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性寰枕脫位(OAD)是一種罕見的、致命的、極不穩定的枕頸交界區損傷,通常由交通事故、高墜傷等強烈暴力造成頸、延髓損傷及嚴重的齒狀韌帶、寰橫韌帶和十字韌帶損傷,容易導致患者猝死或出現嚴重的神經功能障礙。BIackwood在1908年首次報道創傷性寰枕關節脫位,該患者在呼吸機輔助呼吸下生存了34h,死后尸檢發現頸脊髓嵌壓于枕大孔后緣與齒突之間。創傷性寰枕關節脫位傷后存活者相對罕見,多數患者因致命的腦干傷死于事故現場而未得到救治,所以很難留下臨床資料,文獻多為個案報道。國外報道1983年以前僅生存4例;國內病例報道6篇共10例,接受手術治療的2例患者療效滿意。枕頸固定融合可重建寰枕部穩定性,為了保持頸椎的長期穩定和防止致死性的事件發生,多數患者應施行枕骨到C2的后路內固定術。對于絕大多數寰枕關節脫位的病例,后路枕頸融合術才是安全、可靠的治療方法。2018年7月我院收治1例創傷性寰枕關節脫位患者,經后路枕頸固定融合治療取得了滿意的臨......閱讀全文
創傷性寰枕脫位(OAD)是一種罕見的、致命的、極不穩定的枕頸交界區損傷,通常由交通事故、高墜傷等強烈暴力造成頸、延髓損傷及嚴重的齒狀韌帶、寰橫韌帶和十字韌帶損傷,容易導致患者猝死或出現嚴重的神經功能障礙。BIackwood在1908年首次報道創傷性寰枕關節脫位,該患者在呼吸機輔助呼吸下生存了34h,
誤診為單純Chiari畸形的寰枕交界區畸形合并顱底凹陷癥翻修手術病例分析寰枕交界區畸形病因復雜,診治困難,而疾病誤診誤治常導致更為嚴重的后果。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2018年1月收治1例外院誤診的寰枕交界區畸形病例,并對診療方法作進一步探討。?1.病歷摘要?女,46歲;因“行走不穩30余年,枕頸部術后
討論寰樞椎位于顱頸交界區,寰樞椎脫位可壓迫高位頸脊髓、延髓或椎動脈,嚴重者可能造成患者癱瘓或病死。寰樞關節脫位分為可復性寰樞關節脫位、難復性寰樞關節脫位和不可復性寰樞關節脫位。其中不可復性寰樞關節脫位因患者病史長,C1-C2前方的關節囊、肌肉和韌帶逐漸攣縮形成疤痕,還往往合并C1C2骨性融合,因此臨
前路松解與后路關節融合植骨治療不可復性寰樞關節脫位病例分析臨床資料患者,女,57歲。因頸部疼痛、左上肢麻木無力伴雙下肢行走不穩4年,加重2個月于2017年11月5日入院。既往無頸部外傷、風濕和類風濕關節炎、結核以及腫瘤病史。體格檢查:頸部外觀未見明顯異常,無發際低及短頸畸形,頸部旋轉及屈伸活動明顯受
枕部損傷主要分為兩大類:寰枕解離(AOD))和枕骨髁骨折。這些損傷可能涉及枕骨-C1關節,C1-C2連接,或兩者的組合,這些損傷涉及復雜關節的創傷,包括枕骨,枕骨關節,寰椎,韌帶。這個功能單元由高度專業化的骨段維持,這些骨段通過復雜的韌帶系統連接,其易受傷害可能損害顱頸交界處的結構完整性。顱頸交界
? 典型病例: ?? 患者,男,71歲,因“右枕部疼痛20年,加重1周”入院。20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右枕部疼痛,呈刀割樣疼痛,間歇性發作,無頭暈耳鳴,無惡心嘔吐等,疼痛不影響生活。7天前上述癥狀明顯加重,最痛時VAS評分約10分,用手按壓稍有緩解,臥床休息無明顯改善,外院予布洛芬等藥物口服無效
此種不穩定性損傷實質上是在頭頸過屈情況下,引起雙側小關節囊及棘間韌帶斷裂,上一椎體下方小關節在下一椎體上方小關節面上向前活動,但又未完全交鎖,故稱之為半脫位,亦可稱之為頸椎前方半脫位,以便與后面所述的后脫位相區別。其多見于頭屈位高臺跳水及作用于后枕部的其他暴力等。此種損傷臨床上不易診斷,因其
無骨折脫位型頸髓損傷是指病人外傷后存在頸髓損傷表現,但放射學檢查并無頸椎骨折、脫位,屬于頸髓損傷的特殊類型。1948年,Talor首次報道了部分病人頸椎過伸損傷后出現脊髓損傷表現。后來學者發現本病與頸椎退變等導致的頸椎管有效容積減少有關,目前關于本病的發病機制、治療策略仍有爭議。現在我們通過一例患
人類感染結核分枝桿菌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鐵器時代,經過數世紀的探索,人類對結核分枝桿菌的控制能力得到了顯著的提高。作為最常見的肺外結核病灶,骨與關節結核占所有結核病例的1%~2%,其中脊柱結核約占骨與關節結核的50%。脊柱結核常導致寒性膿腫形成、脊柱骨質破壞、脊柱畸形和癱瘓等嚴重并發癥,這也是脊柱
臨床資料患者,女,78歲,騎三輪車時不慎摔倒致雙肩及右膝腫痛、畸形、活動受限約3h,于2020年8月31日至我院就診。入院查體:雙肩關節壓痛明顯、活動受限、“方肩”畸形,雙側Dugas征陽性,雙側橈動脈搏動良好,末梢血運及皮膚感覺正常;右膝關節腫痛、活動受限,右下肢末梢血運及皮膚感覺正常。結合X線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