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自然·通訊》雜志25日公布了中國團隊研發的一種寨卡病毒抑制劑。動物實驗表明,該抑制劑成功降低了懷孕小鼠及其胚胎中的寨卡病毒水平,且不會對懷孕鼠造成傷害。這為抗寨卡病毒藥物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近幾年,在中南美洲乃至世界范圍內暴發的寨卡疫情已對全球公共衛生事業構成嚴重威脅。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婦會將病毒傳播到體內的胚胎中,可能造成胎兒的先天缺陷。世界衛生組織在2016年2月宣布寨卡疫情為“國際關注的公共衛生緊急事件”,并認為該病毒已經從此前一種溫和的威脅發展到了令人擔憂的地步。而且直到目前,尚沒有一種用于治療寨卡病毒感染的疫苗或藥物被批準使用。 復旦大學研究團隊此次成功研發出一種能夠滅活寨卡病毒的多肽候選藥物Z2。他們發現,這種多肽能與病毒的表面蛋白結合,擾亂病毒表面穩態,致其穿孔,最終使病毒失去感染活性。據介紹,他們還發現Z2多肽具有穿透胎盤屏障的能力,不僅能讓被感染孕鼠血清中的病毒受抑制,還能顯著降低其腹中小鼠胎兒的病......閱讀全文
近日,《細胞》(Cell)子刊、生物化學研究學術期刊Trends in Biochemical Science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施一與高福的題為Structural Biology of the Zika Virus(《寨卡病毒結構生物學》)綜述文章,系統地總結了2015年
圖為在北京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一名研究人員在展示感染寨卡病毒的哺乳動物小鼠神經干細胞圖像。 圖為許執恒研究員在介紹小頭畸形癥狀表現。 2015年以來,寨卡病毒感染在南美洲爆發并在全球范圍內擴散蔓延。(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供圖) 近日,國際一流學術期刊《細胞?干細胞》在
近日,國際一流學術期刊《細胞·干細胞》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家團隊撰寫的文章。該研究由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許執恒團隊與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秦成峰團隊合作,首次建立寨卡病毒小頭畸形動物模型,并證實寨卡病毒可以直接導致小頭畸形的發生。 2015年以來,寨卡病毒感染在南美洲爆發并在全
寨卡疫情自2015年在巴西爆發以來已迅速蔓延至南美其他各國、中北美加勒比海地區,并進一步擴散到全球66個國家和地區。我國于今年2月第一例輸入性病例起至今已有12人感染了寨卡病毒。目前,越來越多研究表明寨卡病毒感染與胎兒和新生兒小頭癥畸形密切相關,該病毒的感染還能引起許多神經系統的疾病,比如格林巴
哪里存在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出現在蚊蟲數量較多的熱帶地區,已知該病毒在非洲、美洲、南亞和西太平洋地區流行。 寨卡病毒于1947年被發現,然而多年來僅在非洲和南亞地區發現過散在人間病例。2007年,首次得到文件記載的寨卡病毒病疫情發生在太平洋。2013年以來,西太平洋、美洲和非洲報告發生了相關
寨卡病毒是一種由伊蚊傳播的蟲媒病毒, 屬于黃病毒科的黃病毒屬. 自1947年在非洲烏干達被發現以來,寨卡病毒主要局限于非洲和亞洲的熱帶地區流行. 由于其引起的癥狀同登革熱非常相似, 但程度較輕, 因此長期不被重視. 2007年寨卡病毒從東南亞逐步擴散至太平洋諸島嶼, 2015年南美寨卡病毒大規模
這段時間以來,寨卡病毒幾乎已經人盡皆知。這種病毒在拉美國家造成了嚴重的疫情,會造成新生兒小頭畸形和一種嚴重的神經疾病(格林—巴利綜合征)。今年二月,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寨卡病毒的爆發和傳播已經構成全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目前還沒有什么藥物能夠有效控制寨卡病毒感染,最佳預防方式仍是采取保護措施,避
對寨卡病毒的恐懼傳播得就像這種病原體本身一樣迅速。如今,兩項實驗室研究第一次提供了這種病毒如何在嬰兒中導致腦缺陷的確鑿證據。研究表明,寨卡病毒能夠優先殺死發育中的腦細胞。這一發現為寨卡病毒與新生兒小頭癥之間的關聯提供了可能的病理解釋,將有助于有針對性地探索寨卡感染的治療方法。 之前的觀察報告顯
