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氏定氮法實驗的計算公式
X:樣品中蛋白質的百分含量,g;V1:樣品消耗硫酸或鹽酸標準液的體積,ml;V2:試劑空白消耗硫酸或鹽酸標準溶液的體積,ml;N:硫酸或鹽酸標準溶液的當量濃度;0.014:1N硫酸或鹽酸標準溶液1ml相當于氮克數;m:樣品的質量(體積),g(ml);F:氮換算為蛋白質的系數。......閱讀全文
凱氏定氮法詳解
凱氏定氮法(英語:Kjeldahl method,全稱凱耶達爾定氮法,簡稱凱氮法)是分析化學中一種常用的確定有機化合物中氮含量的檢測方法。這種方法是由凱耶達爾于在1883年發明。凱 氏定氮法是分析有機化合物含氮量的常用方法。要測定有機物含氮量,通常是設法使其轉變成無機氮,再進行測定。一、原理: 凱氏
凱氏定氮法原理
凱氏定氮法原理是:蛋白質是含氮的有機化合物。蛋白質與濃硫酸和催化劑一同加熱硝化,使蛋白質分解,分解的氨與硫酸結合生成硫酸銨。然后堿化蒸餾使氨游離,用硼酸吸收后再以硫酸或鹽酸標準溶液滴定,根據酸的消耗量乘以換算系數,并換算成蛋白質含量。含氮量*6.25=蛋白含量。凱氏定氮法的注意事項:1、樣品應是均勻
凱氏定氮法詳解
凱氏定氮法(英語:Kjeldahl method,全稱凱耶達爾定氮法,簡稱凱氮法)是分析化學中一種常用的確定有機化合物中氮含量的檢測方法。這種方法是由凱耶達爾于在1883年發明。凱 氏定氮法是分析有機化合物含氮量的常用方法。要測定有機物含氮量,通常是設法使其轉變成無機氮,再進行測定。一、原理:凱氏定
凱氏定氮法的相關介紹
凱氏定氮法是由丹麥化學家凱道爾于1833年建立的,現已發展為常量、微量、平微量凱氏定氮法以及自動定氮儀法等,是分析有機化合物含氮量的常用方法。 凱氏定氮法的理論基礎是蛋白質中的含氮量通常占其總質量的16%左右(12%~一19%),因此,通過測定物質中的含氮量便可估算出物質中的總蛋白質含量(假設測
凱氏定氮法的應用原理
凱氏定氮法是測定化合物或混合物中總氮量的一種方法。即在有催化劑的條件下,用濃硫酸消化樣品將有機氮都轉變成無機銨鹽,然后在堿性條件下將銨鹽轉化為氨,隨水蒸氣蒸餾出來并為過量的硼酸液吸收,再以標準鹽酸滴定,就可計算出樣品中的氮量。由于蛋白質含氮量比較恒定,可由其氮量計算蛋白質含量,故此法是經典的蛋白質定
凱氏定氮法的應用特點
凱氏定氮法的普遍適用性、精確性和可重復性已經得到了國際的廣泛認可。它已經被確定為檢測食品中蛋白質含量的標準方法。但是,這種方法并不能給出真實的蛋白質含量,因為所測定的氮可能不僅僅是由蛋白質轉化來的。這可以從2007年美國寵物食品污染事件和2008年中國毒奶粉事件等食品安全事件中被體現:三聚氰胺,一種
凱氏定氮法的原理簡介
蛋白質是含氮的有機化合物。蛋白質與硫酸和催化劑一同加熱消化,使蛋白質分解,分解的氨與硫酸結合生成硫酸銨。然后堿化蒸餾使氨游離,用硼酸吸收后再以硫酸或鹽酸標準溶液滴定,根據酸的消耗量乘以換算系數,并換算成蛋白質含量。含氮量*6.25=蛋白含量 1.有機物中的胺根在強熱和CuSO4,濃H2SO4
凱氏定氮法的操作步驟
1、樣品處理:精密稱取0.2-2.0g固體樣品或2-5g半固體樣品或吸取10-20ml液體樣品(約相當氮30-40mg),移入干燥的100ml或500ml定氮瓶中,加入0.2g硫酸銅,6g硫酸鉀及20毫升硫酸,稍搖勻后于瓶口放一小漏斗,將瓶以45度角斜支于有小孔的石棉網上,小火加熱,待內容物全部炭化
凱氏定氮法的操作介紹
1、樣品處理:精密稱取0.2-2.0g固體樣品或2-5g半固體樣品或吸取10-20ml液體樣品(約相當氮30-40mg),移入干燥的100ml或500ml定氮瓶中,加入0.2g硫酸銅,6g硫酸鉀及20毫升硫酸,稍搖勻后于瓶口放一小漏斗,將瓶以45度角斜支于有小孔的石棉網上,小火加熱,待內容物全部
