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天文臺一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首次觀測到震蕩磁重聯
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基地在小尺度震蕩磁重聯方面取得研究進展,首次在太陽色球層觀測到小尺度震蕩磁重聯及由其導致的磁流繩形成和消失的物理過程。相關研究成果于近期發表在國際天文學雜志《天體物理學雜志快報》(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該項工作主要由云南天文臺副研究員薛志科和研究員閆曉理等人共同合作完成。 磁重聯是天體物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物理過程,它是一種磁力線重新連接的過程,在這一過程當中,磁能被轉化成等離子體的動能、熱能以及輻射能等。太陽上許多爆發活動都與磁重聯有關聯,諸如日冕物質拋射、耀斑、暗條/日珥爆發、噴流等。但是由于受觀測設備分辨率的限制,目前對小尺度磁重聯的觀測研究還非常少,尤其是震蕩磁重聯。目前為止,關于震蕩磁重聯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在數值模擬方面,而一個完整的震蕩磁重聯的觀測在這之前未見報道。 薛志科等人主要利用云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基地的一米......閱讀全文
云南天文臺一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首次觀測到震蕩磁重聯
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基地在小尺度震蕩磁重聯方面取得研究進展,首次在太陽色球層觀測到小尺度震蕩磁重聯及由其導致的磁流繩形成和消失的物理過程。相關研究成果于近期發表在國際天文學雜志《天體物理學雜志快報》(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該項
太陽低層大氣磁重聯研究取得前沿成果
國際期刊《天體物理學雜志》最新刊登了一項中科院云南天文臺在太陽低層大氣磁重聯理論方面的研究成果。 太陽物理理論研究團組副研究員倪蕾等人首次運用多流體磁流體模型,研究了太陽溫度極小區附近弱電離、強磁場環境下的小尺度磁重聯物理機制,進一步揭示了近幾年運用太陽界面層成像光譜儀衛星和高分辨率的地面太陽
太陽低層大氣爆發式快磁重聯觸發機制揭示
科技日報昆明9月1日電(記者趙漢斌)記者1日從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團隊通過高分辨率的磁流體動力學模擬,成功揭示了太陽低層大氣中一種前所未有的快速磁重聯現象。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天體物理學》上。磁重聯這一頗為神秘的物理過程,在宇宙中極為普遍。它發生在磁化等離子體中,當磁場結構發生變化
云南天文臺發現太陽噴流中的振蕩磁爆破重聯
近期,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太陽物理研究組副研究員洪俊超及其合作者,在太陽噴流的觸發機制方面獲得新進展,首次發現一例噴流是由振蕩磁爆破重聯觸發。該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天文學雜志《天體物理學雜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磁重聯,直觀上描述為相反方向磁力線相互靠近斷
中外科學家在太陽耀斑磁重聯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記者10日從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獲悉,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基地在磁重聯的精細物理過程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人員首次在太陽耀斑中發現具有扭纏結構磁島形成的快速磁重聯。相關研究成果于近日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通訊》上。 該成果由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
科學家在太陽大氣波動研究方面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基地研究人員利用一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NVST)并結合其他地面和空間望遠鏡的數據,針對太陽大氣中準周期快摸波列的產生過程以及運動學特征進行研究,進一步揭示了準周期快摸波列的形成物理機制。相關研究成果于近期發表在《天體物理學快報》(The Astrophys
科學家首次觀測到磁場重聯釋放磁扭纏的物理過程
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基地在活動區暗條爆發與小尺度磁重聯關系方面取得研究進展,首次觀測到磁重聯可以釋放磁紐纏這一新的物理現象。相關研究成果于近期在《自然·通訊》雜志上發表(Nature Communications, DOI:10.1038/NCOMMS11837)。該項工作主
新理論解釋了快速磁重聯背后的奧秘
當相反方向的磁場線合并時,它們會產生可以釋放大量能量的爆炸。在太陽上,相反的場線合并會導致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這些巨大的能量爆發可以在一天內傳播到地球。 雖然磁重聯的一般機制是已知的,但研究人員已經努力了半個多世紀來解釋發生的快速能量釋放背后的精確物理學。 發表在通訊物理學上的一項新的達
