.精液常規檢查 大量紅細胞、白細胞精液培養可發現致病病原體典型癥狀。射精時排出血精,精液呈粉紅色、紅色或帶有血塊,可伴有性欲減退、遺精、早泄或射精疼痛,在射精的瞬間最為明顯。慢性精囊炎時可持續較長時間;而急性精囊炎時如鄰近的器官伴發感染,可引起腹痛。 2.精囊造影 3.超聲波檢查 4.
多肌炎的檢查
實驗室檢查對臨床有幫助,但缺乏特異性。血沉常常增快。少數患者有抗結核抗體或狼瘡細胞,尤其是合并其他結締組織病者陽性率更高。約60%的患者抗胸腺核抗原(RM-1)抗體呈陽性或抗全胸腺核提取物(Jo-1)抗體陽性。這些抗體與疾病發病機制的關系尚不清楚,雖然Jo-1抗體是一個與纖維性肺泡炎與肺纖維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