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手術期抗凝治療是一種常見的且需要考慮患者、手術和擴大抗凝和抗血小板藥物排列的情況。術前評估必須解決的是:與圍手術期出血風險相平衡的栓塞事件的風險。手術操作可以分為通常不需要完全撤銷抗凝治療的低出血風險,以及一些與中等或高出血風險相關的操作。如果接受華法林的患者需要中斷抗凝,必需考慮的是簡單地阻斷抗凝是否是一種最佳的方法,或者是否該使用一種可替代藥物作為圍手術期的"橋接",通常該藥物是低分子肝素。新型口服抗凝血劑達比加群和利伐沙班有更短的有效半衰期,但他們引起了圍手術期治療的其他問題,包括腎功能不全患者藥物作用時間的延長,關于確定無殘留抗凝效應的臨床試驗測試經驗的有限性,且缺乏逆轉劑。圍手術期還必須考慮抗血小板藥物,還需特別考慮冠狀動脈支架患者抗血小板治療抑制期血栓并發癥的潛在風險。相關研究見(Hematology Am Soc Hematol Educ Program. 2012; Dec.8(1):5......閱讀全文
??頸動脈支架置入術(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作為中到重度頸動脈狹窄患者的治療方式之一,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而圍手術期的血栓栓塞事件,作為CAS的嚴重并發癥,可導 致患者圍手術期致殘甚至死亡。有學者將頸動脈支架內血栓形成分為早期(≤30d)、晚期(>30d)及極晚期
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作為一種多侵犯大動脈、中動脈的全身慢性血管疾病,常造成患者頸動脈及冠狀動脈的聯合病變。頸動脈粥樣硬化狹窄合并冠心病是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患者常見的問題;而目前針對此類患者的外科干預方案主要有,對兩者同期行頸動脈內膜切除術(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及冠
支氣管結核(endobronchial tuberculosis,EBTB)是指發生在氣管、支氣管黏膜、黏膜下層及外膜(軟骨和纖維組織)的結核病,屬肺外結核,既往曾稱為“支氣管內膜結核”。 EBTB的確診應包括微生物學和(或)病理學證據。 一、流行病
1955年,美國前總統艾森豪威爾發生心肌梗死時,他的私人醫生一度將其癥狀解釋為胃腸道疾病。10小時后他才轉入當地一家醫院,心電圖顯示前外側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根據第四版心肌梗死通用定義,艾森豪威爾是1型心肌梗死。 時至今日,心肌梗死的診斷和治療已經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們不僅
??(二)心源性卒中和TIA的抗栓治療??對于非瓣膜病心房顫動,華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藥(novel oral anticoagulants, NOACs),包括達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以及依度沙班等均可作為二級預防的首選藥物。NOACs的半衰期較短,不需常規監測凝血功能,但對于嚴 重腎功能不良
61問:溶栓治療方法如何選擇?答:局部性導管直接溶栓是目前常用的方法。全身性藥物溶栓因出血率高(>45%),且易誘發PE,目前已很少使用。除非不具備CDT技術條件且患者出血風險小,時間容許時采用。62問:溶栓治療的常用藥物有哪些?答:鏈激酶(SK),尿激酶(UK),組織型纖溶酶原活化劑(t-P
房顫藥物治療 房顫治療可分為誘因治療、基礎治療、房顫藥物治療及非藥物治療,其中基礎治療包括基礎疾病治療與抗栓治療,藥物治療包括室率控制與心律控制,非藥物治療包括導管消融、左心耳隔離術及外科迷宮術。 室率控制常用
頸動脈蹼(CaWs)與缺血性卒中之間的關聯已在一系列研究中探討。影像學和病理學分析將CaW定義為纖維肌肉發育不良的內膜變異,表現為頸動脈球后部的蟲卵樣病變,更具體地說是在頸內動脈的起源處。 青年復發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頸動脈蹼的發現沒有其他明確原因,引起了人們對其機制、自然史和干預需要的疑問。本綜
阿司匹林是目前臨床應用最廣泛的藥物之一,是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卒中最重要的治療藥物之一,被譽為心腦血管疾病防治的“神藥”。盡管該藥應用廣泛而且使用歷史悠久,我們在臨床中仍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圖片來源于網絡 1.哪些人需要服用阿司匹林? 根據《抗血小板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13)》,若無禁忌證
歐洲心臟病學會(ESC)年會上公布了新版“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脈綜合征(NSTE-ACS)管理指南”.以下為指南十大要點: 1、對于NSTE-ACS患者,GRACE風險評分可提供做準確的入院和出院風險分層。GRACE評分>140為高危。&nbs
21問:上肢深靜脈血栓栓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原發性上肢深靜脈血栓占20%-25%,多無誘因,但可伴易栓癥、胸腔出口綜合征或與運動相關。繼發性上肢深靜脈血栓占75%-80%,誘因多系置人中心靜脈導管、起搏器或惡性腫瘤所致。22問:上肢深靜脈血栓栓塞主要癥狀是什么?答:上肢深靜脈血栓的癥征主要為患肢
急性肺栓塞在我國的發病率逐年增加,一方面由于對該疾病的認識和診斷水平提高,另一方面和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西化有關。肺栓塞多見于中老年人,隨年齡增大而發病率增加。肺栓塞的流行病學特點是漏診率高、誤診率高和死亡率高。約1/3的患者在發病后1~2h內死亡,3個月死亡率大于15%。在歐美國家,死亡率一度在
微透析(microdialysis,MD)技術最初是由Delgado和Ungerstedt所設想,他們打破傳統的生物傳感器思維,使生化分析由體內轉移到體外進行。1966年,Bito將含有6%葡聚糖的透析膜袋插入犬的大腦半球,low后取出分析袋中氨基酸的含量。20世紀70年代,此技術成形為現代MD,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