目前沒有藥物可用于治療埃博拉病毒、登革熱病毒或寨卡病毒,這些病毒每年感染數百萬人并導致嚴重疾病、先天性缺陷,甚至死亡。如今,來自美國格拉德斯通研究所和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兩項新研究最終可能改變這一點。他們鑒定出這三種病毒劫持人類細胞的關鍵途徑,并且發現至少有一種潛在的藥物能夠破壞人類細胞中的這個
一直以來,科學家都在尋找寨卡病毒疫情暴發的罪魁禍首。3月22日,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程功及北京師范大學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田懷玉等人在《自然—通訊》發表研究,發現在病毒污染水體中孵化的蚊子,可直接感染寨卡病毒。 “這一途徑讓病毒傳播周期大大縮短,可導致寨卡病毒在自然界中快速流行。”
一直以來,科學家都在尋找寨卡病毒疫情暴發的罪魁禍首。近日,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程功及北京師范大學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田懷玉等人在《自然—通訊》上發表論文,提出在病毒污染水體中孵化的蚊子,可直接感染寨卡病毒。 “這一途徑讓病毒傳播周期大大縮短,可導致寨卡病毒在自然界快速流行。”程功對
寨卡病毒解旋酶是開發抗病毒藥物的一個關鍵靶標。天津大學的研究團隊最近在Protein & Cell雜志上發表文章,揭示了寨卡病毒解旋酶的高分辨率結構。 寨卡病毒(Zika virus)前段時間在拉美國家造成了嚴重的疫情。這種病毒會導致小頭畸形和其他嚴重出生缺陷,是公共健康面臨
生物通報道:近期Nature雜志展開了2016年度的年終大盤點,包括多項具有影響力的科學事件,年度圖片,以及十位舉足輕重的科學人物。其中包括制作CRISPR技術警示者KEVIN ESVELT、華人醫生張進(John J Zhang),以及寨卡病毒追蹤者CELINA M. TURCHI等。 寨卡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曉。 入選新聞囊括了一年來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 入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
科學家們最早在開發一種藥物或化合物時往往只是針對治療或改善某一種疾病,然而,隨著研究者們深入的研究或偶然間的研究發現,他們才意識到這些藥物/化合物或許還有別的用處,能夠治療其它多種類型的疾病,比如說研究人員就發現,治療糖尿病的藥物二甲雙胍不僅能夠治療鐮狀細胞病和β地中海貧血,還能夠有效殺滅癌細胞
“這是從我國第一例輸入性病例中成功分離到的3株保護性抗體。就像是別人給我們送來一顆原子彈或氫彈,我們不僅接住了,還把它成功制造出來了。”在12月14日的新聞發布會上,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重點實驗室高福院士如是描述這項關于寨卡病毒的最新研究成果。“它說明病毒來了,中國人能夠抓住抗體
植入微電極陣列幫癱瘓患者恢復運動能力 美國學者在《自然》雜志上發表的一項神經科學研究報告稱,借助大腦運動皮層記錄信號,首次成功地讓一名癱瘓患者恢復多個手指、手和手腕的運動能力。 研究團隊在一位24歲四肢癱瘓的男性被試者的運動皮層中,植入了微電極陣列,隨后使用機器學習算法來解碼神經元的活動,并
2019年8月27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金俠課題組和王海坤課題組合作研究論文“ZIKV infection induces robust Th1-like Tfh cell and long-termprotective
中新社天津10月26日電 (記者 張道正)記者26日從天津大學獲悉,由該校教授楊海濤和南京大學教授籍曉云領導的科研團隊在揭示寨卡病毒關鍵藥物靶點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揭示了該病毒蛋白酶“自抑制”之謎。 相關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在自然(《Nature》)出版集團發行的學術刊物《細胞研究》上。 目前,
臨床上發生的很多疾病之所以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療,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缺乏對疾病發生原因和機制的了解。模式生物,因其自身的代謝系統、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骨骼發育等系統與人類高度相似、易于培養和觀察、繁殖率高等優點,科學家和臨床研究人員很自然地選擇了模式生物來進行疾病的相關研究。 在針對疾病建立動物
