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嗜酸性膿皰性毛囊炎病例分析
嗜酸性膿皰性毛囊炎(EPF)的治療手段多樣,系統用藥包括非甾體類消炎藥、糖皮質激素、四環素類藥物等,外用藥包括糖皮質激素、他克莫司等,其他還有物理治療如紫外線照射等。系統應用吲哚美辛被認為是目前經典型EPF的一線治療方案。四環素類藥物(多西環素或米諾環素)是經典型及免疫抑制相關型EPF的二線治療方案。高露娟等報道一例米諾環素治療嗜酸性膿皰性毛囊炎。患者女,40歲, 2個月前頸前無誘因出現綠豆大小紅色皮疹,其上可見膿皰,無明顯自覺癥狀。皮疹逐漸增多增大,中央消退后,邊緣出現新發皮疹,呈弧形改變。曾于外院就診,考慮“毛囊炎”,予口服中藥及甘草鋅顆粒等治療,皮疹無明顯改善。皮膚科檢查頸前區可見多發紅色至暗紅色斑塊,最大約4 cm × 5 cm,界清,部分邊緣隆起,紅斑上可見多發毛囊性膿皰。實驗室檢查血尿常規、肝腎功能、腫瘤標志物等均未見明顯異常,其中嗜酸性粒細胞計數330 × 106/L,比例0.071。皮損組織病理學檢查表皮大致正常......閱讀全文
一例嗜酸性膿皰性毛囊炎病例分析
嗜酸性膿皰性毛囊炎(EPF)的治療手段多樣,系統用藥包括非甾體類消炎藥、糖皮質激素、四環素類藥物等,外用藥包括糖皮質激素、他克莫司等,其他還有物理治療如紫外線照射等。系統應用吲哚美辛被認為是目前經典型EPF的一線治療方案。四環素類藥物(多西環素或米諾環素)是經典型及免疫抑制相關型EPF的二線治療方案
嗜酸性膿皰性毛囊炎的基本介紹
嗜酸性膿皰性毛囊炎是一種病因不明的炎癥性疾病。本病好發于男性,主要特點是脂溢部位出現復發性、瘙癢性、群集性、毛囊性丘疹和膿皰,有融合傾向。本病呈慢性經過,反復發作,皮疹持續時間及發疹間隔不一,一般不影響全身健康。
米諾環素治療嗜酸性膿皰性毛囊炎病例報告
患者女,40歲,因頸前無癥狀性紅色皮疹伴膿皰2個月于2015年7月2213就診。患者2個月前頸前無誘因出現綠豆大小紅色皮疹,高出皮面,其上可見膿皰,無明顯自覺癥狀。皮疹逐漸增多增大,中央消退后,邊緣出現新發皮疹,呈弧形改變。自行外涂薄荷膏,未緩解。曾于外院就診,考慮“毛囊炎”,予口服中藥及甘草鋅顆粒
簡述嗜酸性膿皰性毛囊炎的臨床表現
本病多見于男性青壯年,臨床上好發于面部、胸背部和四肢近端。丘疹一般群集分布,中心部丘疹消退后有少量鱗屑及色素沉著,邊緣又有新起丘疹,逐漸向四周擴大,皮損擴至一定程度不再增大,境界清楚,膿皰和丘疹常常混合存在,皮損于數周至數月內可自行消退,但可以在患處反復發生。皮損加重時可伴有輕度發熱、腹瀉、乏力
關于嗜酸性膿皰性毛囊炎的鑒別診斷介紹
本病需要與以下疾病相鑒別。 1.膿皰病 膿皰細菌培養呈陽性,組織病理檢查為膿皰及水皰在角質層下,皰內含大量中性粒細胞。本病多見于幼兒及兒童,多發生暴露部位,早期為紅斑、小水皰,后為膿皰,潰破后成紅色糜爛面,上附黃痂伴瘙癢,淋巴結腫大。 2.體癬 皮損皮屑真菌鏡檢和真菌培養呈陽性。皮損為環
關于嗜酸性膿皰性毛囊炎的檢查診斷介紹
一、檢查 1.血液檢查 多數患者外周血白細胞輕度增多,嗜酸性粒細胞不同程度升高。 2.膿液細菌培養 一般呈陰性。 3.病理活檢 可見毛囊內形成膿腫,內含大量嗜酸性粒細胞和中性粒細胞。 二、診斷要點如下。 1.典型癥狀 本病好發于青壯年男性,脂溢部位有毛囊性丘疹、膿皰,輕度瘙癢。
一例播散性嗜酸性細胞膠原病病例分析
