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航天局2月28日發布消息稱,“發現”號航天飛機機組兩名宇航員當天走出國際空間站,完成了此行的首次太空行走,其間雖出現一段“小插曲”,但總體進展比較順利。 此次太空行走由宇航員史蒂夫·鮑恩和阿爾文·德魯合作完成,持續時間約6個半小時。他們接通了一段電源延長線,為第二次太空行走做了準備,為空間站移動機械臂額外配了一對軌道,并清洗了空間站外的一部攝像機。不過,空間站的一個機械臂給宇航員們帶來了小麻煩。 在鮑恩與空間站內操作機械臂的宇航員配合拖動一個廢棄液氨泵時,機械臂突然“停工”,當時太空行走剛進行約兩個小時。空間站內宇航員斯科特·凱利和邁克爾·巴勒特急忙趕往“命運”號實驗艙的計算機系統前,“折騰”了近半個小時才使機械臂“復工”。而在此期間,鮑恩只能在機械臂一端眼睜睜看著重達360多公斤的液氨泵。 美國航天局發言人凱爾·赫林事后表示,宇航員只是暫停了一下手中的工作,并無大礙。他還調侃說:“鮑恩只不過在機械......閱讀全文
5月11日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以“Experimental Two-dimensional Quantum Walk on a Photonic Chip”為題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金賢敏研究團隊最新研究成果,報道了世界最大規模的三維集成光量子芯片,并演示了首個真正空間
驚動世人的考察是在1995年。就在這一年的4月25日,中國珍稀動植物綜合科學考察隊拉開了對神農架野人進行考察大規模活動的序幕,這是一次大膽的但卻有事實依據的科學考察,不僅有著1977年起的野人考察成果,更為重要的是有多年多人對野人所見的報告。 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一次的考察不僅規
工程師將發現號航天飛機固定到位以便檢測其燃料箱以及推進器,從而為2010年11月最后的飛行任務做準備。 發現號航天飛機被高高吊起,開始進行外部燃料箱和固體助推火箭的安裝工作。它將執行STS-133飛行任務,前往國際空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提出基于時間復用的新型量子行走方案,建成了50步的光學量子行走實驗系統,并基于該系統首次直接測量具有手征對稱性的量子行走中的體拓撲不變量。該成果6月26日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 量子行走是量子信息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理論上已經證明基于該模型可以實現普適的量子計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提出基于時間復用的新型量子行走方案,建成了50步的光學量子行走實驗系統,并基于該系統首次直接測量具有手征對稱性的量子行走中的體拓撲不變量。該成果6月26日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 量子行走是量子信息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理論上已經證明基于該模型可以實現普適的量子計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智能手機追蹤全球數十萬人的活動水平,取得一項有趣的發現:在肥胖很少的國家,人們通常每天行走相類似數量的步數。但是經常行走的人與很少行走的那些人之間存在的較大差距與更高水平的肥胖相一致。相關研究結果于2017年7月10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提出基于時間復用的新型量子行走方案,建成了50步的光學量子行走實驗系統,并基于該系統首次直接測量具有手征對稱性的量子行走中的體拓撲不變量。該成果6月26日發表在上。 量子行走是量子信息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理論上已經證明基于該模型可以實現普適的量子計算。盡管目前
圖 不同頻率下的大腦皮層的激活狀態 卒中患者在運動想象時腦部皮質的激活特征 Masahito等人(2013)利用卒中患者根據信號想象運動時從而獲得大腦皮層激活,實驗分為兩組,REAL反饋組中的受試者被提供了與想象相關的血紅蛋白信號。SHAM反饋組中的受試者在神經反饋期
