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合手術治療側竇區硬腦膜動靜脈瘺病例分析
硬腦膜動靜脈瘺(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DAVF)是一種較少見腦血管畸形,約占顱內血管畸形10%~15%;其特點為硬腦膜動脈與靜脈竇或皮質靜脈之間的血液直接溝通,少數DAVF為先天性病變,部分與顱腦手術、頭部創傷或硬腦膜靜脈竇血栓形成有關。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收治1例因顱內出血起病、伴靜脈竇閉塞的復雜側竇區DAVF,本研究探討運用復合手術治療DAVF的療效。 1.病歷摘要 男性,61歲;因“反復頭痛2個月,加重1d”于2018年10月19日入院。病人2個月前反復出現頭痛,以右側為著,因劇烈全頭痛就診;病人既往有高血壓和糖尿病病史,最高血壓達180/80mmHg。 入院查體:神志清楚,左側肢體肌力3-級,余無特殊。入院行頭顱MRI檢查示:右側顳枕葉出血灶及廣泛血管性水腫,鄰近腦組織大量蜿蜒小血管分布。DSA明確為右側側竇區DAVF,主要由右側腦膜中動......閱讀全文
復合手術治療側竇區硬腦膜動靜脈瘺病例分析
硬腦膜動靜脈瘺(dural?arteriovenous?fistula,DAVF)是一種較少見腦血管畸形,約占顱內血管畸形10%~15%;其特點為硬腦膜動脈與靜脈竇或皮質靜脈之間的血液直接溝通,少數DAVF為先天性病變,部分與顱腦手術、頭部創傷或硬腦膜靜脈竇血栓形成有關。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收治1例
靜脈竇球囊保護介入栓塞治療側竇區硬腦膜動靜脈瘺病...
靜脈竇球囊保護介入栓塞治療側竇區硬腦膜動靜脈瘺病例分析1.對象與方法?1.1臨床資料?男9例,女3例;年齡19~68歲,平均(44.7±17.6)歲。臨床表現:耳鳴9例,視力下降及眼球突出各1例,認知功能障礙1例,癲癇1例。?1.2影像學檢查?病人術前行DSA檢查明確供血動脈、瘺口部位、靜脈竇及皮質
硬腦膜動靜脈瘺向脊髓表面引流病例分析
顱內硬腦膜動靜脈瘺(IDAVF)是顱內異常的動靜脈分流,常見于硬腦膜、大腦鐮、小腦幕和靜脈竇等位置,占顱內血管畸形的10%~15%。IDAVF向脊髓表面引流是較為少見的一種類型,其早期診斷困難,臨床誤診率較高。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征醫院神經外科收治1例硬腦膜動靜脈瘺向脊髓表面引流的患者,并結合國內外文
血管內栓塞治療多發性硬腦膜動靜脈瘺病例報告
患者男,25歲,因“耳鳴伴頭痛1年”于2014年6月15日收人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患者于2013年1月15日從高處墜落傷及頭部,當時顱內無明顯腦挫裂傷及出血。傷后5個月,患者出現耳鳴伴頭痛癥狀,在當地醫院以耳部疾病治療,無明顯效果。2014年4月15日患者于當地醫院行頭部CT,示左側橫竇及
顱頸交界區硬脊膜動靜脈瘺及髓周動靜脈瘺病例分析
患者1男,57歲,主因突發性頭痛2個月,于2014年8月5日入住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入院前2個月,患者突發劇烈頭痛,伴明顯惡心、嘔吐,當地醫院腦脊液化驗檢查提示蛛網膜下腔出血,遂行全腦DSA,考慮為顱頸交界區動靜脈瘺,由左側椎動脈顱內段起始部發出分支供血,向顱內引流。?經保守治療后,癥狀完
血管內栓塞聯合開顱手術治療顱前窩底硬腦膜動靜脈瘺...
