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毅:為什么方舟子不能準確評論施一公的成就
方舟子近日發表文章,批評施一公所獲的一個獎。 實際上,方舟子擅長的是看見底線是否被突破、可以發現一些造假,但沒有評價科學的能力和水平。既不能評價物理學家潘建偉,也缺乏評價生物學家施一公的能力和水平。 簡而言之:在科學的山下,看得見山下的問題,看不見山上的高低。 直白地講:評價科學成就的高度非方舟子力所能及。全文鏈接: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37-781641.html本文作者為北京大學饒毅教授,首發于饒毅的個人公眾號:饒議科學......閱讀全文
-施一公:饒毅其人其事
序言:從我聽說和認識饒毅算起,已經有十五年了,但直到2005年才把他當作自己的朋友。而我們真正一起做事、我比較深入地理解饒毅的想法并成為莫逆之交,則發生在2008年我全職回國以后。在別人面前我常常主動提起饒毅,評論他和他做過的事情,因為我總覺得他留給大家的印象過于片面或偏激,他的另外一面很少為人
饒毅:為什么方舟子不能準確評論施一公的成就
方舟子近日發表文章,批評施一公所獲的一個獎。 實際上,方舟子擅長的是看見底線是否被突破、可以發現一些造假,但沒有評價科學的能力和水平。既不能評價物理學家潘建偉,也缺乏評價生物學家施一公的能力和水平。 簡而言之:在科學的山下,看得見山下的問題,看不見山上的高低。 直白地講:評價科學成就的高度
饒毅落選院士-施一公表示“不理解”
昨日(8月17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公布,初步候選人共有145位。而5月首次公示候選人名單中,共公示了314人,即半數以上的人已被淘汰。 此次公布的“201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中顯示,145位候選人中,年齡最大的76歲,最
施一公-饒毅:經費分配體制該改了
●盡管近年來中國研究經費持續以20%的比例增長,但研究經費分配的嚴重問題卻減緩了中國潛在的創新步伐 ●目前正是中國打破各種潛規則、建立健康研究文化的良機。一個簡單但重要的起點,是所有新的研究基金必須基于學術優劣分配,而不再依賴私人關系 近些年來,中國政府投入的研究經費以每年超過20
饒毅施一公聯合為《科學》雜志撰寫社論
饒毅施一公 編者按:施一公是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院長,饒毅是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院長。近日,兩位科學家聯合撰文,討論目前中國的科研基金分配體制及科研文化問題。他們在文章中指出,盡管近年來中國研究經費持續以20%的比例增長,但這種增長沒有對中國的科學和研究起到應有的強大的
施一公眼中的饒毅,亦兄亦友
施一公:君子饒毅 從我聽說和認識饒毅算起,已經有十五年了,但直到2005年才把他當作自己的朋友。而我們真正一起做事、我比較深入地理解饒毅的想法并成為莫逆之交,則發生在2008年我全職回國以后。在別人面前我常常主動提起饒毅,評論他和他做過的事情,因為我總覺得他留給大家的印象過于片面或偏激,他的另
施一公-饒毅:靠什么創建世界一流大學
在我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必須依照國際標準,而不是國內標準 本文的兩位作者是在各自研究領域成就卓著的海外青年學者。帶著拳拳報國之心,如今他們全身心地回到國內;帶著對中國強盛的熱切期盼,他們又將關注的目光投向自己并不“專業”的領域。在世界一流大學學習、任教的經歷,使他們更加強烈地認識到,創
饒毅施一公:支持年輕人-構建中國科學未來
完善體制的目標是鼓勵創新和更好地培養人才,從而全面提升我國的科技競爭力,為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發揮應有的促進作用。完善體制的重要舉措之一就是支持年輕人,特別是那些獨立生涯起步不久、相當于國外助理教授時期的年輕科學工作者,以及當代科學研究的主力軍——博士后和研究生。 縱觀世界科教歷史,年
中國科研論文泡沫被施一公和饒毅無情地刺破!
