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研究論文發表糾紛頻現政協委員反思
科學界有句口號:“只有第一,沒有第二”。然而,隨著我國基礎研究實力日漸提升,科學家們為“第一”爭出的矛盾也越發多起來。 在很多時候,同一領域的科學家因為有著共同的學術基礎,容易產生相同的想法。從事基礎研究的科學家在一開始往往無法預見科學發現,經常會在喝茶、聊天中產生原創思想。 全國政協委員高吉喜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在基礎研究領域,很多發現都是“一點就透”,所以科學家很可能經常會在不經意間將自己的想法透露給了別人。 當思想“撞車”時,“只有誰先把這個火花變成劃時代的閃電,誰才算擁有了這個成果,最后做出成果的這個人應該是主要的。”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顧秉林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基礎研究的成果歸屬率先發表成果的科學家,這一點毫無疑義。” 正因如此,論文發表成為科學家維護權利的重要手段,而這一過程也埋下了糾紛的禍根。歷史上,最經典案例就是達爾文和華萊士關于進化論的研究、發表和理論命名一事。現當代,類似于論文搶發......閱讀全文
基礎研究論文發表糾紛頻現-政協委員反思
科學界有句口號:“只有第一,沒有第二”。然而,隨著我國基礎研究實力日漸提升,科學家們為“第一”爭出的矛盾也越發多起來。 在很多時候,同一領域的科學家因為有著共同的學術基礎,容易產生相同的想法。從事基礎研究的科學家在一開始往往無法預見科學發現,經常會在喝茶、聊天中產生原創思想。 全
全國政協委員周志華:支持機器學習基礎研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353.shtm ??? 周志華 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人工智能學院院長 機器學習基礎研究相對門檻高,研究成果不僅在短期內難以體現效益,且在以高質量論文數、引用數等為指標的評價體系中
政協委員談科學發展
中國環境報記者劉曉星3月7日北京報道 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今日召開第二場記者會。多位政協委員就推動科學發展等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針對媒體提出的關于地下水污染的問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杜鷹回答說,總體來看,我國地下水目前的總體狀況是有保障的,特別是涉及到人飲
政協委員談生態文明建設
駐蘇全國政協委員視察鹽城市區飲用水源地鹽龍湖工程 省政協農業和農村界委員赴無錫調研生態農業發展情況 四月的鹽阜大地,草長鶯飛,萬木蔥蘢 4月15日至16日,省政協在鹽城舉行駐蘇全國政協委員座談會,18名駐蘇全國政協委員圍繞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程積極建言獻策。這次會
政協委員建議“限”嬰兒奶粉廣告
嚴格限制電視、廣播、報紙等各種公共媒體播放、刊載嬰兒配方奶粉的廣告。大力組織公益廣告與各種公益活動,宣傳母乳喂養的優越性,普及母乳喂養的知識。提高6個月內純母乳喂養率,并提倡母乳喂養延長到1歲以上。 "搶奶"風潮是配方奶促銷的杰作 "中國人全球搶購嬰兒奶粉的風潮,正是配方奶
斑馬魚基礎研究
近期,我們收到了很多小伙伴提交的文獻獎勵申請,其中,有2篇成功吸引了小編的注意,這2篇文章的內容都是斑馬魚研究相關的。我們都知道,斑馬魚是一種常見的模式生物,但是市面上針對斑馬魚的抗體卻非常少,我們不僅有一百多種斑馬魚抗體,而且還可以根據客戶需求來進行定制生產。下面來看看這2篇文章吧。01標題:Sa
基礎研究司圍繞面向科技強國加強基礎研究赴天津調研
2017年12月4日至5日,基礎研究司葉玉江司長帶領基礎司一行赴天津大學、南開大學開展調研,了解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建設、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等有關工作情況。天津大學黨委書記李家俊和校長鐘登華,南開大學黨委書記魏大鵬和校長龔克等分別陪同調研。 葉玉江司長一行參觀調研了水利工程仿真與安全國家
基礎研究司圍繞面向科技強國的基礎研究赴杭州調研
2017年12月16日至18日,基礎研究司葉玉江司長帶領基礎司一行赴浙江之江實驗室、浙江大學和國家海洋局二所開展調研。了解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建設、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等有關工作情況。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院士、海洋局二所所長李家彪院士、浙江省科技廳周國輝廳長、之江實驗室朱世強主任等分別陪同調研。
委員解析中國科研的“柴米油鹽”
“柴米油鹽”是生活的必需品。在北京參加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的科技界委員,對從事科研活動的“柴米油鹽”直抒己見。 柴:亂挖人才何時休 創新驅動,人才為先。有委員指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重視人才儲備,卻演變成“挖墻腳”。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鄭蘭蓀說,正常的人才流動自然有利于科研發展
政協委員談食品安全:重在溯源
“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關系人民群眾健康和生命安全,更關系到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 然而,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事故頻發,食品安全問題不斷挑戰老百姓的心理底線。本屆政協會議上,部分委員就完善法律法規、建立完整的溯源體系等問題接受了《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 “大數據”監測風險 據不完
這個省政協委員:改革高校“行政崗”!
