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病毒性肝炎主要由嗜肝的肝炎病毒A、B、C、D、E所引起;一些非特異嗜肝的病毒,如巨細胞病毒、Epstain-Barr病毒、單純皰疹病毒等亦可引起肝炎,但少見。我國目前發生的急性病毒性肝炎主要是甲型肝炎;戊型肝炎除在新疆南部有流行外,全國許多地區都有散在發生。 病毒性肝炎可分為腸傳性的傳染性肝炎和血傳性的血清性肝炎,腸傳性的肝炎病變自限,血傳性的可發展為慢性肝炎。......閱讀全文
急性病毒性肝炎主要由嗜肝的肝炎病毒A、B、C、D、E所引起;一些非特異嗜肝的病毒,如巨細胞病毒、Epstain-Barr病毒、單純皰疹病毒等亦可引起肝炎,但少見。我國目前發生的急性病毒性肝炎主要是甲型肝炎;戊型肝炎除在新疆南部有流行外,全國許多地區都有散在發生。 病毒性肝炎可分為腸傳性的傳染性肝
急性病毒性肝炎主要由嗜肝的肝炎病毒A、B、C、D、E所引起;一些非特異嗜肝的病毒,如巨細胞病毒、Epstain-Barr病毒、單純皰疹病毒等亦可引起肝炎,但少見。病毒性肝炎可分為腸傳性的傳染性肝炎和血傳性的血清性肝炎,腸傳性的肝炎病變自限,血傳性的可發展為慢性肝炎。輸血后肝炎由輸入含病毒的血液或血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在我國已經流行了多年;目前乙型肝炎雖是我國最重要的肝炎,但在急性病毒性肝炎中急性乙型肝炎已遠較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為少,臨床初步診斷的急性乙型肝炎,大部分是慢性無癥狀HBV攜帶者(AsC)的急性活動。因此急性乙型肝炎已不很多見,臨床上須謹慎診斷。 臨床表現 肝臟是人體
①與乙肝病毒感染時的年齡有關。一般來說,感染時的年齡越小,致使乙肝慢性化的幾串越大。所以說母嬰及父嬰垂直傳播是導致新生兒乙肝病毒感染,乃至終生攜帶或中途發病的主要原因。如果是新生兒時感染的乙肝病毒,90%-95%的會慢性化。兒童期感染乙肝病毒后約有20%會慢性化。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則只有10%會向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英文縮寫為HBsAb或抗-HBs,是機體受HBsAg刺激而產生的相應抗體,它可以與HBsAg相結合,在體內其他免疫系統共同作用下清除病毒,以保護機體不再受HBV的感染。所以抗-HBs是具有特異性保護功能的中和抗體,有的抗-HBs,表明機體已產生免疫力。當抗-HBs可以在血清中檢
病例資料患者男性,43歲,因“發熱6d,目黃4d”于2016年3月18日入本院。患者于入院前6d無明顯誘因出現發熱、雙腿瘀斑、尿黃,發熱時伴有大汗,未監測體溫,未行系統診治,入院前4d出現目黃,入院前1d進食油膩食物后出現嘔吐,嘔吐物為內容物。既往:否認病毒性肝炎病史及接觸史,否認輸血史,來自牧區,
急性毒性試驗是指在24小時內動物接受藥物1-2次(間歇時間為6-8小時),觀察給藥后動物7-14天內所產生的急性中毒反應。急性毒性試驗可確定被研究藥物的毒性程度,即劑量和不良反應之間的關系,亦可以比較被研究對象與其他已知急性毒性物的相對毒性程度,通過對不同給藥途徑出現毒性作用的比較研究, 就可以確定
機體對HBV特異性細胞免疫反應的活力、多樣性及效應功能是HBV感染后轉歸的關鍵,因此,HBV在體內持續存在及復制是引起機體免疫功能紊亂和肝炎慢性化的主要原因。近年來,有關乙型肝炎并發血液病的報道逐漸增多,現將臨床工作中遇到的1例成人慢性乙型肝炎合并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病例報告如下。臨床資料患者男性,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指乙型肝炎病毒外殼部分所含的小球形顆粒與管型顆粒,現分為八種不同亞型和兩種混合亞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早期出現于病人血循環中,可持續數月、數年乃至終身,是診斷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用的指標。但在所謂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窗口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急性膽囊炎是外科的常見病種,僅次于闌尾炎,占第2位。妊娠合并急性膽囊炎可發生于妊娠各期,妊娠晚期和產褥期多見,發生率約為0.8‰,僅次于妊娠合并闌尾炎,較非孕期高,50%~70%的患者伴有膽囊結石。膽囊炎癥病變開始時膽囊管梗阻,膽囊腫大,壓力升高,黏膜充血、水腫、滲出,稱為急性單純性膽囊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