施一公眼中的饒毅 目前相比施一公的社會影響力,饒毅似乎不能再與其相比,作為同時以美國著名高校終身教授回國發展的兩位科研大咖,在美國就有很多的交集,對于饒毅的為人,施一公卻是非常的敬佩,雖然施一公和饒毅的性格完全不同,甚至施一公對于饒毅的某些極端的做法并不認同,但是肯定饒毅絕對不是背后搬弄是非的人,
施一公饒毅等發起建立“中國民間諾貝爾獎”
中國科技界成立未來科學大獎 2017年將頒百萬美元獎金 由中國頂尖科學家和科技領袖發起的未來論壇2016年1月17日在北京舉行。論壇正式成立了被稱為中國民間諾貝爾獎的“未來科學大獎”,該獎項2017年將首度頒給生命科學領域的獲獎者,獎金金額達100萬美元。 未來論壇成立于2015年,發起人為
王志珍饒毅施一公梅永紅建言科技體制改革
采訪對象 王志珍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饒 毅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教授 施一公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教授 梅永紅 科技部政策法規與體制改革司司長 創造良好的環境,讓科技工作者“更加自由地討論,更加專心地研究
以積極心態支持優秀科學家回國:饒毅談施一公回國
2007年9月底,美國西北大學講席教授饒毅全職回到北京大學,出任生命科學院院長一職。無獨有偶,今年2月,普林斯頓大學講席教授施一公亦宣布全職回到清華大學,出任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院副院長一職。 這是繼20世紀50年代錢學森、郭永懷教授等之后,在國際上成名后、壯年階段全時回國的兩位講席教授。據不完全統
方舟子:讓院士恢復“榮譽稱號”本義
著名學者饒毅和施一公落選中科院院士,引發學界對院士制度反思。一直關注科學規范和科研誠信的學者方舟子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如今困局根本的解決辦法并非改變院士選舉制度,而是削弱院士特權。 方舟子認為,目前中國的院士權力太大,已不僅僅是榮譽稱號,而是代表著掌握很大學術權力,擁有更多學術資
中科院新增院士初選淘汰過半
145位初步候選人名單公布;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落選 昨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公布,初步候選人共有145位。而5月首次公示候選人名單中,共公示了314人,即半數以上的人已被淘汰。 此次公布的“201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
施一公:時不我待-舍我其誰
今年3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的民進、農工黨、九三學社委員時,圍繞知識分子工作發表重要講話,充分肯定我國知識分子為國家和人民所作的歷史貢獻,精辟論述尊重知識、尊重知識分子的重大意義,對廣大知識分子更好地報效祖國、服務人民提出殷切希望和明確要求,為做好新形勢下知識分子工
北大教授饒毅落選中科院院士候選人
中科院日前公布了2011年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共有145人名列其中。此前因涉嫌貪污被刑拘的中科院地球深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段振豪,毫無意外地沒有出現在這份最新出爐的名單中。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饒毅初選出局,昨天(17日),他更新博客稱,今后將不再成為中科院院士候選人。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
科學網2010年度人物評選揭曉-朱清時等當選
1月10日,由科學網發起,科教界專家、科技新聞工作者、廣大網友參與推薦評選的“2010年度人物”揭曉,朱清時、饒毅、施一公、丘成桐等人當選。 “科學網2010年度人物”評選活動于2010年12月15日啟動,由全球第一中文科學門戶網站科學網主辦,評選主旨在于評選2010年啟迪中國科學發展的華
施一公:“一心為公”的學術大師
就像人類的遺傳密碼儲藏在神秘的DNA中,著名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的性格、作風也“隱藏”在父親的生活言行中。父親給他起名寄予厚望,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對理科產生興趣,熱心腸地幫助鄰里鄉親解決生活困難,帶領工廠做技術革新……這一切都在施一公的生命中刻下烙印,更是影響到他如今做科學的準則:育人、為民,一心為
清華施一公最新Nature文章
近日來自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Structure of a presenilin family intramembrane aspartate protease”的論文,報告了一個presenilin/SPP家族膜內天冬氨酸蛋白酶的晶體結構,相關成果發布在12月19日
施一公:居安思危-實現強國夢想
