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中華國際科學交流基金會科學與藝術委員會成立

    28日,中華國際科學交流基金會“科學與藝術委員會”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成立。該委員會由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著名科學家李政道和中華國際科學交流基金會共同倡導,得到了近200位國內外眾多著名科學家、藝術家的積極參與和鼎力支持。 李政道在給成立大會的賀信中以親身經歷為見證,來說明文化與技術、科學與藝術融合創新對整個國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他表示,科學與藝術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不能分割。30多年前,他有幸與藝術大師李可染先生、吳冠中先生共同探討科學與藝術間的共同性。他們一致認為,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都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雖然科學的普遍性和藝術的普遍性并不完全相同,但藝術和科學兩者對“求真”有相同的探索精神。......閱讀全文

    《科學》:模擬大腦的“語言交流”

    人類通過大腦認知世界,卻對認知世界的大腦知之甚少。 原因之一是大腦有兩種“語言”(電信號和化學信號),目前人們可以“讀懂”大腦的“電語言”(讀取并解譯電信號),對其“化學語言”(神經元釋放的神經遞質等化學信息)的“譯讀”卻束手無策。 1月13日,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于萍和毛蘭群團

    《科學》表示新冠疫情改變科學家交流方式

      美國權威學術刊物《科學》雜志近日報道說,新冠肺炎疫情正在改變科學家群體的交流方式,在快速變化的公共衛生危機中,大幅加速了科學成果的發布和共享。  據報道,美國威斯康星國家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的戴夫·奧康納和湯姆·弗里德里克邀請全美幾十位同事在企業協同云端辦公軟件Slack上“拉了個群”,在群聊中發

    Science:科學需要跨文化跨地域交流!

      只要一項活動,就可為你的科學方法帶來新生、提供做研究的寶貴資源并為國際關系做出積極貢獻嗎?科學家通常會說,他們可以從國際合作中獲得所有這些回報。  然而,這些回報卻需要對文化的適應。盡管各處的科研人員都擁有對科學的熱愛,但不同國家有著自己獨特的工作風格,在全球各地穿梭的科學家表示。他們對于這些風

    專訪MDPI-CEO:促進開放的科學交流

    MDPI前身是1996年由林樹坤博士在瑞士成立的國際分子多樣性保護組織,起初主要工作為收集和交流稀有的化學樣品,其目的是通過收集和儲存可供科學界研究的樣品來保護化合物的多樣性。經過22年的發展,MDPI目前已成為擁有200多種同行評審開放獲取期刊的出版公司,涵蓋全部的科學、技術和醫學領域。“我們的目

    《科學》資深編輯來華交流論文寫作與投稿

      5月21日,《科學》雜志資深編輯Phil Szuromi博士在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做論文寫作方面的學術報告,主要內容包括論文寫作、投稿注意事項及稿件評審流程。報告結束后,前來聆聽報告的科研人員、研究生與Szuromi博士進行了熱烈的交流。   《科學》雜志是世界科學界頂尖的學術期刊,能在《

    科學新發現:細菌如何幫助貓交流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2461.shtm

    布魯克經營之道:科學家和科學家間的交流

      ——專訪布魯克.道爾頓亞太區高級副總裁Rohan Thakur  這家創辦于1960年的德國企業一直對科學和極限產品保持激情,從享譽全球的核磁共振到分辨率達到千萬級的FT-ICR離子回旋共振質譜。BCEIA 2015在布魯克公司的新品發布會上,分析測試百科網記者采訪了布魯克.

    科學家發現眼神交流有時適得其反

      長期以來,眼神交流被視為說服別人的一種有效方法。不過,加拿大、美國和德國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顯示,一些情況下,眼神交流可能會起到反效果。   研究人員利用最新的眼球跟蹤技術進行了兩項實驗。在第一項實驗中,參與者觀看演講者表達對一些有爭議的社會政治議題看法的視頻。結果發現,隨著演講者與傾聽者眼神

    2013“中新科學家交流計劃”在京啟動

      由中國科技部與新西蘭科學與創新部共同主辦、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中心承辦的2013年“中新科學家交流計劃”于2013年10月15日在京啟動。科技部合作司美大處負責人和新西蘭駐華大使館農業參贊Neil Kennington出席了開幕儀式并致辭。科技部、中科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相關負責同志

