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第38次南極科考圓滿完成
今天(4月26日)“雪龍”船返回上海國內基地碼頭,標志著中國第38次南極科學考察圓滿完成。 中國第38次南極考察由“雪龍”船和“雪龍2”船共同執行考察任務,“雪龍2”船于2022年4月20日返回上海國內基地碼頭,行程3.1萬余海里,“雪龍”船于2022年4月26日返回上海國內基地碼頭,行程3.3萬余海里。 中國第38次南極考察隊于2021年11月5日出發,歷時174天,順利完成南極長城站、中山站物資補給和人員輪換任務,開展了站基多學科和近岸海洋業務化觀測,對南大洋生態系統進行了調查,積極開展考察物資補給國際合作,取得了多項科研成果。......閱讀全文
我國第38次南極科考圓滿完成
今天(4月26日)“雪龍”船返回上海國內基地碼頭,標志著中國第38次南極科學考察圓滿完成。 中國第38次南極考察由“雪龍”船和“雪龍2”船共同執行考察任務,“雪龍2”船于2022年4月20日返回上海國內基地碼頭,行程3.1萬余海里,“雪龍”船于2022年4月26日返回上海國內基地碼頭,行程3.
中國第28次南極科考隊啟程回國
中國第28次南極科考隊度夏隊員及中山站第27次越冬隊員于當地時間3月6日17時(北京時間6日20時)乘坐“雪龍”號科考船啟程回國。 第28次南極科考隊領隊李院生表示,經過隊員們4個多月的努力,科考隊的主要工作已經完成,順利返航。 返航途中,“雪龍”號將第四次穿越西風帶。這也是本次航
中國第28次南極科考將鉆探最古老冰芯
中國第28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領隊李院生11月2日在“雪龍”號表示,中國第28次南極科考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在南極完成120米的深冰芯導向孔的鉆探工作,為下一步鉆探最古老冰芯做準備。 在“雪龍”號停靠天津期間,李院生接受采訪時介紹,此次南極科考計劃完成120米導向孔的鉆探和導向套筒的安裝,
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開展走航生態調查
圖片來源于網絡 “雪龍”號11月5日電執行中國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的“雪龍”號極地科考船5日航行在西太平洋上。當天,大洋隊科考隊員開展了以“雪龍”號為依托的走航海洋生態調查。 在“雪龍”號生物實驗室里,科考隊員利用走航自動表層水系統獲取海水,過濾收集水體中的微微型(小于3微米)浮游生物和葉綠
我國將新建1至2個南極科考站
記者日前從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獲悉:我國第29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已完成新的南極科考站選址調研和南大洋科考等任務,目前已經在返程回國的途中,預計4月回到上海。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中國第29次南極考察隊領隊曲探宙表示,為南極科考站選址調研和南大洋科考,是第29次南極科考的兩項主要任務,“
楊惠根領隊詳解中國第34次南極科考任務
?? ?? 北緯8度,東經139度。太平洋深處風平浪靜,方圓幾十公里看不到一艘船,“雪龍”號在深藍中航行。 這是中國科考隊第34次行駛在出征南極的航道上。在“雪龍”號上,中國第3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領隊、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楊惠根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詳細解讀此次南極科考任務。 164天16個航段
中科院精密測量院參與第39次南極科考
? ? ? ? ? ??中科院精密測量院國家野外站測量隊隊員抵達南極。受訪者供圖 《中國科學報》記者從中科院精密測量院獲悉,該院大地測量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今年再次參加中國第39次南極科學考察,實驗師桑鵬已經抵達中國南極中山站,這也是該院第24次派員參加中國南極科學考察。 2022年
東南大學兩名教師隨第40次南極考察隊凱旋
4月10日,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隊乘坐“雪龍號”停靠青島,東南大學自動化學院葛健、王啟航兩位隊員圓滿完成科考任務隨隊凱旋。自然資源部與山東省人民政府在青島奧帆基地碼頭舉行歡迎活動。歡迎活動后,“雪龍2”船舉辦為期5天、“雪龍”船舉辦為期3天的開放日,供當地社會公眾參觀。2023年11月1日,中國第4
雪龍2號攜多項成果凱旋-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收官
