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鼠H-2基因復合體 (一)H-2復合體的結構 本世紀30年代,Gorer在鑒定近交系小鼠血型抗原時曾發現4組紅細胞抗原,命名為抗原Ⅰ、Ⅱ、Ⅲ和Ⅳ。其中抗原Ⅱ只存在于某些品系而不存在于另一些品系小鼠中。其后,Snell等用近交系小鼠中生長的腫瘤分別移植于其雜交子代,腫瘤只能在抗原Ⅱ陽性小鼠體內生長,在抗原Ⅱ陰性小鼠體內則被排斥,證明了抗原Ⅱ是一種組織相容性抗原,故稱小鼠的組織相容性抗原為H-2(histocompatibility antigen-2,H-2)。以后,相繼證明編碼H-2抗原的基因定位于小鼠第17對染色體上,并證明是由多基因座組成,故稱此基因群為主要組織相容性基因復合體。 這是一組緊密連鎖的基因群,位于第17對染色體上的一個狹窄的區段內,它是由4個遺傳區域(uegion)組成,即K區、I區、S區和D區。其中I區又可分為二個亞區(subrugion)即I-A和I-B亞區。在......閱讀全文
在人類免疫系統中,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MHC-1)對抗原的加工十分復雜。這些蛋白質究竟如何執行其關鍵功能還沒有得到很好的了解。 現在,加州大學圣克魯斯分校的研究人員已經弄清了與MHC-1蛋白選擇和加工抗原有關的關鍵分子相互作用的細節。 這項新發現發表在12月3日的《PNAS》雜志上,有助于
2016年5月24日,國際著名遺傳學雜志《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以論著的形式在線全文發表了安徽醫科大學與華大基因共同完成的人類MHC(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區域全覆蓋深度測序的研究成果。該研究成功構建出迄今
5月23日,國際著名雜志《Nature Genetics》(自然遺傳)以論著的形式在線全文發表了安徽醫科大學、復旦大學與華大基因共同完成的人類MHC(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區域全覆蓋深度測序的研究成果,該研究成功構建出迄今為止最完整的中國漢族
人們早已觀察到各種不同品系動物的免疫應答是由遺傳控制的,如豚鼠對白喉毒素結核菌素的易感性在不同品系間有很大差異人類變態反應性疾病的發生與遺傳因素有關。但對這一問題的深入研究主要歸功于60年代后免疫化學研究中合成多肽抗原的應用,對H-2的深入了解以及同類系和H-2內重組株小鼠
HLA分型技術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物(MHC)是脊椎動物體內最復雜且具有高度多態性的基因群。1984年George Snell 首次發現小鼠MHC即H-2,1958年Dausset 發現了人的MHC即HLA基因。MHC的表達產物稱為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MHC抗原是有核細胞表面膜蛋白分子,對抗原遞呈和免
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是廣泛存在于脊椎動物體內與免疫功能密切相關的一組基因群,不同種屬動物的MHC及其抗原系統有不同命名,但其結構組成、組織細胞分布和功能等類似,如人類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被稱為人白細胞抗原(Human
3.人的免疫應答基因 胡蜀山等(1985)請用3H-TdR法,以體外誘導淋巴細胞增殖刺激指數為指標,發現在無關志愿者中對(H,G)-A-L、(T、G)-A-L、(Phe、G)-A-L、GLPhe和GAT抗原應答的百分率分別為64%、54%、30%、36%和76%。
昨天被一個可以直接錨定在MHC-I類分子上的抗源遞呈方式整弱智了,今天特地惡補了一下姿勢,終于揭開了天天掛在嘴邊的MHC和抗原肽的結合方式。 MHC以其產物結合并提呈抗原肽供TCR識別,必然涉及MHC分子和抗原肽的結合。MHCⅠ、Ⅱ類分子接納抗原肽的結構,是位于該分子遠膜端的抗原結合槽 。不同
