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骨科聯盟成立
由近70個國家和地區的骨科專家組成的世界骨科聯盟(WOA)11月15日在中國北京成立,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主任委員王巖教授任聯盟主席。WOA是以提高發展中國家骨科醫療水平為目的的國際學術團體。聯盟希望通過成員攜手合作,提高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醫療水平、推動醫生教育和產品開發等活動,為骨骼與肌肉創傷、關節病、骨質疏松等骨科疾病提供最佳治療模式。 生活方式的改變和人口老齡化導致全球肌肉骨骼疾病的患病率逐年增長。在WOA開放論壇上,王巖表示,雖然專業技術的進步極大地提升了各國骨科護理水平,但仍不能滿足患者的要求,因此還須作出更多的努力以保證所有的患者都能夠享受到高質量的骨科護理,并通過這些護理重新獲得行動能力和正常的生活。 美國先進醫療技術協會主席,捷邁公司主席David Dvorak認為,在擴大骨科護理覆蓋范圍的同時,如何保證高水平的服務質量和量身定制符合根據當地患者需求的骨科護理產品,將是研究人員面臨的最大挑戰......閱讀全文
跟骨骨贅骨折病例分析
病例報道患者,男,43歲,因從1m高處跳下右足跟著地,導致右足疼痛伴行走時加重1d就診。查體:右足稍腫脹,未見皮膚破損及皮下瘀斑,右足底壓痛明顯,右踝關節活動尚可,末梢血液循環正常。X線片顯示右跟骨骨質增生,骨贅形成。CT顯示右跟骨骨贅,骨贅基底部可見透亮骨折線。查體發現足跟周圍軟組織略腫脹,考慮右
跟骨骨巨細胞瘤行刮除植骨術病例分析
跟骨是跗骨重要組成部分,和前足一起構成足的縱弓,在日常行走中起到重要作用。跟骨腫瘤發病率低,相對于肢體其它部位,跟骨腫瘤可早期出現疼痛、腫脹,特別是侵襲性腫瘤。骨巨細胞瘤(GCT)是臨床上常見的原發骨腫瘤,約占國人原發性骨腫瘤14%~20%,GCT好發于股骨遠端和脛骨近端,占全身各部位GCT的60%
骨打印真能讓人“脫胎換骨”
男嬰頭似“外星人”,醫生3D打印重拼顱骨 骨組織工程學(BTE)的基本思路:干細胞+支架材料+構建 頭顱高聳,前額扁平,眉骨眼眶深度內陷,頂骨開裂,8個月的男嬰活像個“外星人”。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神經外科鮑南主任醫師將3D打印技術運用于嚴重小兒狹顱癥的矯治手術中,并獲得成功。患兒5月31日出
靶向骨骼內皮減少骨流失,促進骨愈合
骨質疏松是一種以單位體積內骨組織量減少為特點的代謝性骨病變,以骨形成(成骨)弱于骨吸收(破骨)作用所致。患者持續伴有骨骼疼痛、易骨折等特征,嚴重影響生活質量,而絕經后女性是骨質疏松的高危人群。甲狀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類似物是臨床上用于靶向成骨細胞(osteobla
人工合成骨擁有天然骨同樣功能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功能化的人工骨組織,植入身體后能像骨髓一樣產生健康血細胞,用于血液病和免疫性失調等骨髓移植治療中,可避免現有療法中的各種副作用。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骨髓是位于骨中央的海綿狀組織,其主要功能是利用造血
成骨生長肽-(OGP)-的促成骨作用
近期,我公司開發了骨生長激素肽又稱成骨生長肽。 成骨生長肽(osteogenicgrowthpeptide,OGP)是新近發現的具有促成骨作用和刺激造血的多肽類生長因子。 成骨生長肽能增加細胞的Ⅰ型膠原mRNA表達,增加堿性磷酸酶活性、膠原合成和鈣鹽沉積。因此,成骨生長肽調節成骨細
靶向骨骼內皮減少骨流失,促進骨愈合
骨質疏松是一種以單位體積內骨組織量減少為特點的代謝性骨病變,以骨形成(成骨)弱于骨吸收(破骨)作用所致。患者持續伴有骨骼疼痛、易骨折等特征,嚴重影響生活質量,而絕經后女性是骨質疏松的高危人群。 甲狀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類似物是臨床上用于靶向成骨細胞(oste
距骨多發骨內腱鞘囊腫病例分析
