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風桿菌的形態特征的介紹
麻風分枝桿菌的形態、染色與結核分枝桿菌相似。細長、略帶彎曲,常呈束狀排列。革蘭和抗酸染色均為陽性。經治療后可呈短桿狀、顆粒狀或念珠狀多形性,可能是L型變異。未經徹底治愈可導致復發。 麻風桿菌抗酸染色為紅色,革蘭氏染色為陽性。在干燥環境中7天以內仍有繁殖能力。低溫環境中存活時間較長,-60℃到-13℃下可存活數月,0℃可存活3周 [2] 。離體后的麻風桿菌,在夏季日光照射2~3小時即喪失其繁殖力,在60℃處理一小時或紫外線照射兩小時,可喪失其活力。一般應用煮沸、高壓蒸氣、紫外線照射等處理即可殺死。......閱讀全文
麻風桿菌的形態特征的介紹
麻風分枝桿菌的形態、染色與結核分枝桿菌相似。細長、略帶彎曲,常呈束狀排列。革蘭和抗酸染色均為陽性。經治療后可呈短桿狀、顆粒狀或念珠狀多形性,可能是L型變異。未經徹底治愈可導致復發。 麻風桿菌抗酸染色為紅色,革蘭氏染色為陽性。在干燥環境中7天以內仍有繁殖能力。低溫環境中存活時間較長,-60℃到-
麻風分枝桿菌的形態特征
麻風分枝桿菌的形態、染色與結核分枝桿菌相似。細長、略帶彎曲,常呈束狀排列。革蘭和抗酸染色均為陽性。經治療后可呈短桿狀、顆粒狀或念珠狀多形性,可能是L型變異。未經徹底治愈可導致復發。 麻風桿菌抗酸染色為紅色,革蘭氏染色為陽性。在干燥環境中7天以內仍有繁殖能力。低溫環境中存活時間較長,-60℃到-
關于麻風桿菌的介紹
麻風分枝桿菌(M.leprae),俗稱麻風桿菌,引起麻風,是一種慢性傳染病。流行廣泛。麻風分枝桿菌的形態、染色與結核分枝桿菌相似。麻風桿菌在病人體內分布(以瘤型一端病人為例)比較廣泛。 全世界約有病例1200萬,主要分布在亞、非和拉丁美洲。我國建國前流行較嚴重,估計約有50萬例病人。1981衛
關于咽部麻風的麻風桿菌檢查介紹
主要從皮膚和黏膜上取材,必要時可作淋巴結穿刺查菌。皮膚查菌取材:選擇有活動性,皮膚損害,消毒皮膚。檢查時戴消毒手套,用左手拇、食兩指將患者皮膚捏緊提起,使局部皮膚變白,然后右手持脫刀切開一個5毫米長,3毫米深的切口,以刀刃刮取組織液,涂在載物片上,固定抗酸染色、鏡檢。切口棉球貼壓,取材部位的多少
幽門螺桿菌的形態特征
幽門螺桿菌是一類革蘭氏陰性菌,呈螺旋狀,身體細而長,為5-50μm。它們極其活躍,呈螺旋狀移動。螺旋菌可分為好氧、絕對厭氧、厭氧三類。它們通常在廢水或廢水樣品處于有氧和無氧間的過渡狀態時繁殖。該種菌類具有高度多樣性。雖然有些螺旋體是致病的,如導致梅毒的病原體,但大多數都是自生生活于土壤中的。它們
巨大芽孢桿菌的形態特征
培養12h內,菌體呈粗大桿狀,細胞柱狀到橢圓或梨形,兩端鈍圓大小為2.6-6.0μm×1.5-2.0μm。有時鏈狀,稍能游動,革蘭氏染色陽性,嚴格好氧;24h后,菌體內逐漸形成芽孢失去游動性。芽孢橢圓形,大小為1.1-1.2μm×0.7-1.7m,位于桿狀菌體中部48h菌體開始溶化,芽孢散出,不
麻風桿菌的感染部位的介紹
