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考古學家合作“復原”漢代冶鐵技術
16日,當泛著金光的鐵水從爐底緩緩流出,在成都邛崍市舉行的“臨邛冶鐵實驗考古”獲得成功,中日兩國考古學家合作成功“復原”了漢代冶鐵技術。 鐵是中華文明發展史上最重要的物質之一。我國早在春秋時期就已成功煉出液態鐵。漢代的臨邛地區(今成都邛崍、蒲江一帶)是中國著名的鐵器生產中心之一,臨邛才女卓文君的家族就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私營鐵工場。 此次“臨邛冶鐵實驗考古”由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日本愛媛大學亞洲古代產業考古學研究中心、邛崍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考古工作者們以考古發現的漢代煉鐵爐為原型,結合文獻記載,縮小修建了一座冶鐵豎爐,并成功冶煉得到生鐵,為研究漢代冶鐵技術提供了豐富資料和成功案例。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李映福教授告訴記者,我國漢代冶鐵技術不僅大大推動了古代中國生產力的發展,同時通過南方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對外傳播,為東南亞乃至世界的冶金技術發展做出了貢獻。 1......閱讀全文
“考古中國”聚焦泥河灣考古新發現
3月3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召開了“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會議通報了《自然》在線發表的一項來自中國、德國、西班牙、法國等研究團隊聯合完成的研究成果。中國泥河灣下馬碑遺址發現了我國乃至東亞地區目前已知最早的史前人類顏料加工與細小石器鑲嵌使用的關鍵證據。 泥河灣下馬碑遺址第6層堆積距今4
水下考古“潛”向深海:中國深海考古零突破
▲“深海勇士”號載人潛器布放入水 ▲提取水下文物標本 1987年3月,國家文物局牽頭成立了國家水下考古協調小組,成為中國水下考古誕生的重要標志之一。然而,30多年來,我國的水下考古基本集中在40米以內的淺海。今天,中國載人深潛技術與水下考古“聯姻”,終于實現了中國深海考古“
深海考古聯合實驗室獲得深海考古重大發現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1077.shtm 中新網三亞5月21日電(記者 應妮 符宇群)國家文物局21日在海南三亞發布深海考古工作取得的重大進展。5月20日國家文物局已進行了第一次水下考古調查,使用“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
恒星考古:“探”為“觀”止
2019年新年伊始,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布了“新視野”號深空探測器拍下的柯伊伯帶小行星MU69(綽號“Ultima Thule”,即“天涯海角”)的照片,第一次近距離將這位太陽系邊緣的遠古鄰居呈現在世人面前。 探尋宇宙的早期歷史,就像尋找人類起源一樣令人著迷。然而宇宙之
恒星考古:“探”為“觀”止
2019年新年伊始,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布了“新視野”號深空探測器拍下的柯伊伯帶小行星MU69(綽號“Ultima Thule”,即“天涯海角”)的照片,第一次近距離將這位太陽系邊緣的遠古鄰居呈現在世人面前。 探尋宇宙的早期歷史,就像尋找人類起源一樣令人著迷。然而宇宙之大,深空探測
如何推進考古與科學“聯姻”?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5987.shtm
國學考古專用體視顯微鏡
格林諾夫立體光學顯微鏡,?Leica?S8?APO?具有8:1?的連續變倍能力以及長達75毫米的工作距離,可以輕易地完成放大倍數高達80倍的工作,比如質量控制,細胞分類和顯微注射等應用。??人機工程學?38°?視角提供了舒適,高效,精準的反射光或透射光觀察條件,降低了因工作疲勞引起的誤觀察可能性。可
我國深海考古“首航”勝利歸來
這是4月20日拍攝的載人深潛器“深海勇士”號執行第一次下潛任務(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 施雨岑 攝 新華社三亞4月27日電(記者施雨岑)在順利結束7個潛次的深海考古調查后,6名水下考古工作者從西沙群島北礁海域返航,并于27日抵達三亞。這是我國首次深海考古調查,按照預定計劃完成了所有工作內容,這
