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并發髕骨骨破壞病例分析
病例資料患者,男,28歲,主因“反復右膝關節疼痛8年,伴腫脹7d。”于2016年4月10日收入院。患者自訴2008年3月21日踢球后出現右膝關節疼痛,無發熱、咳嗽。后自行口服止痛藥,5d后疼痛癥狀緩解,之后平均每1~2年發作1次,每次持續3~5d自行緩解,發作與飲食、受涼及飲酒無明顯相關,未予診療。2016年3月該側關節再次出疼痛伴腫脹,行右膝關節X線片(圖1)、CT(圖2)及MRI(圖3)等檢查后門診以“右髕骨骨破壞”收住院治療。患者既往體健,否認外傷及痛風病史。否認吸煙偶有飲酒。專科查體:體形肥胖,體質量指數28.41kg·m-2,右膝關節腫脹,上外側壓痛陽性,屈曲至45°時疼痛加重。浮髕試驗陽性,髕骨研磨試驗陽性。入院后血常規,尿、便常規檢查及超敏CRP測量值未見明顯異常,血尿酸(UA)651μmol·L-1(正常208~428μmol·L-1),高密度脂蛋白(HDL)0.73mmol·L-1(正常1.03~1.55mmo......閱讀全文
痛風并發髕骨骨破壞病例分析
病例資料患者,男,28歲,主因“反復右膝關節疼痛8年,伴腫脹7d。”于2016年4月10日收入院。患者自訴2008年3月21日踢球后出現右膝關節疼痛,無發熱、咳嗽。后自行口服止痛藥,5d后疼痛癥狀緩解,之后平均每1~2年發作1次,每次持續3~5d自行緩解,發作與飲食、受涼及飲酒無明顯相關,未予診療。
癥狀不典型的痛風致髕骨破壞病例分析
痛風多見于40歲以上男性,女性多在更年期后發病,最常見于單側第1跖趾關節,其次為趾、踝、膝、腕、指、肘關節。青壯年痛風僅累及髕骨十分罕見,其癥狀不典型,很容易造成誤診或漏診。本院于2016年12月5日收治1例,報道如下。病例報告患者,男,26歲,漢族。因“反復右膝關節腫痛4年,加重1年”于2016年
痛風致腕關節破壞誤診為腫瘤病例分析
臨床資料患者,男,48歲。因“右腕部包塊5年”就診。期間間斷性疼痛發作,腫脹,行抗炎注射治療,癥狀消失。于2017年4月28日再次發作,經抗炎治療無好轉。體檢:右腕部尺側有一4CM×4CM×3CM包塊,質硬,局部皮膚發紅,溫度較正常高,皮膚無破潰,不可推動,腕關節屈伸及旋轉活動疼痛受限。患者否認痛風
原發性髕骨動脈瘤樣骨囊腫病例分析
臨床資料患者,男,22歲。因左膝部隱痛4月余,于2016年11月入院。患者4個月前無明顯誘因自覺左膝部疼痛,疼痛呈持續性隱痛,不伴左膝關節腫脹、功能障礙。期間患者未予重視,自行服用塞來昔布止痛,院外未特殊處理,疼痛無緩解,為求進一步治療來我院。患者既往體健,無特殊病史。查體:左膝部未見畸形,前外側有
髕骨骨巨細胞瘤病例報告
臨床資料患兒,女,14歲,摔倒致右膝疼痛劇烈,摔傷后4h就診。門診CT檢查顯示:右髕骨病理性骨折。骨科門診遂以“右髕骨病理性骨折”收住入院。膝關節X線檢查:右側髕骨骨質改變,考慮良性腫瘤合并病理性骨折,見圖1A。CT檢查:右側髕骨呈膨脹性生長致骨質破壞,其內多發條狀高密度影及軟組織密度影,考慮良性骨
髕骨動脈瘤樣骨囊腫病例報告
病例報道男,29歲,就診前6個月打籃球時撞傷右膝關節,當時右膝關節前方紅腫、疼痛,X線片檢查未見異常,經休息、對癥處理后緩解,6個月內右膝關節間斷性疼痛,能忍受,近日疼痛加重、活動受限就診。專科檢查:右膝關節活動范圍正常,皮溫不高,皮膚色澤正常,抽屜試驗陰性,側方應力試驗陰性,浮髕試驗陰性,髕骨按壓
髕骨骨巨細胞瘤手術病例報告
