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口腔扁平苔蘚病例報告
病例一 女性,5歲,貴州籍。主訴:上下唇及右側舌緣白色病損伴口干灼痛1年余。現病史:1年前家長發現患兒右側舌緣白色條紋狀病損,未予重視,后又發現上下唇唇紅黏膜有散在條紋狀白色病損,伴燒灼樣疼痛。于外院治療(具體不詳),效果不佳。遂就診于我院口腔黏膜科就診。 檢查見:患者上下唇唇紅黏膜見白色條紋,較黏膜表面稍高,病損表面干燥,呈暗紅色(圖1),右側舌緣見0.8 cmX1.2 cm白色條紋,表面呈珠光色,病損區黏膜較光滑(圖1),舌乳頭輕度萎縮,無明顯糜爛及充血。口腔內未見齲齒及銀汞充填物,全口牙齦未見腫脹和充血。 否認系統疾病史及傳染病史。無藥物過敏史。家族中患者的姐姐曾患有口腔扁平苔蘚。初步診斷:口腔扁平苔癬。 治療:VitE每日15mg,于病損部位凃擦,VitB2口服,每日1.1mg。每月復查1次,2次復診后右側舌緣的白色條紋明顯減輕(圖2),唇部病損無明顯改善。 病例二&nb......閱讀全文
兒童口腔扁平苔蘚病例報告
病例一?女性,5歲,貴州籍。主訴:上下唇及右側舌緣白色病損伴口干灼痛1年余。現病史:1年前家長發現患兒右側舌緣白色條紋狀病損,未予重視,后又發現上下唇唇紅黏膜有散在條紋狀白色病損,伴燒灼樣疼痛。于外院治療(具體不詳),效果不佳。遂就診于我院口腔黏膜科就診。?檢查見:患者上下唇唇紅黏膜見白色條紋,較黏
青少年口腔疣狀黃瘤病例報告
1971年Shafer首次報導了15例發生在口腔黏膜的罕見良性疣狀病變,并將其命名為疣狀黃瘤。1997年,世界衛生組織將疣狀黃瘤定義為顯微鏡下表現類似于口腔鱗狀細胞癌和口腔疣狀癌的良性病變。口腔黏膜常見的發生部位包括:牙齦、硬腭等咀嚼黏膜,其次可見于頰、舌、唇、口底等非角化黏膜;口腔外常見的發生部位
口腔扁平苔蘚的分類
網紋型 由小丘疹連成的線狀白色、灰白色花紋,花紋可組成網狀、樹枝狀、環狀或半環狀等多種形狀,也可表現為白色斑塊狀。可發生于口腔黏膜任何部位,頰部最多見,大多左右對稱。 糜爛型 常在充血基礎上發生糜爛,所以又稱充血糜爛型。糜爛周圍有白色花紋或丘疹,疼痛明顯。長發生于頰、唇、前庭溝、磨牙后區、
口腔扁平苔蘚的簡介
口腔扁平苔蘚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口腔黏膜皮膚疾病,一般不具有傳染性。該病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目前的研究表明,其發病與精神因素 (如疲勞、焦慮、緊張)、免疫因素、內分泌因素、感染因素、微循環障礙因素、微量元素缺乏以及某些全身疾病(糖尿病、感染、高血壓、消化道功能紊亂)有關 。某些藥物例如甲基多巴、
口腔扁平苔蘚的鑒別
口腔扁平苔蘚應與盤狀紅斑狼瘡、白斑,口腔紅斑,天皰瘡,類天皰瘡,苔蘚樣反應,迷脂癥相鑒別: 一、盤狀紅斑狼瘡:多發生于下唇,盤狀凹陷,周圍有放射狀短條紋,病損可超過唇紅緣,病理顯示血管周圍炎癥,固有層散在淋巴細胞浸潤,面部病損表現為“蝴蝶斑” 二、白斑:白色或白堊色斑塊,粗糙稍硬,有時有溝紋
一例兒童色素性扁平苔蘚病例分析
