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力顯微鏡(AFM)是掃描探針顯微鏡(SPM)的一種。SPM也包括STM等。可參看《分子手術與納米診療:納米生物學及其應用》。......閱讀全文
原子力顯微鏡(AFM)是掃描探針顯微鏡(SPM)的一種。SPM也包括STM等。可參看《分子手術與納米診療:納米生物學及其應用》。
原子力顯微鏡探針、原子力顯微鏡及探針的制備方法。原子力顯微鏡探針包括探針本體和設置在探針本體的針尖一側的接觸體,接觸體具有連接段和接觸段,接觸段具有接觸端面;接觸段為二維材料,且接觸端面為原子級光滑且平整的單晶界面。本發明專利技術的原子力顯微鏡探針可精確地檢測受測樣品的各種性質。 介紹 隨著
1. cantilever based probe 用于原子力顯微鏡(AFM)。由于原子間作用力無法直接測量,AFM使用的探針是一個附著在有彈性的懸臂上的小針尖,懸臂另一面可以反射激光。 隨著針尖移動,針尖和樣品表面的作用力使得懸臂發生細微的彎曲變化,導致激光反射路徑的變化,從而獲得樣品表面
原子力顯微鏡(AFM),是一種具有原子分辨率的表面形貌、電磁性能分析的重要儀器。首臺原子力顯微鏡在1985年研發成功,其模式可分為接觸模式和輕敲模式等多種模式。AFM探針由于應用范圍僅限于原子力顯微鏡,屬于高科技儀器的耗材,應用領域不廣,全世界的使用量也不多。主要的生產廠家分布在德國,瑞士,保
? ? ? ?原子力顯微鏡(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FM)是一種具有原子分辨率的表面形貌、電磁性能分析的重要儀器。1981年,STM(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掃描隧道顯微鏡)由IBM-Zurich 的Binnig and Rohre
掃描原子力顯微鏡(AFM)可以對納米薄膜進行形貌分析,分辨率可以達到幾十納米,比STM差,但適合導體和非導體樣品,不適合納米粉體的形貌分析。
原子力顯微鏡:是一種利用原子,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力來觀察物體表面微觀形貌的新型實驗技術.它有一根納米級的探針,被固定在可靈敏操控的微米級彈性懸臂上.當探針很靠近樣品時,其頂端的原子與樣品表面原子間的作用力會使懸臂彎曲,偏離原來的位置.根據掃描樣品時探針的偏離量或振動頻率重建三維圖像.就能間接獲得樣品
AFM探針基本都是由MEMS技術加工 Si 或者 Si3N4來制備。探針針尖半徑一般為10到幾十nm。微懸臂通常由一個一般100~500μm長和大約500nm~5μm厚的硅片或氮化硅片制成。典型的硅微懸臂大約100μm長、10μm寬、數微米厚。 利用探針與樣品之間各種不同的相互作用的力而
原子力顯微鏡(atomic force microscope,簡稱AFM),也稱掃描力顯微鏡(scanning force microscope,SFM)是一種納米級高分辨的掃描探針顯微鏡,優于光學衍射極限1000倍。原子力顯微鏡的前身是掃描隧道顯微鏡,是由IBM蘇黎士研究實驗室的海因里希·羅雷
1. constant interaction mode 保持針尖和樣品表面相互作用(隧道電流之于STM,原子間作用力之于AFM)的值恒定,這個值一般與針尖和表面間距離相關。 當針尖在xy軸方向移動時,由于樣品表面起伏,為了保持電流或原子間作用力的值不變,探針(或樣品表面)會在z軸方向作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