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風(leprosy)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病變在皮膚和周圍神經。臨床表現為麻木性皮膚損害、神經粗大,嚴重者甚至肢端殘廢。麻風桿菌,也稱為韓森桿菌,菌體呈短小棒狀或稍彎曲,形態上麻風桿菌與結核桿菌酷似,具有明顯的抗酸染色特性,常在患者潰破皮膚滲出液的細胞中發現,呈束狀排列,是唯一仍不能人工培養的細菌。麻風患者是麻風桿菌的天然宿主。麻風桿菌在患者體內分布(以瘤型一端患者為例)比較廣泛,主要見于皮膚、黏膜、周圍神經、淋巴結、肝脾等網狀內皮系統某些細胞內。常采用標本涂片染色顯微鏡檢查即麻風桿菌鏡檢,從皮疹、眶上、耳垂、顴部及頦部等處取組織液,涂抹在玻片上形成一圓形薄膜,干燥固定后用Ziehl-Neelsen抗酸染色法染色。鏡檢查麻風分枝桿菌,分枝桿菌染成鮮紅色,背景為淺藍色,細胞呈藍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