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植物園編寫地球植物生命目錄
常被越南村民用來編織草帽的棕櫚類植物,依賴于大霧山原始生存環境的許多地衣類,在巴西受到開發和森林采伐威脅的小型灌木,這些植物和真菌都是紐約植物園一年以來所發現和描述的新品種。 為了給全球的植物編目,2011年紐約植物園的科學家們就共命名了81個植物和真菌新種。他們還建立了植物和真菌的四個新屬和兩個新目,這些新屬和新目組成了相關物種。通過全球范圍的野外、實驗室和研究收集,園林科學家們發現或登記了大量已知植物群組中的新品種,包括南美藍莓親緣植物、鳳梨科植物、東南亞菌類、墨西哥橡樹、哥倫比亞蘇鐵等,每類植物中通常有一種植物被稱作“活化石”。 近期,紐約植物園與其他三個全球知名的植物園簽署了在2020 年前建立首個在線植物目錄的協定,該研究項目名為“世界植物群”(the World Flora),植物目錄將涵蓋全球40萬種植物的復雜信息。其中,2011年所發現的新種、新屬和新目都已發表在......閱讀全文
紐約植物園編寫地球植物生命目錄
常被越南村民用來編織草帽的棕櫚類植物,依賴于大霧山原始生存環境的許多地衣類,在巴西受到開發和森林采伐威脅的小型灌木,這些植物和真菌都是紐約植物園一年以來所發現和描述的新品種。 為了給全球的植物編目,2011年紐約植物園的科學家們就共命名了81個植物和真菌新種。
武漢植物園完成東非火山埃爾貢山的維管植物編目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460.shtm 埃爾貢山是東非最古老的火山之一,位于肯尼亞和烏干達的交界處,最高點海拔4321米。埃爾貢山具有獨特的生態系統,其植物多樣性高,并擁有非洲大陸植物區系中的稀有和特有物種,長期以來
《海南植物物種多樣性編目》正式出版發行
6月10日,由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等主編的《海南植物物種多樣性編目》一書正式由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是距《海南植物志》出版35年后歷經作者兩年多的編研終于與廣大讀者見面。 該書以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等單位長期以來在海南島和南海諸島調查所得的植物標本為基礎,并參考近年來發表的相
《世界維管植物新分類群2022年度報告》發表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2/514851.shtm
植物激素影響人類腸道菌群
一碗沙拉里不僅含有維生素和礦物質,還有植物激素。近日,科學家發現人類腸道微生物和細胞可能會對這些植物激素產生反應,甚至產生相似的分子。在發表于《植物科學趨勢》雜志的文章中,法國研究人員探討了植物激素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我們知道腸道微生物群與人類疾病息息相關,這些生物可以合成植物激素影響人類,
內蒙古“植物龐貝城”發現種子植物的姊妹類群
??種子植物是一類具有維管組織且能夠用種子繁殖的植物,一般認為是由蕨類植物經前裸子植物演化而來。獲悉,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軍研究員領導的國際團隊在內蒙古烏海“植物龐貝城”中發現了大量保存完整的瓢葉目植物化石,確認了它具有蕨類植物的孢子繁殖方式,同時又具有種子植物的木材結構,是種子植
走進“蘑”法世界-與植物對話
“‘紅傘傘,白桿桿’就是有毒的蘑菇嗎?” “什么樣的蘑菇會見到‘小人人’呢?”5月18日,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第二十屆公眾科學日活動上,公眾玩得不亦樂乎,通過采蘑菇的互動游戲,識別哪些是有毒蘑菇、哪些蘑菇可以食用。公眾熱情參與互動游戲。昆明植物所供圖本次公眾科學日以“‘蘑’法世界 植物對話”為
王軍:尋找遠古植物世界的本真
??? 采訪回來的途中,記者想,下次若再見面,一定要聽王軍唱歌。 王軍不僅能唱得一嗓子民歌,且寫文章時聽鄧麗君歌曲,鑒定化石時CD在播放京劇。他的生活聽起來似乎有些“小資”,但他接受采訪時干裂紅腫的嘴唇已明確無誤地告訴我們:王軍剛從條件惡劣的祁連山野外趕回來。懵懂進入古植物世界
武漢植物園瀕危植物殘存居群數量性狀遺傳分化研究獲進展
自然選擇以及遺傳漂變是決定植物居群的遺傳與表型分化的重要進化力量。在一些常見的動植物中,自然選擇(selection)以及遺傳漂變(genetic drift)如何影響物種的適應性表型性狀分化的研究已有大量的報道,然而對于片斷化分布的瀕危物種而言,小且相互隔離的居群的數量性狀如何響應自然選擇
版納植物園揭示印緬區植物類群的東西遺傳分化格局
