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臨床資料患者女, 78 歲,右側耳前皮疹 1 年。患者 1 年 前無明顯誘因右側耳前出現皮疹,初為紅色丘疹,約 黃豆大小,逐漸擴大、融合成斑塊,伴輕度瘙癢。患 者既往有高血壓病、冠心病、糖尿病病史。皮膚科情 況:右側耳前可見3 cm × 4 cm 大小紅色斑塊,邊界 較清,表面光滑,無鱗屑、糜爛,可見明顯毛細血管擴 張,質硬( 圖1) 。皮損組織病理學檢查:表皮基本正 常,真皮內可見腫瘤細胞呈結節狀增生( 圖 2a ~ 2b) 。腫瘤細胞形成淋巴濾泡樣結構,以中心母細 胞和中心細胞為主( 圖2c)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腫 瘤細胞 CD20( + ) 、 CD10( + ) 、 Bcl6( + ) 、 Bcl2 ( -) 、 CD3( - ) , Ki67 陽性指數 20%; 濾泡樹突狀細胞 CD21( + ) ( 圖 3) 。其他檢查: 血常規及血涂 片未見明顯異常,全身淺表淋巴結、肝脾超聲未見異 常, PE......閱讀全文
1 臨床資料患者女, 78 歲,右側耳前皮疹 1 年。患者 1 年 前無明顯誘因右側耳前出現皮疹,初為紅色丘疹,約 黃豆大小,逐漸擴大、融合成斑塊,伴輕度瘙癢。患 者既往有高血壓病、冠心病、糖尿病病史。皮膚科情 況:右側耳前可見3 cm × 4 cm 大小紅色斑塊,邊界 較清,表面光滑,無鱗屑、糜爛
患者男,63歲。左足背紅腫疼痛半年,加重2個月來我院就診。查體左足腫痛明顯,活動受限。全身檢查無肝脾腫大,血常規,胸部CT及腹部B超等檢查未見明顯異常。影像學表現:X線平片,左足骨質疏松明顯,左足跗骨及跖骨基底部骨質破壞,骨質破壞邊緣未見明顯硬化邊。關節間隙尚在,軟組織腫脹明顯。?左足MRI(以中足
患者女,66歲,頭暈伴雙下肢無力2周。查體:雙下肢淺感覺減退。MRI見雙側額葉深部腦白質區及胼胝體膝、體部對稱性彌漫性異常信號,T1WI不均勻稍低信號,T2WI稍高信號,DWI(b=1 000s/mm2)高信號,ADC低信號,病灶周圍未見明顯水腫帶;增強掃描見自胼胝體向外周白質沿髓靜脈放射狀
腺泡細胞癌(acinic?cell?carcinoma)是偶發于涎腺的低度惡性上皮源性腫瘤,占唾液腺腫瘤的2.5%~3%,其中80%~92%發生于腮腺,另有約1%起源于小唾液腺,而原發于下頜骨內者極罕見。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口腔醫院口腔頜面-頭頸腫瘤科收治下頜骨原發腺泡細胞癌1例,現報告如下。?1.
1.4術后病理檢查?大體標本:以下頜角為中心,頜骨膨隆明顯,大部分為腫物替代,腫物大小6.0 cm×3.5 cm×3.0 cm,頰舌側骨板均有缺損,不連續,腫物切面灰白,實性,質中。鏡下所見:腫物以腺泡樣細胞為主,由大量透明細胞及不同程度嗜堿性細胞構成,含顆粒,排成片狀(圖4)。左腮腺下極組
1.病例資料?21歲男性,因突發倒地意識不清10min伴頭痛、頭暈、惡心、嘔吐、四肢抽搐在當地醫院住院治療,顱腦CT及MRI檢查示右額葉血腫(圖1A~C),顱腦CTA檢查未見明顯異常(圖1D)。治療6d后,仍訴頭痛、頭暈,遂來我院診治。入院體格檢查:神志清楚,雙側瞳孔等大等圓,直徑約2.5mm,對光
患者男,40歲。因間歇性無痛性全程肉眼血尿3個月于2014年12月22日入院。尿呈鮮紅色,偶有血塊,無尿急、尿痛、尿頻及排尿困難。尿常規檢查示尿隱血(+++)、尿RBC3414個/ul,尿WBC84個/ul。影像表現:超聲示膀胱前壁類圓形不均質低回聲團塊突向腔內,大小約4.5 cm×3.2 cm,邊
病例男,59歲,無明顯誘因出現右側下腹部疼痛,呈持續性脹痛,間歇性發作,疼痛能忍受,無遠處放射性疼痛,改變體位疼痛無明顯減輕,外院CT提示右輸尿管上段走行區域占位性病變、右腎積水。?體格檢查:右下腹壓痛,無反跳痛,其余均未見明顯異常。化驗檢查:尿糖(+++),尿培養及藥敏示48h后無細菌生長,尿脫落
? 常常有人問我,在淋巴瘤診斷中如何選擇抗體?選擇多了會造成浪費,增加患者經濟負擔,甚至引發糾紛;選擇少了不能滿足診斷需要。這確實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 也很難有一個統一和固定的標準。因為每個病例都不同,每個醫生的形態學診斷和鑒別診斷水平也不一樣,對抗體數量和種類需求也就有差異。一般來講,對抗
羅氏集團(Roche Group)成員基因泰克(Genentech)近日宣布,美國FDA已經接受了該公司的補充生物制劑許可申請(sBLA),并賦予了新藥Gazyva (obinutuzumab)優先審評資格。這款新藥將會用于治療以前未治愈的濾泡性淋巴瘤患者,可在化療之后單獨使用。隨著優先審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