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隊昆侖隊隊員維護昆侖站深冰芯場地和鉆機。記者跟隨他們,深入了解了南極冰蓋之巔的深冰芯鉆探過程。 中國南極昆侖站所在的冰穹A地區,海拔4000多米、冰層厚度3000多米,是國際公認的南極冰蓋理想的深冰芯鉆取地點。深冰芯則如同大自然的“年輪”和歷史檔案館,展現出百萬年來地球氣候環境的演變狀況。 昆侖站于2009年1月建成后,科考隊員在挖出來的一個40米長、5米寬、3米深的雪坑里搭建起一間深冰芯房,隨后相繼鉆出了深冰芯鉆探導向孔并安放套管,安裝了深冰芯鉆機系統。2013年1月21日,中國深冰芯第一鉆在昆侖站深冰芯房正式開鉆。隨后,各次科考隊繼續向深處鉆進,將鉆探深度推進至800米。 從昆侖站主體建筑朝東南方向走兩三百米,便到了位于雪面以下3米深的深冰芯房。由于第34次南極科考隊沒來昆侖站,經過兩年的風雪堆積,深冰芯房的各個出入口已完全被積雪掩埋。 利用機械鏟除和人工挖掘方式,昆侖隊隊員康世昌、范......閱讀全文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影像大地測量與地球表面過程”學科組成員沈強副研究員,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和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項目資助下,與俄亥俄州立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合作,完成了2014、2015全南極迄今最高分辨率冰川流速圖,研究表明全南極繼續加速消融,并首
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隊22日測量的冰流速顯示,距離中山站344公里處的東南極冰蓋近14年來以平均每年22米的速度移動。結合其他數據,這說明東南極冰蓋從內陸向邊緣的冰流速逐漸增加。 南極冰蓋是直接覆蓋在南極大陸上的冰體,分為東南極冰蓋和西南極冰蓋。測量南極冰蓋的變化情況,對于認識南極環境有重要
英國南極考察處8月31日發布公報說,對南極西部冰蓋兩側海洋生物的研究顯示,它們雖相隔遙遠但卻高度相似,這說明南極西部冰蓋可能曾有一條暢通海道。這一發現將有助于研究當前氣候變化背景下南極冰蓋的不穩定性。 公報說,研究人員在調查南極西部冰蓋周邊海域中的生物狀況后發現,羅斯海和威德爾
新華網上海4月10日電(記者張建松、徐硙)利用我國自主研發、探測深度超過3500米的深部冰雷達系統對南極冰蓋進行大規模探測后,我國第29次南極科考隊員發現,南極冰蓋底部水體存在“自低處向高處”快速遷移的奇特現象。 面積達1400萬平方公里的南極大陸,95%以上的面積被平均厚度達2450米的
海拔4000多米的南極冰蓋最高區域——冰穹A上,到底有沒有超過150萬年的古老冰體?在中國即將開展的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活動中,內陸考察隊員將繼續到冰穹A地區進行尋找,為確定中國內陸冰蓋科學考察站站址提供科學和評估依據。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研究員、第24次南極內陸考察隊預備隊長孫波說:“中國
“沿著前人的腳印,走出更深的腳印是創新;踏出新的腳印,走一條自己的新路更是創新。”談及20年前獨特的“企鵝考古法”,73歲的中國科技大學教授孫立廣說,這是“逼”出來的創新。當時,與他的知識積累相關的領域已有權威科學家和研究機構在承擔。為抓住一生中難得的機會,只能劍走偏鋒。 1400萬平方公里的
在一些地區,海平面上升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0倍。 不過數千年后,這才有可能發生。人類還有時間去適應,而這意味著人類會一步步將土地交給海浪。 2007年,世界頂尖的科學家引起了一場風暴,他們發表了對隨著全球變暖,海洋將以多快速度膨脹的最佳評估結果。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表示
第一次:1997年,在中國第13次南極考察期間,8名考察隊員歷時13天,向南極內陸冰蓋腹地的冰穹A方向挺進了300公里。 第二次:1998年,在中國第14次南極考察期間,8名考察隊員歷時17天,向冰穹A方向推進了464公里。