印緬區是世界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熱點地區之一,復雜的地質氣候歷史,以及多樣的地形地貌,可能是該地區形成生物多樣性和高特有性的重要原因,并影響著生物類群的地理分布格局。然而,目前對印緬區生物多樣性的形成和分布規律的研究較少,生物類群的遺傳結構、分布格局及形成機制尚不清楚。 對葉榕和異形花榕為榕屬
昆明植物所等發表16個新分類群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經典分類與植物多樣性團隊研究員稅玉民課題組在我國西南邊境以及越南北部開展了長期的生物多樣性調查和監測工作,與當地的保護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 該課題組在云南南部邊境地區與大圍山、文山、綠春黃連山、金平分水嶺、永德大雪山、南滾河、老山、古林箐等國家級或省級自然保護
昆明植物所在滅絕類群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植物化石是地質時期保存在地層中的植物整體或部分的實體或印痕。作為直接證據,植物化石在探討植物起源、演化以及植物與環境相互關系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對地質歷史時期植物類群的研究,可以較好地揭示植物在時間、空間上的存在和演變。 椿榆屬(Cedrelospermum)是榆科(Ulmaceae)的
PNAS:從基因到植物微生物群
像人類和動物一樣,植物也有微生物群。一個由芝加哥大學領導的研究小組,包括INRAE,研究了一種植物物種內的遺傳變異是否控制其葉片微生物群的組成。研究人員在兩年多的時間里在四個地點的實驗裝置中種植了3萬多株植物,以分析一株模型植物的200個基因型的葉片微生物群的變異和繁殖成功率(通過種子產量估計)。7
世界科學節在紐約開幕-霍金出席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6/233001.shtm 6月2日,著名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在美國紐約出席世界科學節開幕式。世界科學節是世界性的科學盛事,于6月2日至6月6日在紐約舉行。 6月2日晚間,第三屆“世界科學
根際菌群移植成功:構筑植物免疫新防線
近日,《自然》集團旗下的ISM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南京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沈其榮院士團隊LorMe實驗室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通過田間原位試驗、根際微生物組分析和宏培養學等研究,揭示“根際菌群移植”可增強作物抵御土傳青枯菌的根際微生態過程與機制。研究發現,供體和受體植物
版納植物園完成泰國新生代化石植物群第一次聯合考察
1月16日至25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古生態研究組聯合泰國清邁大學在泰國北部開展科學考察工作。長期以來,熱帶亞洲被認為是東亞植物區系的重要源頭。熱帶亞洲的新生代植物化石記錄對于探索東亞植物區系的起源至關重要,但由于植被覆蓋較大和古植物學研究基礎薄弱的原因,產自熱帶亞洲的新生代化石非常少。此
中科院版納植物園將率先建設世界一流植物園
1月3日,為期4天的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以下簡稱版納植物園)建園60周年紀念暨系列學術活動舉行。 版納植物園園主任陳進表示,60年來,版納植物園在科學研究、科普教育等方面的成果卓著。在國內率先開展民族植物學的研究、建成我國第一個熱帶珍稀瀕危植物種質資源庫、收集保存11700種植物物種
瀕危植物殘存居群數量性狀遺傳分化研究獲進展
自然選擇以及遺傳漂變是決定植物居群的遺傳與表型分化的重要進化力量。在一些常見的動植物中,自然選擇(selection)以及遺傳漂變(genetic drift)如何影響物種的適應性表型性狀分化的研究已有大量的報道,然而對于片斷化分布的瀕危物種而言,小且相互隔離的居群的數量性狀如何響應自然選擇
王強:在世界屋脊上守護植物精靈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453.shtm在喜馬拉雅高山上考察珍稀植物,天山雪蓮屬于什么“稀有度”??“在全球,找不到第二個像泛喜馬拉雅這樣生境多樣化的區域。”10月16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強做客黃埔科普講壇第1
世界著名樟科植物分類與系統學研究專家訪問版納植物園
