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疑似顱內血腫的外傷性顱內動靜脈畸形出血病例分析
患者女,39歲,因“車禍后意識不清伴嘔吐1h余”于2015年4月10日急診入黔南州人民醫院。入院前1個多小時,因交通事故,患者左枕部著地,當即意識模糊,頭部傷口出血,被送至當地醫院進行頭部傷口清創縫合。隨后,患者意識障礙進行性加重,譫語,頻繁嘔吐,即轉至我院治療。 入院時體格檢查:體溫37.0℃,脈搏104次/min,呼吸21次/min,血壓142/78mmHg;躁動,淺昏迷,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6分,呼之不應,無睜眼,肢體刺痛背伸,頭枕部頭皮見縱行傷口長約5.0 cm(已縫合);雙側瞳孔正圓不等大,右側瞳孔擴大,直徑約4.0mm,直接、間接對光反射消失;左側瞳孔直徑約2.0mm,對光反射遲鈍,頸軟,左側巴彬斯基征陽性,余病理征陰性,髕陣攣陰性,左側腕部畸形。四肢肌力檢查不配合,左側肢體肌張力下降,右側肌張力正常。 急診頭部64排螺旋CT平掃結果示(圖1a):右側額葉高密度影,為腦挫裂傷......閱讀全文
一例疑似顱內血腫的外傷性顱內動靜脈畸形出血病例分析
?患者女,39歲,因“車禍后意識不清伴嘔吐1h余”于2015年4月10日急診入黔南州人民醫院。入院前1個多小時,因交通事故,患者左枕部著地,當即意識模糊,頭部傷口出血,被送至當地醫院進行頭部傷口清創縫合。隨后,患者意識障礙進行性加重,譫語,頻繁嘔吐,即轉至我院治療。?入院時體格檢查:體溫37.0℃,
遲發性外傷性顱內血腫的機制
可能是外傷時血管受損,但尚未全層破裂,因而CT檢查未見血腫;傷后由于損傷所致的局部二氧化碳蓄積,酶的副產物釋放以及腦血管痙攣等因素,使得原已不健全的血管壁發生破裂而出血,形成遲發性血腫。
遲發性外傷性顱內血腫的定義
遲發性外傷性顱內血腫(delayed traumatic intracranial hematoma)指傷后首次CT檢查時無血腫,而在以后的CT檢查中發現了血腫,或在原無血腫的部位發現了新的血腫,此種現象可見于各種外傷性顱內血腫。
治療顱內動靜脈畸形的相關介紹
1.手術切除 是治療顱內動靜脈畸形最徹底的方法,可以消除病變出血的風險,改善腦血供,還能控制癲癇發作。 2.放射治療 對于病變小于3cm的,位于重要功能區,或者位置深在,不能手術的患者,可以選擇立體性放射治療,常選伽馬刀治療。但是通常1到3年后才見效,這期間有出血的可能。 3.介入栓塞治
關于顱內動靜脈畸形的檢查介紹
1.頭部CT檢查 出血時,CT可以確定出血的部位及程度,有些病變可以表現為混雜密度區。 2.磁共振成像 由于病變內高速血流出現的流空現象,血管團、供血動脈和引流靜脈均表現為黑色。 3.全腦動脈造影 是確診的必需手段,診斷的金標準,可以確定畸形血管團的位置,大小,范圍,供血動脈,引流靜脈
顱內動靜脈畸形栓塞術的簡介
顱內動靜脈畸形栓塞術是神經外科的一種手術,適用于病變廣泛深在,不適宜直接手術者,病變位于腦重要功能區,如運動區、言語區和腦干,手術后會產生嚴重并發癥和后遺癥者,高血流病變、盜血嚴重、手術切除出血多或手術后可能發生過度灌注綜合征者。
手術切除顱內巨大動靜脈畸形診療分析
?1.病歷摘要?女,15歲;因“智力發育遲緩10余年,反復頭痛5年,加重2個月”于2013年6月入院。10年前發現智力發育遲緩,輕度智力障礙,5年前開始反復出現頭痛,近2個月頭痛逐漸加重,以左側額頂部明顯,多為陣發性跳痛,未出現惡心、嘔吐、四肢抽搐等表現。查體未見明顯異常。頭顱MRI示:左側額頂葉交
外傷性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病例分析
顱腦損傷所致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sinus thrombosis,CVST)臨床少見,臨床表現不典型,易被顱腦損傷表現所掩蓋,易被忽略。本文報道1例外傷性CVST。?1.病例資料?患者,男,14歲,因車禍致頭痛、嘔吐2 h入院。入院體格檢查未發現異常體征。頭顱CT平掃(
顱內動靜脈畸形的基本信息介紹