復旦大學首份考古報告出爐
近日,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第一份考古調查報告《麗水保定窯址》出爐,并作為書籍正式出版。“作為龍泉窯重要的地方類型,保定窯址的調查發現,將成為龍泉窯研究的重要補充。”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沈岳明告訴《中國科學報》。該報告聚焦麗水保定窯址,記錄了麗水保定窯始燒及早期窯業轉移情況、保定窯的衰落與
深海考古-科技含量有多高?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032.shtm
科技考古:精確揭示古代遺存面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130.shtm 中國考古未來會有怎樣的發展趨勢?科技與考古如何深度融合?日前,考古科學大會在河北省張家口市陽原縣召開,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
科技助力考古,勾勒生動歷史細節
如今,考古學與科學技術的交叉融合不斷深化,除了結合人們較為熟知的植物學、動物學、化學、物理學、地質學、環境學研究手段,應用生物學、生命科學等前沿學科的最新技術也紛紛投入古代遺存的分析研究,為探索中國境內人類起源、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科技分析依據。科技,正在重塑現代
古脊椎所和浙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建舊石器考古工作站
6月3日,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所長高星研究員應邀與浙江省文化廳副廳長鮑賢倫、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徐新民研究員等出席了“浙江舊石器考古成果新聞發布會”。新聞發布會由省政府新聞辦公室副主任李仁國主持,近50家新聞媒體參加。會后,古脊椎所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建了浙江長
夏鼐:夢圓考古妝成時
夏鼐夏鼐(左)在考古所的碳十四實驗室 推開門,年輕的核物理工作者仇士華、蔡蓮珍夫婦呆住了。 身體瘦削的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夏鼐,笑容滿面,禮貌地起身邀他們落座。之后,夏鼐又簡單地向他們介紹了碳十四斷代實驗室的建設需求,并帶領他們去相關科室轉了轉。 這場再普通不過的會面,卻讓仇士華夫婦感受到
全國首個考古工地安全專業標準發布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8003.shtm
中國水下考古將首次突破深海“空白區”
?? 18日,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考古工作者在三亞搭乘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的“探索一號”科考船,啟程前往西沙群島北礁海域進行我國首次深海考古調查。本次調查計劃下潛的深度將突破我國以往水下考古工作的深海“空白區”,個別潛次深度或將超過千米。 據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
著名考古學家杜廼松逝世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420.shtm 杜廼松 資料圖 澎湃新聞記者從故宮博物院方面獲悉,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青銅器研究與鑒定家,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資深館員
考古學家發現4000年前飯盒
古人到野外時會帶些什么食物?考古學家最新發現的4000年前的青銅器時代木質飯盒給出了答案。 瑞士考古學家日前在瑞士西南部的伯尼茲阿爾卑斯地區的勒奇山發現了這一木質飯盒,以及一些弓箭、繩索和皮革制品等器物。它們位于接近2700米山頂的一處巖石庇護所內。 美國趣味科學網站援引瑞士伯爾尼州政府的考
四川大學成立考古科學中心
日前,四川大學考古科學中心(以下簡稱考古科學中心)成立儀式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在該校舉行。 據介紹,考古科學中心由考古測年實驗室、分子考古實驗室、考古材料與文物保護實驗室、地學考古實驗室以及囊括海內外超過一萬件/套樣本的考古資源庫組成。重點聚焦古代文明起源與演化過程,區域史前社會與文明起源
