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自發展還是合作研究 文章認為美天文物理學將在未來10年中被邊緣化 廣域紅外線巡天望遠鏡示意圖 從暗能量到太陽系外行星的發現,20世紀90年代銘刻著美國天文學家的光榮和輝煌。他們說,借助于最先進的儀器,比如廣域紅外線巡天望遠鏡(WFIRST),他們仍然會保持在暗能量等天文物理學研究領域的前沿陣地;但美國政府表示,這些儀器過于昂貴。與此同時,一個被稱為“歐幾里德”的歐洲版暗能量探索計劃正在制定之中。天文學家擔心:美國是否正在放棄它在天文物理學研究領域的領導地位。 WFIRST根據美國宇航局(NASA)和能源部(DOE)建議的暗能量聯合任務而制定。經過10年的調查和辯論,2010年8月,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將WFIRST列為美國未來10年天文學發展的最優先計劃。該委員會認為,耗資16億美元的WFIRST是提升黑洞研究和尋找太陽系外行星的最佳途徑,NASA應該在2020年前讓這架望遠鏡升......閱讀全文
資金投入程度嚴重不足 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下屬的一個委員會上周發布了一份措辭謹慎的報告,對保護地球家園免遭近地天體(NEO)——能夠穿越地球軌道并撞上地球的小行星和彗星——沖撞的前景進行了展望。其結論并不樂觀。盡管美國國會曾希望到2020年實現確認90%的“城市殺手”——直徑等于或超過1
8月31日,2017年自然指數(Nature Index)排行榜正式發布,中科院再次位列全球首位。根據此前發布的自然指數數據,中科院已連續五年位列該排行榜全球第一。 2017年自然指數排行榜是基于201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自然指數數據。該排行榜顯示,中科院在全球科研機構綜合排名中高居
美國宇航局(NASA)下一個重要太空天文臺在2025年發射后,其目的旨在解決天文學領域一些最大的問題,其中包括系外行星看起來像什么以及暗能量如何驅動宇宙膨脹等問題。但該項目的成本正在猛向上躥,NASA經理人正在設法控制預算。 廣角紅外巡天望遠鏡(WFIRST)自從近10年前被提出之后,其視野范
magnetar概念圖 北京時間8月20日消息,據《每日電訊報》報道,天文學家表示,最近發現的一顆具有強磁場的中子星,對恒星的演變和黑洞的誕生理論形成巨大挑戰。這顆“磁星 (Magnetar)”位于距離地球1.6萬光年的天壇星座的著名恒星簇Westerlund 1里。 瑞士天文學
一、前言 David Swinbanks 我們很高興地看到,近年來在《Nature》雜志上發表論文的中國研究人員的數量一直在增加。1999年,《Nature》雜志發表了11篇來自中國的論文,其領域包括神經生物學、化學和古生物學等。這一數字幾乎是我們1997年發表的來自中國的論文數量的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最新發現,太陽核心的平均旋轉速度要比其表面的平均旋轉速度快得多,前者是后者的4倍。他們在1日出版的《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雜志上刊發論文稱,這一發現或有助于科學家了解太陽最初形成的樣子。 億萬年來,我們的地球圍繞著太陽不停地公轉,而太陽也在不停地自轉著。對太陽自轉運動的研究有助于
自然指數:中國高質量科研產出增長領先全球美國、日本等傳統科研強國的科研產出明顯下降 最新的自然指數(Nature Index)顯示,如按照加權分數式計量(weighted fractional count, WFC)*,中國高質量的科研產出在2012年到2014年期間增長了37%,美國在同一時期則
科學家捕捉到黑洞噴射清晰圖 美國每日科學網站5月20日報道:射電望遠鏡捕捉到迄今為止最清晰的黑洞噴射圖像。 一個包括美國航天局資助的科研人員在內的國際研究小組使用架設在南半球的多個射電望遠鏡,觀測到地球附近一個星系的超大質量黑洞噴射粒子的情景,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近日報道,沃里克大學和謝菲爾德大學的天文學家通過一臺名為ULTRACAM的天文攝影機,發現了一個行為異常的星級系統,而整個系統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斯諾克臺球案。相關論文刊登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雜志上。 雙星系統不是只有兩顆星,而是由兩顆恒星組成的星級系統。這
藝術想象圖:恒星HD10180及其行星系。距地127光年:這是地面拍攝的恒星HD10180附近區域。 北京時間8月2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天文學家日前在距離地球127光年處發現了一個擁有7顆行星的“太陽系”。這一發現被認為是迄今確認的太陽系以外最大行星系。目前,天文學家已經確認
首次發布的2016自然指數排行榜(Nature Index 2016 Tables)顯示,中國是全球高質量科研論文的第二大貢獻國,僅次于美國。在自然指數排列前十的國家中,只有中國在2012至2015年期間呈現兩位數的年均增長率,并且有些中國大學的年復合增長率高達25%。 自然指數排行榜展示了
創刊于1869年的《自然》雜志是世界上最負盛名和最權威的綜合性自然科學期刊之一,它刊載的內容經常被世界各地新聞媒體作為最新科學信息的最可靠來源而披廣泛傳播。那么,什么樣的論文可以在《自然》雜志上發表?中國學者怎樣才能有效地在《自然》雜志上發表自己的論文?抑或說,向頂級期刊投稿,有哪些方面需要留心
“據說,英女王維多利亞曾詢問科學家電磁學有何用處,她得到的回答是:陛下,以后帝國的主要稅收都會與電磁學有關。”著名數學家、哈佛大學教授丘成桐8月3日應邀到山東大學講授《幾何學在理、工、醫各科的妙用》,指出數學與物理學、工程學與美學有著直接關系。 那么,數學是不是科學?報告后,
■這份報告的最可貴之處,是提供了大量原始數據。如果你不同意報告所采用的賦權方法,則完全可以利用這些數據,按照你自己確定的權重來重新評價。 2010年9月28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國家工程院和國家醫學研究院共同發布了一份研究報告:A Data-Based Assessm
科研人員利用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青海觀測站13.7米毫米波望遠鏡觀測發現巨蛇座纖維狀分子云(The Serpens filament)正處在初始塌縮階段。該研究成果近日以The Serpens filament at the onset of slightly supercritical co
