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中奧陶世的揚子臺地上發育過一次臺地淹沒事件,具體是指由于海平面上升的影響,淺水碳酸鹽臺地沒入透光帶之下,從而減緩發育甚至“死亡”的過程,通常會導致沉積體系的改變。
此次臺地淹沒恰好發生在華南奧陶紀生物大輻射(這里的大輻射是指海洋生物多樣性急速增加事件)的第一次高潮之前,賦予了這次事件重要的生態學意義,相關研究已經開展超過十年,各主要海洋生物類群在大輻射過程中的具體表現已經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但關于多樣性演變的機制及其環境背景的研究尚不充分。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下古生界創新研究團隊博士研究生欒曉聰和其導師詹仁斌研究員等,聯合北京大學和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的專家,針對湖北省松滋市劉家場鎮響水洞剖面,記錄了這次臺地淹沒事件的下—中奧陶統序列,并展開了詳細的沉積學研究,相關研究進展發表在期刊《三古》上。
研究發現,這次淹沒事件在臺緣地區主要表現為以灰色泥粒灰巖、顆粒灰巖為特征的紅花園組臺地沉積被以紫紅色、含泥質灰巖為特征的紫臺組緩坡沉積所替代。在臺地內部,紅花園組則被紫臺組同期地層——包括大灣組、湄潭組在內的碳酸鹽巖—碎屑巖混合沉積所代替。淹沒過程具體表現為:臺地邊緣灘——內緩坡——穩定的緩坡,是一個逐漸淹沒的過程,同時,紅花園期的碳酸鹽臺地沉積模式也被緩坡所取代。
研究認為,此次淹沒事件成因主要包括全球性海平面上升以及區域地質構造運動造成的陸源碎屑供應增加。在臺地完全淹沒后,紫臺組沉積了紫紅色瘤狀泥質灰巖,指示氧化海底條件。這一推論,和在紫臺組內部出現的華南奧陶紀生物大輻射的第一次多樣性峰值相吻合。
此外,碳酸鹽臺地向碳酸鹽巖緩坡的演變,增加了不同的生態位,為相關生物提供了進一步輻射的契機。該項研究為人們進一步理解華南奧陶紀生物大輻射的特殊性提供了詳細的環境背景方面的信息。
奧陶紀時期,全球多個地區廣泛沉積硅質巖,包括哈薩克斯坦、澳大利亞東部。奧陶紀深海燧石的微觀古生物學有相對較好的記錄,但關于奧陶紀淺海燧石的微體化石組合卻知之甚少。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與......
近日,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光旭副研究員為首的研究團隊總結了全球各板塊奧陶-志留紀之交的底棲動物群宏演化序列,綜合其他生物及碳同位素地層數據,極大地提升了華南赫南特階綜合地層框架的對比精度......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8月20日發布消息,該所“早古生代創新研究群體”負責人詹仁斌研究員及其國際合作伙伴加拿大威斯頓大學靳吉鎖教授指出,現今活躍在東太平洋赤道地區的“冷舌”現象在奧陶紀時就已存......
球上的海水成分并非一成不變的,根據海相非生物殼碳酸鹽巖的成分推測,地質歷史時期海水的成分在富Ca低SO4的“方解石海”與富Mg高SO4的“文石海”之間波動,目前大量礦物學證據顯示,寒武紀—奧陶紀時期海......
鄂爾多斯盆地南緣發育保存較好的晚奧陶世生物礁,是研究奧陶紀生物大輻射的經典區域。鐐珊瑚是構成生物礁的重要分子,它由許多橫切面呈橢圓形、圓形或其他形狀的個體組成獨特的鏈狀排列,是全球廣泛分布的代表性橫板......
早—中奧陶世的揚子臺地上發育過一次臺地淹沒事件,具體是指由于海平面上升的影響,淺水碳酸鹽臺地沒入透光帶之下,從而減緩發育甚至“死亡”的過程,通常會導致沉積體系的改變。此次臺地淹沒恰好發生在華南奧陶紀生......
早—中奧陶世的揚子臺地上發育過一次臺地淹沒事件,具體是指由于海平面上升的影響,淺水碳酸鹽臺地沒入透光帶之下,從而減緩發育甚至“死亡”的過程,通常會導致沉積體系的改變。此次臺地淹沒恰好發生在華南奧陶紀生......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外籍青年科學家J.Botting博士和L.Muir博士近年來致力于英國威爾士奧陶系特異埋藏化石研究,并且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最近他們的研究則對該生物群的生態組合作出了定性......
第一批植物登上陸地并非僅僅為淺褐色的風景增添了一抹綠色。根據一項新的研究,它們戲劇性地加速了暴露巖層的自然分解,并從大氣中吸收了大量可使行星變暖的二氧化碳氣體,最終將地球氣候送入了一個大的冰河期。在大......
揚子地塊奧陶-志留系界線附近高分辨率化學蝕變指數(CIA)變化及對比(A)宜昌王家灣剖面;(B)貴州桐梓南壩子(紅花園附近)剖面。CIAcorr.代表校正的CIA指數(實圓心),垂直虛線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