在11次IHW報告了36個人MHCⅢ類基因,其中發現最早、知之最祥、并與免疫應答關系最密切的是C4A、C4B、Bf和C2四個基因。 人C4A和C4B兩個基因座,表現為復雜的多態現象,在每個C4A或C4B分子上的C4d區個別氨基酸的差別形成許多型別,目前已有40多種同種異型
國立首爾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和美國被譽為“測序黑馬”的公司——10x Genomics聯合運用去年新發售的GemCodeTM測序平臺以及第三代測序PacBio單分子實時測序平臺在本期的Nature上發表了一項新的研究,對一名韓國人的基因組(AK1)進行從頭組裝和單倍體型定相信息分析。這是迄今為止
問問你身邊的十個人,他們是如何尋找自己的伴侶的,也許你會得到十份不同的答案。不過也許他們都錯了,一項最新的研究指出,嗅覺系統具有超乎想象的敏感性,能精確鑒別遺傳上的相關性,這表明這種能力能為同類識別,伴侶選擇,以及其它社會相互聯系類型提供必要的信息。 許多方面的動物行為都需要了解
一、HLA抗原的分子結構 1987年Bjorkman等首先借助X線晶體衍射技術弄清了HLA-A2分子的立體結構。其后,其它HLA-Ⅰ、Ⅱ類分子結構的研究也取得了進展,從而對這些分子的生物學功能提供了較確切的解釋。 (一)HLA-Ⅰ類分子 所有的HLA-Ⅰ類分子均含有二條分離的多肽
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物(MHC)不僅參與移植排斥和T細胞的分化發育,在免疫應答的啟動和免疫調節中也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MHC還與很多疾病易感性和病程進展都有密切關系。樹鼩(Tupaia belangeri)是一種新型實驗動物,在生物醫學上的應用越來越受到重視。樹鼩MHC的研究特別是MHC I類
自天然耐受現象的發現,克隆選擇學說的提出為免疫生物學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使現代免疫學的發展方向發生了重大變化。使免疫學從抗感染免疫的概念中解脫出來,進而發展為生物機體對“自己”和“非己”的識別,藉以維持機體穩定性的生物學概念。這一發展時期自60年代迄今發現了胸腺的免疫功能,確認了淋巴
6 基因組信息6.1 數據庫6.1.1 Entrez GenomeEntrez Genome數據庫收錄了850多種微生物、3100多種病毒以及1600多種真核生物細胞器的完整基因組數據以及將近50種動物、綠色植物和真菌的700多條染色體信息,總共收錄有6200多條序列,其中有882條是去年新增的序列
(一)T細胞受體 T細胞受體(T cell receptor,TCR或Ti)是T淋巴細胞表面識別外來抗原與自身MHc Ⅰ類抗原(或Ⅱ類抗原)復合物的受體,在同種異體移植中TCR也識別單獨的非已的MHC抗原。目前已經證實,TCR在細胞表面與CD3密切結合在一起組成TCR/CD3復合
ATCC菌種 幽門螺桿菌(Hp)是1983年由Marshall和Warren首次分離得到的一種革蘭染色陰性的、螺旋狀、微需氧、主要定居在人胃黏膜、引起人類消化道疾病發生發展的重要病原菌。幽門螺桿菌的感染呈全球性分布,其感染率與當地公共衛生狀況有關,據報道,在西方國家大約30%~50%的成人
俞曉峰博士現任賽業模式生物副總裁、高級科學家,負責基因修飾模式動物的研發與技術服務等工作。 俞博士在遺傳基因模式動物領域有超過20年研發與管理等方面的豐富經驗,在干細胞相關領域及哺乳動物細胞系基因改造研究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其研究成果多次發表在Nature Immunology、Hum Mo
俞曉峰博士現任賽業模式生物副總裁、高級科學家,負責基因修飾模式動物的研發與技術服務等工作。 俞博士在遺傳基因模式動物領域有超過20年研發與管理等方面的豐富經驗,在干細胞相關領域及哺乳動物細胞系基因改造研究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其研究成果多次發表在Nature Immunology、Hum Mo
