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核酸的物理性質介紹
黏性:DNA的高軸比等性質使得其水溶液具有高黏性,很長的DNA分子又易于被機械力或超聲波損傷,同時黏度下降。 浮力密度:可根據DNA的密度對其進行純化和分析。在高濃度分子質量的鹽溶液(CsCl)中,DNA具有與溶液大致相同的密度,將溶液高速離心,則CsCl趨于沉降于底部,從而建立密度梯度,而DNA最終沉降于其浮力密度相應的位置,形成狹帶,這種技術成為平衡密度梯度離心或等密度梯度離心。 穩定性:核酸的結構相當穩定,其主要原因有堿基對間的氫鍵、堿基的堆積作用和環境中的陽離子。......閱讀全文
關于核酸的物理性質介紹
黏性:DNA的高軸比等性質使得其水溶液具有高黏性,很長的DNA分子又易于被機械力或超聲波損傷,同時黏度下降。 浮力密度:可根據DNA的密度對其進行純化和分析。在高濃度分子質量的鹽溶液(CsCl)中,DNA具有與溶液大致相同的密度,將溶液高速離心,則CsCl趨于沉降于底部,從而建立密度梯度,而D
核酸的物理性質
黏性:DNA的高軸比等性質使得其水溶液具有高黏性,很長的DNA分子又易于被機械力或超聲波損傷,同時黏度下降。浮力密度:可根據DNA的密度對其進行純化和分析。在高濃度分子質量的鹽溶液(CsCl)中,DNA具有與溶液大致相同的密度,將溶液高速離心,則CsCl趨于沉降于底部,從而建立密度梯度,而DNA最終
核酸的物理性質
黏性:DNA的高軸比等性質使得其水溶液具有高黏性,很長的DNA分子又易于被機械力或超聲波損傷,同時黏度下降。浮力密度:可根據DNA的密度對其進行純化和分析。在高濃度分子質量的鹽溶液(CsCl)中,DNA具有與溶液大致相同的密度,將溶液高速離心,則CsCl趨于沉降于底部,從而建立密度梯度,而DNA最終
核酸的物理性質
物理性質黏性:DNA的高軸比等性質使得其水溶液具有高黏性,很長的DNA分子又易于被機械力或超聲波損傷,同時黏度下降。浮力密度:可根據DNA的密度對其進行純化和分析。在高濃度分子質量的鹽溶液(CsCl)中,DNA具有與溶液大致相同的密度,將溶液高速離心,則CsCl趨于沉降于底部,從而建立密度梯度,而D
核酸的物理性質
黏性:DNA的高軸比等性質使得其水溶液具有高黏性,很長的DNA分子又易于被機械力或超聲波損傷,同時黏度下降。浮力密度:可根據DNA的密度對其進行純化和分析。在高濃度分子質量的鹽溶液(CsCl)中,DNA具有與溶液大致相同的密度,將溶液高速離心,則CsCl趨于沉降于底部,從而建立密度梯度,而DNA最終
關于乙炔的物理性質介紹
純乙炔為無色無味的易燃氣體。而電石制的乙炔因混有硫化氫H2S、磷化氫PH3、砷化氫而有毒,并且帶有特殊的臭味。熔點-81.8°C(198K,升華),沸點-84°C,相對密度0.6208(-82/4℃),閃點(開杯)-17.78℃,自燃點305℃。在空氣中爆炸極限2.3%-72.3%(vol)。在
關于氫氣的物理性質介紹
氫氣是無色并且密度比空氣小的氣體(在各種氣體中,氫氣的密度最小。標準狀況下,1升氫氣的質量是0.089克,相同體積比空氣輕得多)。因為氫氣難溶于水,所以可以用排水集氣法收集氫氣。另外,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溫度-252.87 ℃時,氫氣可轉變成無色的液體;-259.1℃時,變成雪狀固體。 金屬氫
關于蔗糖的物理性質介紹
蔗糖極易溶于水,其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溶于水后不導電。蔗糖還易溶于苯胺、氮苯、乙酸乙酯、乙酸戊酯、熔化的酚、液態氨、酒精與水的混合物及丙酮與水的混合物,但不能溶于汽油、石油、無水酒精、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二硫化碳和松節油等有機溶劑。蔗糖屬結晶性物質。純蔗糖晶體的比重為1.5879,蔗糖溶液
關于乙醇的物理性質介紹
外觀與性狀:無色液體,具有特殊香味。 熔點:-114℃ 密度:0.79g/cm3 沸點:78℃ 揮發性:易揮發 [1] 折射率:1.3611(20℃) [1] 飽和蒸氣壓:5.33kPa(19℃) 燃燒熱:1365.5kJ/mol 臨界溫度:243.1℃ 臨界壓力:6.38MP