病例資料20歲男性患者,因右踝關節間斷疼痛1年,行走疼痛加重2周來院就診,右踝關節X線及CT檢查示右距骨偏外側見兩處囊性邊界清晰低密度灶,其中一處穿破軟骨下骨與關節腔相通(見圖1)。患者既往無右踝關節外傷病史。入院查體:右踝關節無紅腫,無壓痛,右踝關節外側叩痛,無活動受限。術前診斷:右距骨占位性病變
成骨生長肽-(OGP)-的促成骨作用
近期,我公司開發了骨生長激素肽又稱成骨生長肽。 成骨生長肽(osteogenicgrowthpeptide,OGP)是新近發現的具有促成骨作用和刺激造血的多肽類生長因子。 成骨生長肽能增加細胞的Ⅰ型膠原mRNA表達,增加堿性磷酸酶活性、膠原合成和鈣鹽沉積。因此,成骨生長肽調節成骨細
成骨生長肽-(OGP)-的促成骨作用
成骨生長肽(osteogenicgrowthpeptide,OGP)是新近發現的具有促成骨作用和刺激造血的多肽類生長因子。 成骨生長肽能增加細胞的Ⅰ型膠原mRNA表達,增加堿性磷酸酶活性、膠原合成和鈣鹽沉積。因此,成骨生長肽調節成骨細胞樣細胞的功能,使細胞分化,促進成骨。成骨生長肽是一個由14個氨基
骨穿刺概述
在醫學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人們發現隨著科技使我們的現代生活越來越便捷和舒適,血液系統疾病的發病率卻在逐年上升,有一些血液系統疾病的相關危險因素已經被人們所認識,另外一些仍在探索中。由于人體內的血細胞——白細胞、血小板及紅細胞均來自骨髓,它們的“根”在骨髓,如果想了解骨髓的造血情況是否正常,比如各個系
足舟狀骨骨軟骨病的概述
足舟骨骨軟骨病,又稱舟骨無菌性壞死,是指生長發育中的足舟骨硬化、扁平和碎裂。常累及4~8歲的兒童,男孩多于女孩。本病的臨床表現最主要是表現為疼痛,患者常訴足背疼痛、負重后加重,晚上亦痛。逐漸出現跛行。在舟骨上方有輕度腫脹及壓痛。壓迫足縱弓時亦痛。
跟骨骨內神經鞘膜瘤病例分析
神經鞘膜瘤(NST)又名神經膜瘤、雪旺氏細胞瘤,是一種由周圍神經鞘內雪旺氏細胞所形成的良性腫瘤,偶可發生惡變。Chin等于1908年首次報告NST。本病以中年人多見,平均發病年齡約為44歲,男女發病比例基本相同。NST為常見的外周神經腫瘤,多為良性單發,呈孤立性腫塊,常有包膜,好發于頭頸部和四肢的表
足舟狀骨骨軟骨病的病因
舟骨是足縱弓上的拱心石,受到的應力很大,易發生缺血壞死。但Caffey發現30%的男孩、20%的女孩的舟骨骨化中心是不規則的。有人無選擇的拍攝了100張足部X線片,有37%的舟骨由多個骨化中心發育而來。確實,有些兒童由于其他原因拍片時亦可見舟骨有不規則的碎裂;還有,患兒對側無癥狀的足的X線片上,
距骨后三角骨骨折診療分析
臨床資料患者,男,29歲,因外傷致右踝疼痛、腫脹、活動受限20d,于2017年5月10日入院。患者于20d前外傷致右踝部疼痛、腫脹、活動受限,急被家人送往當地醫院,拍右踝X線片未見明顯骨折,診斷為右踝關節扭傷(圖1a),經保守治療、對癥處理后,癥狀未見明顯緩解,為求進一步治療,就診于我院門診。CT平
新一代骨基質材料為復雜骨缺損植骨帶來新方案
近日,由解放軍總醫院第四醫學中心骨科醫學部研究所副研究員趙彥濤團隊研發的一種新型骨科植入醫療器械賦型脫鈣骨基質,在第130例手術患者的應用反饋中,顯著縮短了骨折骨缺損植骨花費的時間,術后2個月骨愈合效果良好。趙彥濤介紹,此項成果材料的快速塑型特性有效縮短了大批量傷員戰創傷救治時間,骨誘導能力極大地提
足舟狀骨骨軟骨病的鑒別診斷
本病需與足舟狀骨骨折相鑒別,X線檢查可資鑒別。 足舟狀骨參與足部內縱弓的組成,其形態和關節構成是足弓發揮緩沖穩定作用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臨床上多見撕脫性或位置良好的裂縫骨折,對于骨折呈粉碎性、移位或脫位的不穩定骨折病例,手法整復后往往不能維持正常位置,須手術治療。 手術多采用克氏針或螺
足舟狀骨骨軟骨病的輔助檢查
X線表現:舟骨密度增深變扁,可僅有正常舟骨的1/2~1/4厚。以后可呈碎裂狀,鄰近諸關節間隙增寬。病變愈合后大多數患者的舟骨恢復正常。 在一些常規X線檢查不能明確而又有疑似癥狀的病例中,應進行CT檢查,可得到更清晰的圖象,有助于診斷。
重塑骨免疫調控與促進骨再生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賴毓霄團隊在骨缺損治療方向上取得進展。該團隊采用低溫沉積3D打印技術研發出可降解高分子復合黑磷的多功能仿生多孔支架,探究了黑磷支架在植入骨組織中引起的免疫響應功能。該支架可通過調控免疫系統影響免疫微環境,從而有效促進骨缺損修復,具有廣闊的臨床應用前景。相關研究成