患者女,50歲,因全身紅斑、干燥、伴瘙癢10余年加重1周于2014年10月29日收住我院。患者10余年前無明顯誘因下鼻翼及口周出現皮膚紅斑伴瘙癢,隨之出現面部腫脹性紅斑、干燥伴脫屑(圖1),曾予小劑量糖皮質激素(激素)口服,皮炎平外涂治療1周后癥狀好轉,但此后鼻翼及口周紅斑反復發作,漸累及雙手背。2
大皰型壞疽性膿皮病病例分析
患者男,30歲,因全身紅斑水皰伴疼痛20 d就診。患者 20 d前無明顯誘因左大腿內側出現片狀水腫性紅斑,感疼 痛,紅斑向外周離心性擴大,邊緣出現水皰、大皰,部分融合; 右大腿、軀干相繼出現類似皮損。患者來我院就診,診斷為 接觸性皮炎,給予左西替利嗪片、爐甘石樟腦洗劑等抗過敏 治療3 d,皮損無明顯
嗜酸性粒細胞性環狀紅斑病例分析
患者女,40歲,因全身環形紅斑和斑塊伴瘙癢1月余,于 2016年6月30日來我科就診。2016年5月底無明顯誘因雙 側腰部出現2—3個蠶豆大小暗紅色質硬丘疹,伴輕度瘙癢, 未予治療。2016年6月中旬,患者因頸肩痛拔火罐后局部出 現紅色斑塊,伴瘙癢,后皮疹中央消退,邊緣隆起,呈環形向 外擴展,腰部丘
膿皰瘡、毛囊炎及丹毒的治療
? 皮膚及軟組織感染常見的病原菌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及溶血性鏈球菌。皮膚感染較為淺表,常見的有膿皰瘡、深膿皰瘡即臁瘡、毛囊炎、癤腫、皮膚外傷后感染等。軟組織感染較為深在,常見的有蜂窩織炎、丹毒等。??? 膿皰瘡俗稱“黃水瘡”,是一種常見的化膿性皮膚病,主要由凝固酶陽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及/或溶血性鏈球菌所
一例長期誤診為膿皰性銀屑病的IgA天皰瘡病例分析
病例介紹?患者男,58歲。因軀干、四肢近端反復紅斑、膿皰、水皰、鱗屑3年余、再發1個月于2016年2月24日就診。2013年2月患者無明顯誘因兩側腹股溝出現紅斑,針尖至米粒大小膿皰、偶見小水皰,之后皮疹泛發軀干、雙側腋窩及四肢近端,膿皰破潰后滲出、糜爛,伴瘙癢,無發熱、關節痛,以后皮損反復發作。先后
關于大皰性膿皰瘡的病因分析
大皰性膿皰瘡的病原菌與其它年齡組的膿皰瘡患者相同,但由于新生兒皮膚嬌嫩及功能不健全的特點,因而形成本癥特有的臨床表現。再者,因新生兒初次接觸細菌,故對細菌特別敏感,可能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此外,營養不良,氣候濕熱,用塑料布包裹以及其它促使皮膚易發生浸漬等因素,對造成本癥也起著一定的作用。其傳染源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的鑒別診斷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主要應與細菌性毛囊炎、尋常型痤瘡、丘疹型皮膚念珠菌病、嗜酸性膿皰性毛囊炎等疾病相鑒別。 細菌性毛囊炎由細菌引起,起病急,病程較短。損害為紅色毛囊丘疹,頂端迅速化膿,周圍繞以紅暈,主要有癢痛感。尋常型痤瘡慣發于顏面部、上胸與背部,典型有黑頭損害。丘疹型皮膚念珠菌病損害外觀似糠秕孢
關于泛發性膿皰型銀屑病的鑒別診斷介紹
臨床中需要與GPP相鑒別的疾病主要有急性泛發性發疹性膿皰病、IgA天皰瘡、角層下膿皰性皮病(Sneddon Wilkinson病)、嗜酸性膿皰性毛囊炎、反應性關節炎(Reiter病)等。對于兒童患者,則需與新生兒中毒性紅斑、新生兒暫時性膿皰性黑變病等相鑒別 [1] 。 急性泛發性發疹性膿皰病:
一例“速發型”顱骨嗜酸性肉芽腫病例分析