血管內栓塞聯合開顱手術治療顱前窩底硬腦膜動靜脈瘺合并血流相關性動脈瘤病例分析顱前窩底硬腦膜動靜脈瘺(dural artefiovenous fistula,DAVF)合并血流相關性動脈瘤的文獻國內外報道較少。現介紹上海德濟醫院神經外科2013年12月采用血管內栓塞聯合開顱手術分期治療的2例該類患者的
手術治療外傷十年后硬脊膜動靜脈瘺病例分析1
硬脊膜動靜脈瘺(spinal?dural?arteriovenousfistula,SDAVF)是一類少見病,也是脊髓血管畸形疾病中最常見的類型,約90%的患者瘺口位于胸腰段,通常認為脊髓靜脈高壓是SDAVF的基本發病機制,其具體發生發展過程仍不明確,目前有相關文獻報道此病與外傷有關。首都醫科大學宣
手術治療外傷十年后硬脊膜動靜脈瘺病例分析2
討論?SDAVF是一類少見疾病,年發病率為(5~10)/100萬,約占脊髓血管畸形疾病的80%,好發于中老年男性,平均發病年齡為53.5歲,男女比例約為5∶1,約90%的患者瘺口位于胸腰段,其發病機制尚不明確,有文獻報道與外傷有關,通常認為某些原因導致血管靜脈壓力升高,潛在的血管開放形成瘺口,動脈血
手術治療機化型慢性硬腦膜下血腫病例分析
慢性硬腦膜下血腫(chronic?subdural?hematoma,CSDH)是老年人很常見的顱內出血類型,在過去的20年間,鉆孔沖洗和閉式引流通常被認為是治療典型的血腫液化型慢性硬腦膜下血腫的最為有效的方法。但是在一些病例中,慢性硬腦膜下血腫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血腫機化,血腫內部出現多個或多層分隔,
硬腦膜動靜脈瘺診斷金標準:DSA檢查
【一般資料】男性,27歲,職員【主訴】男性,27歲,職員突發頭痛頭暈行走不穩16小時余。【現病史】患者于16小時前突然出現劇烈頭痛頭暈,無惡心嘔吐,無昏迷史,行走不穩,無肢體抽搐,經休息無好轉。今日上午患者感癥狀漸加重,下午被家人送至我院腦病科查治,頭顱CT示“左小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考慮腦血管
硬腦膜動靜脈瘺診斷金標準——DSA檢查
【一般資料】男性,27歲,職員【主訴】男性,27歲,職員突發頭痛頭暈行走不穩16小時余。【現病史】患者于16小時前突然出現劇烈頭痛頭暈,無惡心嘔吐,無昏迷史,行走不穩,無肢體抽搐,經休息無好轉。今日上午患者感癥狀漸加重,下午被家人送至我院腦病科查治,頭顱CT示“左小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考慮腦血管
軟腦膜動靜脈瘺栓塞治療
1.病例資料?患者男性,48歲,因間斷反復頭痛30余年,在當地醫院行頭顱CT,發現右顳頂葉高密度血管影,頭顱MRI示血管流空影,見圖1、2。后在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行DSA檢查,明確診斷軟腦膜動靜脈瘺,供血動脈分別為右大腦中動脈、右大腦后動脈、左側大腦前動脈,見圖3~5。?瘺口處靜脈囊狀擴張,通過皮
鎖孔手術治療鐮幕區腦膜瘤病例分析
鐮幕區腦膜瘤又稱鐮幕型(或裂孔型)小腦幕腦膜瘤,以往被歸類于小腦幕腦膜瘤。由于其位置深在,常向幕下生長,與大腦大靜脈、基底靜脈、直竇和腦干相連,手術相當困難和危險。有時為保全大腦大靜脈、直竇的完整和腦干功能,而放棄腫瘤全切。現將作者2007年以來經鎖孔手術的7例該部位向幕上生長的腫瘤患者報告如下。?
