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姚檀棟:中國科考探秘地球之巔
已持續5年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今年開啟了“巔峰使命”2022——珠峰極高海拔地區綜合科學考察研究。4日,十余名科考隊員向珠穆朗瑪峰頂發起沖刺。 國家為何如此重視對青藏高原和珠穆朗瑪峰的保護和研究?沖頂珠峰的科考隊員肩負著哪些使命?相關研究將打破哪些世界紀錄?…… 帶著這些疑問,新華社記者日前專訪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隊長、現場總指揮、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檀棟。 “守護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凈土” 記者:黨和國家一直高度重視青藏高原氣候環境變化及相關科學研究。2017年,第二次青藏科考研究啟動之時,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提出殷切期望。您如何看待青藏高原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第二次青藏科考肩負的重大使命? 姚檀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賀信中指出的,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亞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極,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戰略資源儲備基地,是中華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護地。開展這次科學考察研......閱讀全文
專訪姚檀棟:中國科考探秘地球之巔
已持續5年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今年開啟了“巔峰使命”2022——珠峰極高海拔地區綜合科學考察研究。4日,十余名科考隊員向珠穆朗瑪峰頂發起沖刺。 國家為何如此重視對青藏高原和珠穆朗瑪峰的保護和研究?沖頂珠峰的科考隊員肩負著哪些使命?相關研究將打破哪些世界紀錄?…… 帶著這
中國科考探秘地球之巔
2017年8月19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在拉薩啟動。 第二次青藏科考聚焦水、生態、人類活動,著力解決青藏高原資源環境承載力、災害風險、綠色發展途徑等方面的問題。致力于為守護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凈土、建設美麗的青藏高原作出新貢獻,讓青藏高原各族群眾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5年來,科考隊員們
中國科考探秘地球之巔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8/484616.shtm 2017年8月19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在拉薩啟動。 第二次青藏科考聚焦水、生態、人類活動,著力解決青藏高原資源環境承載力、災害風險、綠色發展途徑等方面的問題。致
中國首位,姚檀棟獲得冰川學界最高榮譽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8132.shtm 2月24日,國際冰川學會(International Glaciological Society,簡稱“IGS”)發布2023年度Seligman Crystal獎評選結果。
60年來中國科學家首次獲得冰川學界最高榮譽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8254.shtm2月24日,國際冰川學會(IGS)發布2023年度Seligman Crystal獎評選結果。鑒于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名
登絕頂·探微觀·解謎題-中國探秘地球之巔
5月4日,中午時分,執行“‘巔峰使命’——珠峰極高海拔地區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任務的13名科考隊員,成功登頂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中國珠峰科考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這是青藏高原科學考察研究具有新的里程碑意義的大事件。 當日凌晨3點,科考隊員從珠峰海拔8300米的突擊營地開始沖頂。
青藏科考:勇攀地球第三極科考高峰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亞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極。探秘青藏高原,了解巍巍珠峰,對揭示環境變化機理、促進全球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2017年8月19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在拉薩啟動。 2022年5月,科考隊員向地球之巔發起“沖頂”,我國珠峰科考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創造了
姚檀棟委員:做科研要有貴族氣質
“做科研就得有貴族氣質,不為吃穿用度操心,不用疲于奔命,能心無旁騖地想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問題。”3月4日,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姚檀棟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說。 他認為,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科學研究是從上世紀80年代以后才開始的,到現在也只經歷了20多年。在90年代前后,中國的科學家經常為