國際空間站兩名美國宇航員當天完成6個多小時的太空行走,為空間站太陽能電池板更換電池。這是今年空間站上的第二次太空行走。 美國東部時間29日14時27分(北京時間30日2時27分),美國宇航員尼克·黑格和克里斯蒂娜·科赫兩人結束了太空行走,歷時6小時45分鐘。 據美航天局介紹,兩名宇航員將空間
在機器馬甲和模擬生物電擊的幫助下,一只曾經下肢癱瘓的小白鼠正在朝著巧克力奮力爬行。 北京時間6月5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道,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科學家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特制的機器馬甲與模擬生物電擊、化學藥劑注射,結合有效的物理治療與以巧克力為獎勵的綜合療法,能夠使因脊髓
人類因有眼睛、鼻子、耳朵等感覺器官,而獲得了視覺、聽覺、味覺、嗅覺等不同的外部感覺,機器人也因有傳感器而看見、聽見……這個世界。根據檢測對象的不同,機器人用傳感器可分為內部傳感器和外部傳感器。內部傳感器主要用來檢測機器人各內部系統的狀況,如各關節的位置、速度、加速度溫度、電機速度、電機載荷、
美國“發現號”航天飛機。 服役27年、在太空累計飛行2.38億公里的美國“發現號”航天飛機,4月17日清晨從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啟程,完成其最后1千公里航程,目的地是它的新家——位于華盛頓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 在這最后一次飛行中,“發現號”不必發射升空,他“匍匐”在美國
帕金森患者接收DBS腦功能變化 深部腦刺激術(DBS)通過在腦內特定靶點植入刺激點擊進行高頻電刺激,達到改善帕金森病癥狀的效果,是帕金森病臨床治療的常規手術方法。Takashi等人(2016)對接受了DBS的患者進行了腦皮質激活變化的追蹤,要求患者進行簡單的手部抓握運動,利用fNIRS收集
Science: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量子力學再取新突破 實現對量子系統的調控是人類認識并利用微觀世界規律的必然訴求,也是諸多前沿科學領域的核心要素。自旋作為一種重要的量子調控研究體系,在世界各國的量子計劃中均被列為重點研究對象。開展單自旋量子調控研究有助于人們在更深層次上認識量子物理的基礎科學問題,
直立行走要求人類的骨盆減小,但小骨盆的女性要想產下腦容量更大的嬰兒就更加困難了。 環顧這個生機勃勃的藍色星球,不得不說,人類種族的獨特是令人驚嘆的。我們是地球上獨一無二的物種,能夠創作書籍、從事科學研究、建造摩天大樓。在人類的進化史上,智力必定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如果沒有聰明的大腦,原始人
科學家利用植入芯片遠程遙控癱瘓老鼠行走,這項技術或可來幫助人類重新行走。 據國外媒體報道,科學家已經制造出一種“遠程遙控”的老鼠,使用電子植入技術賦予了癱瘓動物行走的能力。科學家聲稱,“這項研究或許能夠幫助部分因脊椎損傷而癱瘓的人士進行康復治療,使他們行走的更加自然。” 進行試驗的老鼠背部中
當黑猩猩直立行走時,它們利用一種不太高效的曲腿步法。這和人類的直腿行走不同。圖片來源:KONRAD WOTHE/MINDEN PICTURES 腳趾相對且是平足的早期人類祖先通常被描繪為奇怪的行走者——左右搖晃,或者用腳掌外邊緣蹣跚而行。如今,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這一笨拙的直立移動畫面是錯誤的:人類
這是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8月11日公布的“奮進”號航天飛機上的兩名宇航員進行太空行走的視頻截圖。美國東部時間11日18時45分(北京時間12日6時45分),美國“奮進”號機組兩名宇航員美國人里克·馬斯特拉基奧和加拿大人戴夫·威廉姆斯完成第一次太空行走,成功地為空間站安裝了一個新結構組件。 新華社/法