顱骨嗜酸性肉芽腫(skull?eosinophilic?granuloma,SEG)是一種原因不明的全身性骨病,屬于朗罕細胞組織增生癥中最常見的一種,多見于兒童和青少年;好發于顱骨,以額骨、頂骨和枕骨多見,并以骨質破壞、組織細胞增生及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等為特點。由于本病在臨床上較為少見,存在較高的誤診
一例泛發性大皰性硬皮病病例分析
?病例資料患者男,51歲。因背部、上肢、指端皮膚變硬、結痂、萎縮伴疼痛5年于2015年1月就診。?2009年6月起患者自覺肩背部、上肢出現多發性片狀水腫性斑塊,皮膚較硬,輕度萎縮,后在上述部位間斷出現水皰、大皰,皰壁較厚,周圍有輕度紅腫,水皰很快破潰干涸,形成較厚的黑色痂皮,部分形成深在性潰瘍,自覺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的鑒別診斷及治療
鑒別診斷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主要應與細菌性毛囊炎、尋常型痤瘡、丘疹型皮膚念珠菌病、嗜酸性膿皰性毛囊炎等疾病相鑒別。 細菌性毛囊炎由細菌引起,起病急,病程較短。損害為紅色毛囊丘疹,頂端迅速化膿,周圍繞以紅暈,主要有癢痛感。尋常型痤瘡慣發于顏面部、上胸與背部,典型有黑頭損害。丘疹型皮膚念珠菌病損害
一例反復全身紅斑水皰膿皰伴癢2年余病例分析
病例資料?患者男,49歲。因反復全身紅斑、水皰、膿皰伴癢2年余于2014年2月11日來本科門診。?皮疹初發于雙側腋下,為片狀紅斑,米粒至綠豆大水皰,伴瘙癢,lO余天后變為膿皰并泛發軀干、四肢,以腹股溝、雙側腋下為重。3.4 d后膿皰干涸脫屑,遺留色素沉著。?曾于外院就診,使用“激素”治療(具體不詳)
膿皰型銀屑病診治病例分析
【一般資料】男性,46歲,農民【主訴】全身脫屑辦發熱,腫脹3天【現病史】患者三天前出現發熱,全身腫脹,伴有皮膚大量脫屑,及胸背部,腋下等部分皮膚出現化膿癥狀,當時以為是感冒引起,在家自服“感冒藥,消炎藥”(具體不詳),3天來,患者癥狀沒有好轉,反而進一步加重,出現淺昏迷,嗜睡等癥狀,為進一步診治,來
昆蟲叮咬后急性泛發性發疹性膿皰病病例分析
急性泛發性發疹性膿皰病(AGEP)是一種少見的 泛發性全身無菌性膿皰病。昆蟲皮炎引起的 AGEP 報 道少見。現將我科診治 1 例昆蟲引起 AGEP 報告如下。1 病歷摘要 患者女, 33 歲。全身紅斑伴發熱 4 d,于 2016 年 6 月 14 日來我院就診。4 d 前患者自覺左側肩部被蟲咬 傷
關于膿皰性細菌疹的病因分析
本病的病因爭論較大,有人認為是機體對濕疹或銀屑病的特殊反應。但Andrews認為該病常發病于中年人,以往無銀屑病表現,而且發現扁桃體、牙齒、鼻旁竇或其他部位有感染性病灶,當使用抗生素除去此種病灶后,皮損常得以痊愈,因此認為該病可能是與感染病灶有關的獨立疾病。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的概述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系圓形或卵圓形糠秕孢子菌引起的皮膚毛囊性真菌感染。1973年由potter正式報道和命名。多見于年輕患者。皮損為孤立散在的紅色圓頂毛囊性丘疹或膿皰。排除細菌性毛囊炎、尋常型痤瘡、丘疹型皮膚念珠菌病、嗜酸性膿皰性毛囊炎等疾病,即可診斷。損害廣泛或嚴重者,可口服酮康唑片。
一例掌跖膿皰病伴眼瞼及結膜炎癥病例分析
