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功抑制腫瘤血管、阻止腫瘤生長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和其他機構的科學家設計了一種新策略,以阻止腫瘤生長所需的新血管。曾經被認為是極有希望的癌癥治療手段--阻斷刺激新的血管生長(血管生成)的分子已被證明無效,因為腫瘤細胞的反應會產生更多的刺激分子。新的策略包括使關鍵的酶失效,這些酶可以補充細胞所需的分子,以維持新的血管生長。該研究小組由Brant M. Weinstein博士領導,他是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國家兒童健康與人類發展研究所(NICHD)脊椎動物器官生成部門的負責人。這項研究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圖片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刺激新血管生長的血管生成因子中,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與細胞表面的受體結合。這種結合在血管內壁的細胞內引發一系列化學反應,最終導致新的血管生長。以前的研究試圖通過抗體或藥物靶向VEGF,或通過阻斷......閱讀全文
研究成功抑制腫瘤血管、阻止腫瘤生長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和其他機構的科學家設計了一種新策略,以阻止腫瘤生長所需的新血管。曾經被認為是極有希望的癌癥治療手段--阻斷刺激新的血管生長(血管生成)的分子已被證明無效,因為腫瘤細胞的反應會產生更多的刺激分子。新的策略包括使關鍵的酶
腫瘤血管生成的過程
腫瘤細胞持續分裂和增殖,消耗大量的氧氣和營養物質。當實體瘤的體積小于2mm3時,可以通過擴散獲得氧氣和營養物質。隨著腫瘤組織的逐漸生長,腫瘤需要形成新的血管來獲取營養和氧氣,以確保腫瘤呈指數增長(如圖2)。經典的血管生成開關腫瘤的血管生成起源于腫瘤中已存在的毛細血管或毛細血管后小靜脈。首先,血管周細
腫瘤微環境對腫瘤血管生成的調控
缺氧實體腫瘤發生發展過程中,高耗氧量、營養缺乏和細胞中代謝物質的積累可能會產生不適合腫瘤細胞生長的缺氧微環境。在常氧條件下,HIF-1α和HIF-2α被PDH和FIH-1羥基化,并通過蛋白酶體介導的降解來降解。在腫瘤的缺氧環境中,FIH-1和PHDs的失活不能羥基化HIF-1/HIF-2α,降低HI
腫瘤細胞誘導血管生成模型
腫瘤細胞誘導血管生成實驗可以用于:把一定數量的腫瘤細胞移植到機體內,誘導宿主局部的血管生成。實驗方法原理腫瘤血管生成是指腫瘤微環境誘導的在原有血管基礎上生成以毛細血管為主的血管系統,并在腫瘤組織內建立血液循環的過程。腫瘤血管生成與腫瘤微環境密切相關,受多種促血管生成因子和(或)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的調節
腫瘤血管生成的臨床藥物
血管生成是腫瘤進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腫瘤生長和轉移中起著關鍵作用。20世紀70年代,Folkman教授提出腫瘤的生長和轉移依賴于血管生成,抑制血管生成可作為腫瘤治療的一種治療策略。近年來,靶向促血管生成基因已成為腫瘤治療和預防腫瘤擴展的研究熱點。目前FDA批準的抗血管生成藥物根據靶點的數量分為兩類:
關于腫瘤血管的生成介紹
腫瘤血管生成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一般包括包括血管內皮基質降解、內皮細胞移行、內皮細胞增殖、內皮細胞管道化分支形成血管環和形成新的基底膜等步驟。腫瘤血管生成的發生一方面是由于腫瘤細胞釋放血管生成因子激活血管內皮細胞,促進內皮細胞的增殖和遷移,另外一方面也是因為內皮細胞旁分泌某些血管生長因子刺激腫
腫瘤細胞誘導血管生成模型實驗
? ? ? ? ? ? 實驗方法原理 無論原發性腫瘤還是繼發性腫瘤,一旦生長直徑超過1~2 mm,都會有血管生成。這是由于腫瘤細胞自身可分泌多種生長因子,誘導血管生成。 實驗材料
腫瘤細胞誘導血管生成模型實驗
細胞培養技術 ? ? ? ? ? ? 實驗方法原理 無論原發性腫瘤還是繼發性腫瘤,一旦生長直徑超過1~2 mm,都會有血管生成。這是由于腫瘤細胞自身可分泌多種生長因子,誘導血管生成。
腫瘤學必備:血管生成實驗介紹
實驗原理腫瘤血管生成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一般包括包括血管內皮基質降解、內皮細胞移行、內皮細胞增殖、內皮細胞管道化分支形成血管環和形成新的基底膜等步驟。無論原發性腫瘤還是繼發性腫瘤,一旦生長直徑超過1~2 mm,都會有血管生成。這是由于腫瘤細胞自身可分泌多種生長因子,誘導血管生成。多數惡性腫