●我們教給學生什么東西,其實并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學生走入社會,眼睛在看,耳朵在聽,他們切身感受到的社會現象,如果與他們在大學里受到的教育大相徑庭,學生就很難有堅定的信念走下去。 ●我堅信文化不僅需要傳承,更需要創新。我們要揚其精華,去其糟粕。所有文化里都有糟粕,以前曾經輝煌
《自然》網站關注李連生所獲國家科技進步獎被撤事件
2月23日,《自然》網站報道了科技部撤銷原西安交大教授李連生所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事。 文章詳細講述了獎項撤銷的始末,并引用了方舟子對該事件的評論,稱如果沒有陳永江在內的6位西安交大退休教授4年多的堅持舉報,很難想象李連生所獲的獎項會被撤銷。 文章說,雖然李連生和陳永江并未回應是否接受
施一公:一天不到決定回國
友人對他說:“我們都欠中國至少15年的全職工作” 施一公一天不到決定回國 回清華組團隊“狂人”潛心學術 重磅研究成果登《科學》雜志 同行稱有望角逐諾獎 “清華副校長”任用公示已結束 “一公,我們都欠中國至少15年的全職工作。”友人王曉東的一句話讓施一公久久難忘。2008年他用不到一天的時間
施一公:誠實做學問-正直做人
此文呼應最近人民網上的一篇報道,及今年3月《光明日報》的一篇文章。(人民網的報道題為《四位科技界知名人士建言下決心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詳見: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2444910.html;《光明日報》的文章詳見:http://www.gm
施一公團隊再取進展
剪接體通常在外顯子上組裝,并經歷重新排列以跨越相鄰的內含子。大多數由內含子定義的剪接體狀態已經在結構上得到了表征。然而,一個完全組裝的外顯子定義的剪接體的結構仍然未知。 2024年4月24日,清華大學/西湖大學施一公及清華大學閆創業共同通訊在Cell Research(IF=44)在線發表題為
施一公領銜!西湖大學,持續奮進!
2021年,西湖大學再次迎來突破。作為我國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所由社會力量舉辦、國家重點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學,西湖大學,在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吸引了足夠多的關注與期待。西湖大學云谷校區正式啟用2021年10月23日,西湖大學云谷校區交接啟用暨三期項目開工活動在學術會堂舉行。西湖大學從此擁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現
施一公:做,就盡力做到極致
8月25日,西湖大學開學典禮,195位博士研究生入學,即將開啟新的科研征程,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作了17分鐘的發言,除了歡迎,施一公還提到了勵志、擔當、科學精神:“不要知足常樂,不要安于平庸;做,就盡力做到極致,這才是西湖大學的學術品格和精神氣度。” 說歡迎新生陸續抵達開學典禮現場。 西湖三期
饒毅卸任北大生科院院長
9月3日上午10點,北大宣布饒毅卸任生科院院長,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吳虹教授將出任新一任院長。 吳虹簡歷: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分子和醫學藥理學系教授。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分子遺傳技術中心主任。JCCC癌癥干細胞研究項目聯合副主任。JCCC泌尿生殖系統腫瘤項目成員,信號轉導研究及治
饒毅:轉基因期待理性
?饒毅 2012年10月末,有感于公眾人物郎咸平公然稱廣西大學生精子數下降是因為轉基因所致的“無恥造謠”,北大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饒毅發文抨擊,把此言行喻為“保龍種”,并與清末“扒鐵路”的愚行相提并論,以反諷郎咸平在反對轉基因上的“偏執”。 對于方舟子后來在微博中轉述的“饒毅視郎
饒毅教授最新JNeurosci文章
來自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等處的研究人員發現了求偶過程分子機制中的一種關鍵因素:J胺,這將有助于解析求偶現象中的神經生物學分子機制。相關成果公布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雜志上。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饒毅教授,這項研究由饒毅教授實驗
饒毅:從此不再參評院士
一只鞋子掉下來了。8月17日清晨,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發布:饒毅出局。 沒有太多的等待,另一只鞋子緊接著落地,饒毅宣布,從此不再參選院士。 兩只鞋子立時引發了公眾無數關注。 這或許是一種揶揄。 3天前,饒毅撰寫長篇博客文章,呼吁降低科學界職稱。 8月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