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資料
患者,男,50歲,2h前從高約5m屋頂墜落,右側肩部著地,起立后無法上舉、外展右側上肢,感右肩部、胸部及足部疼痛,就診我院急診科,行胸腰部CT檢查(僅掃描到一部分鎖骨,且患者非嚴格仰臥位,身體左側傾斜)示右側鎖骨內側端骨折,第3-5肋骨骨折(圖1a)。仰臥位右肩部X線示右鎖骨內側端骨折(圖1b)。由于患者足部受傷,未予行雙側肩關節站立位或負重位X線片。患者為體力勞動者,強烈要求手術治療。入院后第3天,完善血常規、心電圖等其他檢查后,在臂叢麻醉下行右鎖骨內側端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術中使用1塊塑形后的6孔鎖骨遠端解剖鋼板,倒置后跨胸鎖關節固定,術中行C形臂X線透視發現鎖骨內側端骨折已復位,但肩鎖關節處似有脫位,未予行手術固定,術后予前臂吊帶固定。反復觀看術前右肩部CT及術中C形臂X線透視片,初步診斷包含右側肩鎖關節脫位,遂術后第2天,予復查右肩部CT(圖1c,1d):右鎖骨內側端內固定術后改變,鋼板及螺釘位置良好無松動及脫位;右肩鎖關節脫位。繼續予患者前臂吊帶固定,暫不予前屈、后伸、外展肩關節等動作。術后第5天,患者突然感覺右鎖骨內側端劇烈疼痛,發現右側胸鎖關節及肩鎖關節處皮膚凸出,急復查右肩部CT(圖1e,1f):右鎖骨內側端內固定松動、螺釘脫出;右肩鎖關節脫位。術后第7天,在臂叢麻醉下取出原內固定物之后,先復位肩鎖關節,植入1塊3孔鎖骨鉤鋼板,再于鎖骨內側端處植入1塊6孔橈骨遠端鋼板(未跨關節固定)。術后第2天(圖1g,1h),第1、3、6及12個月復查X線或CT,并評估右肩關節功能,術后第12個月去除所有內固定,共隨訪至術后第15個月,右肩部主動及被動運動均正常(圖1i,1j)。
討論
鎖骨骨折是成人非常常見的一種骨折類型,占成人全身骨折的2.6%~4%,而鎖骨內側骨折僅占這些鎖骨骨折的2%~3%,發病率極低,鎖骨雙極骨折、脫位發病率更低,往往伴有臂叢損傷、肱骨骨折、肋骨骨折等合并癥,鎖骨雙極損傷的發病率僅占所有鎖骨骨折的0.8%。Eni-Olotu等將胸鎖關節脫位合并同側肩鎖關節后脫位稱為“浮動鎖骨”,但“浮動鎖骨”不僅只包含上述癥狀,筆者認為凡涉及鎖骨兩端同時骨折或脫位的損傷,均可稱為“浮動鎖骨”。而對于浮動鎖骨,尤其是年輕醫師接診的情況下,誤診率很高。就如此例患者,術前僅將注意力放在了鎖骨內側端骨折上,忽略了鎖骨外側端的骨質及韌帶情況,盡管在術中透視發現右肩鎖關節間隙增大,可疑肩鎖關節脫位(Ⅱ型),但由于意識局限于Rockwood分型,并未引起重視,直至該患者出現了鎖骨內側端的內固定失效。盡管浮動鎖骨的發病率低,但是一旦發生漏診,對患者將造成極大的心理傷害,因此,如何提高診斷的準確率非常關鍵,要嚴格查體并結合特殊體征的X線即可作出肯定的診斷,Choo等則依賴于高分辨率的影像結果,最終得到了準確的診斷。即使如此,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并不能放松警惕,尤其對于高空墜落、交通事故等具有直接暴力機制的鎖骨骨折,同樣,對于具有臂叢神經損傷、肋骨骨折、肱骨骨折等合并癥的患者,同樣要排除鎖骨的雙極損傷。當然,也有低能量損傷導致此類損傷的報道。
保守治療的方式包含搭肩石膏、“8”字繃帶、前臂吊帶固定。手術治療的方式包含克氏針、螺釘、鉤鋼板、重建鋼板、張力帶、韌帶重建、橈骨遠端鋼板、“T”形鋼板等。一般選擇保守治療的患者存在以下特征:患者自身條件較差,不能耐受手術;低能量損傷;患者強烈要求保守治療。Gouse等提出,老年患者,尤其是久坐的患者更傾向于保守治療,而年輕患者或者具有頻繁活動者,則更傾向手術治療。
本例患者為重體力勞動者,對于肩關節功能要求較高,因此選擇手術治療。對于鎖骨內側端關節外的骨折固定方式,選擇較多,國內常用的有克氏針、鎖骨近端鉤鋼板、“T”形鋼板、橈骨遠端鋼板,本例患者第1次手術時選擇了鎖骨遠端鋼板,跨胸鎖關節固定于鎖骨前側,術后第5天出現了內固定的失效,分析原因如下:胸鎖關節屬于微動關節,此時雖然有肩鎖關節脫位,致使形成“浮動鎖骨”,但是肩鎖關節僅為Ⅱ型損傷,喙鎖韌帶、喙肩韌帶保存完整,活動肩關節時,可引起胸鎖關節的活動,跨關節固定的鎖骨遠端鋼板必然會導致失效。第2次手術采取了鎖骨內側端橈骨遠端鋼板固定,肩鎖關節脫位使用鎖骨鉤鋼板固定,通過15個月的隨訪,患者目前右肩關節主動及被動活動均在正常范圍。鎖骨內側端骨折合并同側肩鎖關節脫位屬于“浮動鎖骨”中的一種類型,結合患者特殊體征、嚴格的體格檢查,并結合X線、CT等影像學資料,可以提高浮動鎖骨的診斷準確率。盡管有部分患者通過保守治療獲得了較滿意的預后,但是總體來說,保守治療的再手術率和肩關節功能受限的發生率較高,筆者建議除了不能耐受手術者外,仍首選手術內固定治療,對于內固定方式目前尚無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