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藝術:“隨機”的造物表達
基因,在藝術家的眼中,褪去了科學賦予其固有的硬殼,從內而外地打破了不同物種之間高低等級的界限,真正自由地融合,表達出生命本真的意義。 在近期舉辦的“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系列展 李山”中,60只2米高的“蜻蜓人”翱翔在展覽入口的上空。這些蜻蜓人是以李山自己的身體為模型,在基因層面上,將靠近人類頭部和上肢的第7號染色體HOXA基因群集敲除,再將蜻蜓的第3號染色體中的HOX基因集群敲入,組合成的“嵌合生物體”。 七十多歲的李山,比很多青年藝術家還要前衛。從抽象繪畫到政治波普,早先李山的創作和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彼此見證。但1993年之后,他另辟蹊徑,將藝術思考和生命科學相結合,進入生物藝術這一全新領域。 生物藝術,究竟是藝術還是生物科學本身? 從2000年出現的世界上第一個生物藝術品熒光兔子“阿爾巴”,到李山的生物嵌合體“蜻蜓人”,生物藝術品不再是一幅畫、一座雕塑,活生生的生物也可以成為藝術。用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館長、藝術家、評......閱讀全文
生物藝術:“隨機”的造物表達
基因,在藝術家的眼中,褪去了科學賦予其固有的硬殼,從內而外地打破了不同物種之間高低等級的界限,真正自由地融合,表達出生命本真的意義。 在近期舉辦的“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系列展 李山”中,60只2米高的“蜻蜓人”翱翔在展覽入口的上空。這些蜻蜓人是以李山自己的身體為模型,在基因層面上,將靠近人類頭部和
生物醫學實驗中的顯微鏡運用藝術漫談
功夫茶”是閩南人(準確地說包括靠近閩南的粵東北如潮州汕頭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功夫茶這個詞大致有兩層意思:一是,簡單的喝茶也是有功夫的。用水、泡茶、斟茶、品茶都有竅門,功夫不當茶喝不爽;二是,喝茶不能白費功夫。你可以一天都在泡茶品茶,但不能只是泡茶品茶。講三國說時事談生意論學術隨遇而侃但憑機緣,如果喝
顯微鏡下的生物藝術-你本來就很美
1. Fire In Her Eyes(她眼中的火焰)(左)斑馬魚視網膜的部分顯示。紅色羽毛狀細胞是光感受器,細胞核被標記為藍色。(右)紅色的面料加上用手工縫制的用來表示細胞核的亮片,是由手工藝術家描繪創作的光感受器。2. Guts and glory(膽量和榮耀)(左)單個絨毛的橫截面,具有綠色標
2015惠康影像獎:聚焦令人驚嘆的生物藝術世界
在一些非常令人驚訝的地方也會發現美,如貓的舌頭、果蠅的大腦、懷孕母馬的子宮等,只要你愿意花時間去尋找。 這些是聚焦年度最佳科學影像的“2015惠康影像獎”(Wellcome Image Awards)的入圍作品。 “科學產生的令人驚嘆的豐富影像對于研究來說是相當重要的,能幫助我們理解非常抽象
顯微鏡下的生物藝術-你本來就很美二
4. Rising Sun(旭日)(左) 紅色染料標記神經干細胞的球狀簇,藍色染料用于標記細胞核最常見蛋白。(右)藝術家使用機載貼花紗、歐根紗、網和珠子制作的織物圖像。5. Visibly Complex(復雜視覺)(左)Nomarski optics檢測小鼠視網膜的截面,揭示了組織的結構。黑色為色
顯微鏡下的生物藝術-你本來就很美三
顯微鏡下的生物藝術 你本來就很美7. Mellow(柔色)(左)工業用大麻植物的未染色的橫截面,展示出植物的天然色澤,其中包括木質部導管(紅色)韌皮部(藍色)和纖維束(綠色-紅色)。(右)以柔和的色彩和圓和質感為靈感,創造的織物藝術品。8. Stem Star(星之干細胞)(左)腦垂體和附近的神經管
華裔藝術史學家方聞:中國藝術即歷史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1675.shtm 上:杭州《宋韻今輝藝術特展》圖冊; 下:李唐《濠梁秋水圖》(局部)(天津博物館藏) 導語:2023年3月24日,我到杭州西湖南岸,參觀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行“宋韻
“科技+藝術”的無界漂移
“科技+藝術”會帶來哪些火花?這場展覽將給你解答。5月21日,電子科技大學·四川美術學院第三屆科技藝術聯合教學與創作成果展開幕式在成都市美術館A館舉行,儀式由電子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申小蓉主持。現場展陳的23件“科技+藝術”的裝置藝術作品,均出自電子科大交互新媒體藝術(iArt)輔修專業與與四川美院師
