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21歲,因左側肢體活動障15年,于2018年5月31日入院。患者6歲時發現右側側腦室壁占位病變,大小約2.0 cm×2.1 cm×1.6 cm。當時即出現左側肢體功能障礙,左側上下肢肌力Ⅳ級,四肢肌張力正常,并在外院行頭部伽瑪刀治療。7歲時復查,見右側側腦室壁占位病變無變化。 20歲時顱腦MRI檢查發現顱內病變較前有所增大,約3.0 cm×2.9 cm×2.6 cm,左側肢體肌力進一步下降至Ⅲ級,來院再次行伽瑪刀治療。本次入院前左側肢體肌力進一步下降,雙眼視力下降,左眼顳側視野偏盲。 入院體格檢查:神志清楚,額紋存在,雙眼能完全閉合,口角無明顯偏移。雙眼視力4.8,左眼顳側視野偏盲。左側上肢肌力Ⅱ級,左手1~5指屈曲畸形,左下肢肌力Ⅲ級,右側肢體肌力及肌張力均正常,左側肢體生理反射減弱,Babinski征陽性。術前顱腦MRI平掃及增強檢查:右側側腦室壁巨大占位病變,向腦室內生長,見混雜稍長、等T1稍長、......閱讀全文
男性,21歲,因左側肢體活動障15年,于2018年5月31日入院。患者6歲時發現右側側腦室壁占位病變,大小約2.0 cm×2.1 cm×1.6 cm。當時即出現左側肢體功能障礙,左側上下肢肌力Ⅳ級,四肢肌張力正常,并在外院行頭部伽瑪刀治療。7歲時復查,見右側側腦室壁占位病變無變化。?20歲時顱腦MR
一、概念 非真性腫瘤,復層鱗狀上皮在中耳腔生長堆積成團塊。由膽脂瘤母組織(纖維組織)和膽脂瘤皮(脫落壞死上皮、角化物、膽固醇結晶)構成。對周圍的骨質進行破壞(直接壓迫和炎性物質),引起顱內外的并發癥。 二、膽脂瘤的分型 1.先天性 2.后天性 (中耳膽脂瘤) 后天性原發性膽脂瘤
膽脂瘤即表皮樣囊腫,多見于橋小腦角區,較少起源于顱骨;其術后并發硬膜下血腫者鮮有報道。常熟市第二人民醫院近期收治1例右額顳部顱骨膽脂瘤患者。行手術切除腫瘤后,術中硬腦膜完整,并發硬膜下血腫;經顱骨鉆孔血腫清除術治療恢復正常。現對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總結分析,并復習相關文獻;以探討顱骨膽脂瘤術后并發硬膜
膽脂瘤是指中耳或乳突中的角化,脫落的上皮細胞**。膽脂瘤不含膽固醇或脂質,不適腫瘤的組織學類型。膽脂瘤可以作為主要病變發生,或者可以繼發于鼓膜穿孔或手術。 原發性獲得性膽脂瘤最常見于咽鼓管功能障礙。長時間中耳負壓引起鼓膜向內側縮回。收縮袋被困在鼓膜后面,引起炎癥改變。這個上皮襯里的口袋積聚角質化
手術治療的目標是根除顳骨的角化性鱗狀上皮和保存或恢復聽力。膽脂瘤的外科治療有兩種常用方法: 1.根據需要完成鼓室成形切除和小骨重建術, 2.外部形成一個帶襯里的空腔,可以很好地清潔被包裹的碎片。 并發癥:除了手術的一般風險(例如,出血,感染)之外,耳部手術的風險包括聽力喪失,面神經麻痹,腦脊
患者女,29歲,間斷性頭暈8個月余,休息后可緩解,伴雙眼視物模糊,無發熱、惡心、嘔吐,頭痛等,近三天頭暈癥狀加重,休息后不能緩解,遂來本院就診,神經系統專科查體:神志清,GCS評分15分,查體合作,自動體位,言語清晰,記憶力、理解力、定向力檢查未見異常。自訴嗅覺無異常。雙眼視力視野正常,雙眼裂等大,
1.病歷摘要?1.1臨床資料?男,54歲;因“反復頭暈2個月,再發加重1周”就診于心內科。查體:T36.7℃,BP155/100mmHg(20.6/13.3kPa),P61次/min,R20次/min,神志清楚,尿便正常,一般情況尚可。專科查體:瞳孔及視力視野正常,肌力肌張力正常,共濟運動檢查正常。
患者男,42歲。發現左側胸壁腫物24年,腫物呈一“鵪鶉蛋”大小并進行性增大,2年前增長速度加快,增至拳頭大小,偶伴疼痛。體格檢查:左胸壁腫物,大小約15.0 cm×8.0 cm×5.0 cm,皮膚顏色及皮溫正常,活動度差,無壓痛及其他陽性體征。超聲檢查:左側胸壁皮下見一高回聲,大小約18.0 cm×
病例女,52歲。無明顯誘因出現頭暈1月余入院,無頭痛、惡心、嘔吐等癥狀。MRI表現:右側側腦室下角、三角區及左側側腦室前角內多發軟組織腫物影,呈囊實性,大小不一,較大者位于右側側腦室三角區,大小約6.0cm×3.5cm×3.6cm,突向后角生長,形態不規則,邊緣分葉狀,腫物邊緣囊腫呈花環狀排列。腫物
室管膜瘤是神經膠質細胞瘤中的一種,起源于室管膜細胞,WHO分級Ⅱ級,占神經上皮腫瘤的3%~9%。2017年7月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收治1例左側側腦室室管膜瘤術前合并顱內感染,現報道如下。?1.病例資料?43歲男,因突發意識模糊伴間斷抽搐3 h入院。入院體格檢查:,體溫39.7℃;煩躁不安,查體欠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