新華網北京飛控中心9月27日電(李玲 孫佳悅李非)27日17時,42歲的航天員翟志剛完成中國首次太空漫步。當晚,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在北京飛控中心指揮大廳接受了新華網專訪。 楊利偉現在是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副主任,同時還是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指揮。對于戰友今天的表現,一向平和冷靜的
1、檢測面的清理打磨。 一般容器內部與介質接觸面大多有銹、氧化皮,有的還有防腐層,容器外部有漆,因此探傷前后應對焊縫及焊縫兩側25mm范圍內進行清理打磨,清除鐵銹、氧化皮、及污物至露出金屬光澤。同時,要求對焊縫兩側100mm范圍內打磨清理,清除鐵銹及污物,確保磁軛與工件充分接觸,以提高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朱曉波和彭承志等組成的超導量子實驗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范桁等理論小組,開創性地將超導量子比特應用到量子隨機行走的研究中。該工作將對未來多體物理現象的模擬以及利用量子隨機行走進行通用量子計算研究產生重要影響。這一研究成果于5月2日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
在古希臘神話《伊利亞特》里,海神忒提斯將剛出生的兒子阿喀琉斯倒浸在冥河里,受過神水磨練的全身刀槍不入,但只有一個地方沒有碰到神水,那就是他的腳踝。這個地方后來成了阿喀琉斯惟一的致命傷,盡管他后來在特洛伊戰爭中身經百戰,但最后還是死于腳踝中箭。這就是著名的西方諺語“阿喀琉斯之踵”(Achilles’
盡管磁粉探傷靈敏度高,但如果操作不當也會造成漏檢,不但發揮不出磁粉探傷的優勢,反而會因漏檢而給壓力容器的安全運行帶來隱患,對檢驗單位的聲譽造成不良影響。根據作者在壓力容器定檢中磁粉探傷的體會,認為容器定檢中磁粉探傷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檢測面的清理打磨。 一般容器內部與介質接觸面
早晨化妝和老年女性跌倒,這兩個事物一般很難聯系在一起。歐萊雅的一項研究表明,皮膚護理和美容能幫助老年女性重新獲得良好的自我評價,提升其生活質量,并由此提高她們的行走能力并減少跌倒的危險性。 早在2004年,歐萊雅聯合其他機構的研究人員開展了一項試探性的可行性研究,并啟動了一項隨機臨床研究項
新華網北京9月25日電(新華社記者賈永、徐壯志)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載著神舟七號載人飛船,載著中華民族沖擊太空新高度的夢想,飛上太空。 這是神舟飛船第七次飛入太空,也是中國人第
加萊特?萊斯曼在執行太空行走任務時,拍到了頭盔中映射出來的藍色地球以及空間站 完成和國際空間站對接的“亞特蘭蒂斯”號宇宙飛船。目前國際空間站中有12名宇航員。 據《每日郵報》5月19日報道
5月20日拍攝的視頻截圖顯示,美國“奮進”號航天飛機宇航員安德魯·福伊斯特爾在進行太空行走。“奮進”號航天飛機宇航員安德魯·福伊斯特爾和格雷格·查米托夫身著帶紅色條紋的太空服,于格林尼治時間20日7時10分漂浮出國際空間站,實施首次太空行走。5月20日,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
本文講述的自卸式除鐵器系統,安裝在輸送礦料通道附近,不但能選擇性地自動吸放夾雜在礦料中的鐵件; 而且可以快速有益地分離和回收隨鐵件一同被吸附的弱磁性礦料。 其結構包括穿過礦料輸送帶上方的懸掛行走機構、吊掛于懸掛行走機構下方的電磁分離器和位于礦籵輸送帶附近的控制柜; 所述
所謂的外骨骼就是一種可穿戴的、人工智能的仿生設備。“eLEGS”,由一個機械框架組成,機械框架通過拐杖進行控制,拐杖中含有傳感器。“eLEGS”的電池能夠保證使用者行走一整天。 北京時間10月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伯克利一家仿生技術公司近日研制出一種由電池提供動力的外骨骼系
美國航空航天局12月21日證實,由于美國制造的宇航服暴露缺陷,宇航員不得不推遲外出修補國際空間站。 航天局說,美國宇航員里克·馬斯特拉基奧當天在完成持續大約5.5小時太空行走、進入空間站氣閥后發現,身上宇航服的除濕系統出現問題。 航天局在聲明中說,結束太空行走、回到氣閥重新加壓過程中,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