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DM-1,又一個超級細菌來了!
對于這樣的超級細菌,許多人感到恐懼,甚至想到了SARS、甲流。
對此,南京專家表示,對超級細菌過于恐懼沒必要,這不過是細菌與抗生素之間的又一場博弈。
但,不可否認的是,超級細菌產生背后的原因是抗生素的濫用,而現實中的情況是,抗生素濫用已經極其嚴重。
又一個超級細菌來了
超級細菌,這是大多數報道對NDM-1(新德里金屬β內酰胺酶-1)的描述,簡單的幾個字,卻全面概括了這種細菌的“威力”,也因此敲擊著人們的神經。
目前國內外的報道是,NDM-1這種超級細菌最初出現在印度等南亞國家,它因此也被命名為新德里金屬β內酰胺酶-1,有不少英美游客前往這些南亞國家接受價格低廉的整形手術,使其蔓延到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荷蘭等國家,目前全球已有170人被感染。而中國香港衛生署早在去年10月就于一名66歲的印度裔男病人的尿液樣本中發現了含有NDM-1的大腸桿菌,不過該病人已痊愈出院。
與此同時,據法新社報道,比利時布魯塞爾一家醫院的醫生說,一名曾在巴基斯坦出車禍并在那里接受短暫治療的比利時男子于今年6月死亡。這名醫生沒有交代死者身份,只說他在巴基斯坦入院治療時感染含超級抗藥基因NDM-1的細菌。醫生曾用強力抗生素黏菌素治療這名患者,但仍無法挽救他的生命。按法新社說法,這名比利時男子是NDM-1致死第一人。
之所以將NDM-1稱為超級病菌,昨日,南京鼓樓醫院感染科吳超主任醫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這是因為這種細菌對絕大多數抗生素都“刀槍不入”,甚至醫生手中的王牌抗生素——碳青霉烯類抗生素也對其無可奈何。
專家稱:沒必要如臨大敵
超級細菌蔓延全球、10年內將無藥可治……此前對NDM-1的種種報道令人們不由得心生恐懼,昨日,有關這一點,吳超表示,這種過于恐慌的心理其實沒必要。
據專家介紹,超級細菌其實是革蘭氏陰性菌的一種,在臨床上并不罕見,是常見致病菌的一種,但其基因在長期接觸廣譜抗生素的過程中發生基因突變,產生了新德里金屬β內酰胺酶,而這種酶能讓大多數抗生素失去功效。
吳超說,從醫生的角度來看,產生這種超級細菌是正常現象,“自從人類發明抗生素以來,細菌等微生物與抗生素之間就不斷博弈。人類為了對付致病微生物,不斷研制出新型抗生素,而細菌等微生物為了生存,會慢慢適應這種藥物環境,并不斷地產生變異,形成新的更強大的細菌,以此循環往復,抗生素和耐藥菌這對矛盾會一直存在”,吳超說,其了解到的情況是,目前萬古霉素對NDM-1依然有效,但機制并不明確。
吳超同時表示,過去人類也曾面臨一些超級細菌的威脅,如上世紀60年代,英國曾出現“廣耐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接著迅速傳遍全球,當時,人們也擔心無藥可治,但后來還是被科學家擊破。
吳超認為,對于現在新出現的這個超級細菌,科學家應該也會很快找到對策。
深層次的原因:抗生素濫用
盡管超級細菌有沒有那么厲害尚存爭議,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正是抗生素的濫用,導致了超級細菌的產生,事實上,吳超表示,在此次超級細菌的誕生地印度,其對抗生素的使用和中國類似,“喜歡用高級抗生素,存在濫用抗生素的狀況”,吳超認為,這一點必須引起人們的警惕,對抗生素的使用必須節制,否則人類將付出代價。
而關于抗生素濫用的情況,南京許多專家曾在不同場合呼吁,本報也曾多次報道。
江蘇省人民醫院王虹院長曾在今年5月份舉行的一次“臨床醫學高層論壇”上,就抗生素濫用和細菌耐藥發表專題演講,她表示,從目前情況來看,細菌的耐藥情況已經相當嚴峻,“任何一種抗生素一旦問世,短則幾年,長則幾十年,細菌就會產生耐藥性”,如果任這種情況發展下去,“我們將面臨沒有抗生素可用的狀況”。
而國內一位知名專家前段時間來到南京某三甲醫院,給該院的醫務人員授課時,更是當眾疾呼,“求求你們,別再動不動就給病人用抗生素了!”