手術治療產后糞瘺病例分析
【一般資料】女,26歲,職員【主訴】產后出現**稀水樣糞便1天【現病史】患者為已婚青年女性,G1P1,足月順產一次。自訴平素月經規律,初潮14歲,周期23-26天,經期5-7天,量中等,色暗紅,有血塊。患者于2018-3-12分娩一活嬰,產程持續23小時,產時產后出血少,后送入愛嬰區,3天后患者發現
復合手術室行顱骨骨膜竇手術病例分析
顱骨骨膜竇(sinus pericranium,SP)臨床上較少見,多發于青少年,形成的原因可分為外傷性、先天性與自發性,腫塊逐漸增大并影響美觀,可手術切除。我院2018年7月收治1例SP,在復合手術室行手術治療,現報道如下。?1.病例資料?7歲男性患兒,因發現左側頭頂部頭皮腫物1周入院。1周前,剃
半椎板入路治療硬脊膜動靜脈瘺病例分析1
?硬脊膜動靜脈瘺(spinal?dural?arteriovenous?fistulas,SDAVF)約占脊柱脊髓血管畸形28.4%,誤診率和病殘率較高。既往多采用全椎板切除顯露病變,對脊柱穩定性影響較大,不利于病人早期康復。2013年4月-2018年6月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神經外科治療15例
半椎板入路治療硬脊膜動靜脈瘺病例分析2
1.4術后處理?①常規口服抗凝藥3個月。②術后拔除引流管后即在康復師指導下進行康復治療,包括下肢肌力鍛練和括約肌功能訓練等。?1.5隨訪?術后6個月進行門診復查和電話隨訪,復查脊髓MRI、脊髓血管造影和胸腰段脊柱CT重建,記錄病人下肢運動、感覺以及括約肌功能,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評估脊
硬腦膜動靜脈畸形的病因有哪些
對其發生機制尚無統一認識,歸納起來可分為先天性因素與后天性因素兩類。有人認為硬膜動靜脈畸形與先天性小動靜脈回路擴張有關。Robinson認為顱內靜脈竇的滋養血管均從頸外動脈系統衍化而來,如有發育異常,易形成頸外動脈-海綿竇瘺;而在胚胎早期,橫竇與頸外動脈關系密切,故硬腦膜動靜脈畸形多發生在橫竇
關于硬脊膜動靜脈瘺的手術方式介紹
1、瘺口切除(阻斷)術 切除部分椎板,顯露椎間孔周圍硬膜袖套,直視下切除或夾閉瘺口。由于該手術顯露充分、操作簡單、切除完全,所以這一方法有顯著療效而無風險。其缺點是所涉及的神經根穿過硬脊膜的部分要被切除,有些病人還要行硬脊膜修補術。 2、引流靜脈切除術 因供應SDAVF的動脈,如肋間動脈的
急性動靜脈瘺手術治療方法介紹
確定診斷以后,病人一般情況許可,就進行早期手術。傷口進行徹底清創,游離受傷動靜脈近、遠端并用塑料帶控制。動脈可根據受傷情況不同,進行瘺口修補術或切除瘺后將動脈兩端吻合或采用自體大隱靜脈移植。靜脈也需進行修復,重建血流,這樣可減少肢體水腫。
慢性動靜脈瘺手術治療方法介紹
(1)動靜脈瘺結扎閉合術 是一種古老的手術方法。非主干血管采用閉合性手術是一種安全具有一定療效的方法。但主干血管(肱動脈、股動脈、腘動脈)進行閉合性手術可產生遠端肢體,特別是下肢血供不全和慢性營養障礙,出現間歇性跛行,缺血性疼痛、麻木、怕冷、水腫、潰瘍和肌肉萎縮等癥狀,所以不宜采用。手術方式包括
彩色多普勒超聲對頸動脈海綿竇瘺的診斷價值分析