臨床資料患者,女,32歲,以左膝部疼痛、腫脹2年,加重半年入院。患者于2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左膝部夜間疼痛,呈持續性隱痛,白天疼痛較輕,并感左膝酸軟、無力,無外傷史,無關節活動受限,疼痛發生后未引起重視。半年前癥狀開始加重,出現左膝行走不穩,摔倒后致左膝腫痛,拍片發現左側髕骨骨質破壞,遂入我院治療。入
髕骨骨巨細胞瘤并鄰近部位復發病例分析
病例簡介男,49歲,主訴:左膝腫痛,活動受限半年。現病史:半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左膝劇烈疼痛,逐漸腫脹,休息后好轉,活動后加重。體格檢查:浮髕試驗陽性,無關節皮膚發紅,其余無異常。實驗室檢查無異常。患者于術后3.5年再次入院。主訴:左膝腫塊伴活動困難16個月。現病史:患者入院前于外院診斷為左膝囊腫。3
一例自體髂骨移植治療髕骨動脈瘤性骨囊腫病例分析
動脈瘤性骨囊腫(ABC)是一種原因不明的良性骨腫瘤,多見于四肢長骨干骺端、骨盆及脊柱附近等部位。筆者于2016-03采用自體髂骨移植治療1例動脈瘤性骨囊腫,報道如下。病例報道患者,女,26歲,因“右膝髕前疼痛4年余,加重2周”入院。患者自述4年前活動后感右膝髕前疼痛,長時間行走及蹲起時疼痛加劇,休息
誤診為動脈瘤樣骨囊腫的髕骨軟骨母細胞瘤病例分析
髕骨軟骨母細胞瘤是臨床上較罕見的原發性骨腫瘤,僅通過臨床癥狀及影像學表現較難確診,常與動脈瘤樣骨囊腫相混淆。在治療上則二者類似,使用病灶刮除植骨術均可以取得較好療效。病例資料28歲男性患者,因“右膝疼痛伴活動受限1年,加重2周”于2016年8月16日入院。患者訴1年前因外傷出現右側膝關節疼痛,當時無
I-型神經纖維瘤病惡變伴骨破壞病例分析
1 臨床資料患者女, 62 歲,全身散在咖啡斑62 年,結節漸 多48 年,增大2 年。患者出生時即有全身散在咖啡 斑, 48 年前自軀干始出現皮色結節并逐漸增多,皮 損均無自覺癥狀;2 年前患者左背部結節顯著增大, 自訴 2 年內由約雞蛋大小逐漸增大至直徑約15 cm,局部燒灼感,伴進
概述焦磷酸鈣雙水化合物沉積癥的臨床表現
CPPD關節病McCarty將其分為6個臨床型別: (一)焦磷酸鈣雙水化合物沉積癥臨床表現—假性痛風 起病急,關節紅熱痛及壓痛很似痛風,但最多見于腕、肩、踝及膝。急性發作一般歷時數日至4周,發熱不多見。老年人中多并發于原有的退化性關節炎、亞急性輕型發作亦不少見,多次發作后積累成多關節炎。 (
跟骨骨贅骨折病例分析
病例報道患者,男,43歲,因從1m高處跳下右足跟著地,導致右足疼痛伴行走時加重1d就診。查體:右足稍腫脹,未見皮膚破損及皮下瘀斑,右足底壓痛明顯,右踝關節活動尚可,末梢血液循環正常。X線片顯示右跟骨骨質增生,骨贅形成。CT顯示右跟骨骨贅,骨贅基底部可見透亮骨折線。查體發現足跟周圍軟組織略腫脹,考慮右
髕骨非骨化性纖維瘤病例分析
非骨化性纖維瘤(NOF)多見于8~20歲的青少年,發病率極低,是一種良性骨腫瘤,無成骨活動,部分病例由纖維性骨皮質缺損病灶擴大并侵入髓腔而成為NOF。筆者收治1例罕見的髕骨NOF,報告如下。病例報告患者男,21歲。主因間斷左膝前疼痛半年余,于2016年1月10日入院。患者為大學一年級學生,半年前體育
多發巨大痛風石性關節炎的全膝關節置換診療分析