    中華國際科學交流基金會科學與藝術委員會成立

      28日,中華國際科學交流基金會“科學與藝術委員會”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成立。該委員會由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著名科學家李政道和中華國際科學交流基金會共同倡導,得到了近200位國內外眾多著名科學家、藝術家的積極參與和鼎力支持。  李政道在給成立大會的賀信中以親身經歷為見證,來說明文化與技術、科學與藝術

    江蘇省啟動“訪問科學家合作交流計劃”

      為推動江蘇省產業界與全球著名應用研發機構德國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在應用研發和產業創新領域的合作,江蘇省科技廳今年9月與德國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正式簽署“訪問科學家合作交流計劃”協議,該計劃旨在支持江蘇選派優秀科研人員以訪問科學家身份赴該協會有關研究所參與其應用科學研究。   訪問科

    東南科儀科學城交流會圓滿落幕

      東南科儀應廣大科學城客戶的呼聲,于昨天(2011年4月21日)在科學城華夏國際商務酒店舉行了分析檢測儀器技術交流會。此次會議取得圓滿成功。  此次會議邀請了德國binder、法國interscience、haier、德國IKA的技術專家主講。由于會議內容貼切客戶需求,所以此次交流

    “中新科學家交流計劃”首次在新西蘭啟動

      由中國科技部與新西蘭研究、科學與技術部共同主辦的2010年“中新科學家交流計劃”于5月18日在新西蘭成功啟動。科技部國際合作司、中國駐新西蘭使館、中國科技交流中心的代表以及中方青年科學家代表與會。來自新西蘭研究、科學與技術部國際合作部的主任Suzanne Bertrand女士、皇家學會

    科學傳播沙龍“如何更好開展國際科技交流”舉辦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2916.shtm11月22日,“如何更好開展國際科技交流”科學傳播沙龍在京舉辦。本期科學傳播沙龍設置了科技場景參與體驗、時事國際趨勢主題報告、多領域行業學者沙龍交流三個環節。在場景體驗環節,與會人員

    沈陽分院、廣州分院聯合舉辦科學傳播交流培訓會

    11月25日,中科院沈陽分院、廣州分院聯合舉辦2022年科學傳播交流培訓會。會議以視頻方式進行,沈陽分院設主會場,其他各參會單位設視頻分會場。沈陽分院紀檢組組長、分黨組成員楊宏,廣州分院紀檢組組長、分黨組成員張世專出席會議并致辭。會議期間,楊宏宣讀了2022年沈陽分院科普視頻圖片比賽獲獎名單。會上,

    腦科學研究交流會在深圳先進院舉行

      9月16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在海納百川會議室舉辦腦科學研究交流會。中國科學院院士郭愛克、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副院長張旭、中國科學院上海臨床中心/徐匯區中心醫院院長朱建民、深圳先進院副院長呂建成及深圳先進院腦科學相關研究人員出席會議。  會上,深圳先進院醫工所相關領域科研人員分別就腦科學

    Nat-Commun:科學家揭示細胞間交流的分子機理

      在脊柱動物胚胎發育期間,特殊的信號分子會告知配一個細胞其所處的位置在哪兒,因此細胞就會以這種方式來形成自身獨特的結構和功能。近日,一項發表于國際雜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首次揭示了,這些信號分子可以通過長絲狀的細胞突出物被成捆地

    基金委與捷克科學院合作交流項目指南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捷克科學院(CAS)的雙邊合作協議,雙方在2018年將繼續征集資助雙邊合作交流項目,具體說明和要求如下:   ?一、 項目說明   ?   1. 資助領域:   ?   - Mathematics, Physics a

    2020國自然會與捷克科學院交流項目指南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捷克科學院(CAS)的科技合作諒解備忘錄,雙方共同資助中國與捷克科研人員之間的合作交流項目。  一、項目說明  (一)資助領域  1. 數學和物理科學(申請代碼1須選擇A下屬代碼,建議填寫至最末一級)。  2. 化學科學(申請代碼1須選擇B下屬代碼,建議