今年是錢學森院士誕辰110周年。16年前,他提出了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這也成為困擾中國教育界的頭號命題。 2月3日,記者從山東省政協獲悉,今年山東省“兩會”期間,山東省政協委員、齊魯工業大學化學與制藥工程學院院長李天鐸向大會提交了一份題為“如何破解
基礎研究怎么補短板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改革開放40年來,黨和國家對基礎研究一直非常重視,不斷加強對基礎研究的戰略部署。“基礎研究投入持續增長,從2011年的411億元增加到2016年的822億元,已經躍居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教授羅俊向《中國科學報》表示,尤其
目標導向,牽引基礎研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150.shtm
國務院發文-支持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增加研發投入
6月11日,國務院公布關于落實《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工作部門分工的意見。意見中明確,要穩定支持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促進產學研融通創新。加快建設國家實驗室,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發展社會研發機構,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發展民生科技。深化國際科技合作。改革科技成果轉化機制,
【廣東】政協委員提議大規模推廣“有機食品”
如何吃得健康?委員提議大規模推廣“有機食品” “廣東人會吃,但怎么吃,吃得放心,吃得健康,口感更好,今后市場的需求會要求提供更多有機食品。”3月2日,針對食品安全這一餐桌上的問題,赴京參加全國兩會的全國政協委員、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食品與健康工程研究院院長劉昕教授認為,“有機
河北省基礎研究專項基礎研究重大項目申報開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700.shtm 關于印發2023年度河北省省級科技計劃 基礎研究專項(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研究 重大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 各有關單位: 省科技廳研究編制了2023年度河北省省級科技
基礎研究,光“砸錢”還不夠
“如果沒有科學的想法,給再多的錢,那又有什么用呢?”3月6日,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黃力的一句話引起參會委員們的深思和共鳴:基礎研究,離不開經費的支持,可單純地增加投入并不能“順理成章”帶來突破。基礎研究更需要一個真正寬松、包容的環境,科學家們也需要保持一顆“天真的心”! “或
蓄力領跑:基礎研究投入“看漲”
?? 10月10日,國家統計局、科技部和財政部對外發布《2016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基礎研究的投入比例再次成為關注熱點。 基礎研究經費占R&D經費比重多年徘徊在5%,這個數字被網友調侃為中國特色規律。那么,一個簡單的數字是不是能夠說明我國基礎研究投入的全貌,這個數字背后又隱藏了什么
引領新常態的基礎研究
每年兩會前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掌門人接受媒體采訪已成為慣例。一貫低調的楊衛代表對于此次采訪卻非常重視,原因很簡單:“國家對科學基金的投入越來越多。我們需要告訴納稅人,錢都用到哪了。” 交賬是必不可少的。“2014年,科學基金全年計劃安排各類項目資助金額247億元,
注重基礎研究-善于彎道超車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效顯著,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填補了國內一些領域的空白,還有一些領域的研究走在了世界科技前沿。在充分肯定我國科技發展成就的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雖然我國已成為科技大國,但還不是科技強國,我國科技發展正處于由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系