(一)Ⅰ類抗原的結構和分布 Ⅰ類抗原由非共價鍵連接的兩條多肽鏈組成,其中重鏈由MHCⅠ類基因編碼,輕鏈由另一條染色體(人第15對染色體,小鼠第2對染色體)β2m基因編碼。 Ⅰ類抗原分布于幾乎所有的有核細胞及血小板表面。HLA-A、B抗原在人類淋巴細胞表面濃度最高,
人類生活在雜亂多變的環境中,每時每刻都會觸摸到各式各樣的微生物,受到一些相似抗原物質的侵擾,從而使機體致病。為了抵御這些外來侵擾,使自身得以持續生存,人體必須構成幾十萬、幾百萬甚至更多種相應的特異性抗體以抵擋外界的抗原物質,才華免遭其害,保護自己。咱們會從抗體的發作及多樣性進行其原因的論述與剖析。1
特定的MHC分子可憑借所需要的共用基序選擇性地結合抗原肽,在這個意義上,兩者的結合具有一定的專一性。由此推知,不同的MHC等位基因產物有可能提呈同一抗原分子的不同表位,造成不同個體(帶有相互有別的MHC等位基因)對同一抗原應答強度的差異。這實際上是MHC以其多態性參與和調控免疫應答的一種重要機制。深
表觀基因組學指的就是指導基因關閉或開啟的DNA修飾,科學家們發現一些表觀缺陷會引發癌癥,而且目前預測腦癌患者預后的方法也是基于表觀腫瘤亞型。然而,表觀基因組學十分復雜,作用機理并不十分明確。近期來自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揭示TET2和TET3基因的甲基化修飾是黑色素瘤發生類EMT過程
來自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癥和腫瘤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癌癥和腫瘤生物學系的研究人員發現TNF-α可以作為連接炎癥和癌癥病理學的一個調控關聯子,剖析了這一途徑中的分子與細胞機制,證明這一途徑是炎癥介導的腫瘤血管新生過程中的一個關鍵途徑,并且也許可以作為人類癌癥臨床干
來自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癥和腫瘤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癌癥和腫瘤生物學系的研究人員發現TNF-α可以作為連接炎癥和癌癥病理學的一個調控關聯子,剖析了這一途徑中的分子與細胞機制,證明這一途徑是炎癥介導的腫瘤血管新生過程中的一個關鍵途徑,并且也許可以作為人類癌癥臨床干
目前已有許多新生物學技術應用于免疫學研究,促進了免疫學的發展,豐富了免疫學檢測的內容,使免疫學研究與相關疾病的診斷建立在基因水平,提高了檢測的敏感性和可靠性。 一、分子雜交技術 分子雜交的基本原理是根據雙鏈DNA經高溫解鏈成兩條互補的單鏈,降溫后又可恢復原來的雙鏈。兩條不同的單鏈分子可根據堿基配
中國實驗動物信息網:人源化小鼠在腫瘤生長和癌癥免疫學等研究領域有哪些方面應用?俞博士:在過去的50多年時間,研究者們通過將來自病人腫瘤移植到無胸腺裸鼠及SCID免疫缺陷小鼠的研究方法,已經成為驗證與評估人癌癥疾病治療效果方面非常有價值的工作。不幸的是,無胸腺裸鼠仍然保留了小鼠的先天免疫系統和B細胞,
免疫遺傳學是基礎免疫學中的一個重要分枝,它是研究機體免疫應答遺傳控制或基因控制的一門學科。1900年Landsteiner發現ABO血型系統開創了免疫遺傳學,以后從輸血發展到器官移植。隨著免疫球蛋白分子水平的研究,在一段時期內,免疫遺傳學又主要研究免疫球蛋白多肽鏈的遺傳標記。目前機體免疫應答遺傳控制
(二)CD3(T3、Leu4) CD3分子分布于成熟T淋巴細胞表面,至少由γ、δ、ε、ζ、η5種多肽鏈組成,與T細胞抗原受體非共價連接(圖1-3)。CD3單克隆抗體可誘導CD3多肽和TCR共帽形成(co-capping),并誘導T淋巴細胞活化。TCR識別外來抗原與自身MHC分子形成的
Brenton Graveley是在2014年4月收到他的第一臺MinION測序儀的。他所在的康涅狄格大學實驗室是首批獲得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測序儀的客戶。盡管準確性不穩定,通量也不高,但Graveley和他的同事決定立刻就試試。 對于MinION,眾多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