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術后腦轉移瘤病例分析
食管癌作為第三位常見的惡性腫瘤,是導致腫瘤患者死亡的主要惡性腫瘤之一。其常發生肺和肝臟的轉移,而腦轉移卻不常見,比例約為1.7%~3.6%,也有報道為0.5%~4.8%。本例食管癌術后腦轉移患者,出現顱內壓增高的神經癥狀,經過放療神經癥狀明顯緩解,現報道如下。 1.病例資料 患者,女,53歲,2016年11月因吞咽不暢,行胃鏡活檢,病檢顯示低分化鱗癌,診斷為中段食管癌。患者行PF(順鉑120mg+氟尿嘧啶1.25gd1~4 21d)方案行全身化療2周期。2016年12月14日行外科腔鏡下食管癌根治術,術后病理提示(見圖1):①(食管中段)低分化鱗癌,侵及外膜層,血管內可見癌栓;②手術上下切緣未見癌組織浸潤;③淋巴結(2/31)查見癌轉移(賁門2/9)。病理分期:PT3N1M0,ⅢA期。術后術前化療方案4周期。化療后每3個月復查1次,病情穩定。 圖1 A(10×)HE染色食管癌組織......閱讀全文
食管癌術后腦轉移瘤病例分析
食管癌作為第三位常見的惡性腫瘤,是導致腫瘤患者死亡的主要惡性腫瘤之一。其常發生肺和肝臟的轉移,而腦轉移卻不常見,比例約為1.7%~3.6%,也有報道為0.5%~4.8%。本例食管癌術后腦轉移患者,出現顱內壓增高的神經癥狀,經過放療神經癥狀明顯緩解,現報道如下。?1.病例資料?患者,女,53歲,201
結腸間質瘤肝轉移病例分析
患者男,58歲。1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右下腹脹痛入院。自覺右下腹可觸及包塊,質韌,按壓疼痛明顯。門診以“腹部包塊”為診斷收住我院內科。既往患慢性胃炎3年,發現右大腿脂肪瘤5年。右下腹可觸及15.3mm×11.8mm×6.8mm大小包塊,質韌,表面光滑,壓痛陽性,與周圍組織界限不清。?CT檢查(圖1-3
腦轉移瘤診治病例分析
【一般資料】男性,61歲,農民。【主訴】頭暈1個月,頭痛伴惡心、嘔吐3天,走路不穩1天。【現病史】患者于1個月前出現頭暈,持續性,為在意。于3天前出現頭暈加重,伴頭痛,惡心,嘔吐,癥狀逐漸加重,并于1天前出現走路不穩,視物旋轉,無意識障礙及抽搐,無發熱,無尿便失禁。【既往史】既往史:于16個月前確診
腦膜瘤瘤內多發肺腺癌轉移MR表現分析病例分析
1.病例資料?女,62歲,性格變化3年余,頭痛3d。外院MRI提示右額部占位伴中線移位,為進一步診治收入我院。入院體格檢查及實驗室檢查無特殊。胸部平片未見明確異常。頭顱MRI(圖1~4)示:右額部顱骨內板下一巨大腫塊,大小約68mm×64mm×65mm,病灶整體T1WI呈等信號、T2WI呈稍高信號,
難治性小細胞肺癌腦膜轉移伴腦轉移瘤病例分析
患者男性,44歲。因右肺小細胞肺癌放射治療、藥物化療和預防性腦照射(PCI)后1年6個月,言語不利7天,于2015年8月13日入院。患者于2013年5月經我院胸部CT和支氣管纖維鏡活檢確診為右肺中央型小細胞肺癌,廣泛期(侵犯上腔靜脈,右肺動脈干,右鎖骨上動脈,縱隔2、4、7區和右肺門淋巴結),201
多發性骨髓瘤皮膚轉移病例分析
1 病歷摘要患者男, 50 歲,農民。因左側胸部多發紫紅色結節 1 個月余于 2011 年 12 月來我科門診就診。患者約 1 個月前發現左胸紫紅色無痛結節。結節體積漸增大,且 數量漸增多。既往史:半年前因右側胸痛,診斷為右肺 占位侵犯肋骨,于我院行右胸壁腫塊切除術,組織病理 檢查示漿細