5月7日上午,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2”號極地科學考察船凱旋,順利返回位于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標志著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圓滿完成。中國第37次南極科考隊于2020年11月10日從上海出發奔赴南極,歷時179天,行程3.6萬余海里,圓滿完成南極長城站、中山站物資補給和人員
東南大學舉行第39次南極科考隊員出征儀式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193.shtm 10月24日,中國第39次南極科考東南大學隊員出征儀式在該校舉行。東南大學教師張侃健、葛健兩人即將代表東南大學奔赴南極執行本次科考任務。同日,由東南大學研發的新一代無人值守能源
南京天光所第28次南極天文科考隊員凱旋
4月8日上午,國家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參加中國第28次南極內陸科考(天文)的三名隊員杜福嘉、李正陽、張毅和國家天文臺的胡義,隨“雪龍號”極地考察船順利返回位于上海的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國家天文臺副臺長郝晉新,南京天光所副所長李國平等前往上海參加了接船儀式。 在
中國第29次南極科考隊員穿越赤道返回北半球
中國第29次南極科考隊員乘坐的“雪龍”號極地考察船3月31日由望加錫海峽穿越赤道,返回北半球。 “雪龍”號航行在平靜的赤道無風帶,海豚和飛魚時而躍出水面,伴船前行。歸國在即,“雪龍”號上處處洋溢著科考隊員的喜悅之情。2012年11月,“雪龍”號穿越赤道進入南半球時,不少隊員曾將自己的隨身物
性騷擾困擾南極科考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近日發布報告稱,該國南極科考基地長期存在性騷擾問題。該報告還發現,在南極工作的人很大程度上不相信雇主會認真對待騷擾投訴、保護受害者或懲罰肇事者,而且有些群體對這一問題的認識還遠遠不夠。 據《科學》報道,報告援引一項2021年的調查顯示,總體而言,72%的女性調查者表
我國第26次南極考察揭開序幕
10月10日,中國第26次南極考察隊正式公布組隊情況,集結待發的考察隊整體趨向年輕化,隊員平均年齡僅為35.8歲。據了解,中國第26次南極考察隊隊員共計251人,其中中方人員245人,年齡最小的僅20歲。此外,本次考察隊還有6名外方人員參加,包括從澳大利亞租用的S76輕型直升機機組人員3人,來自
我國第39次南極考察今天啟航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306.shtm 10月26日和31日,中國第39次南極考察隊255名隊員分兩批搭乘“雪龍2”船、“雪龍”船從上海出發,共同執行南極科學考察任務,預計2023年4月上旬返回國內。 第39次南
我國科學家將出征南極為新科考站選址
極地考察船“雪龍”號9月底剛從北極回國,今天(10月25日)青島籍16名科研專家再次出征,陸續到廣州匯合,于11月5日參加我國第29次南極科學考察。據了解,這些科研專家分別來自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此次南極科考有一項特殊的任務:為中國第四個南極科
人民日報求解:我國為何還要建南極科考站
11月7日,中國第三十次南極考察隊乘坐剛剛大修完的雪龍船奔赴南極。與往年科考不同的是,此行的重中之重,是在南極冰原上建造一個新的科考站。 繼南極長城站、中山站,以及昆侖站之后,我國第四個南極科考站馬上就要開建。這個被命名為泰山站的度夏站,位于中山站至昆侖站之間,主要目標是為南極最高海拔科考
南京天光所完成南極巡天望遠鏡維護與升級
航行3萬海里、歷經158天,近日載著成功完成各項科考任務的中國第32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員們,“雪龍”號極地考察船順利返回上海基地碼頭。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楊世海副研究員也圓滿完成對南極巡天望遠鏡的維護與升級。 中國第32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于2015年11月7日從上海起航。楊
“雪龍”號完成南極科考回國
4月10日上午,中國國家海洋局極地研究所所屬科考船“雪龍”號完成第三十三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抵達長江口水域。 此次為“雪龍”號第三十三次赴南極執行科考與運輸補給任務,歷時161天,總航程約3.5萬海里。“雪龍”號順利完成“一船四站”環南極航行計劃,在中國南極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泰山站
第28次南極科考隊普里茲灣雪夜放潛標
“雪龍”號船時2月8日7時左右(北京時間當日10時左右),第28次南極科考大洋隊在南極普里茲灣海域的3個作業站點布放了3套潛標系統,加上去年12月18日已布放的1套潛標系統,此次科考隊在南極普里茲灣海域的4套潛標系統布放工作全部完成。這是我國首次在這一海域布放多套潛標系統。圖為科