動靜脈畸形是一團發育異常的病理腦血管,不經過毛細血管床,直接向靜脈引流,形成動靜脈之間的短路,多由一支或者幾支動脈供血,引流靜脈也可一支或者幾支,會導致血流動力學紊亂。顱內動靜脈畸形(intracrani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是指發生于顱內的此種疾病,根據發
簡述顱內動靜脈畸形的臨床表現
1.顱內出血 小的出血,癥狀多不明顯。出血量大,可以導致患者頭痛,嘔吐,意識障礙,甚至腦疝,導致患者生命終止。 2.癲癇發作 年齡越小,癲癇出現的幾率越高,多是由于額葉及顳葉的動靜脈畸形導致。有些患者表現為大發作,也有患者表現為局灶發作。長期癲癇發作,會導致患者智力減退。 3.頭痛 幾
顱內動靜脈畸形栓塞術的術前準備
1.病人準備 ①詳細了解病史,進行全面體檢與系統的神經系統檢查。 ②有癲癇病史者,術前給抗癲癇藥物治療。 ③術前根據病情行CT平掃加增強掃描,MRI、MRA檢查。 ④術前進行血、尿常規,出血、凝血時間,肝、腎功能,胸部透視,心、腦電圖等檢查。 ⑤術前禁食,碘過敏試驗,穿刺部位(如會陰部
成人急性顱內靜脈竇血栓伴顱內血腫的治療分析(三)
?Vivakaran等認為即使術前臨床表現非常嚴重的部分患者術后也能完全恢復,是由于梗死區域神經元并未完全壞死所致;故需嚴格保護血腫周圍梗死水腫區域。本組3例患者均行血腫清除術,術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此結果支持行清除血腫以進一步減壓,但須嚴格保護血腫周圍的梗死水腫區域。減壓術后仍有患者
成人急性顱內靜脈竇血栓伴顱內血腫的治療分析(一)
顱內靜脈竇血栓(cerebral?venous?sinus?thrombosis,CVST)是臨床少見的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大多預后良好。但CVST合并顱內血腫后患者的病情重、進展快,死亡率高達3%~15%。目前針對CVST合并顱內血腫的治療方案尚無統一意見。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2015年1月—2018
成人急性顱內靜脈竇血栓伴顱內血腫的治療分析(二)
1.4治療時機?一旦明確診斷后立即給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抗凝。當單純抗凝治療效果不佳,神經功能惡化或意識程度下降,出現梗死繼續加重時開始進行血管內治療。當全身抗凝聯合介入治療后仍然出現腦出血增多、腦水腫加重、腦疝或腦疝前期癥狀時,或保守治療過程中突然出現腦疝或腦疝前期癥狀時,均立即行去骨瓣減壓術及血
遲發性外傷性顱內血腫的定義及機制
定義 遲發性外傷性顱內血腫(delayed traumatic intracranial hematoma)指傷后首次CT檢查時無血腫,而在以后的CT檢查中發現了血腫,或在原無血腫的部位發現了新的血腫,此種現象可見于各種外傷性顱內血腫。 機制 可能是外傷時血管受損,但尚未全層破裂,因而CT
遲發性外傷性顱內血腫的臨床表現
傷后經歷一段病情穩定期后,出現進行性意識障礙加重等顱內壓增高的表現,確診須依靠多次CT檢查的對比。遲發性血腫常見于傷后24h內,可發生在腦內、硬腦膜下或硬腦膜外,以遲發性腦內血腫較多見。
顱內腫瘤術后非術區硬膜外血腫病例分析
1.臨床資料?病例1:男性,26歲,因頭痛1個月余,加重伴嗜睡入院。查體:嗜睡,口齒不清,四肢肌力正常,余神經系統未見異常。入院后行頭部MRI示:右側額葉占位,T1稍低信號T2高信號(見圖1A),環形強化(見圖1B)。考慮膠質瘤,行開顱手術治療,術后復查CT示,右側頂枕部硬膜外血腫(見圖1C)。因患
顱內Castleman病病例分析
患者女,32歲。于2017年1月初無明顯誘因出現頭痛,為發作性脹痛不適,3~5min自行緩解,無頭暈、嘔吐、行走不穩、肢體無力、肢體麻木、口角抽搐、意識不清、聽力下降、視物模糊。?MRI表現:T1WI呈等信號,T2WI呈中等偏高信號,DWI呈稍彌散受限,增強掃描呈明顯強化,與腦組織以線樣低信號影分界
顱內軟骨瘤病例分析
?1.病例資料?男性,41歲。因右側面部麻木10d入院。入院時體格檢查:神志清楚,右側面部感覺減退;四肢肌力、肌張力基本正常。頭部CT平掃示:右側顱中、后窩(顳骨巖尖、枕骨右側、枕骨斜坡)軟組織密度腫塊,邊緣光滑,腫塊內見小斑片狀高密度影,大小約40mm×28mm(圖1A);局部骨質破壞(圖1B)。