痛風是單鈉尿酸鹽沉積于關節、腎臟和皮下等部位,與嘌呤代謝紊亂及(或)尿酸排泄減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癥直接相關的代謝性風濕病疾病。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主要由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致病。近年來隨著我國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改變,其患病率明顯升高,目前大約為1%~3%,并呈上升趨勢及日漸年輕化。痛風發
同一關節發生痛風和假性痛風病例分析
病例資料患者男性,42歲。主因右膝關節自發性腫脹、疼痛2天于急診就診。患者無外傷史,自述在過去兩年內右膝腫脹反復發作,曾行右膝關節穿刺檢查顯示雙折射陰性晶體并接受秋水仙堿治療。既往病史包括右膝髕骨軟化3級,哮喘和缺血性心臟病。本次入院體格檢查顯示右膝關節紅腫,存在中度積液和內側關節線輕度壓痛。受疼痛
跖骨骨島病例分析
骨島,也稱內生骨疣,是松質骨內成熟的骨性結節,外形大致呈鳥巢狀,多發生于骨盆、股骨及其他長骨,無臨床癥狀,臨床無需特殊處理。國內相關報道較少,本文報道了發生于跖骨的骨島1例。病例資料患者男性,27歲,為解放軍陸軍某部干部。因為搬運重物時不慎被跌落的重物砸傷右足2小時就診。門診查體:右足背腫脹,無皮膚
頸椎痛風性椎間盤炎病例分析
痛風是嘌呤代謝障礙引起的代謝性疾病,多數累及全身肢體末端關節,也可侵犯脊柱,引起椎間盤炎。脊柱痛風多發生在腰椎,其次是頸椎和胸椎。發生在頸椎部位的痛風極為少見,診斷困難,痛風石沉積關節突關節及軟骨終板后易引起骨質破壞,容易誤診,臨床上應注意與感染及腫瘤相鑒別。2018年5月,本院收治頸椎椎間盤痛風石
頸腰椎椎管內痛風石病例分析
痛風是由于嘌呤代謝障礙引起尿酸鹽結晶沉積于全身骨、關節、軟組織而引起的慢性系統性疾病。痛風也可累及脊柱相關組織并造成髓性、根性神經癥狀甚至截癱等。脊柱痛風發生率低,臨床上較為罕見,其表現多樣,無影像學特異性,所以在臨床上缺乏有效的診治標準。本文報告1例頸椎和胸椎椎管內痛風石。?臨床資料患者,男,48
股骨下端骨折合并髕骨外側脫位病例分析
文獻報道稱急性髕骨脫位首診漏診誤診率達50%~75%。通過回顧相關文獻,可以找到大量單一髕骨脫位或者合并股骨髁軟骨骨折的病例,但股骨干骨折合并髕骨脫位的報道非常少見,僅WajidMA等報道1例13歲男孩股骨干骨折伴同側髕骨脫位,一期同時治療未漏診。本例患者股骨干骨折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術后短期內發生急
髕骨骨折術后鋼絲斷裂進入腘窩病例分析
髕骨是人體內最大的籽骨,位于膝關節皮下股四頭肌腱內的扁平骨,是伸膝裝置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活動度大、局部張力大,是下肢活動十分重要的結構,對關節的活動有重要的生物力學功能。髕骨骨折是臨床常見骨折,約占全部骨折的1%。有研究表明髕骨骨折若不能獲得良好的復位,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病率將顯著增加,因此對于髕骨骨
累及掌指關節大段骨關節破壞的痛風結節診療分析
痛風是尿酸鹽沉積所致的一種炎癥性疾病,與嘌呤代謝紊亂、尿酸排泄減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癥有關。在沒有形成尿酸鹽結節時,不需外科治療,但對于已有較大痛風結節形成或累及骨與關節的患者,除了必要的內科治療外,外科手術應該及時跟上,以防止骨與關節進一步破壞導致肢體功能嚴重受損。本院治療1例位于左手食指掌指關節、且