惡性黑色素瘤右室轉移病例分析
?患者女,78歲。因“胸悶胸痛12天,黑色素瘤術后10年”入院。10年前,左手拇指曾行“結節切除術”,病理證實“惡性黑色素瘤”,5年前因“心絞痛”行冠狀動脈造影,未植入支架。?入院查體:前胸壁可見多個黑色結節,深入皮下,結節周圍皮膚破潰出血,質韌,伴局部疼痛。心電圖示房顫。胸部CT顯示:兩肺及雙側胸
病例分析:MET抑制劑帶來的驚喜結局,轉移性食管癌1
患者:男,因轉移性食管癌就診。診療經過2月前,患者感咽喉不適。使用泮托拉唑治療胃食管反流癥狀,病情無改善。患者仍有反復發作的燒心、反流,且進食減少,伴間歇性嘔吐。1月前至醫院就診吞鋇檢查(圖1A)示:遠端食管和胃食管結合部環周狹窄,長約3-4cm,粘膜輪廓不規則,提示食管癌。2天后PET-CT(圖1
病例分析:MET抑制劑帶來的驚喜結局,轉移性食管癌2
3個月后隨訪PET-CT顯示疾病進展,包括多個肝、肺和腎上腺轉移,鎖骨上淋巴結、雙側肺門、縱膈、后腹膜和盆腔淋巴結轉移(圖1D和1E)。由于患者對初始化療和放療拮抗,二線化療作用有限,所以患者進行分子遺傳學檢查。腫瘤DNA的單核苷酸多態性(SNP)顯示:PIK3CA存在突變(c.1624G→A[p.
顱腦外傷后腦膜中動脈假性動脈瘤病例報告
患者男,77歲,于2017年9月4日行走時遭電動自行車撞倒,具體過程不祥。患者剛受傷時,可見頭部左側頂部頭皮血腫及頭皮擦傷,意識清楚,無惡心、嘔吐,四肢活動自如,隨后出現意識障礙,20min內進展至呼之不應。約傷后1h就診于重慶市急救醫療中心。?急診體格檢查:昏迷,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評分6分
腦轉移瘤伴高血壓2級診治病例分析
【一般資料】男性67歲,農民【主訴】頭暈伴左側肢體無力、反應遲鈍5天入院。【現病史】緣于入院前5天,無明顯誘因出現頭暈,伴左側肢體無力、反應遲鈍,不伴咳嗽、咳痰,不伴頭痛,無惡心、嘔吐,無耳鳴、視物模糊,無發熱、大汗,無胸悶、胸痛,在家未行特殊治療,急來我院就診。門診查頭顱CT結果示:右頂葉占位,考
膽管細胞癌脊柱多發成骨性轉移瘤病例分析
膽管細胞癌發生脊柱骨轉移少見,以溶骨性病變為主;而脊柱成骨性轉移瘤罕見,僅約占脊柱轉移瘤的1.6%;國內文獻鮮有報道膽管細胞癌脊柱成骨性轉移瘤。本院脊柱外科收治1例膽管細胞癌源性、成骨性脊柱多發轉移瘤患者,現報告如下。臨床資料患者,男,57歲,因“胸背部疼痛3個月,加重1個月”于2018年1月17日
胰腺實性假乳頭狀瘤多發轉移病例分析
?患者男,51歲,間斷頭痛5年余,加重20d入院,右眼向心性偏盲,精神稍差,語言流利,無惡心嘔吐,無四肢抽搐。體格檢查:患者無黃疸,觸診腹部平軟,無壓痛及反跳痛。實驗室檢查:血、尿淀粉酶及腫瘤標記物未見異常。?頭顱MRI檢查:右頂枕葉可見類圓形長T1長T2信號影,邊界清晰,液體衰減反轉恢復序列(FA
一例顱內間變性星形細胞瘤合并轉移瘤病例分析
患者,男,42歲。因“頭痛2年,加重伴左眼視力下降1個月”入院。病人于2012年3月于當地醫院行頭顱MRI發現“左顳頂彌漫性占位”(圖1A),全身PET-CT檢查考慮“顱內膠質瘤”,未發現全身其他部位高代謝灶。同年8月于外院行腫瘤活檢術,術后病理示惡性膠質瘤(WHOIII~IV級)。后行替莫唑胺9個
心臟超聲指導膠質瘤切除術術中心搏驟停復蘇病例分析