1 臨床資料 患者男, 14 歲。眼周及頸部灰藍色斑伴輕度瘙癢2 年。2 年前,無明顯誘因于雙側眼周及頸項部出現數個大小不一的淡 紅色斑片,伴輕度瘙癢,病程中顏色逐漸由淡紅色轉變成灰藍 色,瘙癢消失,皮損逐漸擴大,曾口服復方甘草酸苷片,外涂丙 酸氟替卡松乳膏、煙酰胺凝膠、維生素 E 乳膏等,治療期間
伴牙周病口腔蠅蛆病病例報告
蠅蛆病是雙翅幼蟲侵入人體或其它哺乳類動物活組織中所引起的一種疾病。蠅將卵產在開放性傷口或自然腔道,然后孵化為幼蟲,幼蟲從壞死組織內獲取營養,孵化為幼蟲,該病1909年由Laurence首次報道,各年齡組均可發病,口腔蠅蛆病非常罕見,文獻報道蠅蛆病多見于華南溫熱地區,華北地區罕有報道。?1.資料與方法
口腔扁平苔蘚的病理生理
上皮不全角化,基底細胞液化變性,及固有層有密集淋巴細胞浸潤帶。粒層明顯,棘層肥厚者居多,少數萎縮變薄,上皮釘突呈不規則延長,下端有時變尖呈鋸齒狀。基底細胞排列紊亂,基底膜界限模糊不清,基底細胞液化變性明顯者可形成上皮下皰。棘層、基底層或固有層內可見嗜酸性紅染的膠樣小體。
口腔扁平苔蘚的發病機制
目前傾向于免疫學說,細胞介導的局部免疫應答紊亂在OLP的發生發展中有重要作用。免疫病理研究表明OLP上皮基底膜區有免疫球蛋白沉積,主要為IgM,也可有IgG和C3的膠樣小體。
口腔扁平苔蘚的診斷鑒別
癥狀體征 口腔扁平苔蘚是最常見的口腔粘膜疾病,網紋型一般無自覺癥狀,充血糜爛型可有進食疼痛、燒灼感等 診斷標準 中年女性多見,病損大多數左右對稱,粟粒大小的白色或灰白色丘疹組成的線條構成網紋狀病損,與正常黏膜之間沒有清晰的界限。白色線條間及四周可為正常粘膜或有充血、糜爛甚或潰瘍。必要時可進
兒童庫欣病病例報告
垂體腺瘤依據其直徑是否超過10mm劃分為微腺瘤和大腺瘤。庫欣病(Cushing's?disease,CD)亦稱垂體促腎上腺皮質激素腺瘤,是由于腺垂體長期大量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引起腎上腺皮質過量分泌皮質醇導致高皮質醇血癥,從而產生相關臨床癥候群的一種疾病。?庫欣病幾乎都是微腺瘤
口腔扁平苔蘚的發病原因
該病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目前的研究表明,其發病與精神因素 (如疲勞、焦慮、緊張)、免疫因素、內分泌因素、感染因素、微循環障礙因素、微量元素缺乏以及某些全身疾病(糖尿病、感染、高血壓、消化道功能紊亂)有關 。
口腔扁平苔蘚的臨床表現
好發群體 該病好發于中年人,女性多于男性 疾病癥狀 患者多無自覺癥狀,常偶然發現。有些患者遇辛辣、熱、酸、咸味刺激時,局部敏感灼痛。有些患者感黏膜粗糙、木澀感、燒灼感,口干,偶有蟲爬、癢感。 疾病危害 充血糜爛型患者可導致進食疼痛,本病為癌前狀態,癌變率小于1%。
口腔頜面頸部Castleman病病例報告1
Castleman病(Castleman's?Disease,CD)又稱血管濾泡性淋巴組織增生或巨大淋巴結增生癥,是一種罕見的、病因尚未明確的疾病,主要表現為慢性非特異性淋巴組織增生。臨床上根據發病部位分為單中心型(unicentric?CD,UCD)、多中心型(multicentric?C
口腔頜面頸部Castleman病病例報告2
2.討論?2.1CD流行病學特點?1956年Castleman首次回顧總結了11例發生于縱隔部的慢性淋巴結增生疾病,并命名為Castleman病。CD可發生于任何年齡,該疾病好發部位依次為胸部、頸部、腹盆部、腹膜后及腋窩、腹股溝等淋巴組織聚集區。CD在任何年齡均可發病,平均發病年齡在34歲左右,以1