腫瘤治療新手段-研究用基因靶向抑制腫瘤血管生成
日前,5名罹患肝癌和大腸癌放、化療效果不佳的患者,在第三軍醫大學大坪醫院腫瘤中心接受基因靶向放、化療后,經檢驗腫瘤血管明顯得到抑制。這項以基因APE1為靶點的放、化療治療手段,首開繼手術、放療、化療以外的腫瘤治療先河,或可成為治療新途徑。 分子靶向治療針對腫瘤發病機制中的關鍵分子和關鍵事件
關于腫瘤血管的形成因素介紹
研究證實有多種活性物質可調節腫瘤血管生成,這些促進新血管生成的血管生成因子主要是一大類生長因子或細胞因子類的多肽物質如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 FGFs)、血管生成營養素、IL-1、IL-8,以及一些小分子的脂類、核苷酸及維生素,其中VEGF在血管
以腫瘤相關的血管新生為靶點抑制腫瘤的生長
血管新生(angiogenesis)是一個受嚴格調控的多步驟過程,導致從已存在的脈管系統形成新的血管,對腫瘤的生長及轉移,均是必需的。通過抑制新血管生成,中斷腫瘤的營養供給,達到治療目的,它代表了近年來一種治療腫瘤及其它與病理性血管生成有關的人類疾病的新策略。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作為內皮細胞
文獻點評:腎微血管和淋巴血管腫瘤侵犯與腎癌的預后...
文獻點評:腎微血管和淋巴血管腫瘤侵犯與腎癌的預后不良和轉移擴散有關點評文獻:JensBedke,JohannesHeide,SilviaRibback,etal.Microvascularandlymphovasculartumourinvasionareassociatedwithpoorprog
腫瘤血管生長因子的結構和功能
中文名稱腫瘤血管生長因子英文名稱tumor angiogenesis factor;TAF定 義從腫瘤中釋放啟動贅生性細胞團血管生成的一組物質,一旦腫瘤中開始有血管生成,腫瘤的生長將會更加迅速,也更容易轉移。應用學科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一級學科),激素與維生素(二級學科)
中國引進全球首個抗腫瘤血管生成藥
中國內地每年新發癌癥約200萬例,死亡超過140萬例;北京市居民死于癌癥的已達24%,上海已達到26%,且這一比例還在持續上升。這是中國抗癌協會臨床腫瘤學協作專業委員會榮譽主席、腫瘤內科治療專業奠基人孫燕院士5月7日提供的最新數據。 孫燕院士在全球首個抗腫瘤血管生成藥物獲準進入中國臨床新聞
血管生成抑制劑重新成為“腫瘤殺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893.shtm 在一項3期試驗中,貝伐珠單抗(Bevacizumab)和檢查點抑制劑阿替利珠單抗(Atezolizumab)的組合將早期診斷出肝細胞癌的患者在手術或熱治療后復發的幾率降低了28%
子宮血管周上皮樣細胞腫瘤超聲表現
患者女,65歲。因出現無明顯誘因下腹脹痛1周入院。自然絕經11年,平素無陰道流血、流液。子宮肌瘤史10余年,肌瘤大小約1~2 cm,未定期復查。超聲檢查:子宮前位,體積增大,形態不規則,包膜光滑,于子宮肌層內探及大小約11.0 cm×10.0 cm×8.0 cm團塊狀低回聲,邊界清,形態尚規
肝臟血管周上皮樣細胞腫瘤病例分析
患者女,51歲。因體檢發現肝右葉占位入院,無肝炎、肝硬化病史。CT:肝右葉類圓形團塊狀等低密度影、內見少量點狀脂滴(圖1),病灶大小約150mm×116mm×225mm,增強后動脈期明顯不均勻強化,邊緣清晰見假包膜(圖2),門靜脈期持續強化,延遲期與正常肝實質呈等密度強化(圖3,4);病灶由肝固有動
小核糖核酸分子可調控腫瘤血管新生
科技日報昆明2月7日電 來自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消息,國際學術期刊《致癌基因》最新發表了該所腫瘤生物學學科組陳策實課題組的成果,他們在小核糖核酸分子調控乳腺癌血管新生功能及機制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 據陳策實研究員介紹,實體瘤生長,需依賴于血液提供充足的營養和氧氣。因此,只要將腫瘤
研究發現腫瘤血管新生的新分子標記Apj
10月30日,國際學術期刊Cell Reports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周斌研究組的科研成果“Apj+ vessels drive tumor growth and represent a tractable therapeutic target”。該研究利用在Apj-
小核糖核酸分子可調控腫瘤血管新生