麻風分枝桿菌是一種典型胞內菌,病人滲出物標本涂片中可見大量麻風分枝桿菌存在于細胞內。這種細胞的胞漿呈泡沫狀,稱麻風細胞。這與結核分枝桿菌區別有重要意義。 麻風病人是麻風桿菌的天然宿主。麻風桿菌在病人體內分布(以瘤型一端病人為例)比較廣泛,主要見于皮膚、粘膜、周圍神經、淋巴結、肝脾等網狀內皮系統
關于產氣莢膜桿菌的形態特征介紹
產氣莢膜桿菌為兩端鈍圓、長4-8μm、寬1-1.5μm的粗大桿菌,單獨或成雙存在,亦有呈短鏈狀排列者,無鞭毛,不能運動,在人或動物體內能形成莢膜。在自然界中以芽胞形式存在,芽胞卵圓形,與菌體同大,位于中央或次末端,革蘭氏染色陽性。
關于布魯氏桿菌的形態特征介紹
一般來講,布魯氏桿菌各個種的形態幾乎一樣,染色后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呈微小的球狀、球桿狀和卵圓形。羊布魯氏桿菌以球形和卵圓形多見,大小約0.3~0.6um。其他種布魯氏桿菌多呈球桿狀或短桿狀,比羊布魯氏桿菌也大些,約在0.6~2.5μm之間。涂片標本上無特殊排列,常單個存在,極少見到呈兩個相連或短
麻風桿菌鏡檢的詳細介紹
麻風(leprosy)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病變在皮膚和周圍神經。臨床表現為麻木性皮膚損害、神經粗大,嚴重者甚至肢端殘廢。麻風桿菌,也稱為韓森桿菌,菌體呈短小棒狀或稍彎曲,形態上麻風桿菌與結核桿菌酷似,具有明顯的抗酸染色特性,常在患者潰破皮膚滲出液的細胞中發現,呈束狀排列,是至今
關于麻風桿菌的防治原則介紹
麻風病尚無特異性預防方法。由于麻風分枝桿菌和結核分枝桿菌有共同抗原,曾試用卡介苗來預防麻風取得一定效果。該病防治特別要對密切接觸者作定期檢查。早發現,早治療。治療藥物主要有砜類、利福平、氯苯吩嗪及丙硫異煙胺。多采用二三種藥聯合治療,以防止耐藥性產生。
產氣莢膜桿菌的形態特征
產氣莢膜桿菌為兩端鈍圓、長4-8μm、寬1-1.5μm的粗大桿菌,單獨或成雙存在,亦有呈短鏈狀排列者,無鞭毛,不能運動,在人或動物體內能形成莢膜。在自然界中以芽胞形式存在,芽胞卵圓形,與菌體同大,位于中央或次末端,革蘭氏染色陽性。
蠟樣芽孢桿菌的形態特征
芽胞桿菌屬(Bacillus)中的一種。菌體細胞桿狀,末端方,成短或長鏈,1.0~1.2×3.0~5.0微米。產芽孢,芽孢圓形或柱形,中生或近中生,1.0~1.5微米,孢囊無明顯膨大。革蘭氏陽性,無莢膜,運動。菌落大,表面粗糙,扁平,不規則。菌落形態:在普通瓊脂平板培養基上,37 ℃,培養24
白喉棒狀桿菌的形態特征
菌體為細長彎曲的桿菌,粗細不一,常一端或兩端膨大呈棒狀,故名為棒狀桿菌。直徑為0.3~0.8μm,排列不規則,呈柵欄狀、V字形或L字形;無莢膜,無鞭毛,不產生芽孢;革蘭染色呈陽性,用美藍或奈瑟染色后,菌體兩端或一端可見著色較深的異染顆粒,有鑒定意義。
關于麻風桿菌鏡檢的基本介紹