腓骨肌皮瓣修復6歲兒童創傷性口腔頜面部缺損病例報告1
口腔頜面部缺損往往由外傷、腫瘤、先天畸形和各類瘢痕切除后造成,影響患者的美觀和功能。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顯微血管化組織瓣修復技術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治療手段。通過查閱文獻,目前明確有關報道游離血管化腓骨肌瓣用于兒童頜骨缺損修復的病例中,國內最小年齡為10歲,國外為8個月;而同時修復軟、硬組織缺損的病例非
腓骨肌皮瓣修復6歲兒童創傷性口腔頜面部缺損病例報告2
2.結果?術后給予抗感染、抗痙攣、活血等對癥治療,腓骨肌皮瓣血運良好(圖3A),涎瘺癥狀消失。術后2周拔除氣管套管,復查頜骨CT平掃+三維重建(圖3B),口唇完全閉合,進流質飲食、言語流利。出院時小腿植皮區基本愈合。術后3個月復診,患兒能夠自由行走,各切口愈合良好,面部形態滿意。曲面體層片顯示,移植
一例不同部位口腔扁平苔蘚對治療的不同反應病例分析
?口腔扁平苔蘚(oral lichen planus,OLP)是常見的口腔黏膜慢性炎性疾病,其類型復雜多樣,往往在同一患者口內可同時出現多個部位、多種類型的損害。臨床實踐發現,發生在同一OLP病例口內的多發性病損,大多數對治療的反應是相對一致的。本文報道1例多發性OLP,經藥物治療3個月后,
兒童腮腺區Castleman病病例報告1
?Castleman病(Castleman’s?disease,CD)又被稱為巨大淋巴結增生癥或血管淋巴性濾泡組織增生,于1956年由Castleman等首次報道并命名。CD是一種介于良性、惡性之間的罕見的淋巴結反應性增生性疾病,好發于20~50歲,好發部位主要包括胸部(縱隔)、頸部、腋下、腹部、腹
兒童腮腺區Castleman病病例報告2
2.結果?目前患兒門診定期復診隨訪中,局部創面愈合良好,瘢痕隱匿,術區未見明顯異常,無明顯面癱表現(皺眉、閉眼可,鼻唇溝無變淺,口角無歪斜)。?3.討論?發生于腮腺區的CD較為少見,而發生于兒童腮腺區的CD則相當罕見。據文獻檢索,共統計到9例此類患者,對其臨床癥狀、治療、預后等進行分析,結果如表1所
兒童篩竇神經鞘瘤病例報告
病例報告患兒,男,10歲,因“反復左側鼻腔出血伴左側鼻塞、嗅覺減退1年”為主訴于2012年5月6入院。鼻內鏡檢查可見左側中鼻道一新生物,表面光滑,色灰白,突入總鼻道,未達后鼻孔,鼻中隔向右側偏曲,左側鼻腔通氣欠佳,嗅覺減退。鼻竇CT示:左側篩竇后組可見圓形軟組織密度影,大小約19 cm×23 c
口腔頰部罕見多發腫物病例報告
1.病例報告?患者,男,6歲,因右側頰部黏膜多發腫物3年余入院。患者約3年前發現右側頰部有一“綠豆粒”大小腫物,無明顯自覺癥狀,未做任何治療,后逐漸增大,數目有所增加。檢查:沿右側頰部咬合線可見乳頭狀突起(圖1),較大突起為3個,由前至后大小分別約1.8 cm×1 cm×0.5 cm、1.5 c
口腔黏膜幼年性黃色肉芽腫病例報告
