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18歲。1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頭暈、耳悶,頭暈呈持續性,不伴視物旋轉、耳鳴,自覺走路不穩,嘔吐非噴射性,至當地醫院就診,給予“21金維他”治療,效果不佳。半月前無明顯誘因突發右耳聽力下降,伴眩暈、嘔吐,頭暈伴視物旋轉,間斷頭痛,至當地醫院就診,給予治療后頭暈、惡心癥狀好轉,聽力下降無改善。為求進一步診治來我院。 MRI檢查:右側橋小腦角區見團塊狀混雜低T1、高T2信號影(圖1,2),黑水序列稍高信號,DWI(b=1000s/mm2)高b值彌散不均勻稍受限(圖3),靜脈注入Gd-DTPA增強掃描:右側橋小腦角區可見一團塊狀明顯不均勻強化灶,大小約3.0 cm×3.2 cm×3.5 cm(左右徑×前后徑×上下徑)(圖4,5),右側聽神經干增粗,鄰近腦干、四腦室受壓,腦灰白質分界清。初步診斷:右側橋小腦角區占位性病變。 圖1 軸面T1WI示腫瘤位于延髓旁橋小腦角區,呈類圓形,為稍低混雜信號,內含......閱讀全文
女,18歲。1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頭暈、耳悶,頭暈呈持續性,不伴視物旋轉、耳鳴,自覺走路不穩,嘔吐非噴射性,至當地醫院就診,給予“21金維他”治療,效果不佳。半月前無明顯誘因突發右耳聽力下降,伴眩暈、嘔吐,頭暈伴視物旋轉,間斷頭痛,至當地醫院就診,給予治療后頭暈、惡心癥狀好轉,聽力下降無改善。為求進一
鐮幕區腦膜瘤又稱鐮幕型(或裂孔型)小腦幕腦膜瘤,以往被歸類于小腦幕腦膜瘤。由于其位置深在,常向幕下生長,與大腦大靜脈、基底靜脈、直竇和腦干相連,手術相當困難和危險。有時為保全大腦大靜脈、直竇的完整和腦干功能,而放棄腫瘤全切。現將作者2007年以來經鎖孔手術的7例該部位向幕上生長的腫瘤患者報告如下。?
腦膜瘤起源于蛛網膜細胞,其發生率約占顱內原發腫瘤13%~19%。大多數腦膜瘤為良性(WHOⅠ級)約占90%,非典型性(WHOⅡ級)約占4.7%~7.2%,而惡性腦膜瘤(WHOⅢ級)少見,約占1%~3%。其中WHOⅢ級腦膜瘤惡性程度高,臨床少見,具有高復發和侵襲性生長特點;此類腦膜瘤又可分為橫紋肌樣、
1.4病理及免疫組化檢查?見圖2。(1)大體標本觀察:為魚肉狀破碎組織,體積6cm×7cm×6cm,質地呈中等硬度;(2)光學顯微鏡觀察:腫瘤分界不清,腫瘤細胞大小不等,細胞核圓形、橢圓形或長梭形,部分核內可見假包涵體,核分裂像多見,核仁不明顯,胞漿紅染,可見少量瘤巨細胞;部分瘤細胞密集排列,部分區
長治醫學院附屬和濟醫院神經外科2013年1月-2018年6月收治8例巖斜區腦膜瘤,其中顳下經小腦幕入路3例,改良硬膜下Kawase入路5例。現報道如下。?1.對象與方法?1.1病例資料?男3例,女5例;年齡32~73歲,平均45歲;病程4個月~7年,平均3年。頭暈頭痛5例,共濟失調3例,飲水嗆咳2例
腦膜瘤(meningioma)是由德國病理學家Virchow最早發現并描述有砂礫體存在的腫瘤。腦膜瘤是較為常見的顱內腫瘤,其發病率約占顱內腫瘤的15%~24%。腦膜瘤的病因迄今不完全清楚。臨床發現顱腦創傷、染色體突變、激素受體異常或者放射損傷如放射治療等均可是造成腦膜瘤發生的危險因素。?腦膜瘤有眾多
患者男,54歲。3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雙眼腫脹,反復發作,右眼較重。2周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右頜面部麻木,偶伴頭痛。于當地醫院行CT檢查,診斷結果:右側前顱窩底惡性占位病變,累及右側蝶竇、右側顳肌及前顱窩多發骨質破壞。門診以“右蝶竇前顱底腫物并周圍骨質破壞”收入院。患病以來,患者神志清,易疲勞,食欲正常,
?1.病歷摘要?女性,43歲;因右額部包塊13年就診于本院神經外科。癥狀:右額部漸進性包塊,始約成人拇指大小,后逐漸增大,包塊處常有疼痛感,余無特殊。查體KPS90分。神志清,GCS15分。右額部成人拳頭大小包塊,質硬,邊界清,活動度差(圖1A),余神經系統體征(-)。既往史等無特殊。頭部CT:右額
?1.病歷摘要?男,45歲;因“言語混亂伴右側肢體乏力1周、加重3d”于2020年4月入院。該病人于2017年11月突發頭暈,繼而昏迷;查頭顱MRI提示:左側顳葉占位性病變。在廣東省人民醫院行“左側顳葉加島葉病變切除術”,術后病理診斷:左側島葉神經上皮性腫瘤,左側顳葉腦膜間葉源性腫瘤。經中山大學附屬
患者男,56歲。因“體檢發現左肺占位2月余”于2017年12月9日來我院檢查。患者2月前體檢胸部CT發現左肺占位,后行PET-CT檢查提示左肺占位,惡性可能,余無特殊。患者自訴無發熱、盜汗、咳嗽、咯血等癥狀。既往有高血壓病史4年余,自行口服藥物治療,血壓控制可。有吸煙史30余年,20支/天。?查體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