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中心在太陽風暴和激波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太陽風暴(CME)及其激波可以產生地磁暴、高能粒子(SEP)、射電暴,是空間天氣研究和預報的主要對象。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劉潁團隊在此研究方向取得系列進展。 確定CME驅動的激波的三維結構、運動學以及與其在日球空間效應的關聯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目前在這方面的認知仍然很模糊。團隊結合多衛星遙感成像與就地觀測,分析了2017年9月10日的X8.3級的臨邊大爆發事件,揭示了激波的三維結構與演化對空間天氣預報、高能粒子加速的重要影響。激波的結構呈橢球狀,其與CME的距離由前沖(nose)向邊沿(flank)和尾部(wake)增大,見圖1(左)。激波的膨脹速度遠大于激波中心的平移速度,特別是,大的邊沿膨脹速度可以增強高能粒子加速,有助于解釋在地球和火星觀測到的地面粒子增強(GLE)事件。激波的膨脹和平移速度與耀斑輻射存在時間上的關聯。激波近同步到達地球和火星(圖1右),盡管二者徑向相距0.65 AU,這符合成像觀測到的激波......閱讀全文
空間中心在太陽風暴和激波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太陽風暴(CME)及其激波可以產生地磁暴、高能粒子(SEP)、射電暴,是空間天氣研究和預報的主要對象。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劉潁團隊在此研究方向取得系列進展。 確定CME驅動的激波的三維結構、運動學以及與其在日球空間效應的關聯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目前在這方面的認知仍然很模糊。團隊結合多
空間中心在太陽風暴和激波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太陽風暴(CME)及其激波可以產生地磁暴、高能粒子(SEP)、射電暴,是空間天氣研究和預報的主要對象。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劉潁團隊在此研究方向取得系列進展。 確定CME驅動的激波的三維結構、運動學以及與其在日球空間效應的關聯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目前在這方面的認知仍然很模糊。團隊結合多
太陽風暴小尺度能量耗散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新疆天文臺科研人員王新博士通過粒子模擬方法在空間擴散激波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ApJS,2013,209,18,IF=16.238)。 該項研究提出了粒子注入率主導了擴散激波能量耗散
我國行星際擾動傳播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數值模型網格系統和太陽風暴事件擾動傳播示意圖 太陽風暴從爆發到最終影響地球,需要三四天時間。按照過去的模擬計算模型和計算機運算速度,在人們計算出太陽風暴對地球影響的結果前,太陽風可能早已到達地球了。 如何提前幾小時或幾天,快捷有效地預報空間天氣,不僅是空間天氣研究的重要課題,
空間中心給出快速太陽風暴事件傳播演化的一體化圖像
太陽風暴(CME)是從太陽拋向行星際空間的大尺度磁化等離子體,具有很強的空間天氣效應。快速CME及其激波到達地球附近時,可能引發強烈的地磁暴。因此,理解快速CME及其激波的三維結構、在日冕和行星際空間中的傳播和演化過程對空間天氣來說尤為重要。 2020年11月29日爆發了一個大的快CME事件,爆發
科學家警告:強磁暴或將再度來襲
2010年8月1日,SDO衛星觀測到有兩個CME(日冕物質拋射)向地球方向襲來。 2012年9月22日午夜,美國紐約曼哈頓區上空將布滿五彩斑斕的光幕。幾秒鐘后,該地區所有電燈泡開始變暗并閃爍不定,接著光線在瞬間突然增強,燈泡變得異常明亮。隨后,所有電燈全部熄滅。90
2012年或將遇世紀一遇太陽風暴-中國專家解讀
中國科學家:太陽風暴影響未必嚴重? ――專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太陽活動預報中心首席研究員王華寧 近來美國科學家向世界提出持續警告:2012年是第24太陽活動周峰年,有可能發生“世紀一遇”的“超級太陽風暴”,對地球產生重大影響。“超級太陽風暴”會不會發生?會給人類帶來哪些影響?近