受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植物系統發育與保護生物學研究課題組邀請,在中科院高訪學者計劃項目的資助下,來自德國漢堡大學的世界著名樟科植物分類與系統學研究專家Jens Gunter Rohwer于9月來到版納植物園,在此開展了為期20余天的訪問合作研究。 在20多天的訪問合作研究中
日本科學家發現決定植物葉片形狀基因群
日本研究人員日前發現了一些決定植物葉片形狀的基因,這一發現有望應用于園藝或開發口感不同的蔬菜。 京都大學植物分子生物學專家小山知嗣率領的研究小組,分析了十字花科植物擬南芥的“TCP”基因群作用,發現植物都擁有這一基因群。 研究人員發現,在這一基因群的24種基因中,如果讓越多的基因不
研究發現現存陸地植物的共同祖先起源類群
2019年11月14日,中國農科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程時鋒團隊與德國科隆大學Michael Melkonian教授以及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Gane Ka-Shu Wong教授合作在Cell雜志發表了題為“Genomes of Subaerial Zygnematophyceae Provide
世界首例!我國自主研發無人化垂直植物工廠
垂直農業技術是目前設施農業的高級發展階段,是世界農業前沿科技探索的重要領域。近日,在四川成都,由中國農業科學院都市農業研究所自主研發的首座無人化垂直植物工廠投入使用。 無人化垂直植物工廠是一種在多層建筑內進行食物周年連續生產的高效農業系統,這套系統可以在城市進行食物生產,也可在戈壁沙漠、荒地使
我國建立世界“植物環肽”化學研究坐標系
經過15年的系統研究,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周俊院士和譚寧華研究員為首的研究團組,共發現植物環肽79個,為世界植物環肽研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化學研究體系,樹立了該領域的研究標桿和坐標系。?1991年,譚寧華在昆明植物研究所利用從江蘇帶回的中藥太子參進行實驗時,偶然獲得了兩個任何對照圖譜上都沒有記載
植物細胞結構與植物徒手切片
[目的要求] 1.掌握植物徒手切片技術。 2.觀察認識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質體的形態。 3.認識和鑒定植物細胞內常見的后含物。 [材料用品] 材料:洋蔥鱗莖或番茄果實、葫蘆蘚葉、紅辣椒、鴨跖草葉片、馬鈴薯塊莖、蓖麻種子、花生種子。
關于植物固醇的植物來源介紹
植物油是植物固醇含量最高的一類食物。以常見的植物油為例,每100克大豆油中植物固醇含量約300毫克;花生油約250毫克;芝麻油和菜籽油為500毫克以上;玉米胚芽油中含量最高,可達到1000毫克以上。可以說,植物油是膳食中植物固醇的一個重要來源。 營養建議:每天植物油攝入量以25克為宜。植物油攝
植物表型成像系統植物表型和植物表型組學的概念
植物表型分析是理解植物基因功能及環境效應的關鍵環節,隨著植物功能基因組學和作物分子育種研究的深入,傳統的表型觀測已經成為制約其發展的主要瓶頸,而高通量的植物表型組分析技術和植物表型組學研究是解決這一困境的有效途徑。雖然植物表型組分析正在成為國內外研究的熱點,相關概念仍然較為模糊,阻礙了這一新興學
“植物園遷地栽培植物志編撰”綜合績效評價獲優
2月24日,記者從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獲悉,由該園承擔的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項目“植物園遷地栽培植物志編撰”,近日順利通過結題驗收,并且綜合績效評價結論為優秀。中國是世界上植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高等植物數量約占世界總數的10%,僅次于巴西,位居全球第二。植物園作為植物引種、馴化栽培、資源發掘、推
武漢植物園野生蓮居群遺傳研究取得新進展
蓮作為集觀賞、食用、藥用于一身的重要水生植物,受到人們廣泛的重視。但由于全球環境變化和人類活動,使得野生蓮的生境地遭到嚴重破壞,野生蓮資源瀕臨滅絕。因此研究野生蓮居群遺傳多樣性和遺傳結構對野生蓮資源的保育具有重要意義。 中科院武漢植物園收集了來源于中國東北、泰國和美國的11個野生蓮居群共8
第四屆世界植物園大會在愛爾蘭召開
大會主席臺黃宏文研究員作大會報告 第四屆世界植物園大會于近日在愛爾蘭首都都柏林召開。來自全世界78個國家的600多名專家學者和官員代表參加了大會,愛爾蘭總理布賴恩·考恩到會揭幕并致辭。 此次會議的主題是:面對全球變化——植物園的新議程。會議安排了13個大會報告、27個分會交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