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外科頸骨折的概述
肱骨外科頸位于解剖頸下方2~3cm,是肱骨頭松質骨和肱骨干皮質骨交界的部位,很易發生骨折。各種年齡均可發生,老年人較多......閱讀全文
肱骨外科頸骨折的概述
肱骨外科頸位于解剖頸下方2~3cm,是肱骨頭松質骨和肱骨干皮質骨交界的部位,很易發生骨折。各種年齡均可發生,老年人較多
如何診斷肱骨外科頸骨折?
1.外傷史 多種暴力均可引起。 2.臨床表現 主要依據肩部腫脹、疼痛及活動受限等。 3.影像學檢查 常規X線片可顯示肱骨外科頸骨折線及成角畸形與移位情況,大多可明確診斷;一般不需要行磁共振、CT等檢查。
肱骨外科頸骨折的基本介紹
肱骨外科頸位于解剖頸下2~3厘米,胸大肌止點以上,此處由松質骨向皮質骨過渡且稍細,是力學薄弱區,骨折較為常見,各種年齡均可發生,老年人較多,肱骨外科頸骨折移位多較嚴重,局部出血較多,應特別注意。 此骨折多為間接暴力所致,如跌倒時手或肘著地,暴力沿肱骨干向上傳導沖擊引起骨折;肩部外側直接暴力亦可
肱骨外科頸骨折影像學表現
分為內收或外展型、伸展型和屈曲型等三個類型。 1.內收或外展型損傷:最常見。X線正位片所見骨折線為橫行,骨折輕度向內或向外成角,遠折端呈內收或外展狀態。側位片上均無明顯向前或向后成角、錯位改變。 2.伸展型損傷,是間接外力引起的損傷。X線特點為骨折線橫行,骨折向前成角,遠折端向前錯位,肱骨頭
肱骨外科頸骨折的臨床表現
患肩腫脹,前、內側常出現瘀血斑。骨折有錯位時,上臂較健側略短,可有外展或內收畸形。大結節下部骨折處有明顯壓痛,肩關節活動受限。若骨折端有嵌插,在保護下可活動肩關節。注意與肩關節脫位鑒別。如合并臂叢、腋動靜脈及腋神經損傷,可出現相應體征。
治療肱骨外科頸骨折的方法介紹
肱骨外科頸接近盂肱關節,骨折又多發生在中老年,極易因此引起凍結肩,因此仔細了解病情,選擇治療方法,保持肩關節一定的活動度。 1、裂紋骨折 用三角巾懸吊患肢2~3周,當疼痛減輕后盡早開始肩關節功能活動。 2、外展型骨折 骨折有嵌插且畸形角度不大者無需復位,以三角巾懸吊患肢2~3周,并逐步開
簡述肱骨外科頸骨折的臨床表現
與其他肩部骨折大致相似,但其癥狀多較嚴重。 1.腫脹 因骨折位于關節外,局部腫脹較為明顯,尤以內收型及粉碎型者為甚。 2.疼痛 除外展型者外,多較明顯,尤以活動時明顯且伴有環狀壓痛及叩痛。 3.活動受限 以后二型為最嚴重。 4.其他 注意有無神經血管受壓癥狀。錯位明顯者患肢可出現
肱骨外科頸骨折的診斷及臨床表現
診斷 手或肘部著地摔傷史或肩部直接暴力擊傷史,肩部疼痛,活動加重。X 線片可確診,且可顯示骨折類型及移位情況。 臨床表現 患肩腫脹,前、內側常出現瘀血斑。骨折有錯位時,上臂較健側略短,可有外展或內收畸形。大結節下部骨折處有明顯壓痛,肩關節活動受限。若骨折端有嵌插,在保護下可活動肩關節。注意
肱骨外科頸骨折保守與手術治療療效分析
肱骨外科頸骨折是比較常見的骨折類型。通常采取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兩種方法,保守治療也就是手法復位夾板或石膏外固定的一種方法,而手術治療是進行切開復位內固定的一種方法。無明顯移位肱骨外科頸骨折一般予三角巾將患肢保護于胸側,腋窩部墊以棉墊,以達到制動止痛的舒適效果。制動一周左右當腫脹消退,疼痛減輕,骨折端
關于肱骨外科頸骨折的并發癥的介紹
1.血管損傷 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血管損傷者較為少見。一般以腋動脈損傷發生率最高。老年病人由于血管硬化、血管壁彈性較差,較易發生血管損傷。動脈損傷后局部形成膨脹性血腫,疼痛明顯。肢體蒼白或發紺、皮膚感覺異常。一些病例由于側支循環,肢端仍有血液供應。動脈造影可確定血管損傷的部位及性質。應盡早手術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