姚檀棟等:青藏高原環境變化科學評估
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第三極”,它的環境變化,對整個地球,特別是歐亞的環境、生態系統等都有非常大的影響。最近,中國科學院組建了“西藏創新集群”。經過100多位國內外專家兩年多的努力,在廣泛實際調查的基礎上,完成了《西藏高原環境變化科學評估》報告。報告綜合評估了青藏高原從過去2000年到未來100年
我國科考隊員成功登頂珠峰-創造多項新紀錄
13名珠峰科考隊員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這是我國珠峰科考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在青藏高原科學考察研究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 本次珠峰登頂,科考隊員完成世界海拔最高自動氣象站的架設。當日凌晨3時,以德慶歐珠為組長的珠峰科考登頂工作小組,攜帶科研儀器發起沖頂,第一項使命就是架設氣象站。為此
“巔峰使命”珠峰科考獲取首批珍貴數據
這是珠峰大本營附近的一只巖羊。“巔峰使命”珠峰科考正在珠峰地區進行。在珠峰大本營等地,隨處可見各種野生動物,愜意地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之下。 新華社記者旦增尼瑪曲珠攝 本報訊(記者韓揚眉)日前,第二次青藏科考“巔峰使命”珠峰科考的13名隊員成功登頂“世界之巔”珠穆朗瑪峰,圓滿完成珠峰科考任務。在海拔5
國科大新生成功“追星”院士專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8013.shtm“同學們去過青藏高原嗎?”9月4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博士生導師姚檀棟在2023級新生入學教育首場專題報告會上拋出這個問題。看著大家
姚檀棟團隊《自然》評論:冰崩威脅亞洲水安全
1月3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STEP)首席科學家、“泛第三極環境變化與綠色絲綢之路建設”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簡稱“絲路環境”專項)首席科學家、“第三極環境”(TPE)國際計劃主席姚檀棟團隊在《自然》雜志發表題為“冰崩威脅亞洲水安全”的
南極冰蓋之巔天文觀測探秘
連日來,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隊昆侖隊隊員在昆侖站天文區安裝、調試和維護天文臺址監測設備和天文觀測設備,調查南極冰蓋之巔冰穹A地區天文觀測條件并開展天文觀測。記者跟隨他們,深入了解了工作情況。 昆侖站所在的冰穹A地區,位于南緯80度,海拔超過4000米。在這里,極夜可提供連續數月不間斷的觀測,
南極冰蓋之巔深冰芯房探秘
連日來,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隊昆侖隊隊員維護昆侖站深冰芯場地和鉆機。記者跟隨他們,深入了解了南極冰蓋之巔的深冰芯鉆探過程。 中國南極昆侖站所在的冰穹A地區,海拔4000多米、冰層厚度3000多米,是國際公認的南極冰蓋理想的深冰芯鉆取地點。深冰芯則如同大自然的“年輪”和歷史檔案館,展現出百萬年來
姚檀棟院士:用“芯”記錄青藏高原的“天然檔案”
如果不看天氣預報,你還記得一周前的今天是什么天氣嗎?40年,甚至100年前,夏天下雨多不多?冬天下雪多不多? 為了破解人與自然、生命與環境氣候的密碼,有一群科學家一直行走在青藏高原上,默默擔當著時光偵探,尋找大自然留下的氣候環境檔案。 9月1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隊長姚檀棟院士
姚檀棟:為“一帶一路”提供科研支持
2013年,習近平主席以貫通古今的戰略眼光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同。“一帶一路”倡議是我國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拓寬國際合作領域的重要舉措。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科技合作是重要環節,科學研究要提供重要支持。 2015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的《推動共
“巔峰使命”珠峰科考活動今天全面啟動
記者從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獲悉,“巔峰使命”珠峰科考活動今天(4月28日)全面啟動,總臺記者全程跟蹤報道,帶你走進“巔峰使命”珠峰科考現場。 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姚檀棟院士介紹,此次珠峰科考將首次應用先進技術、方法和手段,圍繞西風-季風協同作用、亞洲水
“巔峰使命”珠峰科考活動今天全面啟動
記者從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獲悉,“巔峰使命”珠峰科考活動今天(4月28日)全面啟動,總臺記者全程跟蹤報道,帶你走進“巔峰使命”珠峰科考現場。 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姚檀棟院士介紹,此次珠峰科考將首次應用先進技術、方法和手段,圍繞西風-季風協同作用、亞洲水
立足“第三極”-破解氣候變化之謎-——訪維加獎得主姚檀棟
太平洋的風吹不到青藏高原,高原的冰凍圈變化卻能決定風往哪兒吹。 “青藏高原冰川、積雪面積的大小,會直接影響亞洲季風的強弱,決定我國東部地區的旱澇。”中國科學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姚檀棟說。 鑒于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環境研究方面作出的貢獻,瑞典人類學和地理學會擬將2017年維加獎授予姚檀棟。這