凱氏定氮法的換算系數
蛋白質中的氮含量一般為15~17.6%,按16%計算乘以6.25即為蛋白質。乳制品6.38面粉5.70玉米、高粱6.24花生5.46米5.95大豆及其制品5.71肉與肉制品6.25大麥、小米、燕麥、裸麥5.83芝麻、向日葵5.30
內標法計算公式是什么
f=(As/ms)/(Ar/mr)其中As和Ar分別為內標物和對照品的峰面積或峰高,ms和mr分別為加入內標物和對照品的量。再取各品種項下含有內標物的待測組分溶液進樣,記錄色譜圖,再根據含內標物的待測組分溶液色譜峰響應值,計算含量(mi)mi=fxAi/(As/ms)其中Ai和As分別為供試品和內標
內標法計算公式是什么
f=(As/ms)/(Ar/mr)其中As和Ar分別為內標物和對照品的峰面積或峰高,ms和mr分別為加入內標物和對照品的量。再取各品種項下含有內標物的待測組分溶液進樣,記錄色譜圖,再根據含內標物的待測組分溶液色譜峰響應值,計算含量(mi)mi=fxAi/(As/ms)其中Ai和As分別為供試品和內標
稀釋涂布平板法計算公式
稀釋涂布平板法計算公式是每克樣品中的菌株數=(C÷V)×M,C代表某一稀釋度下平板上生長的平均菌落數,V代表涂布平板時所用的稀釋液的體積(mL),M代表稀釋倍數。稀釋涂布平板法是微生物學實驗中的一種操作方法。由于將含菌材料現加到還較燙的培養基中再倒平板易造成某些熱敏感菌的死亡,而且采用稀釋倒平板法也
內標法計算公式是什么
f=(As/ms)/(Ar/mr)其中As和Ar分別為內標物和對照品的峰面積或峰高,ms和mr分別為加入內標物和對照品的量。再取各品種項下含有內標物的待測組分溶液進樣,記錄色譜圖,再根據含內標物的待測組分溶液色譜峰響應值,計算含量(mi)mi=fxAi/(As/ms)其中Ai和As分別為供試品和內標
內標法計算公式是什么
f=(As/ms)/(Ar/mr)其中As和Ar分別為內標物和對照品的峰面積或峰高,ms和mr分別為加入內標物和對照品的量。再取各品種項下含有內標物的待測組分溶液進樣,記錄色譜圖,再根據含內標物的待測組分溶液色譜峰響應值,計算含量(mi)mi=fxAi/(As/ms)其中Ai和As分別為供試品和內標
內標法計算公式是什么
f=(As/ms)/(Ar/mr)其中As和Ar分別為內標物和對照品的峰面積或峰高,ms和mr分別為加入內標物和對照品的量。再取各品種項下含有內標物的待測組分溶液進樣,記錄色譜圖,再根據含內標物的待測組分溶液色譜峰響應值,計算含量(mi)mi=fxAi/(As/ms)其中Ai和As分別為供試品和內標
實驗求證常規凱氏定氮法的不足之處和改進方法
以經典的微量凱氏定氮法為基礎,對消化裝置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和改進,使消化時間大大縮短;并針對混合指示劑必須現用現配且滴定終點不易判斷的不足,選用酸度計代替混合指示劑判斷滴定的終點,使測定結果的準確度提高。實驗表明,改良后的蛋白質含量測定方法不僅操作簡便,而且污染減少,結果更加準確。 1 試驗材料
凱氏定氮法測粗蛋白的實驗步驟和注意事項
食品中蛋白質含量的多少是評價糧油食品品質、營養價值的重要指標。測定某些糧食蛋白質的含量,可以做到充分發揮糧油資源的作用,促進合理用糧,節約用糧,對提高糧油資源的利用率具有重要的意義。 以凱氏定氮法為代表的測定含氮量換算蛋白質的方法操作簡單、測定結果的準確度和精密度較高,適宜于測定任何形態(固體
凱氏定氮法常用試劑
所有試劑均用不含氨的蒸餾水配制。1?硫酸銅。2 硫酸鉀。3 硫酸。4 2%硼酸溶液。5 混合指示液:1份0.1%甲基紅乙醇溶液與5份0.1%溴甲酚綠乙醇溶液臨用時混合。也可用2份0.1%甲基紅乙醇溶液與1份0.1%次甲基藍乙醇溶液臨用時混合。6 30%氫氧化鈉溶液。7 0.025mol/L硫酸標準溶
凱氏定氮法所需儀器