中國第28次南極科考隊2月21日在直升機支持下,對南極冰蓋邊緣的達爾克冰川進行了航空拍攝。這是中國南極科考隊首次對達爾克冰川進行航拍,拍攝范圍約為100平方公里。 據項目現場執行人之一、來自黑龍江測繪地理信息局的莫玉兵介紹,航拍過程中,一臺6000萬像素的數碼相機垂直外掛在直升機的右外側底
11月7日,中國第三十次南極考察隊乘坐剛剛大修完的雪龍船奔赴南極。與往年科考不同的是,此行的重中之重,是在南極冰原上建造一個新的科考站。 繼南極長城站、中山站,以及昆侖站之后,我國第四個南極科考站馬上就要開建。這個被命名為泰山站的度夏站,位于中山站至昆侖站之間,主要目標是為南極最高海拔科考
隨著日前第三十三次南極考察隊凱旋,中國第五座南極考察站選址工作畫上圓滿的句號。 為什么要建新的南極站?新站選址背后有哪些故事?南極科考未來如何發展?怎樣實現從南極大國到南極強國的跨越?記者就這些問題采訪了國家海洋局的有關專家。 即使建造有難度,但只要科考意義大,就不怕困難 圍繞中國第五座南
中國第28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領隊李院生11月2日在“雪龍”號表示,中國第28次南極科考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在南極完成120米的深冰芯導向孔的鉆探工作,為下一步鉆探最古老冰芯做準備。 在“雪龍”號停靠天津期間,李院生接受采訪時介紹,此次南極科考計劃完成120米導向孔的鉆探和導向套筒的安裝,
英國《自然》雜志日前同時發表數篇論文的合集,從多個角度探討了南極洲的過去、現在和可能的未來。其中一項氣候科學分析報告稱,南極冰蓋在1992年至2017年間損失了大約3萬億噸冰,相當于海平面平均上升約8毫米,而南極洲冰蓋正是氣候變化的一個關鍵指標。 南極冰蓋被認為是全球氣候環境變化最好的記錄載體
行程數萬公里,帶著1.5噸器械,到達南極洲海拔最高的科考站昆侖站,90后小伙潘曜去了最艱苦的地方,做了最基礎的科研工作。 與許多在校學生不同,他把自己的研究扎到堅實的大地上,甚至扎到冰蓋200米以下,他在給南極“做CT”。 立志:半年的考察用3年準備 7月18日,潘曜從南極回國后的第一個
一個國際團隊的新研究顯示,如果將地球上剩余的目前人類可獲取的化石燃料燃燒完,足以導致整個南極的冰都融化掉,這將使海平面上升50米到60米,也會使擁有高達10億人的人口密集地區葬身海平面以下。 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科學進展》雜志上。“新的研究表明,如果不想讓南極融化,我們就不能像以前那樣
科學家用海豹研究南極冰蓋變化。圖片來源:Lars Boehme 一群棲息在西南極洲海岸的海豹正在為科學家提供數據,從而有助于改善對未來海平面上升的評估。 研究人員裝備了這種像不倒翁一樣的海洋哺乳動物——它們身上的傳感器可以測量南極阿蒙森海的溫度和鹽度。這片遙遠且未被充分研究
隨著中國南極深冰芯第一鉆在中國昆侖站冰芯房的正式開啟,考察隊員成功鉆取了一支長達3.83米的冰芯,標志著中國深冰芯鉆探實現零的突破。 深冰芯鉆探是地球科學研究的前沿問題之一。冰芯鉆取位置選擇、鉆取技術手段和后勤保障能力都制約著深冰芯的鉆取。此次鉆取冰芯的位置將是未來獲取更深冰芯的鉆口。中國
松島冰川是西南極洲最脆弱的冰川之一,它正被海水從下面融化。 圖片來源:MARTIN JAKOBSSON 本報訊 日前從南極傳來的消息令人警醒。根據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一份估算結果,在過去的25年里,這塊大陸已經損失了3萬億噸的冰——其中大部分來自脆弱的西南極冰蓋,而就在這25年
日前從南極傳來的消息令人警醒。根據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一份估算結果,在過去的25年里,這塊大陸已經損失了3萬億噸的冰——其中大部分來自脆弱的西南極冰蓋,而就在這25年里,冰的流失速度增加了兩倍。盡管西南極洲在這段時間內只貢獻了6毫米的海平面上升,但科學家說,在未來的幾個世紀里,冰蓋的崩塌可能會
極地冰蓋質塊正在流失 一項匯總了數個獨立檢測方法的研究表明,除了一個冰蓋之外,所有主要的極地冰蓋區域自 1992 年以來就一直有冰塊的流失。對格陵蘭與南極冰蓋變化的估計有著極大的差異,使得人們對未來海平面變化的預測變得困難。有些研究甚至對這些冰蓋是否經歷著某種總體冰塊的流失