麻風(leprosy)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病變在皮膚和周圍神經。臨床表現為麻木性皮膚損害、神經粗大,嚴重者甚至肢端殘廢。麻風桿菌,也稱為韓森桿菌,菌體呈短小棒狀或稍彎曲,形態上麻風桿菌與結核桿菌酷似,具有明顯的抗酸染色特性,常在患者潰破皮膚滲出液的細胞中發現,呈束狀排列,是唯一
麻風分枝桿菌的防治原則介紹
麻風病尚無特異性預防方法。由于麻風分枝桿菌和結核分枝桿菌有共同抗原 [1] ,曾試用卡介苗來預防麻風取得一定效果。該病防治特別要對密切接觸者作定期檢查。早發現,早治療。治療藥物主要有砜類、利福平、氯苯吩嗪及丙硫異煙胺。多采用二三種藥聯合治療,以防止耐藥性產生。
關于麻風分枝桿菌的基本介紹
麻風分枝桿菌(M. laprae),俗稱麻風桿菌,引起麻風,是一種慢性傳染病。流行廣泛。全世界約有病例1200萬,主要分布在亞、非和拉丁美洲。我國建國前流行較嚴重。 麻風分枝桿菌的形態、染色與結核分枝桿菌相似。細長、略帶彎曲,常呈束狀排列。革蘭和抗酸染色均為陽性。經治療后可呈短桿狀、顆粒狀或念
亞熱帶堿桿菌的形態特征
與模式菌株Alkalibacterium subtropicum O24-2(T) AB4562相似性為100%;菌落呈淡黃色,不透明,表面光滑濕潤,邊緣規則,無暈環,凸起,菌落形態大小0.5-1mm;在25℃海水LB培養基上生長8天,蛋白酶、脂酶(三丁酸甘油酯)陰性,淀粉酶弱陽性;在25℃MA
鐵銹色假紅桿菌的形態特征
與模式菌株Pseudorhodobacter ferrugineus IAM 12616(T)(D88522)相似性為98.18%;菌落:乳白,圓,光滑,整齊,濕潤,隆起,不透明,1mm,G-染色陰性。 API20NE實驗結果:硝酸鹽還原到亞硝酸鹽+、吲哚-、酸化-、精氨酸雙水解酶-、脲酶-、葡
簡述蠟狀芽孢桿菌的形態特征
芽胞桿菌屬(Bacillus)中的一種。菌體細胞桿狀,末端方,成短或長鏈,1.0~1.2×3.0~5.0微米。產芽孢,芽孢圓形或柱形,中生或近中生,1.0~1.5微米,孢囊無明顯膨大。革蘭氏陽性,無莢膜,運動。菌落大,表面粗糙,扁平,不規則。菌落形態:在普通瓊脂平板培養基上,37 ℃,培養24
梭狀芽孢桿菌的形態特征簡介
簡介 梭狀芽孢桿菌是一大群厭氧或微需氧的粗大芽孢桿菌的總稱,只有少數種可在大氣條件下生長,但在大氣中不形成芽孢。 形態特征 梭狀芽孢桿菌革蘭氏染色均為陽性,芽孢呈圓形或卵圓形,直徑大于菌體,位于菌體中央、極端或次極端,使菌體膨大呈梭狀,形態屬于桿菌,故稱其為梭狀芽孢桿菌。
關于麻風分枝桿菌的感染部位的介紹
麻風分枝桿菌是一種典型胞內菌,病人滲出物標本涂片中可見大量麻風分枝桿菌存在于細胞內。這種細胞的胞漿呈泡沫狀,稱麻風細胞。這與結核分枝桿菌區別有重要意義。 麻風病人是麻風桿菌的天然宿主。麻風桿菌在病人體內分布(以瘤型一端病人為例)比較廣泛,主要見于皮膚、粘膜、周圍神經、淋巴結、肝脾等網狀內皮系統
簡述梭狀芽胞桿菌的形態特征