?1.病例資料?1.1一般資料?患者女性,53歲,身高165cm,體重64kg,因“耳鳴3年,間斷頭痛伴癲癇發作1年余”就診。既往高血壓病史15年,規律服用培哚普利治療,平素血壓110~120mmHg/70~80mmHg(1mmHg=0.133kPa);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心病)病史10年,
肺腺癌腦膜瘤內轉移伴腦膜癌病病例分析1
?同一解剖部位出現兩種不同的腫瘤成分在臨床上較為少見,顱內則更為罕見,這些不同來源的腫瘤成分可表現為腫瘤-腫瘤內轉移(TTM)或碰撞瘤兩種形式。腫瘤-腫瘤內轉移是一種以原發腫瘤為受體,同時其內伴有另一種原發性腫瘤供體形成的繼發性腫瘤;而碰撞瘤一般是兩種不同成分的腫瘤在同一器官內同時發生并相互浸潤,二
一例轉移性血管瘤樣黑素瘤病例分析
病例資料?惡性黑素瘤(MM)是黑素細胞起源的高度惡性腫瘤,具有侵襲性強、易發生早期轉移及死亡率高等特點。血管瘤樣黑素瘤(angiomatoid melanoma,AMM)是近期報道的一黑素瘤的組織學亞型,極為罕見,組織學上易誤診為血管性腫瘤。AMM的組織學改變可見于原發性黑素瘤,也可見于轉移性黑素瘤
肺腺癌腦膜瘤內轉移伴腦膜癌病病例分析2
2019年4月17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左側巖斜區腦膜瘤切除術,術中可見顱中窩底隆起的硬腦膜,切開后腫瘤呈粉紅色,質地中等、偏軟,包膜完整,血運較為豐富,全切除腫瘤并留取腫瘤組織標本,術后行HE染色和免疫組化染色。?(1)大體標本觀察:質量分數4%的甲醛溶液浸泡固定,腫瘤切除組織為大小約1.50cm×1.
顱內孤立性纖維瘤并肺轉移病例分析3
免疫組化是診斷該病的重要指標,一般CD34、CD99、Vimentin、BCL-2陽性對孤立性纖維瘤有較大的病理診斷意義。Yoshida等報道幾乎所有孤立性纖維瘤都帶有NAB2-STAT6融合基因,該基因被認為對這種腫瘤類型具有特異性,收集49例發生于機體不同部位的孤立性纖維瘤(其中中樞神經系統3例
顱內孤立性纖維瘤并肺轉移病例分析2
胸部CT增強成像示左肺上葉脊柱旁可見巨大軟組織密度影,6.6cm×8.5cm×8.6cm,密度不均,增強后病灶不均勻強化,CT值動脈期約70HU,靜脈期約65HU,病灶內可見血管影穿行,病變包繞左肺動脈干。肺占位穿刺活檢病理(圖2D):(左肺上葉占位穿刺活檢組織)梭形細胞腫瘤,束狀、編織狀排列;免疫
顱內孤立性纖維瘤并肺轉移病例分析1
顱內孤立性纖維瘤(intracranial?solitary?fibrous?tumor,ISFT)是顱內少見的局灶性生長的梭形細胞腫瘤。目前多數觀點認為孤立性纖維瘤起源于間葉細胞,雖然中樞神經系統的脈管、腦脊髓膜等均起源于間葉組織,但因顱內間葉細胞相對較少,文獻提及中樞神經系統的孤立性纖維瘤很少,
半髖關節置換術后腦脂肪栓塞病例分析
脂肪栓塞綜合征(FES)是脂肪栓子進入血流堵塞小血管,導致全身多系統功能障礙,出現一系列臨床表現的綜合征,以呼吸功能不全、意識障礙和皮膚淤點為主要特征,主要發生于長骨、骨折">骨盆骨折以及髖、膝關節置換術后。腦脂肪栓塞(CFE)是FES中一種少見的類型,純腦型脂肪栓塞臨床上無其他系統栓塞表現,神經系
一例截肢術治療血友病性假瘤病例分析