一例預激波交替出現心電圖分析
閱讀該心電圖II導聯前2/3,你有何發現?A. 室早二聯律B. 預激波交替出現答案:B. 預激波交替出現解析:每隔一個心搏出現一個寬QRS波,與竇性搏動相比略提前;寬QRS波前的PR間期縮短,且上升支起始部出現頓挫。V4-6導聯的QRS波可幫助鑒別A和B兩種情況:每個QRS都可見預激波。預激波可與正
激波中塵埃的摧毀效率被明顯低估?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天體物理綜合團組研究人員朱輝、田文武與哈佛史密松森天體物理中心研究員P. Slane、J. Raymond合作,直接測量出非輻射性激波中塵埃的平均摧毀比例,證明激波中塵埃的摧毀效率被明顯低估了。該結果發表在國際天文期刊《天體物理雜志》上(ApJ, 2019, 882, 135
空間中心科研團隊在激波動理學研究中獲新進展
激波是空間和天文中一種常見且重要的物理現象,在能量耗散和高能粒子加速中發揮作用。太陽風暴(CME)驅動的激波可產生持久的太陽高能粒子事件和射電暴,具有重要的空間天氣效應。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劉潁團隊在CME驅動激波的三維形態和運動學、激波粒子動理學、激波特征與高能粒子釋放的關系、激波
關于聲波清灰器和“激波”式吹灰器比較
聲波清灰器作為一種新技術、新產品能夠對傳統的吹灰技術進行挑戰,必然有它特有的功效和特點,這主要體現在清灰效果、投資效率、安全可靠、運行管理等方面的突出優勢。聲波清灰技術的產生就是在傳統清灰方式所面對諸多無法解決的積灰問題的情況下產生,為滿足日益發展的節能環保要求發展起來的新興技術,通過多年的應用
子午工程“千眼天珠”精準預測日冕激波到達時間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8404.shtm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稻城圓環陣太陽射電成像望遠鏡團隊聯合國內多家單位合作者,成功預測日冕物質拋射事件相應行星際激波到達時間。這是基于圓環陣太陽射電成像望遠鏡數據
空間中心揭示無碰撞激波的熵增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楊忠煒、劉潁等人利用Cluster衛星的觀測數據和全粒子數值模擬,以2002年2月的一次地球舷激波穿越事件為例,揭示了無碰撞激波面內的熵增機制。這一工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
科學家觀測土星激波結構:加速粒子似超新星
北京時間2月2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宇航局卡西尼探測器在土星附近觀測到一次強烈的太陽風,在此過程中卡西尼觀測到粒子在這里被加速到極高的能級。這種效應與粒子在超新星遺跡中被加速的原理是相類似的。日本空間與天文研究研究所的亞當?馬斯特斯(Adam Masters)表示:“
“復現高超聲速飛行條件激波風洞”項目通過驗收
5月14日,中國科學院計劃財務局在力學研究所懷柔園區組織召開了國家重大科研裝備“復現高超聲速飛行條件激波風洞”研制項目驗收會。驗收會由計財局局長孔力主持,驗收委員會主任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鄧學鎣教授擔任,委員會包括7位技術專家和1位財務專家。財政部教科文司副司長宋秋玲出席會議并作總結發言。
研究發現太陽風暴讓鯨迷路并擱淺
灰鯨更有可能在出現更多太陽黑子的日子里擱淺。近日,研究人員找打了灰鯨可能依靠磁感在海洋中判斷方向的初步證據。它們可能完全迷失了方向,而不是內置GPS給出了錯誤信息。 美國杜克大學的Jesse Granger一直在思考:“是太陽風暴改變了磁場,給了灰鯨錯誤的信息,讓灰鯨以為自己是在第四大街而實際
研究揭示近鄰紅超巨星死亡爆發的激波漸變現象
近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聯合清華大學,對M101星系中爆發的超新星SN2023ixf極早期激波輻射信號進行捕獲和研究。科研團隊通過提取和分析超新星爆炸后約1小時的多色測光數據,首次見證了極早期激波輻射由紅變藍的奇特現象;通過結合激波突破、星周塵埃消融和星周物質相互作用等物理過程,對SN2023i
云南天文臺等探測到超新星激波突破信號
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研究員張居甲領銜的國際合作團隊,成功捕捉到超新星SN 2024ggi的爆炸激波沖破其外圍致密星周物質的壯觀瞬間。這一成果深化了科學家對超新星激波爆發物理機制的認識,并為揭示恒星晚期演化與死亡之謎提供了新的關鍵線索。7月19日,相關研究成果以《從早期閃光光譜的轉變探測SN 20