四項任務完成,第39次南極科考東南大學隊員凱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7805.shtm4月3日,中國第39次南極科考隊員乘坐“雪龍號”返回上海,東南大學教師張侃健、葛健圓滿完成科考任務回國。2022年10月26日,“雪龍號”極地科考船從位于上海浦東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
我國自主研發的首款極地全地形車加盟南極科考
我國極地考察裝備國產化邁出重要一步。由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和貴州詹陽動力重工有限公司共同研發的我國首款極地全地形車,11月4日在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舉行交車儀式,即將隨“雪龍”號出征南極,加盟中國第32次南極科學考察。 全地形車被譽為南極科學考察的“重器”。在南極海冰運輸、雪地運送、冰蓋科考、
四年后中國將建成第五個南極考察站
歷時165天,總航程達3.8萬余海里,執行我國第34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號21日返回上海。 本次考察圍繞羅斯海地區恩克斯堡島新站建設、南極環境業務化調查評估和南極大西洋扇區海洋環境綜合考察三大任務,組織實施并圓滿完成了78項調查任務和22項保障支撐任務,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新站具備“
我國將在南極建立第4個科學考察站
繼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之后,我國計劃在南極建立第4個科學考察站。 據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曲探宙在2010年中國極地科學學術年會上透露,根據《中國極地考察“十二五”發展規劃》,2011年至2015年,我國將繼續加強極地考察能力建設,促進高新技術應用,提升極地考察站的保障能力。
“雪龍”號今日啟航赴南極科考
? ? 10月31日10時許,“雪龍”號極地科考船從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啟航,奔赴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它將緊跟本月26日出征的“雪龍2”號的腳步,共同譜寫我國第三次“雙龍探極”的新篇章。從上海邊檢了解到,為助力中國極地科考事業,上海邊檢總站外高橋邊檢站科學優化勤務模式,實行“窗口前置+一站
90后研究生南極科考:我給南極“做CT”
行程數萬公里,帶著1.5噸器械,到達南極洲海拔最高的科考站昆侖站,90后小伙潘曜去了最艱苦的地方,做了最基礎的科研工作。 與許多在校學生不同,他把自己的研究扎到堅實的大地上,甚至扎到冰蓋200米以下,他在給南極“做CT”。 立志:半年的考察用3年準備 7月18日,潘曜從南極回國后的第一個
英南極新科考站投入使用
哈雷六號 圖片來源:BAS 英國日前宣布第一座可在冰面上移動滑行的未來南極科考站建設完成并投入使用。與之前慘遭冰雪破壞的科考站相比,新的科考站有望戰勝極地地區凜冽的冰雪。 據英國南極考察局(BAS)介紹,哈雷六號南極科考站是第6個建在布倫特冰架上的科考站——布倫特冰架是南極地區的一塊浮冰
南極科考站將污染帶給了凈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7749.shtm南極洲經常被描述為世界上最原始的地方之一,但根據近日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上的一項研究,澳大利亞凱西研究站附近的部分海底與巴西里約熱內盧的港口一樣受到了污染。研究發現了高濃度的
科考隊員眼中的“大美南極”
日前,中國第40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圓滿完成考察任務并全部返回國內,“雪龍2”號、“雪龍”號分別停靠香港、青島并向公眾開放。年初,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極地環境與全球變化安徽省重點實驗室的博士生吳旭東、劉鴻偉,分別完成中國第40次南極長城站考察與第七次中國-智利聯合南極考察任務。近日,他們分
“雪龍2”號極地科考船順利回家
4月6日,記者從上海邊檢獲悉,“雪龍2”號極地科考船順利回家,靠泊在上海外高橋的中國極地科考國內基地碼頭。據悉,中國第39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由“雪龍”號和“雪龍2”號共同開展,其中,“雪龍”號已于4月3日返滬。 上海邊檢總站外高橋邊檢站科學優化勤務模式,實行“窗口查驗前置+一站式辦結”通關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