頸動脈海綿竇瘺是頸動脈及其分支與海綿竇之間形成的異常動靜脈交通所致的一組臨床綜合征,發病形式為外傷性和自發性,后者臨床診斷較困難,易誤診為其它眼部疾患而延誤治療。本文總結2002~2008年7例CCF患者的眼部彩超結果,分析其主要超聲表現,并就其對CCF的診斷價值及鑒別要點進行討論。? 1 資
手術治療急性硬腦膜外血腫
通常多采用骨窗開顱或骨瓣開顱術,便于徹底清除血腫、充分止血和必要時行硬膜下探查,是硬膜外血腫沿用已久的術式。近年來,由于CT掃描檢查的廣泛應用,能夠對血腫的部位、大小和腦損傷情況了如指掌,并能動態地觀察血腫的變化,因此有些病例采用小骨窗方法治療硬膜外血腫也獲得成功。 (1)骨窗開顱硬膜外血腫清
硬腦膜動靜脈畸形的癥狀體征及病因
癥狀體征 由于硬腦膜動靜脈畸形位于腦外,除非硬腦膜動靜脈畸形回流入靜脈竇后伴入竇皮質靜脈逆流、硬腦膜動靜脈畸形直接回流入皮質靜脈或硬腦膜動靜脈畸形伴大靜脈池者,很少表現有神經系統癥狀和體征,硬腦膜動靜脈畸形常見的癥狀和體征有: 1.顱內血管雜音這是硬腦膜動靜脈畸形最常見的臨床表現,67%~
關于間接型頸動脈海綿竇瘺的簡介
頸動脈海綿竇瘺(Carotid-Cavernous Sinus Fistula,CCSF)一般指頸內動脈海綿竇段的動脈壁或其分支發生破裂,以致與海綿竇之間形成異常的動靜脈交通。由頸內動脈和(或)頸外動脈的硬腦膜支血管與海綿竇形成側異常交通稱為海綿竇硬膜動靜脈瘺。 間接型頸動脈海綿竇瘺(indi
硬脊膜動靜脈瘺誤診急性脊髓炎病例分析
硬脊膜動靜脈瘺(spinal?dural?arteriovernous?fistula,SDAVF)是指供應硬脊膜或神經根的動脈與脊髓的引流靜脈在硬脊膜上相互交通,形成瘺口,導致脊髓靜脈壓力增高并充血、水腫甚至壞死,引起感覺、運動及括約肌功能障礙的一種少見疾病。該病發病率低,起病隱匿,易誤診或漏診延
間接型頸動脈海綿竇瘺的臨床表現及檢查
臨床表現 間接型頸動脈海綿竇瘺的臨床表現取決于引流靜脈的部位、大小,與供血動脈關系不大。臨床上可以毫無癥狀,也可以出現致命的腦內出血。最多見的臨床癥狀有: 1.突眼 約占一半。 2.顱內雜音 大部分的患者會出現顱內雜音,劇烈運動時雜音增強,壓迫患側頸總動脈雜音減輕或消失。 3.顱內出
簡述硬脊膜動靜脈瘺的治療原則
由于本病的自然病程是逐漸加重的,神經系統的損害在晚期為不可逆,所以SDAVF應早期手術治療。Symon、Oldfield等認為本病的手術治療應通過阻斷這種動靜脈之間的交通來實現。而對病灶進行手術切除的前提是: (1)病灶的供血動脈不同時供應脊髓; (2)所涉及的神經根功能不很重要。如采用栓塞
硬腦膜動靜脈畸形的簡介
因大多數硬腦膜動靜脈畸形是自發的,所以早期認為是先天性。Vidyasagar則認為硬膜竇內先有血栓形成,以后導致橫竇、乙狀竇或海綿竇動靜脈畸形。Houser報告的病例中,80%有靜脈竇狹窄或梗阻,并證實2例先有阻塞,幾年后再出現硬腦膜動靜脈畸形。外傷可致竇內血栓形成,以后發展成硬腦膜動靜脈畸形,
非手術治療急性硬腦膜外血腫
急性硬膜外血腫,無論施行手術與否,均須進行及時、合理的非手術治療,特別是伴有嚴重腦原發性損傷和(或)繼發性腦損害的患者,決不能掉以輕心。 硬腦膜外血腫的保守治療:適用于神志清醒、病情平穩的患者;CT檢查血腫計量小于40ml,中線移位不超過1.5cm;無意識惡化、眼底水腫及新病征出現;非顱中窩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