太陽風暴昨日“擊中”地球-破壞力暫時未知
美國時間周日清晨的NASA照片顯示,上方暗黑部分為太陽表面巖漿爆發產生的細絲(日冕氣體),左方極光部分為太陽耀斑。 中新網8月4日電?太陽風暴又來襲。據香港《文匯報》報道,各國天文臺近日觀測到太陽表面發生劇烈太陽風暴,科學家預測,攜帶大量帶電粒子的太陽風于3日“擊中”地球,沖擊保護地球的磁場,同時
太陽表面發生劇烈太陽風暴-今日將抵達地球
專家警告過分劇烈的太陽風暴會破壞地球衛星,并導致全球大范圍的電力和通信系統中斷。 各國天文臺近日觀測到太陽表面發生劇烈的太陽風暴,科學家預測,攜帶大量帶電粒子的太陽風將在8月3日抵達地球,在兩極產生強烈的極光現象。 據報道,上周末各國天文工作者目睹了一場劇烈的
匯聚激波界面不穩定性數值模擬研究取得進展
激波界面Richtmyer-Meshkov(RM)不穩定性是慣性約束聚變(ICF)、超聲速燃燒以及超新星爆炸中的重要流動現象。在ICF中,RM不穩定性會影響靶丸的壓縮及中心處熱斑的形成,造成點火失敗。在超聲速燃燒中,RM不穩定性可促進燃料和氧化劑的混合。在超新星爆炸中,RM不穩定性可以影響恒星的
美韓研發預警太陽風暴潛在危險的新系統
一個國際科研團隊日前研發出一種新型太陽風暴預警系統,該系統能分析太陽風暴中飛向地球的高能、高速帶電粒子流強度,并根據其中的質子能量提前166分鐘發出預警。 由美國特拉華大學、韓國忠南大學和漢陽大學的科研人員共同研發的這一預警系統,可針對特定輻射級別,預測高能帶電粒子何時達到峰值。該系統的設
王華寧:“超級太陽風暴”不等于世界末日
太陽黑子是太陽活動的重要標志之一。太陽黑子數量有11年左右的周期變化,稱為太陽活動周期。劇烈的太陽活動是指太陽上的爆發現象,如太陽耀斑、日珥爆發、日冕物質拋射等,被通俗地稱為“太陽風暴”。社會越發達太陽風暴造成的影響越增加 在一個太陽活動周期中,往往發生許多次大大小小的太陽風暴。太陽
空間中心揭示復合太陽風暴和雙步地磁暴的產生機制
日冕物質拋射(CME)是空間天氣效應包括地磁暴的主要驅動者,其日地空間傳播特征如何影響地磁暴的產生和強度是空間天氣研究和預報中的一個重要問題,也是精確預報空間天氣的主要障礙之一。 2012 年9月30日美國國家海洋大氣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
空間中心在太陽風暴行星際傳播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日冕物質拋射(CME)也叫太陽風暴,是空間天氣效應的主要驅動者。研究太陽風暴在整個日地空間的傳播規律具有至少兩方面的意義:有助于提高空間天氣預報(如到達地球的時間和速度等);有助于理解其行星際傳播和跟日球層相互作用的物理機制。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潁、胡會東、王赤等
新疆天文臺在恒星形成區的激波研究中獲進展
激波又稱沖擊波,是一種傳播擾動。當波的移動速度超過流體中本地的聲速時,它就是一種激波。在恒星形成過程中往往伴隨著激波活動。系統研究恒星形成區的激波活動對于理解恒星形成過程中的物理、化學性質非常重要。HNCO和SiO是示蹤和研究恒星形成區激波的兩種重要分子。澳大利亞Mopra 22米毫米波望遠鏡針
太陽將進活躍期-科學家探討應對太陽風暴
據外國媒體報道,太陽將進入活躍期,隨之出現的太陽風暴將會對地球產生惡劣影響。美國科學家近日聚在一起探討對策,保護地球衛星和其他重要系統免受太陽風暴的襲擊。 太陽風暴指太陽在黑子活動高峰階段產生的劇烈爆發活動。爆發時釋放大量帶電粒子所形成的高速粒子流,嚴重影響地球的空間環境,破壞
科學家創造出“桌面上的太陽風暴”
當超高速帶電粒子流從太陽表面噴出,它們產生的磁場急速變化,會干擾地球無線電通信并帶來絢麗的極光。科學家最近在實驗室模擬出了這種“太陽風暴”。 “太陽風暴”其實是一種湍流現象,即流體的快速復雜運動。勺子攪動的咖啡、奔騰的洪水、使飛機顛簸的氣流都屬于湍流。運動的帶電粒子會產生磁場,粒子的復雜運動使
中國科學家設想到太空追逐“日食”探秘太陽風暴
月亮遮擋太陽而形成的日全食不僅景象壯觀震撼,也是科學家觀測日冕的絕佳機會,但這樣的時機過于短暫稀少,稍縱即逝。中國科學家最近提出了一種新穎的觀測模式,到太空中利用地球的遮擋形成另類“日食”,通過長時間、高精度的觀測探秘太陽風暴。 12日升空的美國“帕克”太陽探測器開啟了人類歷史上首次“觸摸”太
猙獰未露的黑暗使者太陽風暴對地球影響多大?
美國航天局公布的由衛星拍攝的8月9日太陽活動照片。 8月1日爆發、8月4日到達的太陽風暴影響地球示意圖。 8月上旬,距地球1.49億公里之外的太陽耀斑等爆發,引發了一場太陽風暴,也在地球高緯度地區上演了一場瑰麗的極光之舞。地球照舊安然無恙,但諸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