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癡呆癥抑制癌癥?
廈門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許華曦教授和張云武教授最新研究發現,在Alzheimer老年癡呆癥發病過程中起關鍵性作用的gamma分泌酶具有抑制腫瘤的作用。該研究成果在世界上第一次比較深入地揭示了老年癡呆癥和癌癥之間的聯系,對這兩個熱門領域的研究都將產生巨大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生理意義和對疾病治療的指導作用。該研究成果目前已被代表國際生物醫學研究最高水平之一的雜志PNAS收錄并發表。 許華曦教授和張云武教授的研究一方面提示通過抑制 gamma分泌酶活性的手段治療Alzheimer老年癡呆有可能增加病人患皮膚癌的風險;另一方面也比較詳細地闡明了AICD和PS/gamma分泌酶活性能夠下調EGFR這一重要的腫瘤相關基因的表達,為治療癌癥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途徑。 該發現發表后在國際生物醫學科學研究領域激起了極大地反響和廣泛的關注。Newswise、ScienceDaily、Scienceblog、United Press In......閱讀全文
老年癡呆癥抑制癌癥?
廈門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許華曦教授和張云武教授最新研究發現,在Alzheimer老年癡呆癥發病過程中起關鍵性作用的gamma分泌酶具有抑制腫瘤的作用。該研究成果在世界上第一次比較深入地揭示了老年癡呆癥和癌癥之間的聯系,對這兩個熱門領域的研究都將產生巨大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生理意義和對疾病治療的指導作用。
廈門大學最新JBC癌癥研究論文
來自廈門大學醫學院,美國賓州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抑癌基因表達的蛋白:menin與著名的癌基因家族Ras之間的重要關聯,這種關聯之前并未被發現,對于控腫瘤活性,抑制肺癌發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成果公布在JBC雜志上。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廈門大學金光輝教授,金光輝教授早年畢業于白求
廈門大學PNAS發表癌癥研究新成果
來自廈門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Menin通過表觀遺傳上調Yap1的轉錄促進了肝癌的形成。這一研究發現在線發表在10月7日的《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廈門大學金光輝(Guang-Hui Jin)教授,金教授早年畢業于白求恩醫科大學,主要研究領域為探討疾病發病進程中
廈門大學博導發文:糖異生抑制癌癥的新機制
近年來很多研究集中在闡明糖酵解對腫瘤的調控作用。然而,與糖酵解相對應的并主要在肝臟中進行的糖異生過程與腫瘤的相關性卻少有報道。近期來自廈門大學生科院的研究人員揭示了核受體Nur77通過抑制糖異生通路中的限速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1(PEPCK1)的SUMO化修飾,從而穩定其蛋白水平,最終促進糖
海龜腫瘤類似人類癌癥
?本報訊 一項研究發現,海龜腫瘤和人類癌癥擁有類似的遺傳脆弱性,這意味著人類癌癥療法或可用于治療海龜腫瘤。 海龜種群目前面臨滅絕威脅,海龜纖維性乳突瘤癥(一種具有潛在致命性的惡性腫瘤)削弱了人類的保育措施效果。人為造成的棲息地惡化等問題促使這種腫瘤病毒和其他新出現的傳染病在野生生物中傳播擴
海龜腫瘤類似人類癌癥
一項研究發現,海龜腫瘤和人類癌癥擁有類似的遺傳脆弱性,這意味著人類癌癥療法或可用于治療海龜腫瘤。 海龜種群目前面臨滅絕威脅,海龜纖維性乳突瘤癥(一種具有潛在致命性的惡性腫瘤)削弱了人類的保育措施效果。人為造成的棲息地惡化等問題促使這種腫瘤病毒和其他新出現的傳染病在野生生物中傳播擴散。 對于該
Cancer-Res:腫瘤細胞與癌癥?
腫瘤中的細胞并不都是一樣的,這些腫瘤細胞在生長和患者治療的整個階段會產生不同的遺傳突變,同時也會表現出不同的特性,這些差異就使得腫瘤非常難以對付,從而往往會產生因許多惡性腫瘤細胞而導致的腫瘤耐藥性的發生。近日,發表于國際雜志Cancer Research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莫非特癌癥研究中心的研
“癌癥”就是惡性腫瘤嗎?