姚檀棟委員:“一帶一路”建設離不開科技支撐
“作為一名科研人員,我認為‘一帶一路’建設的科技作用沒得到體現。”6日下午的小組討論中,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所長姚檀棟委員將“一帶一路”戰略形容為一件在政治、經濟、貿易上影響深遠的杰作,但“十三五”規劃草案中只提到“推動互聯互通、經貿合作、人文交流”不夠,應該再加上“科技合作”。 姚檀棟說,中國的
姚檀棟院士:“一帶一路”戰略須加強科技支撐
“解決好‘一帶一路’地區資源環境可持續性的重大科學問題,是推動‘一帶一路’地區經濟發展的基礎。但目前針對‘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配套措施絕大部分集中在經濟建設層面,在科學技術層面鮮有涉及。”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姚檀棟就如何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實施中加強科技支撐問題,提出了建議。
姚檀棟:生態補償應成為“一路一帶”建設重要抓手
“國家應該如何整體布局生態補償機制,這和‘一路一帶’戰略密切相關”。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姚檀棟院士認為,生態文明建設應當作為“一路一帶”戰略的重要抓手,其中對青藏高原地區進行生態補償應列在首位。 “傳統絲綢之路從西安開始,沿青藏高原北緣地區往西,一直到整個中亞地區,而在‘一帶
守護水塔:“一原兩湖三江”重大標志性科考活動啟動
8月18日,第二次青藏科考守護水塔——“一原兩湖三江”重大標志性科考活動主體任務在拉薩正式啟動。此次科考活動將聚焦普若崗日冰原(一原)、色林錯-納木錯(兩湖)以及長江源-怒江源-雅江源(三江)等關鍵區域,持續至10月中下旬,通過多任務、多學科、多手段,開展地球系統科學綜合考察研究。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
第二次青藏科考獲四項成果
3月28日,2025中關村論壇“環喜馬拉雅地球科學國際合作”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辦。會上公布了第二次青藏科考工作所取得的積極進展。 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檀棟指出,第二次青藏科考工作為生態環境保護與協同發展作出了多項重大貢獻,主要分為四個方面。 第一是闡釋了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的系統
青藏高原冰芯庫:研究第三極氣候環境變化的鑰匙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亞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極。監測亞洲水塔的動態變化,是2017年啟動的第二次青藏科考十大任務之一。而采集冰芯等冰雪樣品,是其重要手段。位于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拉薩部的青藏高原冰芯庫,好比是研究第三極氣候環境變化的鑰匙。 記者跟隨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中科院院士姚檀棟走進青藏高原
卓奧友峰綜合科考獲取一批珍貴樣品和數據-將進一步分析研究
10月1日,2023年卓奧友峰科考18名隊員成功登頂世界第六高峰卓奧友峰。據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檀棟介紹,目前卓奧友峰綜合科考已經獲取了一批珍貴的樣品和數據,科考隊將進一步深化分析研究,促進“從0到1”重大創新性成果產出。 據姚檀棟介紹,此次卓奧友峰綜合科考是在2022年和2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首期成果發布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獨特的地質、地理和生態單元,是世界屋脊、亞洲水塔和地球第三極。從去年8月19日開始,啟動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經過科學家團隊一年多的努力,2018年9月5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簡稱“第二次青藏科考”)首期成果報告會與論壇在拉薩召開。西藏自治區黨委常委、常務副主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姚檀棟院士首獲維加大獎
瑞典人類學和地理學會(SSAG)日前公布,鑒于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環境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貢獻,2017年維加獎將授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教授姚檀棟。 姚檀棟目前擔任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主任和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理事長,是國際上公認的冰凍圈研
中國將用新技術立體觀測泛第三極環境變化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河湖源”冰川與環境變化考察隊在西藏阿里地區日土縣東汝鄉阿汝村留影 中國科學院院士、泛第三極環境專項負責人姚檀棟日前透露,中國科學家將用覆蓋地、空、天的最新技術,立體、綜合地觀測泛第三極的環境變化。 在近日召開的“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ANSO)成立大會暨第二屆“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