定氮蒸餾裝置:1.安全管2.導管3.汽水分離管4.樣品入口5.塞子6.直型冷凝管7.吸收瓶8.隔熱液套9.反應管10.蒸汽發生瓶
凱氏定氮法是什么
凱氏定氮法蛋白質測定的國標規定方法——凱氏定氮法介紹【GB/T 5009.5—1985】食品中蛋白質的測定方法本標準適用于各類食品中蛋白質的測定。1 原理蛋白質是含氮的有機化合物。食品與硫酸和催化劑一同加熱消化,使蛋白質分解,分解的氨與硫酸結合生成硫酸銨。然后堿化蒸餾使氨游離,用硼酸吸收后再以硫酸或
凱氏定氮法是什么
1、凱氏定氮法是由丹麥化學家凱道爾于1883年建立的,現已發展為常量、微量、平微量凱氏定氮法以及自動定氮儀法等,是分析有機化合物含氮量的常用方法。 凱氏定氮法的理論基礎是蛋白質中的含氮量通常占其總質量的16%左右(12%~一19%),因此,通過測定物質中的含氮量便可估算出物質中的總蛋白質含量(假設測
凱氏定氮法是什么
1、凱氏定氮法是由丹麥化學家凱道爾于1883年建立的,現已發展為常量、微量、平微量凱氏定氮法以及自動定氮儀法等,是分析有機化合物含氮量的常用方法。 凱氏定氮法的理論基礎是蛋白質中的含氮量通常占其總質量的16%左右(12%~一19%),因此,通過測定物質中的含氮量便可估算出物質中的總蛋白質含量(假設測
凱氏定氮法結果偏高
凱氏定氮法以0.01N硫酸或0.01N鹽酸標準溶液定至灰色或藍紫色為終點。凱氏定氮法過去是將有機氮破壞,轉變為銨鹽,加苛性堿將氨蒸出,用標準酸吸收,再用標準堿回滴。此法手續麻煩,造成誤差機會也多。用標準次溴酸在堿性溶液中破壞有機物不需蒸出氨,但結果偏高,現在介紹用硒為分解有機物的催化劑,并且不用蒸出
凱氏定氮法是什么
蛋白質測定的國標規定方法——凱氏定氮法介紹【GB/T 5009.5—1985】食品中蛋白質的測定方法本標準適用于各類食品中蛋白質的測定.1 原理蛋白質是含氮的有機化合物.食品與硫酸和催化劑一同加熱消化,使蛋白質分解,分解的氨與硫酸結合生成硫酸銨.然后堿化蒸餾使氨游離,用硼酸吸收后再以硫酸或鹽酸標準溶
凱氏定氮法是什么
凱氏定氮法蛋白質測定的國標規定方法——凱氏定氮法介紹【GB/T 5009.5—1985】食品中蛋白質的測定方法本標準適用于各類食品中蛋白質的測定.1 原理蛋白質是含氮的有機化合物.食品與硫酸和催化劑一同加熱消化,使蛋白質分解,分解的氨與硫酸結合生成硫酸銨.然后堿化蒸餾使氨游離,用硼酸吸收后再以硫酸或
什么是凱氏定氮法?
簡單地說,凱氏定氮法是一種檢測物質中“氮的含量”的方法。蛋白質是一種含氮的有機化合物,食品中的蛋白質經硫酸和催化劑分解后,產生的氨能夠與硫酸結合,生成硫酸氨,再經過堿化蒸餾后,氨即成為游離狀態,游離氨經硼酸吸引,再以硫酸或鹽酸的標準溶液進行滴定,根據酸的消耗量再乘以換算系數,就可以推算出食品中的蛋白
凱氏定氮法-詳細步驟
根據凱氏定氮原理測定需要三個步驟,即消解、蒸餾、滴定。化學方程式有:[1].(NH4)2SO4+2NaOH高溫蒸氣Na2SO4+2H2O+2NH3↑[2].NH3+H3BO3→NH4H2BO3
高效液相色譜法的計算公式
高效液相色譜以經典的液相色譜為基礎,是以高壓下的液體為流動相的色譜過程。通常所說的柱層析、薄層層析或紙層析就是經典的液相色譜。所用的固定相為大于100um 的吸附劑( 硅膠、氧化鋁等)。這種傳統的液相色譜所用的固定相粒度大,傳質擴散慢,因而柱效低,分離能力差,只能進行簡單混合物的分離。而高效液相所用
高效液相色譜法的計算公式
[編輯本段]測定方法 定量測定時,可根據樣品的具體情況采用峰面積法或峰高法。但用歸一法或內標法測定雜質總量時,須采用峰面積法。 面積歸一化法 測定供試品(或經衍生化處理的供試品)中各雜質及雜質的總量限度采用不加校正因子的峰面積歸一法。計算各雜質峰面積及其總和,并求出占總峰面積的百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