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今年已投入生態環保資金194億元
圖片來源于網絡 甘肅省財政廳了解到,今年以來,甘肅緊緊圍繞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緊盯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整改落實等目標任務,截至目前國家及省級已投入生態環保資金194億元。 據介紹,194億元分別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57.47億元、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修復項目資金15億元、環境保護治理資金8.49億元、生態保護修復資金78.7億元和基建資金34.4億元。 其中,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總量居全國各省份第一,比上年增加5.77億元,有效緩解了甘肅市縣生態林營造、水源涵養、防沙治沙、城鎮綠化等投入不足的難題。 財政投入加快了祁連山保護區礦業權退出步伐。今年省級投入的15億元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修復項目資金中,有10億元采取差異化獎補方式用于保護區礦業權退出。目前祁連山保護區144宗礦業權已退出140宗。 在生態環保資金支持下,甘肅黑河流域和石羊河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項目有序推進,文化旅......閱讀全文
甘肅今年已投入生態環保資金194億元
圖片來源于網絡 甘肅省財政廳了解到,今年以來,甘肅緊緊圍繞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緊盯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整改落實等目標任務,截至目前國家及省級已投入生態環保資金194億元。 據介紹,194億元分別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57.47億元、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修復項目資金15億元、
環保資金使用亟待整合
在一些地方,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全部使用中央和省級財政安排的資金,自己不但沒配套資金,而且出現結余。原因是上級財政安排的用于環境治理和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資金,由各有關部門分線安排、分散使用。有關部門缺乏信息共享平臺,存在專項資金分配重復交叉現象,使得同一項目多頭申報、多方獲益。筆者認為,這種狀
西藏十一五期間用于生態環保的資金達101億元
“十一五”期間,西藏自治區用于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資金達到101億元,是“十五”期間的3倍多。 這是記者從4日召開的2011年西藏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獲悉的。 西藏自治區環境保護廳廳長張永澤說,“十一五”期間,西藏新建了麥地卡濕地等8處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爭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3年2.4萬億,國務院發布生態環保資金分配、使用情況報告
——2019年12月25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上 財政部部長 劉昆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受國務院委托,我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財政生態環保資金分配和使用情況。 一、近年來財政生態環保資金投入和使用的基本情況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習
河北建立環保專項資金退出制度
河北省環保廳近日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專項資金項目實施管理工作的意見》,提出建立專項資金退出機制。對于隨意修改項目、調整建設規劃、不按規定使用資金的項目單位,終止資金撥付和項目執行。 近年來,河北省環保專項資金投入力度明顯加大,但在項目實施中,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如部分項目未按照可研
充分發揮生態補償資金使用績效
“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落實生態空間用途管制,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確保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江蘇省將不低于20%的國土面積通過劃定生態紅線的方式嚴格保護起來,并設立數十億元的生態補償資金對生態紅線保護區域給予補償,為生態紅線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提供了資金支持。筆者認為,
生態環保任務如何完成?
