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美國天文物理學前途未卜
獨自發展還是合作研究 文章認為美天文物理學將在未來10年中被邊緣化 廣域紅外線巡天望遠鏡示意圖 從暗能量到太陽系外行星的發現,20世紀90年代銘刻著美國天文學家的光榮和輝煌。他們說,借助于最先進的儀器,比如廣域紅外線巡天望遠鏡(WFIRST),他們仍然會保持在暗能量等天文物理學研究領域的前沿陣地;但美國政府表示,這些儀器過于昂貴。與此同時,一個被稱為“歐幾里德”的歐洲版暗能量探索計劃正在制定之中。天文學家擔心:美國是否正在放棄它在天文物理學研究領域的領導地位。 WFIRST根據美國宇航局(NASA)和能源部(DOE)建議的暗能量聯合任務而制定。經過10年的調查和辯論,2010年8月,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將WFIRST列為美國未來10年天文學發展的最優先計劃。該委員會認為,耗資16億美元的WFIRST是提升黑洞研究和尋找太陽系外行星的最佳途徑,NASA應該在2020年前讓這架望遠鏡升......閱讀全文
《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海王星具有“溫暖”南極
一個國際天文學家研究小組近日發現,海王星的南極比它的其它部分要“熱”得多。研究小組9月18日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上發表了相關論文,并繪制了第一份海王星大氣層最低部分的溫度分布圖。該圖顯示,海王星溫暖的南極為甲烷從大氣層深處逃逸出來提供了通道。?參與此次研究的機構有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NAS
“南極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西安舉行
8月18日至21日,“南極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in Antarctica)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西安舉行。會議由中科院南極天文中心主辦,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和中科院射電天文重點實驗室等贊
《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科學家重估類地行星宜居情況
行星Gliese 581c和Gliese 581d于今年四月首次被發現,質量分別約為地球的5.5倍和8倍。之前科學家一直認為,Gliese 581c所處的位置可能有利于液態水的存在,即可能適合人類居住。然而法德兩國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Gliese 581d可能更加適合人類居住。相關論文即將發表在《天
美發布天文學領域“十年調查”報告
8月13日,美國國立研究委員會(NRC)發布最新天文學領域十年調查報告——《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的新世界及新視野》()。NRC將根據這項調查給國家航空航天管理局(NASA)、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和能源部(DOE)提出建議,關于未來十年將重點資助哪些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研究項目
探索星際介質的新型X射線光譜工具
【導語】《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將出版長期探索的X-射線天體源的光譜圖——人類第一次成功探測得出。EXAFS圖譜即延展X射線吸收精細結構光譜圖。EXAFS是研究星際介質( ISM )顆粒結構一個有力的工具。它可給出更詳細的化學成分和非晶顆粒的原子結構圖片。 《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藝
美NASA制定“天體物理學路線圖”
新的一年是制定長期計劃的最佳時機,而美國宇航局(NASA)似乎已經一頭扎進制定計劃的“深淵”當中。12月20日,該局的天體物理學部門發布了未來空間任務的愿望清單——對今后30年,甚至更遠期進行了規劃。 這份新的“天體物理學路線圖”值得注意的地方不在于它重申了認為科學家應該追求的廣泛而
天文學家發現跳“死亡探戈”的白矮雙星
美國天文學家7月13日說,遙遠宇宙中有一對白矮星——恒星燃盡后的產物——正“跳著探戈”走向死亡。 這對白矮星是美國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天文學家,利用設在亞利桑那州惠普爾天文臺的多鏡面望遠鏡觀測到的。它們幾乎“面貼面”相互繞轉并越靠越近,目前繞轉的周期為13分鐘,估計90萬年后將合并在
NASA計劃尋找外星生命和宜居世界
在美國天文學會近日召開的會議上,研究人員聽取了關于美國宇航局(NASA)韋布空間望遠鏡(JWST)“繼任者”的消息。 據《科學》報道,JWST雖然去年才運行,但天文學家已經開始著手瞄準一項更大的目標——建造一臺與JWST差不多大的光學望遠鏡,到21世紀40年代初,將在類地行星上尋找生命跡象。
我國新發現挑戰“恒星初始質量分布規律不變”經典理論
1月19日,《自然》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劉超團隊的一項重大研究成果。發揮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LAMOST)超大光譜數據樣本優勢,結合歐洲空間局蓋亞(Gaia)衛星數據,科研團隊發現天體物理學中頗為重要的基礎理論“恒星初始質量分布規律”會隨著恒星金屬元素含量和年齡發生顯著
紅巨星以振蕩之音開拓天體物理學新視野
據美國太空網及物理學家組織網報道,國際天文學家于近日舉行新聞發布會,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星體狩獵者”——開普勒航天器發回的數據及所顯示的有關行星的最新發現進行討論,公布了開普勒航天器在恒星振蕩(星震)方面的探測結果,并稱其開辟了關于恒星尺寸、年齡及演化的全新見解。 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