基礎研究:激發創新不竭動力
十年來,我國科技投入大幅提高,全社會研發經費從1.03萬億元增長到2.79萬億元,居世界第二位;研發強度從1.91%提高到2.44%;基礎研究經費增至十年前的3.4倍,達歷史最高值。 其中,“十三五”期間,中央財政對基礎研究經費的投入增長了1倍,還首次建設了13個應用數學中心,在物質科學、
注重基礎研究-善于彎道超車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效顯著,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填補了國內一些領域的空白,還有一些領域的研究走在了世界科技前沿。在充分肯定我國科技發展成就的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雖然我國已成為科技大國,但還不是科技強國,我國科技發展正處于由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
新藥研發:基礎研究誰來做
不論是快速還是慢速的跟進者,擬開發的新藥與上市藥物或處于開發后期以及臨床階段的分子相比,應有一定的特點或者說區別,這已成為業界共識。 談及新藥研發的過程,一位青年科研人員曾對我表示,新藥研發的基礎研究并不重要。他舉例說:“花費很大精力,做一個結構復雜、合成不易的化合物,從藥化的角度來看沒有多
新藥研發:基礎研究誰來做
不論是快速還是慢速的跟進者,擬開發的新藥與上市藥物或處于開發后期以及臨床階段的分子相比,應有一定的特點或者說區別,這已成為業界共識。 談及新藥研發的過程,一位青年科研人員曾對我表示,新藥研發的基礎研究并不重要。他舉例說:“花費很大精力,做一個結構復雜、合成不易的化合物,從藥化的角度來看沒有多
施一公“隔空”支持馬化騰:鼓勵多元資本進入基礎研究
3月4日上午,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首場小組討論中,全國政協委員施一公發言,支持鼓勵多元資本進入基礎研究。全國政協委員施一公、高鷹忠在會場內交談 “我剛剛在媒體上看到一份建議,應鼓勵多元資本進入基礎研究領域。”施一公說,“我非常認可。” 施一公提及的這份建議來自全國人大代表、騰訊公司董事會
垃圾分類還有哪些可以做?政協委員這樣說
今年5月1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北京將繼上海后進入垃圾分類強制時代。在政協會上,垃圾分類成了委員熱議的話題。從源頭減量,到減少垃圾運輸成本,多位委員就垃圾分類具體實施提出更細化的建議。 焦點1 生活垃圾產生量大 處理終端不堪重負 建議制定人均垃圾排放標準 “源頭減量”
政協委員追問教育部考研泄題事件結果
3月5日,兩位全國政協委員不約而同地表示要向教育部提出質問。他們說,教育部必須針對2012年發現的考研泄題事件給個答復。 5日下午,全國政協委員、江西師范大學教授王東林突然在政協小組會議上說,“網上很多人給我傳話,說到研究生考試泄題的問題。” 今年1月,不少網友反映,廣東省等地研究
政協委員呼喚獨步世界的中國大科學裝置
“發現引力波的消息出來后,很多人問:為什么又是美國?為什么中國沒有做出來?”引力波科學家、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張新民委員說。 隨著美國的發現,中國三個引力波探測計劃浮出水面。張新民負責其中之一的項目設在西藏阿里。他認為,大科學工程是中國的必需,否則中國科學創新“只能是小打小鬧”。 喚起自
政協委員:環保總局將升級為環保部
昨天,全國政協中共組小組討論對外開放,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環保總局原副局長王玉慶表示,環保總局將升級為“環保部”。 據王玉慶介紹,環保總局升級為環保部,表明國家對環保的重視。他說,在這次改革中,由局升為部的不多,環保總局是比較突出的一個。這樣,環保總局將作為國務院組成部門,可以更多地參與國家的綜合決
政協委員呼吁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
“環境的治理和保護沒有地域和城鄉的界限。國家一直以來都十分重視新農村建設與城市化的相互協調。”全國政協委員連介德說,農村的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既需要各個鄉村自身努力,也需要城鄉同步推進,兩者缺一不可,農村的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甚至應該走在城市前面。 連介德委員建議,把保護傳統村落與新農村建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