顱內動靜脈畸形栓塞術的適應癥
顱內動靜脈畸形栓塞術適用于: 1.病變廣泛深在,不適宜直接手術者。 2.病變位于腦重要功能區,如運動區、言語區和腦干,手術后會產生嚴重并發癥和后遺癥者。 3.高血流病變、盜血嚴重、手術切除出血多或手術后可能發生過度灌注綜合征者,可先行部分畸形血管團或供血動脈栓塞,再行手術切除。
顱內動靜脈畸形栓塞術的麻醉和體位
1.病人仰臥于血管造影臺上。 2.凡能合作病人均采用神經安定麻醉加穿刺部位浸潤麻醉,以便于術中觀察病人意識狀態、語言功能、肢體運動等。對不能合作的小兒及特殊病人采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 3.術中請麻醉師監護病人生命體征并記錄。
顱內動靜脈畸形栓塞術的禁忌癥
1.病變為低血流者,供血動脈太細,微導管無法插入,或微導管不能到達畸形病灶內,不能避開供應正常腦組織的穿支動脈者。 2.超選擇性腦血管造影顯示病灶為穿支供血者,區域性功能閉塞試驗產生相應神經功能缺失者。 3.嚴重動脈硬化,動脈扭曲,導引管無法插入頸內動脈或椎動脈者。
關于顱內動靜脈畸形栓塞術的手術步驟
1.會陰及兩側腹股溝常規消毒,鋪無菌巾。 2.用1%或2%利多卡因在右(或左)側腹股溝韌帶下2~3cm,股動脈搏動明顯處逐層進行浸潤麻醉,并給病人神經安定麻醉。 3.用16G或18G穿刺針穿刺右(或左)側股動脈,采用Seldinger法循序插入6F導管鞘,導管鞘側臂帶三通連接管與動脈加壓輸液
一例顱內淀粉樣瘤病例分析
1.病例資料?患者,女,49歲。因反復頭暈1月余、加重1周入院,無顱內壓增高,神經系統檢查無陽性發現。顱腦CT示右側額顳部、右側額葉眶部腦膜見條帶狀異常高密度影,其內密度不均,伴有鄰近骨質破壞,鄰近腦組織受壓,考慮為惡性腦膜瘤或轉移瘤合并出血可能性大(圖1A);顱腦MRI示右側額顳部、右額葉眶部腦膜
一例小兒顱內胚胎癌病例分析
?胚胎癌是最原始的生殖細胞腫瘤,有分化為成熟畸胎瘤和非成熟畸胎瘤的潛能。即使采用手術結合術后放化療的綜合治療,其預后仍不理想。2012年6月,我院收治1例5歲女性顱內胚胎癌,現報道如下。?1.病例資料?患兒,女,5歲,主要表現為頭疼伴惡心嘔吐,無癲癇、偏癱、意識障礙等。入院時神經系統體格檢查未發現明
顱內血腫的基本癥狀介紹
由于創傷等原因,當腦內的或者腦組織和顱骨之間的血管破裂之后,血液集聚于腦內或者腦與顱骨之間,并對腦組織產生壓迫時,顱內血腫(Intracranial hematomas)因而形成。顱內血腫是顱腦損傷中常見且嚴重的繼發性病變。發生率約占閉合性顱腦損傷的10%和重型顱腦損傷的40%~50%。 按血
治療顱內血腫的方法介紹
重點是處理繼發性腦損傷,著重于腦疝的預防和早期發現,特別是顱內血腫的早期發現和處理,以爭取最好的療效。對原發性腦損傷的處理除了病情觀察以外,主要是對已產生的昏迷、高熱等病癥的進行護理和對癥治療,預防并發癥,以避免對腦組織和機體的進一步危害。 1.腦損傷的分級 分級的目的是為了便于制訂診療常規
概述顱內動靜脈畸形栓塞術的并發癥
腦動靜脈畸形血管內栓塞治療的主要并發癥有:誤栓正常腦供血動脈、引流靜脈或靜脈竇致神經功能缺失、過度灌注綜合征、顱內出血、導管斷于腦血管內和腦血管痙攣等。 1.誤栓塞的主要原因有 ①微導管插管不到位,沒有避開供應正常腦組織的穿支; ②腦動靜脈畸形的供血方式不是終末供血,而是穿支供血,栓塞時無
關于顱內動靜脈畸形栓塞術的注意要點介紹
1.本手術成敗的關鍵在于微導管超選擇插管是否到達病變供血動脈,進入畸形血管團,并避開供應正常腦組織的穿支血管,這樣行血管內栓塞治療才不致引起并發癥和后遺癥。高血流病變插管到位一般困難不大,而在病變體積小、血流量不高、又位于顱內末梢血管的畸形血管團則往往插管到位困難。因此應借助: ①加大血流動力
遲發性外傷性顱內血腫的機制及臨床表現
機制 可能是外傷時血管受損,但尚未全層破裂,因而CT檢查未見血腫;傷后由于損傷所致的局部二氧化碳蓄積,酶的副產物釋放以及腦血管痙攣等因素,使得原已不健全的血管壁發生破裂而出血,形成遲發性血腫。 臨床表現 傷后經歷一段病情穩定期后,出現進行性意識障礙加重等顱內壓增高的表現,確診須依靠多次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