洛陽首個墓葬實驗室考古項目進展順利
去年12月9日,洛陽日報以《陸渾戎貴族墓葬“搬家”了》為題,報道了伊川徐陽墓地陸渾戎貴族墓葬的整體搬遷。這座大型墓葬的考古進展如何?昨日,記者來到位于關林的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實驗室進行實地探訪。 在溫度較高的考古實驗室內,幾臺大型電扇正在給頂部已打開的墓葬箱體通風。四名工作人員在鋼制滑輪結構
體視顯微鏡在考古領域中的應用
研究人員通過對骨骼表面痕跡進行三維掃描,制作出痕跡三維數字模型,并使用體視顯微鏡實現對痕跡的多視角觀察、測量并進行正投影等技術分析,從而建立一種新的實驗考古學方法。 古人類在演化的過程中,為生存和適應環境,發生了腦量增加、身體機能及形態大小改變等生物學特征的變化;同時,其行為模式也經歷了一系列演化
中日考古學家合作“復原”漢代冶鐵技術
16日,當泛著金光的鐵水從爐底緩緩流出,在成都邛崍市舉行的“臨邛冶鐵實驗考古”獲得成功,中日兩國考古學家合作成功“復原”了漢代冶鐵技術。 鐵是中華文明發展史上最重要的物質之一。我國早在春秋時期就已成功煉出液態鐵。漢代的臨邛地區(今成都邛崍、蒲江一帶)是中國著名的鐵器生產中心之一,臨邛才女卓文君
移動考古實驗室:文物保護的“航母”
未來城一輛改裝過的乳白色廂式卡車停在今年8月在重慶舉辦的中國首屆智能博覽會場館里,車身上的黑色大字格外醒目——考古現場文物保護移動實驗室。在此排隊的參觀者們絡繹不絕。這便是被稱為“文物保護航母” 的移動實驗室,它多次出現在全國各地的考古發掘現場,為考古工作提供系統的技術支持,并在第一時間對出土文物進
徠卡體視顯微鏡在考古界的影響
?? 推敲人員通過對骨骼表面影跡奉行三維掃描,創造出痕跡三維數字模型,并使用體視顯微鏡實現對痕跡的多視角觀察、勘測并進行正投影等技能分解,從而創立一種新的熟練考古學步驟。 前人類在蛻變的經過中,為活命和符合曰鏹,產生了腦量添加、肉體性能及神情大小改變等生物學特性的變化;同時,其行動局面也始末
考古學研究要善于借助自然科技
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實物包括遺跡和遺物來研究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學科。考古學是歷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研究對象是實物,但含義同時包括獲得這種知識的考古方法和技術。因此,考古學的發展同自然科技有著緊密聯系。考古學發展史也充分證明,現代自然科技應用于考古工作,能極大推動考古學的發展。
我國研制出首臺考古“移動實驗室”
許多文物在發掘現場一面世就發生劇烈變化以至面目全非。如何減少失去珍貴信息的遺憾一直是考古學家們努力探尋的。我國研制出的首臺可以在發掘現場進行文物探測與保護的車式“移動實驗室”4日在西安亮相。 “移動實驗室”是“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文物出土現場保護移動實驗室研發》的結果。該研究經兩
體視顯微鏡在考古領域中的應用
研究人員通過對骨骼表面痕跡進行三維掃描,制作出痕跡三維數字模型,并使用體視顯微鏡實現對痕跡的多視角觀察、測量并進行正投影等技術分析,從而建立一種新的實驗考古學方法。 古人類在演化的過程中,為生存和適應環境,發生了腦量增加、身體機能及形態大小改變等生物學特征的變化;同時,其行為模式也經歷了一系列演化
河北雄安新區將開展四項考古工作
記者從河北省文物局獲悉,國家文物局近日批復了雄安新區起步區2018年度考古工作方案、雄安新區考古調查2018年度工作方案、雄安新區環境考古工作方案、雄安新區南陽遺址2018年度考古工作方案,項目的批復將為大力推進雄安新區文物保護工作,保障雄安新區建設的順利進行奠定堅實基礎。 據介紹,文物
古玉鑒別:多讀玉器考古報告-借鑒前輩經驗
中國古代玉器的鑒定,除了掌握歷史上各個時期玉器的地域范圍、玉器的類型等基本特點之外,還要多讀一些記載出土玉器的考古報告,選擇知名度較高的博物館、考古所等文博單位正式出版的玉器圖錄在手,以供隨時翻閱,并且還要經常到收藏有這一時期玉器的博物館觀察實物,對出土玉器的材質、器型、紋飾、雕工等細部特征熟記
2019年我國開展中外聯合考古項目46項
在近日召開的中外聯合考古項目工作會上,相關負責人介紹,據初步統計,2019年我國開展中外聯合考古項目46項,包括赴外考古項目38項,外國考古團隊在中國境內合作考古項目8項;延續性項目33項,新開展項目13項;涉及亞洲、非洲、歐洲、美洲的2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及40余家國外科研機構、博物館、大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