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用海豹研究南極冰蓋變化。圖片來源:Lars Boehme 一群棲息在西南極洲海岸的海豹正在為科學家提供數據,從而有助于改善對未來海平面上升的評估。 研究人員裝備了這種像不倒翁一樣的海洋哺乳動物——它們身上的傳感器可以測量南極阿蒙森海的溫度和鹽度。這片遙遠且未被充分研究的海洋可能正在加速南極西部冰蓋的融化,因此,這片海域全年的水環境信息是預測冰蓋對全球海平面上升貢獻的關鍵。 研究顯示,與夏季相比,一種被稱為環極地深水(CDW)的深海洋流在冬季變得更大、更暖并且更咸。科學家在5月14日出版的《地球物理研究快報》上報告了這一研究成果。 該洋流是在海洋表面下500米至1000米的深度環繞南極洲的一個溫暖且含鹽的水圈。在阿蒙森海,這片溫暖的海水被認為加速了西南極洲冰蓋的融化——如果該冰蓋完全消失的話,海平面將升高3.2米。 阿蒙森海擁有目前南極最大且后退速度最快的兩個冰川:斯瓦茨冰川和松島冰川。......閱讀全文
雖然中國第34次南極科考隊搭乘“雪龍”號日前已踏上返航回國行程,但值得回顧的是,科考隊員返航之前在阿蒙森海及附近的高浪海區顛簸20多天,成功完成了中國首次南極阿蒙森海綜合調查,為中國探索南極“前世今生”的奧秘積累了寶貴樣本和數據。 阿蒙森海位于南極南大洋太平洋扇區。歷史上,曾有韓國、美國等少數
歷時165天,總航程達3.8萬余海里,執行我國第34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號21日返回上海。 本次考察圍繞羅斯海地區恩克斯堡島新站建設、南極環境業務化調查評估和南極大西洋扇區海洋環境綜合考察三大任務,組織實施并圓滿完成了78項調查任務和22項保障支撐任務,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新站具備“
“雪龍”號在執行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任務期間,于北京時間1月19日上午10時47分,在阿蒙森海密集冰區航行中,因受濃霧影響,與冰山碰撞,無人員受傷,船舶動力設備、通訊導航設備運行正常。 船只配備了用于識別礙航物的雷達,為何還會撞上冰山?一名有著南極海區航海經驗的船長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極區航行,
“雪龍”號在執行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任務期間,于北京時間1月19日上午10時47分,在阿蒙森海密集冰區航行中,因受濃霧影響,與冰山碰撞,無人員受傷,船舶動力設備、通訊導航設備運行正常。 船只配備了用于識別礙航物的雷達,為何還會撞上冰山?一名有著南極海區航海經驗的船長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極區航行,
1月30日,科考人員將巖芯從重力柱狀取樣器中取出。 當地時間29日至30日,中國第32次南極科考隊的大洋考察隊在南極阿蒙森海地區進行考察。這是中國首次在阿蒙森海開展海洋地質作業,所獲數據將彌補中國在該區域研究的空白。
圖為第35次南極考察任務期間,中國極地固定翼飛機“雪鷹601”降落南極冰蓋之巔。劉詩平攝 自然資源部21日發布消息,“雪龍”號在執行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任務期間,于北京時間1月19日上午10時47分,在阿蒙森海密集冰區航行中,因受濃霧影響,在南緯69°59.9',西經94°04.2
3月12日,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隊安全完成考察任務,乘“雪龍”船返回上海。考察隊經受了南極嚴酷自然環境的考驗,克服了“雪龍”船碰撞冰山后帶來的各種困難,在科學考察和綜合保障等方面,取得了多項成果。 據悉,此次考察隊由349人組成,分別開展了長城站、中山站、泰山站、昆侖站、羅斯海新站等站點的綜
據科學家預測,到這個世紀末,南極洲還將有一塊巨大的冰架會消失,這無疑將加速海平面的上漲。 菲爾希內爾―隆尼冰架(Filchner-Ronne)位于南極洲東部,威德海邊上。到目前為止,這塊冰架還沒有受到全球變暖的影響。現在大部分能觀測到的冰架融化現象都位于這塊大陸西岸的阿
有“末日冰川”之稱的南極思韋茨冰川(Thwaites Glacier)正在以驚人的速度融化,提高海平面,令人擔憂更令人困惑。英美科學家近日宣布他們找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科學家們表示,冰川融化過快的元兇,是潛入冰川底部和基巖之間的暖流,水溫攝氏2度。而且,借助最新勘測儀器,科學家繪
新華社圣地亞哥1月29日電(記者黨琦 王沛)“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在執行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任務期間與冰山碰撞后,船上53名科考隊員29日從中國長城站搭乘包機撤離南極,取道智利回國。 中國駐智利大使徐步說,使館成立了“雪龍”號科考隊員應急撤離小組,于27日派出3名工作人員赴智利最南端城市蓬塔阿
科學家發現癌癥新基因 大多數癌癥基因都是以中等頻率發生突變的,在某一具體腫瘤類型的五個樣本中發生突變的不到一個,所以對癌癥基因的準確識別需要基于大規模取樣,以便將突變率的這種異質性考慮進去。這項研究對來自超過4700個“腫瘤—正常對”的21個腫瘤類型進行了統計分析。作者識別出33個以前不知
日前從南極傳來的消息令人警醒。根據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一份估算結果,在過去的25年里,這塊大陸已經損失了3萬億噸的冰——其中大部分來自脆弱的西南極冰蓋,而就在這25年里,冰的流失速度增加了兩倍。盡管西南極洲在這段時間內只貢獻了6毫米的海平面上升,但科學家說,在未來的幾個世紀里,冰蓋的崩塌可能會
由于南極大陸低溫、干燥,生態環境十分脆弱,是全球氣候變化敏感地區,一旦遭受到污染就更加難以治理。研究南極地區人類活動釋放的污染物質的水平、來源及其路徑對保護極地環境、研究極地氣候和環境變化具有重要的意義。長壽命放射性核素129I(T1/2=15.7 Ma)主要來自于人類核活動的釋放,包括核武器試
北緯8度,東經139度。太平洋深處風平浪靜,方圓幾十公里看不到一艘船,“雪龍”號在深藍中航行。 這是中國科考隊第34次行駛在出征南極的航道上。在“雪龍”號上,中國第3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領隊、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楊惠根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詳細解讀此
“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3日離開中山站,載著部分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隊員按逆時針方向航行,前往南大洋宇航員海科考;“雪龍”號完成卸貨,繼續執行在中山站的其他作業任務,計劃9日離開,按順時針方向前往阿蒙森海作業。至本次考察結束,兩船將不再相遇。 第36次南極考察是“雪龍2”號參與的首次南極
13日發表在英國《自然》雜志的兩項研究顯示,西南極洲冰蓋在過去約1.5萬年間大幅融化后又有所恢復,而東南極洲冰蓋過去800萬年中基本沒有融化,但這兩種機制不足以阻止全球變暖導致的冰蓋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圖片來源于網絡 一項對西南極洲的研究發現,約1.45萬年前到9000年前,海平面以下的冰蓋部分
松島冰川是西南極洲最脆弱的冰川之一,它正被海水從下面融化。 圖片來源:MARTIN JAKOBSSON 本報訊 日前從南極傳來的消息令人警醒。根據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一份估算結果,在過去的25年里,這塊大陸已經損失了3萬億噸的冰——其中大部分來自脆弱的西南極冰蓋,而就在這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