患者,女,73歲,因左眼上瞼紅腫、疼痛于2014年5月在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眼科就診。患者無高血壓、糖尿病或心臟病史,否認銀屑病病史及家族史。患者3個月前左眼瞼上緣出現1個米粒大的膿皰,反復揉搓后膿皰破潰,局部紅腫(圖1A),伴疼痛及分泌物增多。1周后雙手大魚際及拇指出現紅斑及多個米粒大的黃色膿
一例多發性嗜酸性淋巴肉芽腫病例分析
?嗜酸性淋巴肉芽腫(eosinophilic?lymphoid?granuloma,ELG)是一種主要累及頭頸部淺表淋巴結軟組織的局部慢性肉芽腫性病變,全身多發者極為罕見,近日我科收入1例,現報道如下:?1臨床資料?1.1入院時情況?患者男性,35歲,主因頦下、雙側頜下及頸部多發腫物發現2月入院。患
一例全身水腫性紅斑、膿皰伴發熱、白細胞增多診斷分析
病情資料患者男,79歲,因全身水腫性紅斑、膿皰伴發熱、白細胞增多6 d入院。患者于6 d前受涼后在軀干部位皮膚出現紅斑,逐漸增多并融合成水腫性紅色斑片,其上出現密集粟粒大膿皰,伴疼痛、乏力等癥狀,繼之出現發熱(體溫最高達39.5 ℃)、白細胞增多。入院前在北京某三甲醫院就診,診斷為藥疹,予以頭孢西丁
成人頸椎嗜酸性肉芽腫病例分析
骨嗜酸性肉芽腫是郎格罕氏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的一種類型。骨嗜酸性肉芽腫發病率低,好發于兒童,成人少見,于脊柱發病者更為少見。脊柱嗜酸性肉芽腫病變可侵犯單個或多個椎體,以單發多見。筆者于2016-12診治成人頸椎嗜酸性肉芽腫1例,報道如下。病例報道患者,男,68歲。因“頸部疼痛3個月,加重1周”入院,患
一例增殖型壞疽性膿皮病病例分析
患者男,66歲,因頭面部、四肢多發無痛性潰瘍6個月收 住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皮膚科。患者6個月前無明顯誘 因雙側小腿及踝部散發黃豆大小紅色丘疹,無自覺癥狀。其 后皮損逐漸呈環狀向外擴大,中央潰瘍形成,伴膿血性分泌物,部分皮損融合成片。1個月前就診于外院.考慮壞疽性膿皮病,口服沙利度胺片">沙利度胺片
一例手術治療壞疽性膿皮病病例分析
病例資料患者女,53歲,雙下肢潰瘍反復發作4年。2009年9月患者無誘因出現雙下肢皮膚散發潰瘍,于當地醫院就診,未明確診斷,創面經換藥后愈合。?此后雙下肢皮膚反復出現潰瘍。2012年12月患者因右足皮膚再次出現潰瘍,外用碘伏、莫匹羅星軟膏換藥處理,同時口服含激素類藥物(藥物名稱及用量不詳),但病情無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的診斷
依據皮損為孤立散在的紅色圓頂毛囊性丘疹或膿皰,2~4mm大小。好發于皮脂腺豐富的部位如上背、前胸,偶見于肩部、手臂、小腿、面部和頸部等。嚴重者有膿頭形成,內含病原菌,稱痤瘡樣糠秕孢子菌毛囊炎(acniform pityriasis folliculitis)。病程慢性。皮損有不同程度瘙癢,有時有
一例大皰性系統性紅斑狼瘡病例分析
1.臨床資料病史:患者,女,18歲。主因口腔潰瘍、雙上肢水腫性或蕁麻疹樣紅斑2個月,全身泛發大皰20余天,于2009年7月31日就診。患者2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口腔出現多個血皰伴疼痛,皰壁破潰后形成潰瘍,1周后雙手背、上肢出現瘙癢性紅斑、風團樣皮損,雙眼瞼腫脹,結膜充血。在當地醫院以蕁麻疹給予咪唑斯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