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David-Drubin教授訪問微生物所
9月19日,應微生物研究所陳吉龍研究員邀請,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David G. Drubin教授來微生物所訪問,進行學術交流。 David Drubin教授帶來了題為Molecular Mechanisms of Endocytic Traffickin
納米藝術:微境之美
看到旁邊的圖片,千萬別以為是哪個抽象主義藝術家的后現代之作。完成這些的,全是正兒八經的科學家。 這些“藝術畫”是不能用肉眼“看到”的,只能借助特殊的手段“捕捉”,因為它們實在太小了,是用“納米”作為計量單位的。 1納米,僅相當于10個氫原子排列的長度。如果將一個典型納米顆粒放
“睡前:藝術×科學”首期論壇舉行
10月28日,“睡前:藝術×科學”首期論壇在觀唐藝術區舉行。本期論壇邀請了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鄔建安、北京智康博藥腫瘤研究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陳一友、中國藝術研究院一級攝影師黑明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梁文杰分別進行了主旨演講,演講內容從人體細胞、材料分子、個人與群體的關系及社會紀實出發,結合
藝術涂料的粘度檢測方法
藝術涂料在近年來的涂料市場中表現突出,因其本身兼具涂料的功能性與裝飾的藝術性,不僅能在創意初期為設計師提供多元化、多途徑的設計元素,幫助設計師進行創意構思;也能在節省工序的同時有效展現出裝飾設計效果。?藝術涂料是一個大的名稱概念,至今涂料界對它仍無明確的定義。它是新型具有豐富色彩、圖案、造型、質感及
“讓科學插上藝術的翅膀”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6/480140.shtm 6月1日國際兒童節,“讓科學插上藝術的翅膀——喜迎二十大·第四屆華夏兒藝科幻繪畫作品展”在中國數字科技館正式上線,為全國小朋友獻上一份特別的兒童節禮物。 本次展覽由中國科技新
安捷倫:獲獎背后是整合的藝術
著名的《儀器商情展望》(IBO)雜志近日宣布了其2010年度評選結果。其中,安捷倫科技公司憑借其生命科學集團(LSG)和化學分析集團(CAG)在2010年的成就,再次榮獲“2010年度公司”大獎。 與大多數公司要耗時一年以上完成整合不同,安捷倫僅僅用了6個月就完成了企業架構的整合。整
錯誤?還是科學藝術的奇跡?
一位物理學家感嘆,“這兒發生了什么奇跡?” ,圖福特則笑說“我頭一次聽見‘錯誤’被形容為‘奇跡’。” 逢原 編譯 費曼圖,是諾貝爾獎得主、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在20世紀創造的,他用形象化的方式,直觀地展現了量子場中各種粒子的相互作用,如散射、反應、轉化……他的每張圖,都表達出亞原子微粒的時空
Nature展現大腦中的平衡藝術
加州大學圣迭戈醫學院的科學家們,發現了大腦維持內部平衡的一個基礎機制,這一成果于六月二十二日提前發表在Nature雜志的網站上。 大腦中的神經元會收到大量來自興奮神經元的刺激信號,同時也會收到抑制神經元發送的信號。研究人員指出, 對于接收信號的單個神經元而言,這兩種信號的總量需要保持一個恒定的
“空氣墨水”:把霧霾變成藝術
霧霾一言不合就大舉襲城,能不能把污染空氣的霧霾元兇變為有用的東西甚至充滿藝術靈感的美好事物呢? 此前有發明家用PM2.5顆粒打造出鉆石戒指;這次麻省理工學院的一群“學霸”腦洞一開,開發了用空氣污染物制作的“空氣墨水”(AIR-INK)和馬克筆。讓書寫、繪畫這樣的創意行為也能為環境保護獻上一份力
英國藝術家發明可通話手套
該手套大拇指中內置聽筒,小指中內置話筒,可以通過藍牙與真正的手機建立連接,起到類似藍牙耳機的作用。 對于那些喜歡煲電話粥的人士來說,“免提”這一概念或許應當改變一下了。 近日,一位英國藝術家發明了一款售價為1000英鎊、名為“與手說話”的手套。 該手套的大拇指中內置聽筒,小指中