美國的《Science》雜志由愛迪生投資創辦,是國際上著名的自然科學綜合類學術期刊,與英國的《Nature》雜志被譽為世界上兩大自然科學頂級雜志。Science雜志主要發表原始性科學成果、新聞和評論,許多世界上重要的科學報道都是首先出現在Science雜志上的,比如艾滋病與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之間的
據《每日科學》網站近日報道,自1992年開始,美國4顆國防氣象衛星對南極海冰移動現象進行了密切監測。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科學家根據氣象衛星所拍攝的500多萬張圖像繪制的地圖,首次揭示了長期以來南極周圍海冰漂浮的變化狀況。該項研究由英國自然環境研究委員會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共同資助。
28日從有關方面獲悉,我國第35次南極考察隊隊員將于11月2日搭乘“雪龍”號前往南極。本次考察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在距離南極中山站28公里的冰蓋上,建設我國第一個南極永久機場。 在業內人士看來,其難度并不亞于建設一座考察站。 首先是位置特殊。備選位置位于冰蓋。冰蓋好比蓋在南極大陸上的一床“被子”
我國第28次南極科考隊將于11月3日由天津出發奔赴南極。記者日前從第191期東方科技論壇上獲悉,此次起航的極地科考破冰船雪龍號將搭載我國自主研發的全自動無人值守“南極大視場巡天望遠鏡”(AST3),它將被運往南極冰蓋最高點——冰穹A,成為南極天文臺的“重要一員”。 “我國在建的南極天文臺
新一期英國《自然》雜志刊登研究報告說,如果溫室氣體排放一直保持在如今的速度,南極冰蓋融化將導致全球海平面到2100年上升1米以上,其影響比原有估計更大。 此前的研究已指出,過去海平面上升的主要推動因素來自南極冰蓋融化,未來這也很可能仍是主要因素。不過對具體影響有多大,不同研究的說法不一。比如2
200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1、首臺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系統“天河一號”研制成功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研制的“天河一號”,峰值性能達每秒1206萬億次雙精度浮點運算,綜合技術水平進入世界前列,標志著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后,世界上第二個能夠研制千萬億次超級計算
科學家們首次發現,西南極冰蓋半英里之下也存在著生命,而且這些生命組成了活躍的生態系統。這一重大成果發表在八月二十一日的Nature雜志上。 南極位于地球的最南端,是世界上發現最晚的大陸,覆蓋著厚度極高的冰層。研究顯示,在龐大的南極冰蓋之下,生命以微生物的形式存在。這些微生物大多是單細胞的古生菌
地球表面常年嚴寒的地方莫過于南北兩極,而南極大陸更是全世界最冷的大陸。這片大陸被厚達上千米的冰層覆蓋著,已經冰封了上千萬年。誰能想到,厚實的冰層之下竟然潛藏著別樣的風貌。 據《自然》雜志日前報道,美國科學家在距離南極點600公里的一處冰封湖面下,發現了令人驚訝的古老生命跡象—— 一種微小的甲
中國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昆侖隊16名隊員2日成功穿越南極內陸冰蓋“大鍋底”,進入冰蓋最高處的冰穹A地區。 當地時間早上8時(北京時間上午11時),昆侖隊5輛雪地車從距離中山站990公里處的營地出發,不久即來到總體地形像一口鍋一樣的長距離大起伏路段,科考隊員們稱其為“大鍋底”。 這段路程起伏
高質量的全球冰川變化產品對氣候變化研究至關重要,關系到氣候模型的精度,尤其影響未來氣候變化預測的可靠性。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影像大地測量團隊研究員汪漢勝領銜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和中科院領域前沿項目的冰流速參數產品和冰川物質平衡攻關任務,并與俄亥俄州立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