一般人們所說的“癌癥”習慣上泛指所有惡性腫瘤。癌癥具有細胞分化和增殖異常、生長失去控制、浸潤性和轉移性等生物學特征,其發生是一個多因子、多步驟的復雜過程,分為致癌、促癌、演進三個過程,與吸煙、感染、職業暴露、環境污染、不合理膳食、遺傳因素密切相關。
記廈門大學“腫瘤生長和抑制相關信號轉導的調控”群體
對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林圣彩的采訪開始前,他先關掉了辦公室一大半的燈。他說:“在生物進化發育過程中,我想不會有這么長時間的燈光照明。”?合作是客觀要求 2009年入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的“腫瘤生長和抑制相關信號轉導的調控”群體,由林圣彩、韓家淮、吳喬共同帶領。這支團隊很早
腫瘤相關巨噬細胞轉化為癌癥殺手,里應外合殺滅腫瘤
上皮腫瘤(如肺癌和胰腺癌的腫瘤)利用ανβ3分子獲得了針對標準抗癌療法的耐藥性,從而成為高轉移性得癌癥。在一篇發表在《Cancer Research》上的最新研究中,來自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UCSD)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
腫瘤標志物陽性≠有癌癥
●目前腫瘤標志物檢測是早期發現無癥狀微灶腫瘤的唯一途徑,但腫瘤標志物檢測呈陽性并非一定就是癌癥,檢測呈陰性也不一定就能排除癌癥 ●腫瘤標志物檢測對健康人群篩查作用有限,且檢測成本高,更適用于高危人群及年齡40歲以上群體的腫瘤篩查,不推薦作健康人群的廣泛篩查 醫學指導/廣州醫科大學附屬
癌癥干細胞能加速腫瘤生長
時常,看來在治療中已治愈的癌癥又復發了。有些科學家已將此歸結為癌干細胞。這是癌癥細胞的一部分,其能夠保持休眠,逃避化療或放療,結果數月或數年后又形成新癌細胞。這個想法一直存在爭議,但今天發表的三篇論文報告證明:在某些腦、皮膚、腸道腫瘤中,癌癥干細胞是腫瘤生長的來源。 癌癥干細胞癌癥干細胞模
研究揭示癌癥腫瘤難治之謎
美國研究人員7月4日在英國《自然》雜志網站上發表報告說,他們發現,對癌癥腫瘤用藥往往達不到預期效果的一個重要原因很可能是存在于腫瘤微環境中的健康細胞給癌細胞提供了相應的條件,使它能抵抗藥物并存活下來。 腫瘤微環境是指腫瘤局部浸潤的免疫細胞、間質細胞及所分泌的活性介質等與癌細胞共同構成的局部
腫瘤免疫療法——多突變癌癥克星
臨床試驗中使用的新型免疫系統激活抗癌藥物讓許多看似無法治愈的黑素瘤或肺癌患者重獲新生,但這些藥物對結腸癌似乎無效。不過有一個例外——一位男性患者的結腸癌轉移瘤在2007年接受藥物治療后消失了——引起了研究人員的興趣。他們懷疑該患者之所以能夠康復,可能與腫瘤中出現大量突變有關。如今,一個小型臨床試
驚人成果:用腫瘤細胞治療癌癥!
5年前,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癥中心的科學家們證實,循環腫瘤細胞(CTCs)既能夠移居至新轉移瘤處,也可回到它們的原發腫瘤處。利用CTC的這種雙向移動,新墨西哥大學的研究人員和他們的同事們將經遺傳改造表達一種抗癌細胞因子的CTCs注入到了小鼠體內。 在一項小鼠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這些遺傳改造CTCs
-循環腫瘤DNA實時跟蹤癌癥發展
據本周三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發表的一項新的研究中,科學家首次發現,流進入血液中的腫瘤DNA,可用于實時跟蹤腫瘤的發展以及對治療的響應。 三年多來,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從腫瘤已經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的一名乳腺癌患者身上,采集了外科腫瘤樣本(活檢)和血液樣本。他們仔細
廈門大學博導發文Nature子刊:糖異生抑制癌癥的新機制
近年來很多研究集中在闡明糖酵解對腫瘤的調控作用。然而,與糖酵解相對應的并主要在肝臟中進行的糖異生過程與腫瘤的相關性卻少有報道。近期來自廈門大學生科院的研究人員揭示了核受體Nur77通過抑制糖異生通路中的限速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1(PEPCK1)的SUMO化修飾,從而穩定其蛋白水平,最終促進糖
癌癥怎么治,11位腫瘤專家眼中的癌癥治療
在我們的身邊,有很多的人們都患有惡性腫瘤的癥狀,如果一旦患有了這個惡性腫瘤,平時所說的這個癌癥就說,因為我們的身體也有了一個非常大的危險了,那么如何來治療或者是改善這個癥狀啦,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癌癥怎么治,是一位腫瘤專家眼中的癌癥治療的方式與方法,到底是什么樣子的相關介紹。 肺癌:早
張云武許華曦小組發現抑制老年癡呆癥發病新基因
廈門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教授和教授所領導的“福建省神經退行性疾病及衰老研究重點實驗室”團隊,最新鑒定出一個可以抑制老年癡呆癥發病的小鼠新基因。這項成果目前已被《人類分子遺傳學》(Human Molecular Genetics)接受并提前在網上發表。 繼在代表了國際神經生物學領域研究最
