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20-04-23 19:56 原文鏈接: 細胞自噬研究詳解(一)

    一、自噬簡介

    1、大自噬(macroautophagy),也就是通常說的自噬(autophagy),是真核細胞蛋白降解的途徑之一。自噬可以被描述為細胞質內的成分(細胞器、蛋白等)被雙層膜的囊泡包裹,形成自噬體(autophagosome),進而傳遞到溶酶體進行降解的過程。

    詳細來說,自噬過程與內涵體途徑(endolysosomal pathway)密不可分(見圖1)。一方面,自噬體能夠與晚期內體(late endosome)融合形成中間囊泡(amphisome)最終形成自噬溶酶體(autolysosome);另一方面,自噬體能夠直接與溶酶體(lysosome)融合形成自噬溶酶體。無論通過哪條途徑,自噬溶酶體最終通過酸性水解酶將細胞器、蛋白等消化分解。

    細胞本底水平的自噬發生在營養充足的條件下,可保護細胞免受錯誤折疊蛋白或受損細胞器的影響,從而防止某些疾病的發生(如神經退行性疾病和癌癥)。饑餓等也可誘導自噬的發生,通過降解大分子物質和細胞器為細胞活動提供營養和能量。

    圖1 自噬過程及其與內涵體途徑的關系

    圖1 自噬過程及其與內涵體途徑的關系

    (Tom Egil Hansen and Terje Johansen,BMC Biology,2011)

    2、自噬的調控

    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激酶在自噬反應中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mTOR(Akt and MAPK signaling)在被mTOR激酶激活后,自噬反應被抑制;而在mTOR(AMPK and p53 signaling)未被抑制后,自噬反應機制被啟動。作為酵母中Atg1的同系物,三個相關的絲氨酸/蘇氨酸激酶 UNC-51樣酶-1,-2,-3(ULK1, ULK2, UKL3),通過與mTOR復合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來實現自噬反應。ULK1、ULK2、mAtg13和骨架蛋白FIP200(酵母Atg17的同系物)一起形成一個復雜的復合物。Class III PI3K復合物由hVps34, Beclin-1 (酵母 Atg6的同系物), p150 (酵母Vps15同系物), 和類Atg14蛋白 (Atg14L or Barkor) 或者紫外線放射抗性相關蛋白UVRAG (ultraviolet irradiation resistance-associated gene )蛋白組成,其在誘導自噬反應中起關鍵作用。Atg基因通過形成Atg12-Atg5 and LC3-II (Atg8-II)復合物來調控自噬體的形成。在Atg7和Atg710(分別對應泛素活化酶E1和泛素結合酶E2酶)的作用下,Atg12和Atg5之間通過一個類泛素反應結合形成Atg12-Atg5,Atg12-Atg5再通過非共價鍵與Atg16結合形成多聚體Atg12-Atg5-Atg16,參與自噬體的擴張。在Atg4、 Atg7和Atg3的作用下,LC3轉變為LC3-II-PE并緊密結合于自噬泡膜表面,參與前自噬體的延伸。

    自噬既能抑制也能促進細胞凋亡,兩種反應在生物體內廣泛存在。在營養缺乏時,自噬反應作為一個細胞的促活反應機制存在,但是過量的自噬反應也會導致細胞死亡,但由自噬導致的細胞死亡與細胞凋亡在形態學上有明顯的不同。幾種促凋亡信號因子,如TNF, TRAIL, and FADD也會誘導自噬的反應發生。此外,Bcl-2也是自噬反應重要的調節因子,其為凋亡抑制蛋白,通過與Beclin-1結合形成復合物,來抑制由Beclin-1誘導的細胞自噬。

    線粒體自噬屬于選擇性自噬,其主要作用是降解細胞中損傷以及不需要的線粒體。當線粒體損傷之后,在正常的線粒體中持續被降解的PINK蛋白(PARL促進此反應)會處于穩定狀態,再通過E3連接酶Parkin的作用來誘導線粒體自噬。Parkin會誘導線粒體膜蛋白的聚泛素化,由此導致與LC3結合的自噬受體蛋白的SQSTM1/p62, NBR1, and Ambra1聚集。此外,在特定的細胞類型中,同樣存在LC3結合區域(LIR)的BNIP3 和 BNIP3L/NIX直接通過泛素依賴型反應機制也會聚集自噬反應的相關因子,進而促進自噬體的形成。