在麥克默多站發射的科學探測器氣球。圖片來自NSF網站 近日,美國宇航局(NASA)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聯手,成功在南極試飛了改進設計的探測熱氣球樣機。根據設計,這一超級熱氣球將攜帶大量的科研儀器在太空邊緣持續工作100天甚至更長時間。研究人員表示:這幾乎開啟了高空科學探測的新紀元
歐洲科學家首次獲得超新星3D圖像 北京時間8月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天文學家首次獲得了一顆恒星爆發(稱超新星)留下遺跡的3D圖像。一個科學家小組使用位于智利的歐洲南方天文臺甚大望遠鏡(VLT)對超新星1987A進行了觀測,這顆超新星距離地球16.8萬光年。研究結果顯示此次超新星
Nature 日前發布分析文章,列出全球專利引用文獻及相關機構的 Top 200 榜單。榜單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研成果技術轉化的實力,以及各機構對科研經濟潛力的重視程度。值得注意,Top 200 中有 83 家都來自美國。中國有 15 所機構入選,總數全球第 3,其中最靠前的是香港科技大學,位列
日前,自然出版集團更新發布了2018年最新的自然指數(Nature Index),中國科學院再次位列全球首位。根據此前發布的自然指數數據,中科院已連續六年位列該排行榜全球第一。 此次最新的自然指數是基于2017年2月1日至2018年1月31日的統計數據。該排行榜顯示,中科院在全球科研機
8月10日,2017年自然指數排行榜(Nature Index 2017 Tables)正式公布(點擊見完整榜單),中國科學院位列全球首位。根據此前發布的數據,中科院已經連續五年位列該排行榜全球第一。 2017自然指數排行榜顯示,中科院在全球科研機構綜合排名中高居榜首,美國哈佛大學和德國馬普
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研究員劉祥帶領科研團隊,從2006年起申請烏魯木齊南山25米和德國100米射電望遠鏡觀測時間,通過對幾個經典強日變源進行4年多的監測和后續巡天,證認了活動星系核致密噴流輻射經過銀河系的星際介質會散射并發生閃爍,如同夜晚星星一閃一閃的景象(恒星的光經過地球大氣后會發生閃爍),且
銀河系中心不僅有超大質量黑洞,還有一個龐大的核心團 北京時間11月2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天文學家發現,在一個大質量黑洞的噴流周圍存在著圍繞其運轉的“熱斑”(hotspot),并且表現出特征性的紅外輻射“晃動”,這為銀河系中心存在一個超大質量黑洞提供了新的證據。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天文學家艾弗里
今天出版的《自然》增刊“自然指數2016新星榜”顯示,中國科研機構正引領全球高質量科研產出的快速增長。在全球100家科研產出增加最多的科研機構中,有40家來自中國,其中24家2012年以來的增幅超過50%。美國作為全球高質量科研論文的第一大貢獻國,在這一榜單上居第二位,該國有11家科研機構進入
2007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1.利用人體皮膚細胞“仿制”出胚胎干細胞 美國和日本兩個獨立研究小組11月20日分別宣布,他們成功地將人體皮膚細胞改造成了幾乎可以和胚胎干細胞相媲美的干細胞。這一成果有望使胚胎干細胞研究避開一直以來面臨的倫理爭議,從而大
近期,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太陽物理研究組副研究員洪俊超及其合作者,在太陽噴流的觸發機制方面獲得新進展,首次發現一例噴流是由振蕩磁爆破重聯觸發。該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天文學雜志《天體物理學雜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磁重聯,直觀上描述為相反方向磁力線相互靠近斷
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高能天體物理研究組副研究員閆大海、研究員王建成和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吳慶文等提出了一個新方法來限制耀變體(Blazar)噴流中的高能輻射區位置,該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天文學雜志《天體物理學雜志》上。 耀變體是一類特殊的活動星系核(AGN),它具有一個指向地球的相對論性噴流,具有
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基地在小尺度震蕩磁重聯方面取得研究進展,首次在太陽色球層觀測到小尺度震蕩磁重聯及由其導致的磁流繩形成和消失的物理過程。相關研究成果于近期發表在國際天文學雜志《天體物理學雜志快報》(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該項
近期,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基地徐喆和合作者,報道了M5.0級太陽耀斑爆發導致光球層黑子半影結構收縮衰退,并轉變成為黑子本影結構的現象。該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天文學雜志《天體物理學雜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太陽黑子的形成,是由于太陽內部磁
碳星是一類特殊恒星,它的光譜中表現出強烈的碳分子吸收帶特征。近日,河北師范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聯合培養的研究生紀偉、河北師范大學教授崔文元和國家天文臺副研究員劉超等人發現碳星在特定的譜指數空間有著獨特的分布特征,結合新發現的碳星紅外顏色判據成功且高效地從LAMOST DR2恒星光譜庫中挑選
近期,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恒星物理組吳濤、李焱等通過模型分析,構建了一個新的慢脈動B型星(SPB星)星震學診斷圖,并對空間望遠鏡CoRoT觀測的SPB星HD 50230進行了詳細的星震學分析。8月14日,國際天文學雜志《天體物理學雜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發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