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顫患者PCI術后的抗栓治療策略
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是臨床最常見的持續性心律失常,人群患病率接近 1%,并且房顫的發病率隨年齡的增加而升高,近70%的患者年齡為65—85歲。作為兩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房顫和冠心病有著某些共同的危險因素,如糖尿病和高血壓。與此同時,冠心病中的某些臨床情況,如心力衰竭,亦是房顫的危險因素。因此冠心病是房顫最常見的合并癥之一,臨床上約有20%~30%的房顫患者合并冠心病。 治療房顫常需要口服抗凝劑(OAC,主要是華法林)減少缺血性卒中,而合并有冠心病的患者需要長期抗血小板治療以減少冠狀動脈事件,特別是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術后,支架內再狹窄和支架內血栓的風險增加了抗凝治療的復雜性。因此,同時處理這兩種疾病時,臨床醫生常處于兩難境地。對于這類患者,如何平衡卒中與出血的風險就成為現實且不可回避的話題。 1. 房顫患者卒中危險的評估——CHA2DS2V......閱讀全文
房顫患者PCI術后的抗栓治療策略
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是臨床最常見的持續性心律失常,人群患病率接近 1%,并且房顫的發病率隨年齡的增加而升高,近70%的患者年齡為65—85歲。作為兩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房顫和冠心病有著某些共同的危險因素,如糖尿病和高血壓。與此同時,冠心病中的某些臨床情況,如心力衰竭,亦是房顫的危險因素。因此冠心
ACS患者合并房顫的抗栓治療實踐
? 一、ACS合并房顫患者特點與抗栓治療困境??? 2014年AHA/ACC/HRS房顫指南顯示,ACS患者中合并房顫者比例達10%——21%,即每10例ACS患者中就有1——2例合并房顫。10項ACS臨床研究合并分析表明,房顫顯著增加ACS患者短期(1——7天)、長期(8天——1年)死亡風險1
高齡心房顫動患者抗栓治療
? 房顫是一種老年疾病,患病率隨年齡增加,在小于55歲人群中患病率為 0.1%,大于80歲的人群中增加到10%。在已診斷房顫的患者中,45%患者是大于 75歲的高齡老年患者,到2050年將約有一半的房顫患者超過80歲。缺血性腦卒中和血栓栓塞是房顫的主要并發癥。Framingham研究中,房顫
房顫伴急性冠脈綜合征抗栓治療進展
? 一、房顫合并冠心病??? 流行病學數據顯示:臨床上,房顫與冠心病存在緊密的相關性,房顫會對冠心病的預后造成嚴重不良影響。有研究經過4年隨訪發現房顫患者的主要復合終點(包括全因死亡率、心肌梗死、卒中和出血)風險均明顯高于非房顫患者。2005年1月至2008年8月在北京安貞醫院接受PCI植入DE
STEMI-患者轉院前溶栓治療與直接-PCI-療效相當
? 及時再灌注治療對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益處眾所周知,臨床研究表明直接 PCI 在減少死亡率方面優于溶栓,因此,直接 PCI 作為再灌注治療優選方案。??? 但是,就美國整體而言,仍有大部分 STEMI 患者未能在發病 2 小時內實現直接 PCI 再灌注治療。而現行指南推
口服抗凝與抗血小板聯合如何平衡缺血和出血風險?
? 對于使用口服抗凝劑需要行介入治療的患者,盡管曾有指南建議給予三聯抗栓治療,然而迄今并無大規模前瞻性的研究顯示三聯治療最為合理。事實上,臨床醫生對雙聯治療是否有效、三聯治療是否安全等問題的顧慮也并非杞人憂天。??? 臨床研究顯示,在需要使用口服抗凝藥物的患者中,約有5%——10%的患者需行經皮
圍手術期患者應長期抗栓治療
圍手術期抗凝治療是一種常見的且需要考慮患者、手術和擴大抗凝和抗血小板藥物排列的情況。術前評估必須解決的是:與圍手術期出血風險相平衡的栓塞事件的風險。手術操作可以分為通常不需要完全撤銷抗凝治療的低出血風險,以及一些與中等或高出血風險相關的操作。如果接受華法林的患者需要中斷抗凝,必需考慮的是簡單地阻斷抗
糖尿病患者PCI后需延長雙抗治療?