    3、LC3 

    LC3(light chain 3)簡稱于MAP1LC3 (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s light chain 3),是目前公認的自噬標記物。哺乳動物中的LC3與酵母中的自噬相關蛋白Apg8/Aut7/Atg8具有同源性。

    LC3蛋白合成后在其羧基端被Atg4剪切,暴露甘氨酸殘基,產生細胞漿定位的LC3-I。在自噬過程中,LC3-I會被包括Atg7和Atg3在內的泛素樣體系修飾和加工,與磷脂酰乙醇胺(PE)共價結合,形成LC3-II并定位于自噬體膜上(見圖3)。哺乳動物中的LC3可分為三種: LC3A、LC3B和LC3C。 其中,LC3B作為LC3的一種,同樣可以用作自噬的分子標志。

    LC3在自噬體形成中的作用

     

    圖3  LC3在自噬體形成中的作用

    (Varuna C. Banduseela et al,Phyciological Genomics,2012)


    相關文章

    3D活細胞樣本在軌長期冷凍保存首獲突破

    4月30日,神舟十九號飛船攜空間站第八批空間科學實驗樣品順利返回地球。其中,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醫藥所能量代謝與生殖研究中心雷曉華研究員團隊的“太空微重力環境下人多能干細......

    張宏研究組揭示自噬蛋白ATG9調控溶酶體的功能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張宏院士團隊在自噬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揭示了自噬關鍵蛋白ATG-9通過調控磷脂翻轉酶活性,促進受損溶酶體修復的分子機制。該發現為溶酶體功能障礙相關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

    EVIDENT煥新亮相細胞年會,以奧偉登之名加速本土化戰略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細胞生物學研究。從高分辨率成像到細胞行為動態分析,AI技術不僅提升了數據處理的精度與效率,同時隨著AI與生物學、醫學等學科的深度融合,其在細胞研究中的應用正不斷突破邊界,......

    最高500萬上海2025年度關鍵技術研發計劃“細胞與基因治療”項目開始申報

    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關于發布2025年度關鍵技術研發計劃“細胞與基因治療”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滬科指南〔2025〕5號各有關單位: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根據《......

    西湖大學連發兩篇Nature破解復雜疾病細胞地圖與線粒體轉運之謎

    描述疾病相關細胞的空間分布對于理解疾病病理學至關重要。近日,西湖大學楊劍團隊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Spatiallyresolvedmappingofcellsassociatedwithhum......

    生命科學領域再添國之重器:人類細胞譜系大科學研究設施啟動建設

    灣區再添"國之重器"3月25日,總投資逾30億元的人類細胞譜系大科學研究設施在廣州國際生物島正式破土動工。作為國家"十四五"規劃布局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該項目將......

    一種蛋白能調節細胞年輕與衰老態

    日本大阪大學團隊發現,接頭蛋白復合物2α1亞基(AP2A1)能讓細胞在年輕和衰老這兩種狀態之間切換,這意味著在逆轉細胞衰老研究方面邁出了關鍵一步。相關論文發表于近期《細胞信號》雜志。隨著年齡增長,衰老......

    新型腦細胞會告訴我們何時停止進食

    當小鼠攝入足夠食物時,小鼠大腦中的神經元會告訴它們停止進食——人類可能也有同樣的細胞,所以我們有朝一日可能會操縱這些細胞來幫助治療肥胖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細胞》。“我們試圖解答的主要問題是大腦如何......

    科學家破解輻射損傷細胞機制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副研究員孫益嶸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合作,首次證實了干擾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蛋白可以通過一個全新信號通路(PARP1-PAR-STING)直接......

    中方領銜團隊破解輻射損傷細胞機制有望優化放療防護

    輻射可造成DNA損傷,進而導致細胞死亡等。中國科學家13日在英國《細胞死亡和分化》期刊上發表的新研究揭示了STING(干擾素基因刺激因子)蛋白通過結合DNA損傷響應蛋白PARP1合成的產物分子PAR(......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