來自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消息,國際學術期刊《致癌基因》最新發表了該所腫瘤生物學學科組陳策實課題組的成果,他們在小核糖核酸分子調控乳腺癌血管新生功能及機制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 據陳策實研究員介紹,實體瘤生長,需依賴于血液提供充足的營養和氧氣。因此,只要將腫瘤的發展阻斷在血管新生階段,就
研究發現腫瘤血管新生的新分子標記Apj
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周斌課題組發現腫瘤血管新生的新分子標記Apj,為腫瘤疾病治療等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靶點。相關成果10月30日發表在《細胞通訊》上。 近年來,由于環境污染加劇,人口老齡化,社會生活壓力大及個人的不良生活習慣等,現代社會惡性腫瘤的發病率居高不下,如何有效
血管表皮生長因子(VEGF)與腫瘤生長
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腫瘤的內科治療也有了放療、化療、靶向藥物治療。其中靶向治療中又以“抗血管生成”為近來研究熱點。腫瘤的生長、轉移需要豐富的血管為其提供足夠的氧氣和營養物質,腫瘤組織可分泌多種促血管生成物質,并通過多條血管生成信號通路的轉導及通路間的相互作用誘導、調控血管的生成。新血管的形成(a
JCI:挑戰常規!血管有時也會阻止腫瘤生長
2016年10月21日/生物谷BIOON/--當腫瘤發展時,它們從周圍的組織中獲取氧氣和營養物。一旦腫瘤達到某種大小,所獲取的氧氣和營養物就不再足以允許它持續生長。它需要新的血管來轉運氧氣和營養物。一種常見的癌癥療法涉及抑制血管生成(新的血管產生)。然而,這種療法并不對所有病人都有效,而且
閻錫蘊小組發現腫瘤血管生成新機制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閻錫蘊課題組通過研究,揭示了腫瘤血管內皮標志分子CD146作為細胞表面受體促進血管生成的最新分子機制,從而獲得了CD146作為腫瘤血管生成標志分子的最直接證據。這是該課題組繼發現 CD146是腫瘤血管新靶標之后的又一突破,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于美國血液學會主辦的《血液》雜志。
生物物理所Blood:腫瘤血管生成新機制
來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科院-東京大學結構病毒學和免疫學聯合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CD146 is a co-receptor for VEGFR-2 in tumor angiogenesis”的文章,揭示了腫瘤血管內皮標志分子CD146作為細胞表面受體促進血管生成的最新分子
腹膜后惡性血管周上皮樣細胞腫瘤病例分析
畸胎瘤為胚胎性腫瘤,由全能的胚芽細胞衍生而來,包含3種胚層細胞的一種或更多的成分,常包含不屬于發生部位器官的組織。病理上因畸胎瘤細胞組成比例不同,可分為:皮樣囊腫、畸胎樣腫瘤、真畸胎瘤和錯構瘤4種組織學類型;按分化程度分為成熟性畸胎瘤(良性畸胎瘤)和未成熟性畸胎瘤 (惡性畸胎瘤)兩類,良性畸胎瘤
腫瘤細胞誘導血管生成模型實驗——細胞培養技術
腫瘤細胞誘導血管生成實驗模型可以用于:(1)建立體外實驗模型,方便進一步研究;(2)觀察腫瘤的生長特點以及其特殊性。實驗方法原理無論原發性腫瘤還是繼發性腫瘤,一旦生長直徑超過1~2 mm,都會有血管生成。這是由于腫瘤細胞自身可分泌多種生長因子,誘導血管生成。實驗材料腫瘤細胞試劑、試劑盒DEM藻酸鈉N
詹啟敏院士JBC揭示腫瘤血管形成抑制子
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腫瘤血管生成機制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揭示了DNA損傷修復相關基因Gadd45通過抑制mTOR/STAT3信號通路,控制了腫瘤血管形成。相關論文發表在1月17日的《生物化學雜志》(JBC)上。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詹啟敏(Qimin Z
簡述p53基因的抑制腫瘤血管生成作用
腫瘤生長到一定程度后,可以通過自分泌途徑形成促血管生成因子,刺激營養血管在瘤體實質內增生。P53蛋白能刺激抑制血管生成基因Smad4 等表達,抑制腫瘤血管形成。在腫瘤進展階段,P53基因突變導致新生血管生成,有利于腫瘤的快速生長,常是腫瘤進入晚期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