廈門大學對臺“擴招”
中新網廈門2月26日電 (楊伏山 歐陽桂蓮)廈門大學25日披露,該校2022年臺灣學測生(指依據臺灣地區大學入學考試學科能力測試成績招收臺灣高中畢業生)招生計劃由50名增至70名,同時今年首次采用教育部統一的招生系統進行報名和錄取。從《廈門大學2022年依據臺灣地區大學入學考試學科能力測試成績招收臺
廈門大學對臺“擴招”
廈門大學25日披露,該校2022年臺灣學測生(指依據臺灣地區大學入學考試學科能力測試成績招收臺灣高中畢業生)招生計劃由50名增至70名,同時今年首次采用教育部統一的招生系統進行報名和錄取。 從《廈門大學2022年依據臺灣地區大學入學考試學科能力測試成績招收臺灣高中畢業生簡章》可見,廈門大學今年
PNAS:癌癥復發的關鍵酶
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CML是一種血液和骨髓癌,其患病率正在逐年增加。日前,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在促進干細胞惡意增殖和CML發展的重編程過程中存在著一種關鍵的酶。這一發現提前發表在十二月二十四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志的網站上。 美國目前有七萬人患有CML,預計到20
新基因或有助于治療老年癡呆癥
該成果發表于《神經元》,為研發相關治療藥物提供新靶點和方向 廈門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許華曦、張云武教授課題組最新發表的一項研究成果表明,存在于小鼠中的一種名為Rps23rl的基因蛋白可以抑制與老年癡呆癥發病密切相關的生化過程。 這一研究成果為老年癡呆癥治療藥物的研發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并
解開癌癥之謎:癌細胞如何形成腫瘤?
癌癥是一種神秘的疾病,有很多原因。最大的一個問題是:腫瘤如何形成以及為什么會形成腫瘤?多年來,科學家針對這些問題開展了各種各樣的研究,2015年1月,來自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研究人員揭示出了皮膚損傷引發腫瘤形成的一個新機制,這對于那些罹患慢性皮膚潰瘍或水泡皮膚病的患者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這項發表在
-解開癌癥之謎:癌細胞如何形成腫瘤?
癌癥是一種神秘的疾病,有很多原因。最大的一個問題是:腫瘤如何形成以及為什么會形成腫瘤?多年來,科學家針對這些問題開展了各種各樣的研究,2015年1月,來自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研究人員揭示出了皮膚損傷引發腫瘤形成的一個新機制,這對于那些罹患慢性皮膚潰瘍或水泡皮膚病的患者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這項發表在
腫瘤標志物助力癌癥篩查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14年《世界癌癥報告》,癌癥已成為全世界人類首位致死原因,發病率與死亡率呈持續上升趨勢。 面對嚴峻的腫瘤防治形勢,腫瘤標志物在腫瘤早期診斷、治療中的重要臨床價值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基于腫瘤標志物的癌癥篩查、防癌體檢已逐漸走入健康體檢市場。 為優化健康體檢套餐設
治癌癥不可忽視-非腫瘤位點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和中國研究人員日前發布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腫瘤如何對身體多個器官功能造成系統性影響,表明治療癌癥不能只關注抑制腫瘤本身的生長,還需針對其他器官的癥狀進行綜合治療。 這一成果發表在美國期刊《細胞報告》上。研究小組成員、瑞典卡羅琳醫學院華人教授曹義海10日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這
Nature:腫瘤抑制蛋白竟驅動惡性癌癥
近日,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等處的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惡性腫瘤的生長及DNA序列未發生改變的基因活性的變化往往和突變的p53蛋白質直接相關,相關研究結果刊登于國際著名雜志Nature上,該研究或為開發應對難以治療的癌癥的新型策略提供幫助。 TP53是所有人類癌癥中頻繁突變的基因,其可以編碼一種名為
腫瘤標志物升高-就是癌癥嗎?
媒體上經常有“兄弟癌”、“夫妻癌”、“父子癌”這樣的報道,很多讀者不免有這樣的疑問,癌癥會遺傳嗎,癌癥會傳染嗎?另外,現在許多單位體檢都有腫瘤標志物的檢查,很多人一查出腫瘤標志物陽性,腿都軟了,標注物陽性就一定代表得癌了?針對讀者對癌癥常見的疑問,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腫瘤中心教授黃學武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