藝術家用化學方法創作神奇圖畫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0月5日消息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志網站報道,藝術家基思·泰森是2002年英國特納獎獲得者。不同于普通的畫家,基思·泰森不用傳統的畫布作畫,而是利用化學方法,讓神奇的大自然去繪制精美的圖畫。 目前,基思·泰森正在倫敦展出個展。展覽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展出的是自然雕塑和
楊帆:用藝術方法做化學科普
2011年,內蒙古師大附中畢業生楊帆的高考化學拿到了滿分,可他卻早早選擇了做一名藝術考生,最后順利進入了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學習電腦動畫。楊帆的選擇的確有些不按常理出牌,“其實,這只是社會文化的一種偏見,誰說藝術生就不可以拿高分,就不可以喜歡科學”。事實上,楊帆不但喜歡化學,畢業后的他正用影視的
中國科大藝術教學中心正式啟用
展覽區 藝術教學中心供圖 包信和表示,在中國科大64周年校慶日舉行藝術教學中心啟用儀式具有特別的紀念意義。中國科大第一任校長郭沫若曾說過,“我們的學生要懂一點藝術,我們的學校應該有弦歌之聲”。他在激勵中國科大學子高揚科學技術風帆的同時,也鼓勵要將藝術與科學研究相結合,為校園文化建設打下堅實
高校藝術教育:不是簡單的“兩學分”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322.shtm
轉基因生物的發展
隨著分子生物技術的不斷發展,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科學家們能夠在不導入外源基因的情況下,通過對生物體本身遺傳物質的加工、敲除、屏蔽等方法也能改變生物體的遺傳特性,獲得人們希望得到的性狀。 在此類情形下,沒有轉入外源基因,嚴格說就不能再稱為轉基因,稱為“基因修飾”更加合適和全面,因此現在開
轉基因生物的概念
“轉基因生物”一詞的最初來源是英語“Transgenic Organisms”,因為在上世紀70年代,重組脫氧核糖核酸技術(rDNA)剛開始應用于動植物育種的時候,常規的做法是將外源目的基因轉入生物體內,使其得到表達,因而在早期的英語文獻中,這種移植了外源基因的生物被形象地稱為“transgenic
轉基因生物的種類
應用轉基因技術培育的轉基因生物已多達上百種,它們中有的用于生產醫藥類的疫苗、生物制劑;有的用于生產食品工業中的纖維素酶、凝乳酶;有的用于消除環境污染;還有許多轉基因生物在農業生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美研發基于剪紙藝術的可伸縮電池
11日的《科學報告》期刊在線發表了一篇材料科學論文,描述了一種基于剪紙技藝的可伸縮電池。它能在保持功能的情況下,伸展到原始尺寸的150%以上。該新電池可以用來為智能手表供電,能夠很容易就結合到手表的彈性腕帶中,未來在開發同類設備時或將替代剛性電池和塊狀電池。 彈性可伸縮能量存儲裝置適用于多種
“科學與藝術跨界融合”院士沙龍舉行
中科院院士孫家棟、歐陽自遠,著名藝術家遙遠出席應博會科學與藝術跨界院士沙龍,中科院深圳創新設計研究院趙宇波院長、北京格分維科技有限公司陳志成教授參與對話。 中國科技制造的現狀及未來是怎樣的?人文、科技與藝術之間如何跨界?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原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中國科學院院士、原探月工
愛因斯坦與畢加索:科學與藝術的交響
今年是世界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1879-1955)創立廣義相對論100周年。回顧愛因斯坦的科學人生及其他所處的時代,我們鳥瞰人類社會的進化,發現文明里程中科學與藝術交織的瑣碎殘片,啟發我們對于科學與社會相互推動的認知。一般來說,科學與藝術是關聯度較小的學科,當你細心觀察看上去風馬牛不相及的領
精彩納米照片:科學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北京時間據《連線》雜志4月27日報道,每隔6個月,材料研究學會即會慶祝他們在研究進程中發現的最引人注目的圖片——贊美科學與藝術的完美結合。如今,他們對實驗樣本的細致分析不僅產生具有潛在重要性的數據,還給人帶來頗富美學的靈感。以下是堪比現代藝術品的11幅納米圖片,讓人不禁感嘆隱藏于科學世界背后的藝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