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10-04-29 10:53 原文鏈接: 《自然》:恐龍從小到大“換羽”數次

     

    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似尾羽龍標本復原圖。邢立達,宋其金

      小雞要脫下絨毛,換上帶有飛羽的“羽衣”,才算成年。古代的鳥兒、甚至更早時候的帶羽毛的恐龍也是這樣嗎?最近,我國古生物學家給出了答案:它們不僅換羽,還換好幾次,與現代鳥類換羽幾乎“一步到位”不同的是,它們每次換下的羽毛形態都不盡相同。4月29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志刊登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研究員與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鄭曉廷館長、地科院地質研究所尤海魯研究員的這一共同研究成果。

      換羽對于鳥類而言,就如蛇蛻皮、蟹脫殼,是生長發育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在進化過程中,這一重要環節是何時開始的,又會換幾次?要搞清這個問題至少要找到兩個化石標本,它們要屬于同一物種,還得處于幼年的不同階段,還必須都完整保留著羽毛——古生物界流傳這么一句話,一千個古代生命個體中可能有一個變成化石,而一千個化石中可能有一個被人類發現,因此要找到滿足這種種條件的標本,幾乎只能靠碰運氣。

      不過,這個運氣還真讓我國的古生物學家給碰上了。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里,收藏著兩件保存完整的大約1.25億年前的幼年似尾羽龍標本。這兩個小家伙相差一歲左右,個頭卻相差很大,身上的羽毛也有著明顯的區別。其中,“弟弟”頭長只有三四厘米,大腿骨僅3.8厘米,而“哥哥”腦袋已長到10厘米,大腿骨有12厘米長。徐星說,這兩只小龍顯然都已經脫下了最初的絨毛,但“弟弟”身上的羽毛不太適合飛行,而“哥哥”身上的羽毛就和現代鳥類的羽毛非常相似了。“這告訴我們,長著羽毛的恐龍在成長過程中會像鳥類一樣換好幾次羽毛,但至少三次會出現非常不同的羽毛。”

      這是一個重要發現。因為以前科學家一直認為,鳥類羽毛的發育遵循著一個嚴格的、由基因控制的程序。“但現在看來,在羽毛演化的早期,基因們還是作了各種嘗試,才選擇了最合適的進程。”

    這個從化石得來的結論和先前科學家們在現代鳥類身上進行的實驗結果是一致的:當科學家們改變某些控制鳥類羽毛發育的基因表達方式后,他們在現代鳥類身上發現一些羽毛類似化石上的古老羽毛。

    相關文章

    400多枚!我國發現1.2億年前恐龍足跡化石群

    近日,研究人員在云南省祿豐市恐龍山鎮梨園村發現數量眾多的白堊紀早期恐龍足跡化石。現場測定地層年齡顯示,恐龍足跡所在巖石層距今雖然已經超過1.2億年,但現場很多足跡保存卻依然十分清晰。這些恐龍足跡化石最......

    恐龍1.8億年前或有體溫調節能力

    科技日報訊(記者劉霞)英國和西班牙科學家組成的一個國際科研團隊開展的一項研究表明,現有哺乳動物和鳥類擁有的調節體溫的能力,可能源自約1.8億年前侏羅紀早期就出現的一些恐龍。相關論文發表于5月15日出版......

    1.8億年前可能就有“溫血”恐龍了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和西班牙維戈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在大約1.8億年前的侏羅紀早期,一些恐龍就進化出體溫調節能力了。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當代生物學》。體溫調節是當今所有哺乳動物和鳥......

    恐龍打破了近200年的動物學法則

    一項對化石記錄的新分析表明,恐龍違背了被稱為伯格曼法則的生態學規律。納努克龍生活在寒冷環境中的手繪圖  圖片來源:NobuTamuraviaWikimediaCommons這個法則......

    恐龍為何滅絕?最新研究:希克蘇魯伯撞擊塵埃或是主因之一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地球科學》最新發表一篇氣候研究論文認為,希克蘇魯伯隕石坑撞擊時造成巖石粉碎帶來的細小硅酸鹽塵埃,可能在全球氣候變冷和撞擊發生后對光合作用的破壞中發揮了主要作用,這......

    從恐龍到鳥,為何演化變慢?

    生命演化史上有一些重要的節點事件,比如頜的出現,魚類登上陸地,爬行動物飛上藍天等等。過去,科學家理所當然地認為,當這類具有“演化革新”意味的特征或者形態功能在某一類群中剛剛出現時,該類群的演化速率會變......

    云南楚雄啟動9處恐龍化石搶救性發掘

    12月28日,兩名工作人員在祿豐恐龍化石發掘現場工作。近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市、武定縣和雙柏縣開始進行恐龍化石搶救性發掘工作,此次計劃發掘三地共9處恐龍化石點。據介紹,自1938年在祿豐地區發......

    恐龍捕食哺乳動物證據首現

    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在1.2億年前的小盜龍化石中發現了這種小型恐龍的午餐。對該恐龍化石的重新分析發現,在其肋骨中存在哺乳動物的腳骨。這是恐龍以哺乳動物為食的第一個證據。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古脊椎動物學雜志......

    足部結構揭示早期飛行獸腳類恐龍的生活方式

    激光激發熒光的小盜龍足部。小盜龍是白堊紀早期的鳥類近親,生活在現今中國東北部。小盜龍有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類似于現在的鷹。圖片來自作者香港中文大學教授MichaelPittman和臨沂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

    最新研究發現首例流線體型捕食性潛水恐龍新物種

    中新網北京12月2日電(記者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通訊-生物學》最新發表一篇古生物學研究論文稱,研究人員發現一個新種非鳥恐龍化石,其擁有類似于現代潛水鳥類(如企鵝和海雀)的流線體型。......

    人体艺术视频