“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和重要部署。 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召開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打好節能減排和環境治理攻堅戰”,提出了系列“
西藏首設環保獎勵資金-將考核74縣市區環保工作
西藏從今年起將對全區74個縣(市、區)人民政府環境保護工作進行全面考核,并首次設立年規模為7400萬元的環境保護專項獎勵資金。 自治區環保廳副廳長張天華介紹,西藏已出臺《西藏自治區環境保護考核辦法》,環境保護考核結果評定為合格等級的條件包括主要水體水質、縣城建成區空氣質量、林地或草地覆蓋率
山東規范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資金管理
山東省財政廳、省環保廳、省高級人民法院、省人民檢察院日前制定了《山東省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資金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 這是我國7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試點省市中首家出臺的資金管理辦法。這一《辦法》自2017年9月2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0年8月31日。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資金,是指生態環境
《重點生態保護修復治理資金管理辦法》發布
近日,財政部發布《重點生態保護修復治理資金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辦法》提出,用于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的獎補資金采取項目法分配,包括基礎獎補和績效獎補兩部分。工程納入支持范圍即享受基礎獎補,工程總投資20億元以下的基礎獎補5億元;工程總投資20-50億元的基礎獎補10億元;工程
生態環保也是生產力
生態環保的可持續發展是綠色財富,發展生態環保事業也是發展生產力。保護生態環境,走綠色發展之路,既是為國家的可持續發展,也是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千秋大業。 從數年前的松花江污染,到近日蘭州自來水苯超標,越來越突出的環境問題讓人們警醒:犧牲環境換取經濟發展的路子已經走到了盡頭。越
生態環保已成地標標準-生態屬性突出物業受寵
炎熱的夏季氣溫,霧霾天氣頻繁侵擾,在PM2.5居高難下的時代,選擇一個優美的生態樓盤,成全自己“歸田園居”的夢想,是不少高端置業者看重的因素。作為高端置業者所青睞的地標物業,生態環保已成為其最重要的標準之一。 生態環保是社區建設的大勢所趨。根據國家《綠色建筑和綠色生態城區發展規劃》顯示,“
遼寧啟動修復3400多處礦山生態-投入資金230億
記者從遼寧省國土廳獲悉,遼寧省從今年開始,計劃用5年時間,投入資金230億元,對3459座礦山進行治理。 據了解,由于部分采礦企業亂采濫伐,目前遼寧省的7000多個生產和閉坑礦山大部分沒有恢復植被,導致山體滑坡、河道斷流,使原本蔥翠秀美的青山傷痕累累。此外,在修路和城市建設中劈開了一些山體
湖泊治理支持資金引入競爭機制--保護水生態
日前,環境保護部公布了最新納入國家重點支持江河湖泊動態名錄的15個湖泊名單。與以往不同,這些湖泊是通過競爭方式被遴選出來的。改革現有資金撥付方式,以較少投入確保水生態安全,財政部、環境保護部聯手推進的這項制度創新,在遴選過程中獲得了各方支持和贊譽。 為爭取國家資金重點支持,全國30個省、市
借環保督察契機,開展“生態環保攻堅年”行動
今年以來,山東省廣饒縣以環保督察整改為契機,在全縣強力開展“生態環保攻堅年”行動,突出大氣、水、土壤“三大領域”,堅決打好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 一是突出精準化治氣,采取治煤、治塵、治煙、治味、防重污染“四治一防”綜合措施,全力改善環境空氣質量。 二是突出系統化治水,以市控及以上河流整治為重點
促進環保資金有效利用-整合使用機制亟待建立
在一些地方,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全部使用中央和省級財政安排的資金,自己不但沒配套資金,而且出現結余。針對這種專項資金分配重復,使得同一項目多頭申報、多方獲益的現象。有業內人士認為,必須盡快建立整合資金使用機制,促進環保資金的有效利用。 在一些地方,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全部使用中央和省級財政安排的
生態環保攻堅這一年
生態環保攻堅這一年,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大氣污染防治,公眾感受最明顯的還是大氣污染防治。 經過持續努力,“大氣十條”實施取得明顯成效,全國各地很多城市都像圖中的北京一樣,收獲了越來越多的藍天白云。 在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保發展的歷史坐標上,2017年無疑是極為關鍵的一年、非同尋常的一年、令人難
中央巡視直指生態環保領域問題