幼年性黃色肉芽腫(juvenile?xanthogranuloma,JXG)是一種病因不明的非朗格漢斯組織細胞增生癥,一般主要累及皮膚,好發于頭頸部、軀干,可單發、多發或呈串珠狀,表現為直徑數毫米至數厘米不等的黃色、棕色丘疹。JXG通常發生于嬰幼兒,可隨年齡增長逐漸自發性消退。組織學上可表現為真皮中
原發性口腔神經內分泌癌病例報告
神經內分泌癌(neuroendocrine?carcinoma,NEC)是一種起源于神經內分泌細胞的惡性腫瘤,常發部位包括肺、消化道及甲狀腺等,其在全身所有惡性腫瘤中的比例不到1%,在口腔部位較為罕見,一旦發生則預后不良,易局部復發及遠處轉移。目前國內外對于頭頸部神經內分泌癌的研究主要關注腫瘤的病理
甲扁平苔蘚病例分析
患者女,68 歲。 主訴:雙手指末端紅斑鱗屑,甲變形伴痛癢 20 年。 現病史:患者 20 年前左手遠端指間關節處皮膚出現紅斑鱗屑,后左手部分甲板逐漸出現粗糙不平,伴甲縱 脊、甲胬肉,皮損逐漸加重,并且右手指出現類似皮損,伴有癢感及疼痛,于 2018 年 11 月 21 日來我科就診。 既往史、
口腔扁平苔蘚的分類及發病原因
分類 網紋型 由小丘疹連成的線狀白色、灰白色花紋,花紋可組成網狀、樹枝狀、環狀或半環狀等多種形狀,也可表現為白色斑塊狀。可發生于口腔黏膜任何部位,頰部最多見,大多左右對稱。 糜爛型 常在充血基礎上發生糜爛,所以又稱充血糜爛型。糜爛周圍有白色花紋或丘疹,疼痛明顯。長發生于頰、唇、前庭溝、磨
口腔扁平苔蘚的癥狀體征及診斷標準
癥狀體征 口腔扁平苔蘚是最常見的口腔粘膜疾病,網紋型一般無自覺癥狀,充血糜爛型可有進食疼痛、燒灼感等 診斷標準 中年女性多見,病損大多數左右對稱,粟粒大小的白色或灰白色丘疹組成的線條構成網紋狀病損,與正常黏膜之間沒有清晰的界限。白色線條間及四周可為正常粘膜或有充血、糜爛甚或潰瘍。必要時可進
線狀扁平苔蘚合并色素性扁平苔蘚病例分析
1 臨床資料 患者男, 28 歲。額部褐色斑片 10 個月,左腰部及右前臂丘疹 6 個月。10 個月前患者額部無明顯 誘因出現瘙癢性褐色斑片,逐漸擴大,未予診治。6個月前患者左腰部及右前臂出現綠豆大小紫紅色和 褐色丘疹,逐漸增多呈線狀分布,伴輕微瘙癢。患者 既往體健,否認系統性疾病史及家
CT診斷兒童巨大胃間質瘤病例報告
病例女,15歲。3月前偶然發現左腹核桃大腫塊,近來逐漸增大伴腹脹來院診治。查體:體溫、血壓正常,心肺聽診(-);左腹部膨隆,并觸及直徑約15 cm質硬包塊,無明顯觸痛,活動度差;余(-)。腫瘤標志物HCG22.14mIU/mL,其它檢驗項目無明顯異常。彩超:左側腹腔內大小約14.3 cm×1
兒童EB病毒感染伴面癱病例報告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一種常見的人類皰疹病毒,是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簡稱傳單,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IM)的主要病因,至成人時期約有90%~95%的人已經被感染。EBV在嬰幼兒感染可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并發癥,包括無菌性腦膜炎、腦炎、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