    “中國—新西蘭科學家交流計劃”征集赴新人選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029.shtm 關于征集2023年“中國—新西蘭科學家交流計劃”赴新人選的通知 各有關單位: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與新西蘭商業、創新與就業部關于中新科學家交流計劃的協議》,兩國

    第二次青藏科考學術交流女科學家專題交流會召開

    中新網北京7月26日電 (記者 高凱)26日下午,第二次青藏科考系列學術交流女科學家專題交流會在京召開。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楊曉燕研究員當日圍繞“史前農業跨青藏高原傳播”,介紹了科考中新發現的40多處人類活動遺存初步研究成果,發現過去5000年來,東西方農作物均存在跨高原的傳播路線,高原經歷了粟

    瑞士科學與技術代表團到金屬所進行訪問交流

      應中科院金屬研究所邀請,瑞士科學與技術代表團一行17人于9月10日到金屬所訪問和舉辦雙邊學術交流研討會。  金屬所所長盧柯和常務副所長成會明就瑞士科學與技術代表團的來訪表示歡迎并介紹了金屬所的歷史沿革和目前科研布局及總體情況,瑞士科學與技術代表團團長、瑞士聯邦技術大學(ETH)N

    科學家最新發現:蜜蜂交流竟靠“打電話”

      蜜蜂慣于群體生活,彼此之間靠什么交流?一項最新研究顯示,除了人們熟知的“8字舞”之外,蜜蜂還可以利用電場傳遞信息,形成獨特的“打電話”機制。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上報告說,蜜蜂在活動時,翅膀等部位由于和空氣摩擦會帶上電荷,這與人們日常生活中穿脫毛衣時

    美德科學家提出生物化學交流新觀點

      生物擁有多種多樣的信息交流途徑,最古老也最廣泛的就是化學交流。從動物、植物到細菌和真菌,它們發出或接收化學信號作為彼此之間傳遞信息的方式。生物如何在進化中形成了這種利用化學物質進行交流的能力,仍然是個謎。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報道,最近一個美德合作研究小組認為,生物的化學信號起源于非有意的化學

    2015年“中澳青年科學家交流計劃”在京正式啟動

      由中國科技部與澳大利亞工業科學部主辦,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中心承辦的2015年“中澳青年科學家交流計劃”于2015年11月2日在京正式啟動。  科技部國際合作司蔡嘉寧參贊和澳大利亞駐華使館科技參贊司馬軒出席開幕式并致辭。蔡嘉寧參贊高度評價了《中澳科技合作協定》簽訂以來中澳科技合作所取得的成就,鼓勵澳

    首屆“中國安大略青年科學家交流計劃”圓滿結束

       2015年11月12日,加拿大安大略省省長凱瑟琳·韋恩(Kathleen Wynne)訪問科技部,與萬鋼部長共同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與加拿大安大略省政府關于青年科學家交流計劃的諒解備忘錄》。雙方從2016年開始,每年各自選派5名優秀青年科學家前往對方的科研機構從事訪問研究工作,為期3

    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中心再次入選智庫”榜單

      近日,國際智庫排名報告——《全球智庫報告2017》(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發布。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中心再次入選全球35家“最具創新政策思想和建議智庫”(Think Tanks with the Most Innovative Policy Ide

    科學家回信|盧靜:動物利用“化學信息素”來交流

    編者按:2023年5月起,“學習強國”學習平臺與中國科學報社聯合發起“科學家回信”活動,邀請廣大讀者向自己心中向往尊敬的科學家、科技工作者提問、留言。活動啟動后,“學習強國”“科學網App”收到了讀者的踴躍留言。我們精選了讀者趙鈺彤的提問,請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盧靜發出第六十二期

    交流、碰撞!國際基礎科學大會舉辦大學生海報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215.shtm

    “2017年中拉青年科學家交流計劃”征集通知

      “2017年中拉青年科學家交流計劃”征集通知  為促進我國與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國家青年科學家之間的交流,構建中拉長期科技合作伙伴關系,科技部今年繼續面向科研院所、大學和企業公開征集“中拉青年科學家交流計劃”項目。請各有關單位根據通知要求,結合本單位工作需求,積極組織申報。  一、項目概述  拉丁美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