中科院云南天文臺在太陽暗條重構研究方面獲進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300.shtm 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和研究基地的研究人員,清晰地觀測到一個太陽暗條被新浮現磁系統分裂并由磁重聯導致暗條重新合并。相關研究成果于近期發表在國際天文學雜志《天體物理學報
科學家在磁重聯加熱日冕方面取得進展
日冕加熱一直是太陽物理研究的一個難點問題。目前學術界有兩種主要觀點:磁重聯加熱和波傳導加熱。最近,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太陽活動多波段觀測研究團組博士李東聯合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研究員李樂平發現了小尺度磁重聯加熱日冕的觀測證據。 磁重聯被認為是太陽爆發現象的主要能量釋放方式,而光譜是對于其最
科學家觀測到耀斑磁重聯的重要證據
7月14日,在線出版的Nature Physics發表了蘇楊博士等人的最新觀測研究成果:他們利用美國的太陽動力學探測衛星(SDO)和太陽高能像譜衛星(RHESSI)的同時觀測,對 2011年8月17日一個C級耀斑進行了多波段綜合研究,首次詳細展示了太陽耀斑發生時磁重聯過程的細節。
云南天文臺揭示太陽U形暗條形成機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128.shtm記者6日從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了解到,該臺研究人員近期探究并揭示了一個太陽暗條和與其相鄰的色球纖維之間,連續磁重聯導致的一個U形暗條的形成機制,國際天文學期刊《天體物理學報》發表了相關
中科院云南天文臺在太陽暗條研究方面獲進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561.shtm 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和研究基地與云南師范大學相關人員通過合作,發現太陽上小尺度振蕩磁重聯可以促使一個中間暗條的形成。相關研究成果于近期發表在國際天文學期刊《天文物理
科學團隊揭示暗條碰撞與磁重聯完整因果鏈
近日,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和研究基地的碩士研究生吳宗銀和導師薛志科研究員等人利用NVST、SDO、CHASE、GOES四臺太陽望遠鏡的聯合觀測數據,觀測到了兩個暗條碰撞并引發磁重聯的完整過程,展示了該事件“光球驅動—暗條碰撞—磁重聯—新暗條形成”的完整因果鏈,揭示了光球磁場演化驅動暗條
磁層頂磁場重聯的低混雜波研究取得進展
由于地球磁層、磁鞘等離子體和磁場環境的差異,在地球磁層頂發生的磁場重聯通常表現為非對稱重聯。非對稱重聯的較多特征與對稱重聯不同,其中之一即表現為低密度磁層一側的低混雜波。這些低混雜波是由重聯非對稱性相關的密度梯度所帶來的低混雜漂移不穩定性,或磁鞘離子由于有限回旋效應進入磁層帶來的修正雙流不穩定性
地質地球所揭示土星磁層內系統性小尺度磁重聯過程
地球磁層主要受到來自太陽的粒子及磁場的影響,太陽風驅動的磁重聯過程使得地球磁層內的物質與能量不斷循環并釋放進入行星際空間。類似的過程也存在于土星磁層,但與地球顯著不同的是,土星的天然衛星土衛二會向土星磁層內源源不斷地釋放水冰等物質,并最終電離形成O+及HO+等重離子,重離子隨土星磁層快速旋轉,被
云南天文臺等太陽耀斑環系統上方結構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太陽活動及CME理論研究團組博士研究生蔡強偉、研究員林雋及其合作者研究發現,在太陽的極紫外圖像中觀測到的耀斑環頂上方的扇形結構(supra-arcade fan,SAF),有可能是能夠對帶電粒子進行有效加速的終止激波存在的區域。該項研究的合作者分別來自美國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
云南天文臺首次觀測到日冕滑動磁場湮滅新證據
從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使用撫仙湖一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NVST)的高分辨觀測數據,首次報道了日冕中扇面—脊磁場位形下圓形耀斑帶的來回滑動運動現象,并闡明了這種運動所反映的精細物理過程。最新一期國際天文學雜志《天體物理學雜志快報》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 磁場重聯又稱磁場湮滅,是天
太陽活動區暗條爆發初發機制研究有進展
記者8日從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獲悉,該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基地研究人員近期利用一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以及其他空間望遠鏡的數據,對太陽暗條爆發前兆以及爆發過程進行詳細研究,探討了太陽活動區暗條爆發初發的物理機制。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天文學與天體物理》上。太陽暗條是太陽大氣中最為壯觀的結構之一,它們