? 近期研究發現,延長雙抗治療可改善糖尿病患者植入藥物涂層支架后的晚期存活率。研究者分析了28849例來自退伍軍人醫院患者的數據,以比較在PCI后延長氯吡格雷治療至12個月以上與標準治療時程的效果。[J Am Coll Cardiol 2015 Sep 8]??? 研究概要??? 分析納入了
房顫患者抗凝橋接治療的出血風險分析
? 一項新的觀察性研究分析顯示,需要中斷口服抗凝藥的房顫患者(AF)使用低分子量肝素(LMWH)或普通肝素橋接治療與無橋接治療的患者相比發生不良事件的風險較高。論文于2014年12月12日發表于《Circulation》雜志。??? ORBIT-AF登記研究結果顯示,30天時,接受橋接治療的患者出現
抗凝治療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介紹
(1)直接PCI患者:靜脈推注普通肝素(70-100U/kg),聯合使用GPⅡb/Ⅲa受體拮抗劑時,靜脈推注普通肝素(50-70U/kg)(I,B),或靜脈推注比伐盧定0.75mg/kg,繼而1.75mg?kg-1?h-1靜脈滴注(合用或不合用替羅非班)(IIa,A),并維持至PCI后3-4h。
房顫患者的抗凝管理指南
? 房顫是最常見的心律失常。與竇性心律相比,房顫患者的卒中風險升高5倍。預防心源性卒中是房顫管理的基石。2014年3月,美國ACC、AHA和HRS三大學會聯合發布了房顫患者管理指南。本文依據該指南對房顫患者的抗凝治療管理進行了總結。??? 主要推薦??? 對于陣發性、持續性或永久性的非瓣膜性房顫
概述急性冠脈綜合癥的抗栓治療策略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 是以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rupture)或糜爛(erosion),繼發完全或不完全閉塞性血栓形成為病理基礎的一組臨床綜合征,它是包括不穩定心絞痛,非Q波心肌梗死和Q波心肌梗死的一系列臨床病征。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發
簡述急性冠脈綜合癥的抗栓治療策略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 是以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rupture)或糜爛(erosion),繼發完全或不完全閉塞性血栓形成為病理基礎的一組臨床綜合征,它是包括不穩定心絞痛,非Q波心肌梗死和Q波心肌梗死的一系列臨床病征。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發
房顫預后不良,20%-患者未接受足夠抗凝治療
? 有關房顫病人預后和治療的 EORP-AF 臨床試驗結果表明,AF 患者一年死亡率很高。房顫病人的癥狀依然沒有得到很好的控制,病人再入院原因主要為房顫和心衰,口服抗凝藥的使用已日趨上升,但節律控制策略尚未普及。近期 Nat.Rev.Cardiol 雜志上刊登了 Daneil 博士等人的文章
老年心房顫動患者抗凝治療的新希望
??? 心房顫動(房顫)是臨床上常見的持續性快速心律失常,發生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房顫對患者的主要危害是增加血栓栓塞的風險,房顫患者與非房顫患者比較,腦卒中發生率增加5倍,病死率增加2倍,缺血性腦卒中是病死率增加的主要原因,而房顫是發生缺血性腦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其發病率隨年齡增加而增加,因此對
房顫患者的卒中預防——抗凝治療經驗談
? 作者:Gregory Y H Lip(英國伯明翰大學心血管醫學教授,伯明翰阿斯頓大學血栓形成和血管科學客座教授,丹麥奧爾堡大學心血管醫學副教授,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大學心臟學客座教授)??? 卒中預防是房顫管理的核心。首先要識別出較低卒中風險、不需要進行任何抗凝治療的患者(男性CHA2DS2-
卒中患者術后溶栓是否安全?
? 2015 年歐洲卒中組織會議上的一項研究顯示,對在過去 90 天內行外科手術的急性腦卒中患者進行術后溶栓,其手術區域總體出血率低。??? 該研究的主要研究者 Voelkel 博士表示:「這是第一次探討圍手術期的溶栓治療。這些結果表明,tPA(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可安全應用于近期行手術治療的患者
房顫抗凝治療的現狀
??? 當前,在中國的35歲以上成年人中,房顫的發病率為0.74%,相當于有800萬房顫患者。卒中是房顫最主要的并發癥,房顫可使卒中發生率增高4-5倍,即使是接受節律控制的房顫患者,仍然存在較高的卒中風險。在中國的房顫患者中,隨著年齡增加,卒中發生率逐漸增高。??? 房顫抗凝治療存在的問題???