關于蜂蠟的物理性質介紹
常溫下,蜂蠟呈固態、質較軟,呈淡黃色、黃色或深棕色,具有蜂蜜和蜂花粉樣香氣,嚼之細膩而黏牙、無油脂味、用手搓捏有油膩感且能軟化,蜂蠟的折射率為1.45左右,相對密度約0.95,碘值6-13g/100g,皂化值75-110mg/g,中蜂蠟的酸值為4-9mg/g,西蜂蠟的酸值為15-23mg/g。蜂
關于甲醇的物理性質介紹
1.性狀:無色透明液體,有刺激性氣味。 2.熔點(℃):-97.8 3.沸點(℃):64.7 4.相對密度(水=1):0.79 [8] 5.相對蒸氣密度(空氣=1):1.1 [8] 6.飽和蒸氣壓(kPa):12.3(20℃) [8] 7.燃燒熱(kJ/mol):723 8.臨界溫
關于核酸的作用介紹
DNA是儲存、復制和傳遞遺傳信息的主要物質基礎。 RNA在蛋白質合成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其中轉運核糖核酸,簡稱tRNA,起著攜帶和轉移活化氨基酸的作用;信使核糖核酸,簡稱mRNA,是合成蛋白質的模板;核糖體的核糖核酸,簡稱rRNA,是細胞合成蛋白質的主要場所。 此外,現在已知許多其他種類的
關于核酸的雜交介紹
具有互補序列的不同來源的單鏈核酸分子,按堿基配對原則結合在一起稱為核酸雜交(hybridization)。雜交可發生在DNA-DNA、RNA-RNA和DNA-RNA之間。雜交是分子生物學研究中常用的技術之一,利用它可以分析基因組織的結構,定位和基因表達等,常用的雜交方法有Southern印跡法,
關于鋰的物理性質的介紹
銀白色金屬。質較軟,可用刀切割。是最輕的金屬,密度比所有的油和液態烴都小,故應存放于固體石蠟或者白凡士林中(在液體石蠟中鋰也會浮起)。 鋰的密度非常小,僅有0.534g/cm3,為非氣態單質中最小的一個。 因為鋰原子半徑小,故其比起其他的堿金屬,壓縮性最小,硬度最大,熔點最高。 溫度高于-
關于烯烴的物理性質的介紹
烯烴的物理性質可以與烷烴對比。物理狀態決定于分子質量。標況或常溫下,簡單的烯烴中,乙烯、丙烯和丁烯是氣體,含有5至18個碳原子的直鏈烯烴是液體,更高級的烯烴則是蠟狀固體。標況或常溫下,C2~C4烯烴為氣體;C5~C18為易揮發液體;C19以上固體。在正構烯烴中,隨著相對分子質量的增加,沸點升高。
關于核酸的復性的介紹
變性DNA在適當條件下,可使兩條分開的單鏈重新形成雙螺旋DNA的過程稱為復性(renaturation)。當熱變性的DNA經緩慢冷卻后復性稱為退火(annealing)。DNA復性是非常復雜的過程,影響DNA復性速度的因素很多:DNA濃度高,復性快;DNA分子大復性慢;高溫會使DNA變性,而溫度
關于元素碳的物理性質介紹
現代已知的同位素共有十五種,有碳8至碳22,其中碳12和碳13屬穩定型,其余的均帶放射性,當中碳14的半衰期長達5730年,其他的為不穩定同位素。 在地球的自然界里,碳12在所有碳的含量占98.93%,碳13則有1.07%。C的原子量取碳12、13兩種同位素豐度加權的平均值,一般計算時取12.0
關于元素硅的物理性質介紹
有無定形硅和晶體硅兩種同素異形體。晶體硅為灰黑色,無定形硅為黑色,密度2.32-2.34g/cm3,熔點1410℃,沸點2355℃,晶體硅屬于原子晶體。不溶于水、硝酸和鹽酸,溶于氫氟酸和堿液。硬而有金屬光澤。 原子核外電子排布:1s22s22p? 3s23p2 晶胞類型:立方金剛石型; 晶
關于正庚醇的物理性質介紹
正庚醇天然品存在于丁香、風信子、紫羅蘭葉等精油中。微溶于水,與乙醇、乙醚等混溶。可氧化和酯化。存在于雜醇油中。由正庚醛還原,或用溴代正戊基鎂與環氧乙烷合成。用作有機合成試劑。 外觀與性狀:無色透明的液體,有芳香氣味。 熔點(℃):-34.6 相對密度(水=1):0.82 沸點(℃):17
關于元素汞的物理性質介紹
是在常溫、常壓下唯一以液態存在的金屬。熔點-38.87℃,沸點356.6℃,密度13.59g/cm3。內聚力很強,在空氣中穩定,常溫下蒸發出汞蒸氣,蒸氣有劇毒。天然的汞是汞的七種同位素的混合物。汞微溶于水,在有空氣存在時溶解度增大。汞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一般動物植物中都含有微量的汞,因此我們的食