血友病是因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缺陷而引起凝血功能障礙的連鎖隱性遺傳病。血友病性假性腫瘤為其少見而嚴重的并發癥,既往文獻報道甚少。由于人們對該病臨床特征及疾病發展缺乏足夠的認識,常誤診為骨肉瘤、骨巨細胞瘤等疾病,本院于2015年5月收治1例因膝、踝關節血友病假性腫瘤行截肢術治療病例,報告如下。臨床資料患
右下肢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伴盆腔轉移病例分析
臨床資料患者,男,45歲,右下肢腫物17年,皮膚破潰6月余,于2014年7月24日入院。患者17年前發現右大腿外側腫物,輕度壓痛,局部皮溫正常,17年來腫物逐漸增大,6個月前腫物迅速增大,并逐漸撐破皮膚,腫物潰爛。查體:右膝關節上方可見大小約20CM×18CM的破潰創面,腫物呈菜花生長樣,表面凹凸不
多中心骨巨細胞瘤伴肝肺轉移病例分析2
討論骨巨細胞瘤(GCTB)是一種常見的原發性骨腫瘤,其組織來源來尚不清楚,一般認為起源于骨髓內的間葉組織。其發病率約占亞洲原發骨腫瘤的20%,美國原發骨腫瘤的4%~5%。骨巨細胞瘤多為單發病灶,多中心骨巨細胞瘤極為罕見,其發病率不足1%。發生機制尚不明確,目前主要包括臨近傳播、醫源性腫瘤細胞種植、良
多中心骨巨細胞瘤伴肝肺轉移病例分析1
多中心骨巨細胞瘤(MCGCT)指同一患者發生的多于一處、并被組織病理學證實的骨巨細胞瘤。骨巨細胞瘤多為單發病灶,作為其中一種類型,多中心骨巨細胞瘤極為罕見,其發病率不足骨巨細胞瘤患者的1%。目前關于多中心骨巨細胞瘤文獻資料均以個案報道為主,缺少多中心大樣本數據。筆者曾于2017年12月收治1例多中心
一例化學感受器瘤頸椎轉移病例分析
化學感受器瘤是指頸動脈化學感受器及其同類組織細胞發生的腫瘤。1950年由Mulhgan首次命名報道,又稱為頸動脈體瘤或副神經節瘤。這是一種罕見的腫瘤,僅占全部嗜鉻細胞瘤10%~15%。化學感受器瘤大多為非功能性,以良性居多,僅有5%~10%為惡性,可經淋巴或血行轉移至中縱隔及后縱隔的脊柱旁溝,后者相
肝轉移性惡性黑色素瘤超聲表現病例分析
患者女,73歲。主因右側腹痛1個月余,加重10d入院。既往主因黑色素瘤行右眼眼球摘除術史40余年,高血壓病史40余年,腔隙性腦梗死病史20余年,心率過快病史5年余。查體:未見明顯異常。血常規:血小板(PLT)395×109/L,淋巴細胞數0.78×109/L,淋巴細胞百分比15.20%,余實驗室檢查
顱內轉移瘤的病因分析
顱內轉移瘤成因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身體其他部位的腫瘤轉移至顱內,也就是廣義的轉移瘤;另一種是頭顱周圍組織器官發生的腫瘤,如鼻咽癌、頸部的軟組織肉瘤等直接侵入顱內,這種情況多稱為侵入瘤。顱內轉移瘤可分為單發性、多發性和彌漫性。三型中以多發性最為常見,血行轉移大部分為多發性。
皮膚混合瘤病例分析
患者男, 51歲。耳前結節4年,于2015年4月17日 來我科就診。患者4年中無意中發現左側耳前一米粒大 膚色丘疹,丘疹逐漸增大成結節,病程中無痛癢,無破 潰,發病后未治療。既往史、個人史及家族史:無特殊。體格檢查:一般情況好,系統檢查無異常。皮膚科檢查: 左耳前一 1.5 cm×1.0 cm 半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