目前,寨卡病毒疫情從南美洲和拉丁美洲蔓延至東南亞,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泰國等國已出現多起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寨卡病毒已經成為全球公共安全的嚴重威脅,然而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手段。近日,由天津大學楊海濤教授和南京大學籍曉云教授領導的科研團隊在揭示寨卡病毒關鍵藥物靶點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該團隊解析了寨卡病
近日,由天津大學楊海濤教授和南京大學籍曉云教授領導的科研團隊在揭示寨卡病毒關鍵藥物靶點方面再次取得重要突破。該團隊解析了寨卡病毒NS2B-NS3pro蛋白酶復合物原子分辨率水平的三維結構。該蛋白酶復合物在寨卡病毒整個生活周期中起關鍵調節作用,這一蛋白酶復合物結構的解析為開發治療寨卡病毒的特效藥物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施一和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團隊通力合作在揭示寨卡病毒致病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結果以Zika virus NS1 structure reveals diversity of electrostatic surfaces among flaviviruses(《寨卡病
寨卡病毒(ZIKV)前段時間在拉美國家造成了嚴重的疫情。人們發現這種病毒能對人類健康造成嚴重威脅,會引起新生兒小頭畸形等人類疾病。今年二月,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寨卡病毒的爆發和傳播已經構成全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目前還沒有什么藥物能夠有效控制寨卡病毒感染,最佳預防方式仍是采取保護措施,避免蚊子叮
伊蚊叮咬是寨卡病毒最主要的傳播途徑 德國呂貝克大學生物化學研究所所長羅爾夫·希爾根菲爾德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日前揭秘了寨卡病毒蛋白酶結構機理,這項成果被刊登在最新一期的《科學》雜志上,為抗病毒劑的研發奠定了基礎。 寨卡病毒是種蚊蟲傳播的病毒,可通過孕婦傳染給胎兒,目前全球已有60個國家超
截至目前,臨床上仍沒有針對寨卡病毒的特異性治療藥物和預防性疫苗正式上市。 人源單克隆中和抗體ZK2B10對胎鼠寨卡病毒感染和小頭癥的保護作用 寨卡病毒是以埃及伊蚊等為媒介傳播的黃熱病毒,也可通過血液、母嬰和性接觸傳播。寨卡病毒感染導致新生兒小顱畸形癥以及格林-巴利綜合癥等嚴重神經系統疾病受
由世界衛生組織(WHO)召集的一個緊急委員會將于2月1日討論須采取何種措施減緩寨卡病毒的傳播,這是一種通過蚊蟲叮咬在拉丁美洲迅速蔓延的病毒。WHO總干事陳馮富珍在1月28日于瑞士日內瓦召開的一次WHO執委會會議上宣布了這一決定,她表示:“警報的水平是非常高的。” 寨卡病毒被懷疑能夠導致嚴重的出
目前科學家們正緊鑼密鼓地研究寨卡疫苗,開發新藥,以應對日益嚴峻的寨卡疫情,但美國一組研究人員另辟蹊徑,成功從現有藥物中找到治療寨卡病毒的方法。 在29日出版的《自然醫學》雜志上,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發表文章稱,他們發現兩種藥物組合,
寨卡病毒(ZIKV)等引起的多種蚊媒傳染病對人類健康產生了嚴重威脅。寨卡病毒感染蚊蟲的分子機制、蚊媒病毒如何完成“宿主-蚊蟲”的生命周期是醫學界面臨的科學難題。 北京大學汪濤主持的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重要病原微生物感染與耐藥性相關的膜蛋白結構功能研究”通過對寨卡病毒和登革病毒等黃病毒NS1蛋
近日,《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網絡版發表了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施一和中科院院士高福團隊最新發現的寨卡病毒(ZIKV)的非結構蛋白1(NS1)的分子結構,并提供了一個原子層面的圖像。NS1參與了例如登革熱、西尼羅河病毒等疾病的發病機制當中。 蚊子傳播的寨卡病毒目前正在美洲流行。雖然寨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