距骨多發骨內腱鞘囊腫病例分析
病例資料20歲男性患者,因右踝關節間斷疼痛1年,行走疼痛加重2周來院就診,右踝關節X線及CT檢查示右距骨偏外側見兩處囊性邊界清晰低密度灶,其中一處穿破軟骨下骨與關節腔相通(見圖1)。患者既往無右踝關節外傷病史。入院查體:右踝關節無紅腫,無壓痛,右踝關節外側叩痛,無活動受限。術前診斷:右距骨占位性病變
播散性皮膚痛風結節病例分析
1 臨床資料 患者男, 40 歲。頭皮、軀干、四肢出現大小不等 淡黃色結節3 個月余。3 個月前無明顯誘因患者于 左側顳部頭皮處出現 1 個粟粒大小淡黃色丘疹,逐 漸增大增多形成結節,顏色淡黃,觸之有疼痛感,質 硬,增大后破潰流出白堊狀或淡黃色石灰樣物質,未 行系統診治,逐漸于軀干、四肢先后
足跟痛風結節誤診為跖疣病例分析
患者男,45 歲,漢族。 因右足跟贅生物伴輕微行走 疼痛 1 年余,于 2018 年 11 月 13 日至廣州醫科大學附 屬第五醫院皮膚科就診。 患者 1 年余前無明顯誘因右 足跟出現孤立白色贅生物, 隨后皮損緩慢增至花生米 大,逐漸出現行走時疼痛,不能自行消退,偶爾流出白 色粘稠狀分泌物,無明顯瘙
一例先天性髕骨外脫位病例分析
臨床資料患者,男,19歲,因右膝關節無痛性跛行15年于2014年2月18日來我院就診。15年前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快速行走后跛行,跑動時易跌跤,不能跑步,就診于當地醫院,考慮為先天性髕骨外脫位(圖1a),于當地醫院在關節鏡下行外側關節囊松解、內側關節囊緊縮術治療,術后癥狀有所緩解。為求進一步治療,1年
成人石骨癥病例分析
石骨癥是一種罕見的以破骨細胞減少或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征的遺傳性骨代謝性疾病,過高的骨密度結構造成了骨質過脆,可繼發骨折,因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影像學表現是診斷要點。本文報道1例成人型石骨癥合并有股骨轉子下骨折的患者,采用骨折切開復位髓內釘內固定術予以治療。現將本病例的診療過程報告如下,以期為石骨癥合并
左側跟骨骨折病例分析
【一般資料】患者男性,54歲【主訴】右足跟外傷致疼痛、活動受限1小時【現病史】患者緣于入院1小時前自己不慎排傷,左足跟受傷,即感傷處疼痛、活動受限,不能站立行走,無昏述,無惡心、嘔吐,無腳悶及呼吸困難現象,在當地未予處理,急來我院就診,查R片示:左側跟骨骨折,錯位明顯。為進一步治療而入住我院。【既往
跖骨骨樣骨瘤病例分析
骨樣骨瘤為常見的良性骨腫瘤,常發生于股骨、脛骨、肱骨、手足骨和脊柱。但發生于跖骨的骨樣骨瘤報道較少,我們回顧了經病理檢查明確診斷的跖骨骨樣骨瘤1例,并結合國內外文獻進行分析討論,以提高對跖骨骨樣骨瘤特點的診治水平。病例資料患者男,26歲,以“右足疼痛1月余”收入院。患者1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右足背疼
甲下外生骨疣病例分析
1 臨床資料患者女, 20 歲, 1 年前左足拇趾被撞傷,后在左拇趾甲遠端受傷部位出現綠豆大膚色結節,逐漸增 大,伴觸痛,日益明顯( 圖 1) 。曾于外院診斷為“甲 周疣”,予以冷凍、局部注射等治療后無效。既往體 健。家族無類似病史。查體:心肺腹未見明顯異常。皮膚科情況:左拇 趾甲遠端可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