解讀ACCP7抗栓和溶栓治療指南(一)
?? 美國胸科醫師學會(簡稱ACCP)從1986年發布抗栓和溶栓治療指南以來,大約每3年更新一次,該指南已成為目前國際上公認最權威的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止指南。它涵蓋了所有抗血小板藥物和抗凝藥物,以及所有與血栓栓塞相關的學科,如心血管內科和普通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腫瘤科、兒科、婦產科等。2004年
心臟病治療介入并非“獨角戲”
“醫生不能指望一個支架解決所有問題。要延緩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還需要更合理的管理,而管理的工具就是藥物。如何將藥物與介入治療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并合理應用,是臨床醫生面臨的難題。”近日,在第十七屆全國介入心臟病學論壇上,專家強調——??? 介入始終要以藥物為基礎??? 北京醫院心內科教授楊杰孚:近年來心臟
解讀AHA/ACC/HRS最新心房顫動治療指南
? 美國心臟協會(AHA)、美國心臟病學學會(ACC)和心律學會(HRS)聯合發布了《2014年心房顫動患者治療指南》,代替2006年版指南和2011年兩次更新的部分,并且反映了2012年歐洲心臟病學學會(ESC)心房顫動(房顫)指南的部分內容。新版指南復習了2006年到2014年2月的相關文獻,總
早期靜脈溶栓聯合PCI治療在STEMI救治中的探析
??我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發病突然,死亡率高,使用血運重建方式和開通梗死動脈方式能夠挽救患者的生命,改善患者的預后。院內序貫的再灌注治療 策略,即診斷明確的STEMI患者,30min內無法決定(Pr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策略
? 成功的再灌注策略能夠早期、完全、持久地開通病變相關血管,可以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預后。冠狀動脈再灌注手段包括靜脈溶栓、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 (PCI) 和冠狀動脈旁路術(CABG) 。由于介入治療的發展,需要急診CABG的病例越來越少。本文討論急性心肌梗死(AMI)的PCI和靜脈溶栓策略
阿哌沙班+P2Y12抑制劑實現療效和安全性的雙贏
對于房顫合并急性冠脈綜合征(ACS)或者接受了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的患者,其抗栓治療存在挑戰,三聯還是雙聯治療一直存在爭議。美國當地時間3月17日上午,杜克大學醫學院的Renato D. Lopes博士在2019 ACC年會上公布了備受關注的AUGUSTUS試驗結果。研究顯示,對于近期
阿哌沙班+P2Y12抑制劑實現療效和安全性的雙贏
對于房顫合并急性冠脈綜合征(ACS)或者接受了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的患者,其抗栓治療存在挑戰,三聯還是雙聯治療一直存在爭議。美國當地時間3月17日上午,杜克大學醫學院的Renato D. Lopes博士在2019 ACC年會上公布了備受關注的AUGUSTUS試驗結果。研究顯示,對于近期
替羅非班PCI圍手術期治療策略
? 作為冠心病治療的重要手段,PCI可改善心肌缺血并減少由此引發的急慢性不良事件,但PCI在解除冠脈狹窄的同時,由于術中操作對病變斑塊的擠壓、血管內皮的損傷以及支架等器械置入等可促進血小板激活,導致血栓形成,影響患者預后。因此,PCI圍術期強化抗血小板治療能夠明顯降低PCI圍術期及術后長期不良心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出血轉化后再梗死行機械取栓病例分析
已有文獻經證實支架取栓技術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有效性、安全性,明顯改善患者的臨床預后。目前國內臨床指南推薦的急性腦卒中救治流程是靜脈溶栓后橋接支架取栓治療,而腦出血是靜脈溶栓的一種嚴重并發癥,發生率約10.6%。?已有相關臨床隨機對照試驗(RCT)驗證急性腦卒中出血轉化的相關風險因素和預測支架取栓術后
規范化抗栓與溶栓治療
??? 陳良龍,男,衛計委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醫學博士,教授,博士及碩士生導師,主任醫師。曾獲中國優秀青年科技創新獎、省青年科技獎,先后赴美國和德國完成3年博士后研究。現任省冠心病研究所所長、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心內科主任。陳良龍教授通過解讀ACCP7抗栓與溶栓治療指南為
急性冠脈綜合征的介入治療策略
? 《ESC/EACTS 2010年血運重建指南》STEMI患者的再灌注策略,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癥狀:1、患者到全科醫生或心臟病學專家就診,接受緊急醫療服務系統,院前 診斷后緊急救治救護車送至導管室,后去有急診PCI能力中心行急診PCI手術。2、自行***患者到無急診PCI能力的中心
心電圖分析:溶栓?PCI?還是CABG?
患者女性,78歲,出現出汗、頭暈,既往有高血壓、2型糖尿病、血脂異常及嚴重消化不良。T:37.1℃,BP:150/90mmHg,P:90次/分,R:26次/分。胸片示肺水腫,心電圖如下所示:?緊急行心臟導管發現,左主干狹窄90%,回旋支、左前降支及右冠存在輕度病變。心電圖也出現改變如下:?緊急行電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