7月26日晚間,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發布消息,公布了十九屆中央第一輪巡視對16個單位巡視反饋情況。至此,第一輪對30個地方、單位的巡視反饋情況全部公布。 梳理反饋新聞通稿不難發現,很多反饋直指生態環保領域存在的問題,涉及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強化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內容。
寧夏嚴管生態轉移支付資金-違規使用將扣減額度
寧夏回族自治區環保廳、財政廳近日聯合印發《寧夏回族自治區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考核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明確要求生態轉移支付資金不得用于樓堂館所及形象工程建設,違規使用地區將扣減下年度轉移支付資金。 2013年,在被環境保護部確定為全國重點生態功能區環境保護和管理工作試點省區
海南開展生態環保績效審計-客觀評價生態建設
海南省大規模生態環境保護績效審計近日拉開序幕,這在海南尚屬首次。 據了解,本次生態環境保護績效情況審計涉及18個市、縣和6個主要省直生態保護職能部門,涉及35.61億元,占財政投入金額的58.82%,并由海南省審計廳統一組織。此次審計整合各市縣審計資源,并首次運用衛星遙感技術輔助審計,解決
環保部:扣減4省區防治重金屬污染資金
??? 環境保護部今天通報了《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考核結果。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全國5種重點重金屬污染物排放總量比2007年下降10.5%,全國共淘汰涉重金屬企業4000余家,淘汰銅冶煉204萬噸、鉛冶煉296萬噸、鋅冶煉85萬噸、制革2580萬標張、鉛蓄
切實改善環境質量-17萬億環保資金應落實處
在國家不斷重視環境保護的背景下,環保產業可謂成了一座巨大的金礦。日前,環境保護部政策法規司司長李慶瑞公開表示,“十三五”期間環保市場的總投資有望達到17萬億元。面對如此巨大的投資金額,環保企業應該抓住這一大好機遇。讓這17萬億發揮到實處,切實改善環境質量。 環境保護部政策法規司司長李慶瑞日前公
京津冀環保生態基金有望設立
河北省省長張慶偉日前表示,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三地按國家統一部署,2014年率先在交通、生態環保、產業三大領域協同推進,取得進展。今年,河北提出,將加快多條鐵路和高速公路建設,基本完成普通干線“瓶頸路”拓寬改造;爭取國家設立京津冀環保生態基金,協商京津建立生態橫向補償制度。
北京檢方緊盯生態環保發力
近日,北京市人民檢察院交出了一份公益訴訟答卷:發現公益訴訟案件線索317件;促使380余畝耕地復墾;推動關停和整治環境污染企業66家;保護和收回國家所有資產和權益價值886萬元;累計要求民事公益訴訟被告承擔修復環境費用近1000萬元。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探索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
中國生態環保產業規模持續擴大
生態環保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新的經濟增長點。記者從生態環境部23日召開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生態環保產業規模持續擴大,2021年全國生態環保產業營業收入約2.18萬億元,比2020年增長11.8%,對國民經濟直接貢獻率為1.8%。新技術新成果不斷轉化應用。火電廠超低排放、大型垃圾焚燒、燃煤煙氣
生態環保領域的6部法律馬車
《國務院2018年立法工作計劃》近日印發。在生態環保領域,有6部法律法規被列入。 有關通知指出,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耕地占用稅法草案(財政部、稅務總局起草)、資源稅法草案(財政部、稅務總局起草)、土地管理法修訂草案(國土資源部起草),制定地下水管理條例(水利
新能源:以“環保”名義破壞地球生態?
石油靠邊站,讓我們用甘蔗造酒精、用玉米制汽油,夠環保吧?但近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卻給正當紅的生物能源當頭潑下一盆“冷水”:該組織最新發布的《生物能源的潛在風險和潛在效益并存》報告指出,如無適當的行動、政策和目標保障,發展生物能源就可能演變出在“環保”的名義下,繼
改革生態環保制度-提升環境治理能力
11月9日,環境保護部部長、國合會中方執行副主席陳吉寧發表題為《改革生態環保制度 提升環境治理能力》的特別演講。 環境保護部部長 陳吉寧 (二○一五年十一月九日) 各位委員、各位專家,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北京正處金秋銀冬之交,我們有一年收獲的喜悅,也有謀劃來年的期待
廢棄塑料再利用重建環保生態島
日益嚴重的大西洋塑料污染向人們敲響了警鐘,最近新的研發項目稱有望將這些塑料產品進行回收,并能夠為當地的生態系統作出自己的貢獻。將這些廢棄的塑料重新進行加工制成的人工浮島,種植一些紙莎草,然后利用它來幫助重建非洲的奈瓦夏湖的生態系統。 這個湖位于肯尼亞大峽谷,30年前還是相當的清澈的。自從當
歐洲中小企“搶灘”中國生態環保市場
中國政府和社會對于生態環保問題的關注熱度持續升溫,令很多歐洲企業瞅準了中國國內商機。這不,去年9月剛剛與廣東公司簽訂合作協議,共同開發生物質能源燃燒與排放項目的奧地利保利泰克排風與燃燒技術有限公司,近日又來到在廣東揭陽舉辦的第三屆中德(歐)中小企業合作交流會,推廣其全球先進的生物質能源利用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