關于植物固醇的物理性質介紹
植物固醇的相對密度略大于水,不溶于水、酸和堿,可溶于多種有機溶劑,如溶解于乙醚、苯、氯仿、乙酸乙酯、二硫化碳和石油醚。植物固醇的物理化學性質主要表現為疏水性,但因其結構上帶有羥基,故又具有親水性,所以植物固醇具有乳化性。經溶劑結晶獲得的植物固醇通常為針狀白色結晶,其商品則多為粉末狀或片狀。植物固
關于甲乙酮的物理性質介紹
熔點:-85.9℃ 密度:0.806g/cm3 沸點:79.6℃ 飽和蒸氣壓:9.49kPa(20℃) 燃燒熱:2441.8kJ/mol 臨界溫度:260℃ 臨界壓力:4.40MPa 辛醇/水分配系數的對數值:0.29 閃點:-9℃(CC) 引燃溫度:404℃ 爆炸上限(V/
關于X射線的物理性質介紹
X射線的物理效應中,又有這么幾個標簽:穿透性、熒光作用、電離作用、熱作用,除此之外,還具有光學家族的共性:干涉、衍射、反射、折射等(物理學中,在學習光學部分的時候會遇到這幾個家伙)。 穿透性:X射線攜帶較高的能量,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他可以穿過很多物體,就像“穿墻術”。能量越高的X射線,穿透力
關于正己醇的物理性質介紹
【沸點】℃ 157 88(6.67kPa),60(1.33kPa) 【熔點】℃ -44.6 【閃點】℃ 63(開杯) 【密度】g/cm3 0.814 【折光率】nD25 1.4161 【粘度】mPa·s 5.2 【蒸發熱】kJ/kg458.6 【熔解熱】kJ/kg 150.64
關于核酸疫苗的產生介紹
核酸疫苗的發展史真正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 在過去的20世紀中,疫苗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功,它是繼柯赫、巴斯德等人的科學突破而迅速發展起來的,經歷了一個由“期盼”到“實現”這樣一個偉大的歷史轉變過程。疫苗免疫接種所經過的第一次重大變革是由Pasteur等研制開發的減毒或滅活的疫苗,第二次是使用完
關于核酸雜交的步驟介紹
(1)制備樣品:首先需要從待檢測組織樣品提取DNA或RNA。DNA應先用限制性內切酶消化以產生特定長度的片段,然后通過凝膠電泳將消化產物按分子大小進行分離。一般來說DNA分子有其獨特的限制性內切酶圖譜,所以經酶切消化和電泳分離后可在凝膠上形成特定的區帶。再將含有DNA片段的凝膠進行變性處理后,直
關于核酸疫苗的內容介紹
核酸疫苗(nucleic acid vaccine),也稱基因疫苗(genetic vaccine),是指將含有編碼的蛋白基因序列的質粒載體,經肌肉注射或微彈轟擊等方法導入宿主體內,通過宿主細胞表達抗原蛋白,誘導宿主細胞產生對該抗原蛋白的免疫應答,以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 核酸疫苗是利用現
關于核酸疫苗的優勢介紹
與傳統的滅活疫苗、亞單位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相比,核酸疫苗具有如下優點: 1、免疫保護力增強 接種后蛋白質在宿主細胞內表達,直接與組織相容性復合物MHCI或II類分子結合,同時引起細胞和體液免疫,對慢性病毒感染性疾病等依賴細胞免疫清除病原的疾病的預防更加有效。 2、制備簡單,省時省力 核酸
關于核酸疫苗的特點介紹
與其它類疫苗相比,核酸疫苗具有潛在而巨大的優越性: ①DNA疫苗是誘導產生細胞毒性T細胞應答的為數不多的方法之一; ②可以克服蛋白亞基疫苗易發生錯誤折疊和糖基化不完全的問題; ③穩定性好,大量的變異可能性很小,易于質量監控; ④生產成本較低; ⑤理論上可以通過多種質粒的混合物或者構建復
關于核酸的發現歷史的介紹
核酸最早于1869年由瑞士醫生和生物學家弗雷德里希·米歇爾分離獲得,稱為Nuclein。 在19世紀80年代早期,德國生物化學學家,1910年諾貝爾生理和醫學獎獲得者科塞爾進一步純化獲得核酸,發現了它的強酸性。他后來也確定了核堿基。 1889年,德國病理學家Richard Altmann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