對付超級細菌,用了十幾萬元
住院病人,抗生素使用率高達80%
有統計資料顯示,中國的門診感冒患者約有75%應用抗生素,外科手術則高達95%。世界衛生組織調查顯示,中國住院患者抗生素藥物使用率高達80%,其中使用廣譜抗生素和聯合使用兩種以上抗生素的占58%,遠遠高于30%的國際水平。而在一些小醫院,情況更加嚴峻。
專家指出,導致抗生素濫用的原因很多,一部分醫生因為知識結構問題,對疾病判斷不夠;與此同時,部分醫院存在趨利性,醫生違反原則開大處方;而一些患者,對抗生素的依賴也加劇了抗生素濫用的狀況。
南京一家大醫院曾接診一個器官移植患者,好不容易等來合適的器官,做了移植手術,結果術后出現嚴重的感染,因為感染的是超級耐藥菌,“醫生是‘飛機’、‘大炮’等重型武器都用上了,還是控制不下來”,最后這位患者在ICU花了三四十萬元,其中近一半費用都用在抗生素上。
南京市兒童醫院呼吸科趙德育主任此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耐藥菌已經到了泛濫的地步”,一些患者甚至出現多重耐藥的情況,“有個孩子,北京、上海轉了一圈后到我們這兒來,結果我們發現其幾乎對所有藥物都耐藥,也就是說,用什么藥都不起作用”,在這種情況下,醫生雖然最后通過尋求其他手段挽救了孩子的生命,但過程也相當艱辛可怕。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日前宣布,該機構參與的科研團隊成功識別出一種新分子NM102,能夠在不破壞宿主微生物群的前提下,使致病菌在面對免疫系統時“解除武裝”。這一成果有望推動新型藥物開發,并解決抗生素耐藥......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日前宣布,該機構參與的科研團隊成功識別出一種新分子NM102,能夠在不破壞宿主微生物群的前提下,使致病菌在面對免疫系統時“解除武裝”。這一成果有望推動新型藥物開發,并解決抗生素耐藥......
一項新研究警告稱,全世界數百萬公里的河流攜帶的抗生素污染水平足以促進耐藥性并危害水生生物。該研究首次估算了人類使用抗生素造成的全球河流污染規模——每年約有8500噸抗生素進入世界各地的河流系統,這個數......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醫學》北京時間4月28日夜間上線一篇中國學者的健康研究論文認為,世界當前的氣候變化路徑以及未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可能會導致到2050年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AMR......
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楊廉平與合作者研究指出,當前的氣候變化路徑,可能會導致到2050年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AMR)的全球負擔加重。他們預計到2050年,全球AMR可能會增加最多2.4%,并呼吁在......
加拿大和美國研究人員報告說,他們發現了一種靶向細菌核糖體的新型廣譜套索肽抗生素,對多種致病細菌表現出殺傷力,其中包括對現有藥物具有耐藥性的菌株,為應對抗生素耐藥性問題提供了新路徑。相關論文近日發表在英......
多重耐藥致病真菌的全球傳播對人類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因此有必要發現具有獨特作用模式的抗真菌藥物。然而,由于已知化合物的高頻率重新發現和缺乏新的抗真菌藥物靶點,傳統的基于活性的篩選先前未描述的抗生素受到......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分析認為,到2040年,全球牲畜抗生素使用可能比2019年增長近30%。這項發現凸顯出在畜牧業領域開展全球協調行動的必要性,以減少抗生素的使用。相關研究4月1日發表于《自然—通......
西班牙科學家在一項新研究中發現,醫院水槽排水管可能成為超級細菌的溫床。相關研究2月14日發表于《微生物學前沿》。醫源性感染正成為一個全球日益嚴重的問題,不僅危及生命,還會給醫療系統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
日前,2024年湖北省科技獎結果揭曉,武漢輕工大學副校長、教授侯永清主持的“豬禽腸道健康營養調控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侯永清教授。武漢輕工大學供圖28年潛心飼料替抗研究腸道是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