中科院在利用射電手段探測磁重聯過程方面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射電天文與VLBI研究團組高冠男副研究員等人,對云南天文臺太陽分米波射電頻譜儀所觀測到的罕見的U型爆發群以及其中豐富的射電精細結構進行了詳細研究,發現U型射電暴的產生率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磁重聯率。這是首次利用射電手段對磁重聯率的變化過程進行探測。此外,她們還對耀斑環頂的密度
湍動磁重聯電流片中帶電粒子的加速研究獲進展
近日,天文學國際期刊《天體物理學雜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發表了云南天文臺“太陽活動和CME理論研究團組”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由李燕及組內其他合作者共同完成。他們詳細研究了帶電粒子在湍動磁重聯電流片中的加速過程,給出了粒子加速的一些新結果。 太陽耀斑是太陽大氣
科研人員在實驗室實現激光驅動湍流磁重聯
科技日報北京1月17日電 (記者張蓋倫)記者從北京師范大學了解到,我國科研人員依托上海高功率激光物理國家實驗室“神光Ⅱ”裝置,首次在實驗室實現激光驅動湍流磁重聯物理過程,并通過標度變換用于解釋太陽耀斑爆發現象,實驗證實湍流過程對耀斑快速觸發以及加速高能帶電粒子的重要性。相關論文于北京時間1月17日刊
科研人員在實驗室實現激光驅動湍流磁重聯
記者從北京師范大學了解到,我國科研人員依托上海高功率激光物理國家實驗室“神光Ⅱ”裝置,首次在實驗室實現激光驅動湍流磁重聯物理過程,并通過標度變換用于解釋太陽耀斑爆發現象,實驗證實湍流過程對耀斑快速觸發以及加速高能帶電粒子的重要性。相關論文于北京時間1月17日刊發在《自然物理》期刊上。 太陽耀斑
無碰撞磁重聯中電子尺度的霍爾磁場分布被發現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地空間環境重點實驗室在磁重聯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實驗室陸全明、王榮生課題組利用衛星觀測數據首次發現了地球磁層頂磁重聯區域的電子尺度的霍爾四極型磁場分布,并指出磁重聯過程中某些區域同時存在著磁能的續存過程。該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物理評論快報》(Phys. Rev. Let
中國科大等首次發現金星磁層中存在磁場重聯現象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近地空間環境重點實驗室張鐵龍教授等與奧地利及美國科學家合作,利用歐洲金星快車的磁場探測數據,首次在金星的誘發磁層中發現了磁場重聯現象,研究成果發表在4月5日出版的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上。這一發現對金星大氣演化和氣候變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太陽
科學家基于新真空太陽望遠鏡觀測到色球活動新現象
基于我國一米口徑新真空太陽望遠鏡(NVST)觀測數據,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楊書紅、張軍、李曉紅與云南天文臺劉忠、向永源合作發現太陽大氣中的一種新現象:色球炮彈。該項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天文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Yang et al. 2019,
云南天文臺NVST望遠鏡觀測到滑動磁場重聯新證據
近期,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申遠燈等人使用撫仙湖一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New Vacuum Solar Telescope; NVST)的高分辨觀測數據首次報道了扇面-脊(fan-spine)磁場位形下圓形耀斑帶的來回滑動運動現象,并指出該運動反映了扇面準分界層內的三維磁場重聯精細物理過程。國際天
我國科學家揭示太陽暗條連續部分爆發過程
12日從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利用一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和太陽動力學天文臺相關數據,研究了兩個相鄰太陽暗條之間的相互作用并導致連續部分爆發的精細過程。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天體物理學報》上。云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和研究基地博士生楊麗平和閆曉理研究員等人,通過對2021年9月9日太陽
太陽暗條研究為空間天氣預報提供新思路
2月4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通過高分辨率觀測與數值模擬相結合,首次揭示了太陽暗條中非對稱雙磁繩系統的災變機制,為理解暗條爆發及日冕物質拋射提供了全新視角,這對提升空間天氣事件預警能力具有重要意義。相關成果于日前刊發于國際學術期刊《天體物理學雜志》。太陽暗條是懸浮于日冕中的低
新疆天文臺在耀斑早期磁能釋放研究中取得進展
太陽耀斑前兆對耀斑的觸發、驅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早期大量的觀測發現,耀斑開始前或脈沖相以前的活動區都存在著一系列的小尺度活動,這些活動伴隨著緩慢的能量釋放。由于早先望遠鏡分辨率的限制,研究耀斑前兆與耀斑的關系受到影響。 最近,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光學與應用技術研究室副研究員沈金花運用高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