梭狀芽孢桿菌是一大群厭氧或微需氧的粗大芽孢桿菌的總稱,只有少數種可在大氣條件下生長,但在大氣中不形成芽孢。 梭狀芽孢桿菌革蘭氏染色均為陽性,芽孢呈圓形或卵圓形,直徑大于菌體,位于菌體中央、極端或次極端,使菌體膨大呈梭狀,形態屬于桿菌,故稱其為梭狀芽孢桿菌。
變形桿菌的形態特征和生化特性
形態特征 革蘭陰性桿菌,大小(0.4-0. 6) μm×(1.0-3.0)μm,兩端鈍圓,形態呈明顯的多形性,可為桿狀、球桿狀、球形、絲狀等。無莢膜,不形成芽孢。有周身鞭毛,運動活潑。有菌毛,可粘附于真菌等細胞表面。 生化特性 具有尿素酶,能迅速分解尿素,是本菌重要生化反應特征。發酵葡萄糖
麻風分枝桿菌簡介
麻風分枝桿菌(M.leprae),俗稱麻風桿菌,引起麻風,是一種慢性傳染病。流行廣泛。麻風分枝桿菌的形態、染色與結核分枝桿菌相似。麻風桿菌在病人體內分布(以瘤型一端病人為例)比較廣泛。 [1] 全世界約有病例1200萬,主要分布在亞、非和拉丁美洲。我國建國前流行較嚴重,估計約有50萬例病人。1
槐角的形態特征介紹
槐(這里指 國槐,而不是 洋槐), 落葉喬木,高15-25米,胸徑可達1米。樹冠圓球形或闊卵形,樹皮粗糙,有不規則的縱裂,暗灰色,內皮鮮黃色,有 嗅味。奇數 羽狀復葉互生,葉柄基部膨大, 葉軸有毛,小葉片7-17,小葉柄有毛;托葉鐮刀狀,小葉片卵狀披針形或卵狀長圓形,先端具細突尖,全緣,基部圓形
杠板歸的形態特征介紹
杠板歸,一年生攀援草本。其莖略呈方柱形,有棱角,多分枝,直徑可達0.2cm;表面紫紅色或紫棕色,棱角上有倒生鉤刺,節略膨大,節間長2~6cm,斷面纖維性,黃白色,有髓或中空。葉互生,有長柄,盾狀著生;葉片多皺縮,展平后呈近等邊三角形,灰綠色至紅棕色,下表面葉脈和葉柄均有倒生鉤刺;托葉鞘包于莖節上
辣椒的形態特征介紹
一年生或有限多年生植物;高40-80厘米。莖近無毛或微生柔毛,分枝稍之字形折曲。葉互生,枝頂端節不伸長而成雙生或簇生狀,矩圓狀卵形、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13厘米,寬1.5-4厘米,全緣,頂端短漸尖或急尖,基部狹楔形;葉柄長4-7厘米。花單生,俯垂;花萼杯狀,不顯著5齒;花冠白色,裂片卵形;花
大血藤的形態特征介紹
落葉木質藤本,長達到10余米。藤徑粗達9厘米,全株無毛;當年枝條暗紅色,老樹皮有時縱裂。三出復葉,或兼具單葉,稀全部為單葉;葉柄長與3-12厘米;小葉革質,頂生小葉近棱狀倒卵圓形,長4-12.5厘米,寬3-9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漸狹成6-15毫米的短柄,全緣,側生小葉斜卵形,先端急尖,基部內面楔
肉桂的形態特征介紹
肉桂,中等大喬木;樹皮灰褐色,老樹皮厚達13毫米。一年生枝條圓柱形,黑褐色,有縱向細條紋,略被短柔毛,當年生枝條多少四棱形,黃褐色,具縱向細條紋,密被灰黃色短絨毛。 頂芽小,長約3毫米,芽鱗寬卵形,先端漸尖,密被灰黃色短絨毛。葉互生或近對生,長橢圓形至近披針形,長8-16(34)厘米,寬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