《先進材料》:生物活性骨粘合劑,助力骨愈合
用骨粘合劑取代傳統的侵入性材料(如鋼板、螺釘和針)可能會給骨科手術帶來革命性的進步。然而,骨黏合劑的有效性取決于遷移的細胞活力的高低。骨粘合劑(化學完整性和不可降解性)形成的致密層嚴重影響了細胞的增殖和組織的重構。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中科院化學所邱東、喬燕和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周方合作基于前期植酸
骨發生的概念
中文名稱骨發生英文名稱osteogenesis定 義間充質組織轉變為骨組織的過程。主要有骨膜內成骨和軟骨內成骨兩種形式。應用學科遺傳學(一級學科),發育遺傳學(二級學科)
什么是骨裂
骨裂(bony crack)在醫學上稱為裂紋骨折(fissure fracture),屬骨折類型中的一種。在臨床上,無明顯移位的裂紋骨折最常見,它一般由直接的打擊傷、輕微的撞擊跌倒等導致。通過石膏或小夾板簡單的固定和治療,傷處可快速愈合,愈合后通常沒有后遺癥。
骨裂的簡介
1.直接暴力 暴力直接作用于骨骼某一部位而致該部骨折,則往往使受傷部位發生骨折,常伴有不同程度軟組織破壞。 2.間接暴力 間接暴力作用時通過縱向傳導、杠桿作用或扭轉作用使遠處發生骨折,如從高處跌下足部著地時,軀干因重力關系急劇向前屈曲,胸腰脊柱交界處椎體受折刀力的作用而發生壓縮性骨折(傳導
骨囊腫的治療
骨囊腫可自愈,特別是骨折后,囊可被新生骨填塞,目前有人主張在囊腔內注入甲荃凈的松龍,取得良好療效,每2月可重復注射1次,80-200mg,最多可注射7次,平均為2-3次即可 ,注射治療后,可恢復正常骨結構,對病理性骨折,按骨折治療原則治療,若囊腫仍存在,可作刮涂術,刮除應徹底,因為殘留囊壁是囊
骨囊腫的概述
骨囊腫為骨的瘤樣病變,又名孤立性骨囊腫、單純性骨囊腫(simplebonecyst)。囊壁為一層纖維包膜,囊內為黃色或褐色液體。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預后良好。骨囊腫的確切病因不明, 學說很多,Mirra推測可能是在胚胎時期少許具有分泌功能的滑膜細胞陷入骨內,結果引起滑液聚集而形成骨囊腫。
足舟狀骨骨軟骨病的并發癥
本病的并發癥較少見,最常見是引起疾病,細心觀察可見患者常用足外側緣走路。嚴重者可導致舟骨有不規則的碎裂,患者也可并發骨壞死。 治療過程中易出現的并發癥包括以下幾個: ①骨不連; ②舟骨缺血壞死; ③創傷性關節炎; ④足弓塌陷。 眾所周知,足弓在適應足的功能方面起著至關重
足舟狀骨骨軟骨病的臨床表現
主要是表現為疼痛,患者常訴足背疼痛、負重后加重,晚上亦痛。逐漸出現跛行。在舟骨上方有輕度腫脹及壓痛。壓迫足縱弓時亦痛,患兒常用足外側緣走路。
PNAS:涂有骨生長因子的新型可植入工程骨
目前,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化學工程師們,設計了一種新型植入式組織支架,支架上涂有骨生長因子,可在幾周時間內慢慢地被釋放。當應用于骨損傷或缺陷時,這種涂層支架可誘導機體迅速形成外觀和行為接近于原始組織的新骨。 與當前骨損傷的治療標準相比,這種類型的涂層支架可提供顯著的改善效果,當前的骨損傷治
關于高度惡性骨表面成骨源性肉瘤的簡介
高度惡性骨表面骨肉瘤是罕見的表面成骨源性肉瘤,約占所有成骨源性肉瘤的8%。最常見的部位是股骨中部。髓腔一般不受侵犯。X線上,區分骨膜成骨源性肉瘤和高度惡性表面成骨源性肉瘤比較困難。二者相比較,后者的骨化較少且邊緣更不清楚。 組織學表現和預后類似于傳統型成骨源性肉瘤。
一例距骨骨巨細胞瘤病例分析
骨巨細胞瘤(GCT)有較強的侵襲性,對骨質有破壞作用大,為原發性良性侵襲性腫瘤,生物學行為復雜多變。GCT好發于四肢長骨干骺端,發生在距骨極其罕見。治療上是以手術病灶清除和植骨為主,其他方法效果欠佳。本病例不典型,在臨床工作中很容易漏診誤診,組織學分級常不能完全與臨床、影像表現性吻合,最終診斷必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